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明: 川藉作家、自由撰稿人李仁君擁有長篇社會小說《大都市裏的鄉哥村妹》原創著作權。網絡文本經作協及權威人士旁證。授權《都市言情小說》首發。編輯家、策劃家、影視導演有合作意向,請與lrj2005lrj@163聯係。除作者李仁君博客和主頁外,轉載的網站請自覺注明“他站首發”和“未授權”字樣。對任何形式的剽竊等行為,作者將依法維權。歡迎國內外文朋詩友對作品給予指正!】
【正文閱讀】
大巴山脈巍峨綿延,有一脈在川東地界拐了九個彎,宛如蛟龍出海,其中一個彎的中央拔地而起一座山,曰雞爪山,是縣境內第一高峰。曾經有江湖風水先生到此一遊,讚為千裏難尋的寶地。山上有奇絕頑石,崢嶸鬥險,有野草香卉,勁鬆翠竹作蔥蔥鬱鬱之態。
雞爪山下的農舍和良田並排成長達十裏的自然村,曰桃李灣。傍村有一條寬敞清澈、流速湍急的大河;十裏八外有無數條山澗溪水流入大河中。每年春耕時分,這裏的桃花開放著如火如荼的熱情,這裏的李花彌漫著如雪如紗的聖潔。村裏住有八、九十戶人家,以李、陶二姓居多。大凡山明水秀的地方,自然那一個個青年男女也帥帥靚靚。青年男女到了十七、八歲,清一色地戀愛派對,或農或商或外出闖蕩;所以娶進嫁出的極少,興許這地方的確是個寧靜山村田園,青年人不忍離開吧;老人們卻意味深長地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桃李灣的地名來曆是因這裏的桃樹和李樹多,還是因這裏的人以陶姓和李姓多而得名,無從考究。
相傳早年的桃李灣隻有幾戶人家。大多數山民生活在封閉的雞爪山腹地,和外界少有接觸。後來桃李灣皇榜高中了一個禦筆欽點的探花郎,用自己的俸銀,在山下建了村落,無償地把山民們遷徙山下。於是山民們祖祖輩輩在雞爪山下桃李灣傳宗接代,平平淡淡地過日子。至於那探花郎和雞爪山民有何瓜葛,是一個謎。
在雞爪山的東麵十裏處,是名曰大寨坪的所在,為清末民初川東“孝義軍反正”的發源地。孝義軍的首領李紹伊就是桃李灣的農民秀才。大寨坪有孝義軍曾經建造的太平街、宮殿等遺址,那初之壯觀場麵可見一斑。孝義軍後為袁世凱的川中鷹犬重兵所克。其可歌可泣的故事,口碑代傳。
這裏的房子大都是從雞爪山上采下的青砂石徹成,牢固得很,雖然數百年的牆身多有歲月烙下的斑斑綠苔,年輕一代都想拆了建鋼筋水泥樓房,但拗不過老人們的固執,隻好到村的外圍去修建。
這裏雖然沒有出過影響深遠的風雲人物,但是諸如鄉賢、盜匪、江湖遊客、義俠袍哥、風花雪月卻代不乏人。
村裏的李革委、王二根、王水牛、陶屠戶這幫大伯大叔們和水蓮、竹葉、桂枝、楊嫂那幫大媽大嬸們,在夏夜裏都喜歡坐在瓜棚柳下乘涼。他們青一色的躺在竹編涼椅上,輕搖大蒲扇,巴達著老長的煙鬥,繪聲繪色地講述那過去的故事。於是,他們身邊圍了大大小小的年輕後生和姑娘媳婦。
多少時空,春秋代序?今月曾經照古人。某年隆冬,雞爪山民中有一個在外地教書的老教員迴到了桃李灣。山民們尊敬地謂之:陶夫子。趕上一個崇尚文化的盛世,雞爪山鄉成立文化站,桃李灣村也成立了文化活動室。村委會就要陶夫子在文化室掛帥,陶夫子也當仁不讓。他把自己的積蓄奉出,在村口的大柳樹下建了一座寬敞涼亭,全天候供山民們聊天、歇腳。陶夫子就在這裏講評書,講真三國,講假封神,講西遊記,講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天氣冷,村民們就搬來煤爐,圍坐著聽。到了夏天,他老伴就給眾人燒大碗涼茶喝。老兩口膝下無子女,悠哉樂哉做善事,從不收費。桃李灣一下子掀起其樂融融的文化氛圍。
這些日子,村裏迴來幾個高考落榜的青年人,自然是陶夫子的活躍聽眾和忘年交。他們是這篇小說的三位男主人公黑毛、西峰、小波和三個女主人公香香、麗珠和山鳳。
又是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三個男孩和三個女孩,來到陶夫子涼亭正襟危坐,居然一言不發。像是發生什麽事了。
“喲,你們幾個娃,今天咋的?”陶夫子扶扶眼鏡,雙眼在老花鏡片後,閃著詢問的光芒。
六雙眼都瞧著陶夫子。依然沉默。
“咋的?”陶夫子抬了抬下巴,衝著黑毛和香香發話:“你們兩個不是嘰嘰喳喳,好說好講的人嗎?”
