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確實沒有心思去管陳洪,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思考。
吃完晚飯,祖孫兩人又開始例行的消食,在西苑的林蔭道裏散步。
“鈞兒,你非要打這一仗嗎?”
“皇爺爺,這次整飭宣大、薊遼以及京營戎政,很多人風言風語,甚至斷言用不多久會有第二次庚戌之變。”
嘉靖帝冷笑一聲,一臉的不屑,“這些文官,都是一群死鴨子,全硬在那張嘴上,把他們的毛都扒光了,還是那個德性!”
朱翊鈞等嘉靖帝發泄完情緒,繼續說道:“皇爺爺,最關鍵的是九邊武將世家,以及勳貴們都在觀望。”
“觀望?鈞兒是想通過這一次戰事,收攏他們的心。”
“武將勳貴,最渴望的還是打勝仗。隻有打了勝仗,才能晉官加爵,封妻蔭子。他們最願意跟隨的是能夠打勝仗的統帥。”
嘉靖帝謔笑地問道:“所以你想證明一下?是不是等長大一點,想學學朕的堂兄,你的堂伯爺爺,打個平虜大將軍的旗號,偷出宣府,親手斬首一級?”
朱翊鈞笑了,“皇爺爺說笑了,我以後是中興天子,又不是馬上創業天子。要是輪到我上陣殺敵,那大明不知崩壞到什麽地步。”
嘉靖帝欣慰地點點頭。
朱翊鈞繼續說道:“其實我更多的應該學習戰略布局。在這一點,孫兒覺得應該多向太祖皇帝學習。”
嘉靖帝有些疑惑:“向太祖皇帝學習?”
“是的。太祖皇帝龍興應天府時,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有人建議先打張士誠,有人建議先打陳友諒。議論不一。
太祖說東打張士誠,西邊的陳友諒肯定會襲擊應天府。西打陳友諒,東邊的張士誠肯定會按兵不動,坐等漁翁之利。
然後陳友諒兩次傾巢而來,太祖皇帝都力排眾議,盡起主力,全力西攻。
最後曆史證明,太祖皇帝與陳友諒酣戰時,張士誠坐視不理。等到陳友諒大敗後,張士誠孤立無援,應聲而落。”
嘉靖帝目光炯炯地看著侃侃而談的朱翊鈞,像極了一位爺爺,看著自己成績優異,正在班上發表感言的大孫子。
“北伐暴元,太祖皇帝製定的戰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曆史又一次證明,太祖皇帝的戰略正確無比。前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中山王徐公、開平王常公為正副將,出師山東。僅僅六個月就克複山東和河南。
洪武元年五月,太祖親臨汴梁,指揮北伐。八月攻取大都,北元末帝北竄漠北。而後大軍揮師西進,於洪武二年正月,克複山西。八月,克複陝甘。
由南伐北,如此神速,前無古者,後無來者。孫兒看來,除了大明順應天運,將士用命之外,更重要的是太祖皇帝的戰略部署高瞻遠矚。”
嘉靖帝看著滿臉崇拜的朱翊鈞,努力地想了想太祖皇帝的武略功績,可是沒有太多感覺。
他對這些武備之事,毫無興趣,也沒怎麽去讀太祖皇帝北伐之事。
他隻對太祖建立的諸多祖製,有些興趣。
“鈞兒,伱想學太祖皇帝那般運籌帷幄?”
“是的。這一次機緣巧合,孫兒想試一試?”
嘉靖帝沉默了一會問道:“鈞兒有多少把握?”
