承天殿內,文武大臣分列兩旁。

    三日不上朝的葉宇,在群臣山唿萬歲後,一副慵懶的開始坐朝聽政。

    “諸位有事起奏,無事就退朝司職。”葉宇習慣性地撣了撣黃袍,然後隨意地掃視殿內群臣。

    話音剛落,吳挺便手持笏板移步上前啟奏:“陛下,我朝北伐三路大軍,在平定金、夏之地後,遵陛下旨意向北推進,如今已收複草原白韃靼部與塔塔爾部……”

    收複,葉宇聞聽這個詞,卻是心中莫名一笑,其實說白了,又何嚐不過開疆拓土的侵略?

    但對於這本質性的問題,葉宇卻也不想粉飾什麽,暗黑如他這般的帝王,功過還是留給後人去評價吧。

    這時吳挺突然話鋒一變,鄭重道:“然而遊牧異族向來難以管束,若是再行分兵鎮守之法,這對我朝大軍則是一個個沉重包袱,加上我軍連年血戰不止,士氣已然逐漸疲憊,微臣以為可暫緩北伐大計!”

    吳挺的這份疏奏,得到了一眾武將們的附議。

    葉宇看了吳挺一眼,卻沒有直接迴應,而是將目光落在了蔣芾的身上:“蔣卿,你以為呢?”

    “老臣以為,吳大人所言在理。”

    “哦?”

    蔣芾躬身上前,分析道:“陛下意在開萬世基業,乃是我大宋國威之幸,然正如方才鎮國公所言,我軍連年征戰損失頗巨,須得暫緩休整軍備,如此才是長遠之計。”

    “朝廷府庫錢糧連年雖有積餘,然而也隻能拮據支撐大軍用度,如今江淮災情不斷,使得朝廷府庫調度有了捉襟見肘之象,因此老臣附議!”

    蔣芾身為宰輔文官之首,這份附議陳詞得到了眾人認同。

    葉宇沉默的俯視群臣,隨後點了點頭:“國之根本,民生為重,民之不存,國將安在?就依吳卿所奏,暫緩用兵!”

    “陛下聖明!”

    文武群臣紛紛頓首,口出推崇之言。

    葉宇對此隻是笑了笑,倒沒有因此昏了頭腦,隨後又道:“江淮災情,朕心甚憂,還望蔣卿用心監督此事。”

    “是!”

    軍政之事談完,這時一人出列朝班,話語不急不緩:“遼國使臣於昨日抵達京城,不知陛下何時召見?”

    出言上奏之人,葉宇可謂是十分的熟識,乃是一同發跡於清流縣的潘之所。如今潘之所已然是官居禮部尚書,早已不是當年身在福州失意之人了。

    “此事不急於一時,就讓他們候著吧!”

    “可是……”

    葉宇見潘之所欲言又止,隨即峰眉微皺:“可是什麽?”

    “如今萬國會館外圍,聚集了大批京城士子與百姓,揚言紛紛聲討遼國使臣,使得此次入京的使臣們個個自危,所以該如何迴應,還請陛下示下。”

    “迴應什麽?”葉宇白了潘之所一眼,“這是我朝百姓們的熱情,更是少有的待客之道,如此盛情還需要迴應麽?”

    “呃……”

    葉宇這一句話,堵得潘之所不知該說什麽好,更是讓在場群臣噎得想發笑。

    “陸遊何在?”

    “微臣在!”

    葉宇一聲輕唿,在文官的最後走出一人,正是開封府尹陸遊。

    “朕給你三日之期,如今可有結果?”

    陸遊慌忙欠身行禮,身形微顫迴稟道:“微臣……”

    “怎麽,你可別告訴朕,這三日裏你什麽都沒有查到!”

    “迴稟陛下,行刺之賊人,雖用盡酷刑而不招供,但觀其樣貌卻並非我中原人,且能說出流利的契丹話,因此微臣認為這幫賊人,定是遼國所派!”

    見陸遊信誓旦旦的樣子,葉宇卻直接反問一句:“何以見得?”

    “我大宋與吐蕃部落連兵合擊遼國,在戰局上已經是占盡了優勢。遼邦為了緩和本國的頹敗之勢,明則以和親稱臣,暗中卻以行刺這等卑劣手段,其意圖是為了讓我大宋內部出現混亂!”

    “哦,這就是你的認為?”

    “呃……微臣……”

    陸遊額頭冒汗一臉慚愧,其實這番說辭分析,連他自己都覺得漏洞百出。若論吟詩寫文章他是一把好手,但這偵破案件真的不是他所專長。

    他剛想說自己無能,卻突然聽到葉宇開口道:“有了線索與目標,那就繼續查下去,潘尚書。”

    “微臣在!”

    “既然此事牽扯兩國邦交,這件事情就交於你二人協同處理。在這件事情上,朕需要一個合理地解釋!”

    “臣……遵旨!”

    潘之所雖麵露疑雲,但卻沒有細問,似乎明白了葉宇的話中深意。

    相較於潘之所的疑惑,陸遊更是覺得意外,顯然這個結果出乎他的預料。不過當下他也來不及細思,與潘之所一同領旨後,便默默地退了迴去。

    隨後朝堂之上,便是商論近期文武科舉的細則進展。

    此次科舉不同以往,除了重視起了武舉之外,對於文舉也做了不小的改動。

    朝野上下,很多人將此次科舉定義為新科舉,因為它與傳承隋朝的科舉大有不同。

    隋唐發展下來的科舉,單就文舉取士而言,主要分為經科、律科、算科以及進士科(實事論文)。

    然而由於文人入仕之風盛行,朝廷所推崇的也隻有進士科,也就是所謂的一紙文章詩篇定前途。

    其他科目朝廷雖然依舊取士,但卻也受到不重視的尷尬境地。

    而這一屆的科舉考試,不僅改變了這一格局,而且還增添了不少考試科目,使之朝廷取士更加多元化,同時也無疑增加難度。

    進士科依舊保留,並且在保留原有規格之上,分為文史、仕官兩個體係。

    所考的科目除了原有的進士科考的內容之外,在仕官這個體係上,增添了人文地理與刑律訴訟等內容。

    同時,除了進士科,文舉之中又多了一個理工科。

    理工科也分為理學與技工兩個體係,理學可以不苛求經義文章,但是對於術算、格物、繪造、經濟等理論科目上,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

    至於技工,除了象征性的考核考生文化知識外,重點還是考核考生在術算、土建、水利、醫藥、勘探、設計、施工等能力。

    文舉分為進士科與理工科,武舉同樣也分為武略與軍策兩個體係。

    注:進士科(文史、仕官);理工科(理學、技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世流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彼岸三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彼岸三生並收藏宋世流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