黑毛嗡聲嗡氣地說:“大伯,我們幾個商議,明天,要一起到南方去打工……”
老實說,陶夫子很喜歡這幾個忘年交呢,心裏雖不願他們離開,但要滿足幾顆飛翔的青春心啊。陶夫子沒有說書時的興致,一副教書先生的語氣:“是好事嘛,年輕人就要出去闖闖!好兒女誌在四方嘛。走出去好哦,雞爪山、桃李灣多小,外麵的天地多寬哦。上不了大學也大有前途的嘛。”
“可是,我們舍不得離開你呀,嘖嘖。”香香站起身,過來拉著陶夫子的膀子搖。
“多好的幾個娃呀!”陶夫子老伴擰擰香香粉嘟嘟的臉蛋,挨個發蘋果給他們:“老頭子,你就給娃們講點開心的嘛。”
“你們想聽什麽?”陶夫子胸有成竹,呷了一口濃茶。
“隨便講吧,我都愛聽。”小波很沉著。
“我也是。”麗珠怯生生地方附和。
“最好有點味道的。”西峰愛寫詩。
“快點開始吧,明天要早點起床趕車呢。”山鳳很實際。
陶夫子把幾個小青年仔細打量,那雙深不可測的眼睛,似足以看透他們的內心世界。良久,露出詭秘的笑容:“哈哈,哈哈。明白,明白……”
你瞧我,我瞧你,幾個小青年莫名其妙,忽然又悟出了什麽似的,齊刷刷地紅了臉。
“說笑哦,說笑!”陶夫子轉了正題,笑容可掬:“娃們,我也不講前朝後漢,也不講“孝義軍反正”,就講講鹽墳吧。年輕人還不曉得鹽墳,這是雞爪山很久以前的一個傳說——”
鹽墳是一座墳塋。在雞爪山的北麵,一條通向山巔的青石板路的旁邊。鹽墳是哪朝哪代的事,隻有山神爺知道。大約在巴山背二哥盛行的年代,雞爪山民中也有很多青壯年由重慶販鹽到川東,以為生計。為了趕捷徑,背二哥的先輩和後裔們,腳打綁腿,背負著生活日需商品,奔赴在大巴山叢中那些九曲十八彎的狹窄的山道上。山道崎嶇,荊棘縱橫,一路上有數不盡的手把崖、閻王澗,多少人被大自然設置的天險吞噬了性命,一去不返。這天,有一個年輕的與同伴走掉隊的雞爪山民,經過好多天餐風宿露,終於來到了雞爪山下。他在那裏歇息。
從這條青石板路登上山巔,再下山坡就是桃李灣,村裏有一個可心的山妹子在等他迴來完婚……這背二哥正在美滋滋地想著,冷不丁一雙熟悉的纖纖玉手蒙住了他的眼睛……當然是山妹子來到她的身邊。
山妹子說,她每天都從村裏翻山而來,到路口等他,望他,望啊望啊,望眼欲穿,望斷秋水——村裏所有販鹽的背二哥們都迴來了,唯獨不見他,還以為他摔下了閻王澗……
背二哥很感動,和山妹子抱在一起,形成了一尊愛和力的雕塑。
背二哥克製不了久別的情感,要吻山妹子,山妹子卻推開了他,看看天上正午的烈日,說,還是趕緊迴家吧。背二哥像是很失落。山妹子就衝他款款一笑,說,我在前麵走,你在後麵追,要是追趕上就讓你……
一出打情罵俏的鬧劇,在這對小情人之間開始了。
山妹子轉身就沿陡峭的青石板梯路向山巔跑,身子象雲彩般輕快。背二哥哪裏示弱,把那沉重的裝滿食鹽的貨篼向背上一挪,仿佛所有的疲憊都消失了,拚命地追……
山穀裏迴蕩著他們的笑聲……
也許是山妹子心疼背二哥負重來追,放慢了腳步;也許是背二哥真的神勇,反正,追上了。
背二哥已累得七竅冒煙。在雞爪山的腰際,背二哥顧不得把身上沉重的擔子先卸下,他以勝利者的姿態象獅子撲向獵物,撲在山妹子身上。他們纏在一起,瘋狂地做愛……
淋漓盡致的消魂。在極度的勞累和烈日的暴曬下,背二哥完成了使人類生生不息的神聖儀式。背二哥趴在山妹子的身上卻再也爬不起來,他已經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當山妹子明白過來時,背二哥已經到了黃泉路上。