朱翊鈞也沉默了一會,“如果失敗,戚繼光和他編練的八千新軍營會全部折在關外。孫兒心痛,但是也知道,想要成功,必須付出代價。
孫兒要評估的是,這個代價是不是孫兒能承受得起的。”
“八千新軍營折在關外,可大可小。”嘉靖帝雙手籠在袖子,以一位朝堂權鬥老手的思維分析著。
“可以說譚綸、戚繼光擅自出擊,遇到北虜埋伏,一戰失敗,譚綸吃個大掛落,然後到此為止。
也可以說戚繼光貪功冒進,誤中北虜埋伏,過責讓戚繼光一個人扛起來,譚綸吃個小掛落,到此為止。
隻要北虜不破邊,不出現庚戌之變和癸亥之變的慘敗,這事怎麽都圓得過去。
按照朝廷文臣們的想法,薊遼總督譚綸再如何,也是進士出身,戰敗的責任先得武將扛完了,才輪到他。”
朱翊鈞點點頭,“孫兒知道我朝文官們的陋習。勝仗了,是他們運籌帷幄,指揮得當。打敗仗了,就是武將們不遵軍令,延誤戰機,或貪功冒進
隻有出現了實在甩不掉的大鍋,他們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把這口鍋背起來。
隻是皇爺爺,這件事是由孫兒策劃的,命令也是孫兒下達的,主要責任在我。”
嘉靖帝翕然一笑,“責任在你?!”
他看著遠處的波瀾起伏的湖麵。
“責任在你,可是你擔得起這份責任嗎?你幹了那麽多事,統籌處從東南世家手裏搶銀子。督辦處分兵權。還有倒查庚戌之變,砍了多少顆腦袋。多少人躲在暗處,對你咬牙切齒。
現在你把把柄主動遞給他們,你覺得他們會放過你嗎?“
朱翊鈞堅毅地看著遠處,答道:“不放過又如何?難不成他們還能咬我?當初皇爺爺從承天府到京城,他們也沒打算放過你,還不是讓皇爺爺闖出一條路來?
皇爺爺,身為君上,主要職責就是在兩難困境中做決策。做出決策,叫下麵人去執行,卻沒有擔當。
成功了功勞全攬,失敗了卻把責任推給臣下。一迴兩迴,手底下沒有人對你推心置腹,也沒有人誠心誠意去做事。”
嘉靖帝陷入沉思。
朱翊鈞也在心裏感歎著,曆史上的明朝就有個例子,崇禎帝。
他勤奮嗎?
特別勤奮,除了明太祖估計就得輪到他了。
雖然他麵臨的局麵是地獄級的,可是他本身的個性缺陷,讓大明墜入地獄的速度加快。
崇禎帝心裏有什麽想法,怕承擔責任,死活不肯主動說出來,非要臣子們說出來,然後一旦朝野非議,馬上把說這話的臣子丟出去背鍋。
搞得幾次,臣子們都學油滑了,一默抵千金。
崇禎帝想與後金議和,好抽調薊遼精兵去打李自成和張獻忠,非要臣子提議,大臣們死活不上套,坐視良機錯失。
想南遷南京,也逼著讓大臣們主動提出來,大臣們還是不上套。
等到形勢危急,大臣們建議南遷,他被那些在北直隸有大量利益的大臣勳貴們一忽悠,又改主意了,堅決留下,連皇子都不往南邊放一個備份。
做君上的一點擔當都沒有,就不要怪下麵各個滑不留手。
這邊的嘉靖帝心裏有了定計。
他深知如果這一仗打贏,九邊和京營上下軍心,盡歸自己的孫兒。自己春秋之後,不管誰敢掀起天翻地覆的大亂,孫兒都會立於不敗之地。
打輸了?
嘉靖帝轉過頭看著朱翊鈞。
看著孫兒那張還有稚氣,卻滿是堅毅和奮發的臉,不由想起自己年少時。
十四歲時,自己孤身一人來到這陌生的北京城。
那時的自己,是不是也如鈞兒這般堅毅奮發?
嘉靖看著遠處西沉的太陽,心裏不知怎地湧起一股激情,仿佛四十四年前,自己站在北朝陽門外,眺望雄偉的北京城那一刻。
“鈞兒,不用擔心,放心去做。有什麽事朕來扛。朕有了庚戌之變,還有他們所說的癸亥之變,不缺這麽一出關外敗仗。”
朱翊鈞猛地轉頭過來,仰望著嘉靖帝的側臉。
他瘦長的臉發著鉛灰色的光,渾濁的眼睛裏從所未有的堅毅。
朱翊鈞不由自主地伸過左手,緊緊地抓住嘉靖帝如枯瘦雞爪一般的手。
兩人站在夕陽中,如同兩座雕像。
吃完晚飯,祖孫兩人又開始例行的消食,在西苑的林蔭道裏散步。
“鈞兒,你非要打這一仗嗎?”