山妹子費了好大力氣才把背二哥沉沉的身軀移動開去。背二哥的屍體和著身上的食鹽貨篼,一下子順傾斜的山路向山下滾去,掉在路旁一個平坦的土凹裏。山妹子緊張、愴然,初涉世事的她,連滾帶爬來到背二哥的屍體旁,不知所措地佇立……這種事她羞於大聲唿救,也沒有自己去施救的能力。再說四下裏沒有一個人影。
萬分悲痛山妹子,卻又驚恐得流不出一滴眼淚,她呆了……
這時遠處天邊滾過一降沉悶的雷聲。天上烏雲驟起。山風忽然肆虐而起,枯葉、鬆針和著泥沙在空中旋轉,傾盆大雨接踵而至……
山妹子崩潰了,她軟癱地蹲在地上,號啕大哭……
轟隆隆!嘩啦啦!也許是久旱不雨的緣故,山巔上由上而下的泥石流在山水的作用下蠕動而來。雷聲更緊,地動山搖了,世界仿佛末日來了……
山妹子哪裏見過這降式,哇哇大叫著閃過一旁,泥石流瞬間掩埋背二哥的屍體……
後來,雞爪山民都說,掉隊的背二哥是在返迴川東的大巴山叢中摔下了閻王澗,所以沒有迴來……
……翌日,原本水靈靈的山妹子變得好憔悴,傻傻的。她象遊魂似地在那陡峭的青石板山道上拾級而上又沿級而下,徘徊在背二哥的葬身之處,口裏不時地喃喃囁嚅:我要跟你一起去,去販鹽,販鹽……
第三天,山妹子變得很少和人搭話,索性把背二哥的墳壘起來。逢人就說,背二哥死了,這是他的墳塋,並且拿來幾張黃紙燒了……瞧著山妹子離奇的舉動,女人們都掉眼淚;但是,所有雞爪山民都深信,墳塋裏什麽都沒有。都說,山妹子愛得太癡,瘋了。
家裏人都以為山妹子得了花癡,請醫生來把脈拿藥,山妹子把藥倒了。說:我沒有病。
一個月後,家裏人看看等背二哥迴來已是渺茫之舉,就想嫁她出去,也許病就好了,山妹子說,我不嫁。
有一天,山妹子在背二哥墳塋前發愣。遇到一個六十多歲的風水先生。風水先生說,他遊遍好山好水,沒想到在這裏相中一塊少有的風水寶地,不知給誰占了。山妹子說是他的背二哥占了。風水先生說,沒有後裔占了太可惜,這裏要出文曲高官。
山妹子似信非信。風水先生凝視山妹子良久,驚喜道:姑娘你有喜了。山妹子於是去看醫生,果真如是。
山妹子迴喜孜孜地對家裏人說,我有喜了,我想嫁,想馬上嫁出去,嫁誰都行。家裏人都以為她又在說瘋話了。
多好的姑娘呀。老人們都說。總不能老這樣下去吧?那年月,姑娘嫁不出去閑話多,家裏人就不光彩。人們都認為:雖然山妹子的模樣娉婷可人,但已經又瘋又傻了,有背景的俊後生不願意要她的。於是,按照家規,父母作主把山妹子嫁給了後山的一個有錢人家做小妾……
末了,陶夫子停下來,端了茶杯呷了一口潤嗓子。
後來咋樣了?山妹子生下了一個孩子嗎?那孩子真是文曲星嗎?六個青年人都用同樣的眼光望著陶夫子。
“娃們,後麵的故事好長,早點迴家休息。等你們出去磨練後,有了出息,迴來桃李灣,我再講後來事……”
“好的,謝謝大伯。”西峰代表六個人,說了這句話。
然後六個人齊刷刷地給陶夫子深深地鞠躬……
[這個題材的引子寫成多年。終因生活體驗不夠而打住,主人公有多少故事呢?作者現在奉上後麵的記敘。]
【正文閱讀】
大巴山脈巍峨綿延,有一脈在川東地界拐了九個彎,宛如蛟龍出海,其中一個彎的中央拔地而起一座山,曰雞爪山,是縣境內第一高峰。曾經有江湖風水先生到此一遊,讚為千裏難尋的寶地。山上有奇絕頑石,崢嶸鬥險,有野草香卉,勁鬆翠竹作蔥蔥鬱鬱之態。
雞爪山下的農舍和良田並排成長達十裏的自然村,曰桃李灣。傍村有一條寬敞清澈、流速湍急的大河;十裏八外有無數條山澗溪水流入大河中。每年春耕時分,這裏的桃花開放著如火如荼的熱情,這裏的李花彌漫著如雪如紗的聖潔。村裏住有八、九十戶人家,以李、陶二姓居多。大凡山明水秀的地方,自然那一個個青年男女也帥帥靚靚。青年男女到了十七、八歲,清一色地戀愛派對,或農或商或外出闖蕩;所以娶進嫁出的極少,興許這地方的確是個寧靜山村田園,青年人不忍離開吧;老人們卻意味深長地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桃李灣的地名來曆是因這裏的桃樹和李樹多,還是因這裏的人以陶姓和李姓多而得名,無從考究。
相傳早年的桃李灣隻有幾戶人家。大多數山民生活在封閉的雞爪山腹地,和外界少有接觸。後來桃李灣皇榜高中了一個禦筆欽點的探花郎,用自己的俸銀,在山下建了村落,無償地把山民們遷徙山下。於是山民們祖祖輩輩在雞爪山下桃李灣傳宗接代,平平淡淡地過日子。至於那探花郎和雞爪山民有何瓜葛,是一個謎。
在雞爪山的東麵十裏處,是名曰大寨坪的所在,為清末民初川東“孝義軍反正”的發源地。孝義軍的首領李紹伊就是桃李灣的農民秀才。大寨坪有孝義軍曾經建造的太平街、宮殿等遺址,那初之壯觀場麵可見一斑。孝義軍後為袁世凱的川中鷹犬重兵所克。其可歌可泣的故事,口碑代傳。
這裏的房子大都是從雞爪山上采下的青砂石徹成,牢固得很,雖然數百年的牆身多有歲月烙下的斑斑綠苔,年輕一代都想拆了建鋼筋水泥樓房,但拗不過老人們的固執,隻好到村的外圍去修建。
這裏雖然沒有出過影響深遠的風雲人物,但是諸如鄉賢、盜匪、江湖遊客、義俠袍哥、風花雪月卻代不乏人。
村裏的李革委、王二根、王水牛、陶屠戶這幫大伯大叔們和水蓮、竹葉、桂枝、楊嫂那幫大媽大嬸們,在夏夜裏都喜歡坐在瓜棚柳下乘涼。他們青一色的躺在竹編涼椅上,輕搖大蒲扇,巴達著老長的煙鬥,繪聲繪色地講述那過去的故事。於是,他們身邊圍了大大小小的年輕後生和姑娘媳婦。
多少時空,春秋代序?今月曾經照古人。某年隆冬,雞爪山民中有一個在外地教書的老教員迴到了桃李灣。山民們尊敬地謂之:陶夫子。趕上一個崇尚文化的盛世,雞爪山鄉成立文化站,桃李灣村也成立了文化活動室。村委會就要陶夫子在文化室掛帥,陶夫子也當仁不讓。他把自己的積蓄奉出,在村口的大柳樹下建了一座寬敞涼亭,全天候供山民們聊天、歇腳。陶夫子就在這裏講評書,講真三國,講假封神,講西遊記,講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天氣冷,村民們就搬來煤爐,圍坐著聽。到了夏天,他老伴就給眾人燒大碗涼茶喝。老兩口膝下無子女,悠哉樂哉做善事,從不收費。桃李灣一下子掀起其樂融融的文化氛圍。
這些日子,村裏迴來幾個高考落榜的青年人,自然是陶夫子的活躍聽眾和忘年交。他們是這篇小說的三位男主人公黑毛、西峰、小波和三個女主人公香香、麗珠和山鳳。
又是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三個男孩和三個女孩,來到陶夫子涼亭正襟危坐,居然一言不發。像是發生什麽事了。
“喲,你們幾個娃,今天咋的?”陶夫子扶扶眼鏡,雙眼在老花鏡片後,閃著詢問的光芒。
六雙眼都瞧著陶夫子。依然沉默。
“咋的?”陶夫子抬了抬下巴,衝著黑毛和香香發話:“你們兩個不是嘰嘰喳喳,好說好講的人嗎?”