“皇爺爺,這次整飭宣大、薊遼以及京營戎政,很多人風言風語,甚至斷言用不多久會有第二次庚戌之變。”
嘉靖帝冷笑一聲,一臉的不屑,“這些文官,都是一群死鴨子,全硬在那張嘴上,把他們的毛都扒光了,還是那個德性!”
朱翊鈞等嘉靖帝發泄完情緒,繼續說道:“皇爺爺,最關鍵的是九邊武將世家,以及勳貴們都在觀望。”
“觀望?鈞兒是想通過這一次戰事,收攏他們的心。”
“武將勳貴,最渴望的還是打勝仗。隻有打了勝仗,才能晉官加爵,封妻蔭子。他們最願意跟隨的是能夠打勝仗的統帥。”
嘉靖帝謔笑地問道:“所以你想證明一下?是不是等長大一點,想學學朕的堂兄,你的堂伯爺爺,打個平虜大將軍的旗號,偷出宣府,親手斬首一級?”
朱翊鈞笑了,“皇爺爺說笑了,我以後是中興天子,又不是馬上創業天子。要是輪到我上陣殺敵,那大明不知崩壞到什麽地步。”
嘉靖帝欣慰地點點頭。
朱翊鈞繼續說道:“其實我更多的應該學習戰略布局。在這一點,孫兒覺得應該多向太祖皇帝學習。”
嘉靖帝有些疑惑:“向太祖皇帝學習?”
“是的。太祖皇帝龍興應天府時,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有人建議先打張士誠,有人建議先打陳友諒。議論不一。
太祖說東打張士誠,西邊的陳友諒肯定會襲擊應天府。西打陳友諒,東邊的張士誠肯定會按兵不動,坐等漁翁之利。
然後陳友諒兩次傾巢而來,太祖皇帝都力排眾議,盡起主力,全力西攻。
最後曆史證明,太祖皇帝與陳友諒酣戰時,張士誠坐視不理。等到陳友諒大敗後,張士誠孤立無援,應聲而落。”
嘉靖帝目光炯炯地看著侃侃而談的朱翊鈞,像極了一位爺爺,看著自己成績優異,正在班上發表感言的大孫子。
“北伐暴元,太祖皇帝製定的戰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曆史又一次證明,太祖皇帝的戰略正確無比。前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中山王徐公、開平王常公為正副將,出師山東。僅僅六個月就克複山東和河南。
洪武元年五月,太祖親臨汴梁,指揮北伐。八月攻取大都,北元末帝北竄漠北。而後大軍揮師西進,於洪武二年正月,克複山西。八月,克複陝甘。
由南伐北,如此神速,前無古者,後無來者。孫兒看來,除了大明順應天運,將士用命之外,更重要的是太祖皇帝的戰略部署高瞻遠矚。”
嘉靖帝看著滿臉崇拜的朱翊鈞,努力地想了想太祖皇帝的武略功績,可是沒有太多感覺。
他對這些武備之事,毫無興趣,也沒怎麽去讀太祖皇帝北伐之事。
他隻對太祖建立的諸多祖製,有些興趣。
“鈞兒,伱想學太祖皇帝那般運籌帷幄?”
“是的。這一次機緣巧合,孫兒想試一試?”
嘉靖帝沉默了一會問道:“鈞兒有多少把握?”
朱翊鈞也沉默了一會,“如果失敗,戚繼光和他編練的八千新軍營會全部折在關外。孫兒心痛,但是也知道,想要成功,必須付出代價。
孫兒要評估的是,這個代價是不是孫兒能承受得起的。”
“八千新軍營折在關外,可大可小。”嘉靖帝雙手籠在袖子,以一位朝堂權鬥老手的思維分析著。
“可以說譚綸、戚繼光擅自出擊,遇到北虜埋伏,一戰失敗,譚綸吃個大掛落,然後到此為止。
也可以說戚繼光貪功冒進,誤中北虜埋伏,過責讓戚繼光一個人扛起來,譚綸吃個小掛落,到此為止。
隻要北虜不破邊,不出現庚戌之變和癸亥之變的慘敗,這事怎麽都圓得過去。
按照朝廷文臣們的想法,薊遼總督譚綸再如何,也是進士出身,戰敗的責任先得武將扛完了,才輪到他。”
朱翊鈞點點頭,“孫兒知道我朝文官們的陋習。勝仗了,是他們運籌帷幄,指揮得當。打敗仗了,就是武將們不遵軍令,延誤戰機,或貪功冒進
隻有出現了實在甩不掉的大鍋,他們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把這口鍋背起來。
隻是皇爺爺,這件事是由孫兒策劃的,命令也是孫兒下達的,主要責任在我。”
嘉靖帝翕然一笑,“責任在你?!”
他看著遠處的波瀾起伏的湖麵。
“責任在你,可是你擔得起這份責任嗎?你幹了那麽多事,統籌處從東南世家手裏搶銀子。督辦處分兵權。還有倒查庚戌之變,砍了多少顆腦袋。多少人躲在暗處,對你咬牙切齒。
現在你把把柄主動遞給他們,你覺得他們會放過你嗎?“
朱翊鈞堅毅地看著遠處,答道:“不放過又如何?難不成他們還能咬我?當初皇爺爺從承天府到京城,他們也沒打算放過你,還不是讓皇爺爺闖出一條路來?
皇爺爺,身為君上,主要職責就是在兩難困境中做決策。做出決策,叫下麵人去執行,卻沒有擔當。
成功了功勞全攬,失敗了卻把責任推給臣下。一迴兩迴,手底下沒有人對你推心置腹,也沒有人誠心誠意去做事。”
嘉靖帝陷入沉思。
朱翊鈞也在心裏感歎著,曆史上的明朝就有個例子,崇禎帝。
他勤奮嗎?
特別勤奮,除了明太祖估計就得輪到他了。
雖然他麵臨的局麵是地獄級的,可是他本身的個性缺陷,讓大明墜入地獄的速度加快。
崇禎帝心裏有什麽想法,怕承擔責任,死活不肯主動說出來,非要臣子們說出來,然後一旦朝野非議,馬上把說這話的臣子丟出去背鍋。
搞得幾次,臣子們都學油滑了,一默抵千金。
崇禎帝想與後金議和,好抽調薊遼精兵去打李自成和張獻忠,非要臣子提議,大臣們死活不上套,坐視良機錯失。
想南遷南京,也逼著讓大臣們主動提出來,大臣們還是不上套。
等到形勢危急,大臣們建議南遷,他被那些在北直隸有大量利益的大臣勳貴們一忽悠,又改主意了,堅決留下,連皇子都不往南邊放一個備份。
做君上的一點擔當都沒有,就不要怪下麵各個滑不留手。
這邊的嘉靖帝心裏有了定計。
他深知如果這一仗打贏,九邊和京營上下軍心,盡歸自己的孫兒。自己春秋之後,不管誰敢掀起天翻地覆的大亂,孫兒都會立於不敗之地。
打輸了?
嘉靖帝轉過頭看著朱翊鈞。
看著孫兒那張還有稚氣,卻滿是堅毅和奮發的臉,不由想起自己年少時。
十四歲時,自己孤身一人來到這陌生的北京城。
那時的自己,是不是也如鈞兒這般堅毅奮發?
嘉靖看著遠處西沉的太陽,心裏不知怎地湧起一股激情,仿佛四十四年前,自己站在北朝陽門外,眺望雄偉的北京城那一刻。
“鈞兒,不用擔心,放心去做。有什麽事朕來扛。朕有了庚戌之變,還有他們所說的癸亥之變,不缺這麽一出關外敗仗。”
朱翊鈞猛地轉頭過來,仰望著嘉靖帝的側臉。
他瘦長的臉發著鉛灰色的光,渾濁的眼睛裏從所未有的堅毅。
朱翊鈞不由自主地伸過左手,緊緊地抓住嘉靖帝如枯瘦雞爪一般的手。
兩人站在夕陽中,如同兩座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