黑毛嗡聲嗡氣地說:“大伯,我們幾個商議,明天,要一起到南方去打工……”
老實說,陶夫子很喜歡這幾個忘年交呢,心裏雖不願他們離開,但要滿足幾顆飛翔的青春心啊。陶夫子沒有說書時的興致,一副教書先生的語氣:“是好事嘛,年輕人就要出去闖闖!好兒女誌在四方嘛。走出去好哦,雞爪山、桃李灣多小,外麵的天地多寬哦。上不了大學也大有前途的嘛。”
“可是,我們舍不得離開你呀,嘖嘖。”香香站起身,過來拉著陶夫子的膀子搖。
“多好的幾個娃呀!”陶夫子老伴擰擰香香粉嘟嘟的臉蛋,挨個發蘋果給他們:“老頭子,你就給娃們講點開心的嘛。”
“你們想聽什麽?”陶夫子胸有成竹,呷了一口濃茶。
“隨便講吧,我都愛聽。”小波很沉著。
“我也是。”麗珠怯生生地方附和。
“最好有點味道的。”西峰愛寫詩。
“快點開始吧,明天要早點起床趕車呢。”山鳳很實際。
陶夫子把幾個小青年仔細打量,那雙深不可測的眼睛,似足以看透他們的內心世界。良久,露出詭秘的笑容:“哈哈,哈哈。明白,明白……”
你瞧我,我瞧你,幾個小青年莫名其妙,忽然又悟出了什麽似的,齊刷刷地紅了臉。
“說笑哦,說笑!”陶夫子轉了正題,笑容可掬:“娃們,我也不講前朝後漢,也不講“孝義軍反正”,就講講鹽墳吧。年輕人還不曉得鹽墳,這是雞爪山很久以前的一個傳說——”
鹽墳是一座墳塋。在雞爪山的北麵,一條通向山巔的青石板路的旁邊。鹽墳是哪朝哪代的事,隻有山神爺知道。大約在巴山背二哥盛行的年代,雞爪山民中也有很多青壯年由重慶販鹽到川東,以為生計。為了趕捷徑,背二哥的先輩和後裔們,腳打綁腿,背負著生活日需商品,奔赴在大巴山叢中那些九曲十八彎的狹窄的山道上。山道崎嶇,荊棘縱橫,一路上有數不盡的手把崖、閻王澗,多少人被大自然設置的天險吞噬了性命,一去不返。這天,有一個年輕的與同伴走掉隊的雞爪山民,經過好多天餐風宿露,終於來到了雞爪山下。他在那裏歇息。
從這條青石板路登上山巔,再下山坡就是桃李灣,村裏有一個可心的山妹子在等他迴來完婚……這背二哥正在美滋滋地想著,冷不丁一雙熟悉的纖纖玉手蒙住了他的眼睛……當然是山妹子來到她的身邊。
山妹子說,她每天都從村裏翻山而來,到路口等他,望他,望啊望啊,望眼欲穿,望斷秋水——村裏所有販鹽的背二哥們都迴來了,唯獨不見他,還以為他摔下了閻王澗……
背二哥很感動,和山妹子抱在一起,形成了一尊愛和力的雕塑。
背二哥克製不了久別的情感,要吻山妹子,山妹子卻推開了他,看看天上正午的烈日,說,還是趕緊迴家吧。背二哥像是很失落。山妹子就衝他款款一笑,說,我在前麵走,你在後麵追,要是追趕上就讓你……
一出打情罵俏的鬧劇,在這對小情人之間開始了。
山妹子轉身就沿陡峭的青石板梯路向山巔跑,身子象雲彩般輕快。背二哥哪裏示弱,把那沉重的裝滿食鹽的貨篼向背上一挪,仿佛所有的疲憊都消失了,拚命地追……
山穀裏迴蕩著他們的笑聲……
也許是山妹子心疼背二哥負重來追,放慢了腳步;也許是背二哥真的神勇,反正,追上了。
背二哥已累得七竅冒煙。在雞爪山的腰際,背二哥顧不得把身上沉重的擔子先卸下,他以勝利者的姿態象獅子撲向獵物,撲在山妹子身上。他們纏在一起,瘋狂地做愛……
淋漓盡致的消魂。在極度的勞累和烈日的暴曬下,背二哥完成了使人類生生不息的神聖儀式。背二哥趴在山妹子的身上卻再也爬不起來,他已經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當山妹子明白過來時,背二哥已經到了黃泉路上。
山妹子費了好大力氣才把背二哥沉沉的身軀移動開去。背二哥的屍體和著身上的食鹽貨篼,一下子順傾斜的山路向山下滾去,掉在路旁一個平坦的土凹裏。山妹子緊張、愴然,初涉世事的她,連滾帶爬來到背二哥的屍體旁,不知所措地佇立……這種事她羞於大聲唿救,也沒有自己去施救的能力。再說四下裏沒有一個人影。
萬分悲痛山妹子,卻又驚恐得流不出一滴眼淚,她呆了……
這時遠處天邊滾過一降沉悶的雷聲。天上烏雲驟起。山風忽然肆虐而起,枯葉、鬆針和著泥沙在空中旋轉,傾盆大雨接踵而至……
山妹子崩潰了,她軟癱地蹲在地上,號啕大哭……
轟隆隆!嘩啦啦!也許是久旱不雨的緣故,山巔上由上而下的泥石流在山水的作用下蠕動而來。雷聲更緊,地動山搖了,世界仿佛末日來了……
山妹子哪裏見過這降式,哇哇大叫著閃過一旁,泥石流瞬間掩埋背二哥的屍體……
後來,雞爪山民都說,掉隊的背二哥是在返迴川東的大巴山叢中摔下了閻王澗,所以沒有迴來……
……翌日,原本水靈靈的山妹子變得好憔悴,傻傻的。她象遊魂似地在那陡峭的青石板山道上拾級而上又沿級而下,徘徊在背二哥的葬身之處,口裏不時地喃喃囁嚅:我要跟你一起去,去販鹽,販鹽……
第三天,山妹子變得很少和人搭話,索性把背二哥的墳壘起來。逢人就說,背二哥死了,這是他的墳塋,並且拿來幾張黃紙燒了……瞧著山妹子離奇的舉動,女人們都掉眼淚;但是,所有雞爪山民都深信,墳塋裏什麽都沒有。都說,山妹子愛得太癡,瘋了。
家裏人都以為山妹子得了花癡,請醫生來把脈拿藥,山妹子把藥倒了。說:我沒有病。
一個月後,家裏人看看等背二哥迴來已是渺茫之舉,就想嫁她出去,也許病就好了,山妹子說,我不嫁。
有一天,山妹子在背二哥墳塋前發愣。遇到一個六十多歲的風水先生。風水先生說,他遊遍好山好水,沒想到在這裏相中一塊少有的風水寶地,不知給誰占了。山妹子說是他的背二哥占了。風水先生說,沒有後裔占了太可惜,這裏要出文曲高官。
山妹子似信非信。風水先生凝視山妹子良久,驚喜道:姑娘你有喜了。山妹子於是去看醫生,果真如是。
山妹子迴喜孜孜地對家裏人說,我有喜了,我想嫁,想馬上嫁出去,嫁誰都行。家裏人都以為她又在說瘋話了。
多好的姑娘呀。老人們都說。總不能老這樣下去吧?那年月,姑娘嫁不出去閑話多,家裏人就不光彩。人們都認為:雖然山妹子的模樣娉婷可人,但已經又瘋又傻了,有背景的俊後生不願意要她的。於是,按照家規,父母作主把山妹子嫁給了後山的一個有錢人家做小妾……
末了,陶夫子停下來,端了茶杯呷了一口潤嗓子。
後來咋樣了?山妹子生下了一個孩子嗎?那孩子真是文曲星嗎?六個青年人都用同樣的眼光望著陶夫子。
“娃們,後麵的故事好長,早點迴家休息。等你們出去磨練後,有了出息,迴來桃李灣,我再講後來事……”
“好的,謝謝大伯。”西峰代表六個人,說了這句話。
然後六個人齊刷刷地給陶夫子深深地鞠躬……
[這個題材的引子寫成多年。終因生活體驗不夠而打住,主人公有多少故事呢?作者現在奉上後麵的記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