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嶽很憤怒,但是蔣太後卻不管了。


    “哀家拿出了五百萬兩,收迴五百萬兩,半年之內,沒有利息,哀家損失可不是不小啊!”蔣太後滿臉的不甘心,還歎氣道:“小富貴啊,別看哀家是皇太後,家大業大,可家大也有家大的難處,一開門什麽都要錢。陛下又是個不會算賬的,沒有哀家盯著,這宮裏啊,指不定都要喝西北風。”


    “哀家私下裏借給你錢,可不許讓別人知道,不然又有人胡言亂語,說哀家偏心了。”


    王嶽幽怨道:“太後,您看要不要我寫個欠條,也好說話。”


    蔣太後愣了片刻,咳嗽道:“行了,哀家還不相信你!別跟哀家玩激將法,這宮裏的事情,還是我說了算!迴頭哀家就讓人把銀子給你送去!”


    ……


    王嶽從宮裏出來,感受了滿滿的惡意,想當初,蔣太後多單純的人啊,為了給兒子買名聲,毫不猶豫就拿出了三十五萬兩,交給自己,根本不要迴報,這才多長時間?怎麽就忘記了初心,真是萬惡的資本!


    一個好好的人,竟然變成了斤斤計較,還跟我算利息,你不會良心有虧嗎?


    王嶽帶著一肚子的憋屈,直接迴家了,他必須要好好想想,半年之後,怎麽應付老太太,想要多二百萬兩收入,可不容易,幾乎相當於半個歲入了。


    半年掙半個歲入……這是要我跟戶部比掙錢的速度啊!


    這老太太,還真高看我的本事!


    王嶽愁得頭大……卻不知道此刻的京城,已經掀起了滔天巨浪,不管是後浪還是前浪,所有人都浪起來了。


    張璁在內閣會議上,公然承認,他提出的辦法,是恩師王嶽指點的。張璁說得理所當然,他絲毫不覺得這是給王嶽惹禍。


    相反,張璁認為這是一個絕妙的點子,堪稱是創舉,能載入史冊的好辦法。


    大明朝最弱的一項,就是財稅,這個禍,有人歸咎於朱元璋。當然了,老朱背的鍋不少,不差這一個,不過要是強迫朱元璋,看穿二百年曆史,提前製定出種種國策,也著實為難他老人家。


    而且朱元璋麵對的是百廢待舉的一片瘡痍。


    他那時候就是休養生息,不論是官製,還是稅製,都務求簡便明了,能不折騰,就不折騰。


    也正因為老朱的努力,才有了洪永仁宣的盛世。


    不過發展到了現在,征稅已經變成了各個利益集團博弈的戰場。


    誰都必須絞盡腦汁,鬥智鬥勇,還有鬥狠!


    像張璁,他這個人夠狠,但是智勇雖然也不差,但是跟王嶽比,還是差得太多了。


    以品級津貼取代優免,著實讓張璁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說大開眼界,思路一下子打開了……過去他光想著強推清丈,從百官嘴裏奪肉。


    可王嶽這一招,讓他有了不同的認識。


    你們不是要免稅免賦嗎?


    好啊!


    老子依舊給你們減免,不但減免,還以津貼的名義,直接發給你們,讓你們方便省事,直接拿錢拿糧食,看你們說什麽?


    這樣一來,能堵住絕大多數官員的嘴巴,看你們還怎麽反對?


    但是呢……在津貼背後,卻是徹徹底底清丈……地方上不存在優免的土地,也不存在可以不服役的特殊群體。


    大凡政令,最怕的就是複雜。越是複雜的東西,就越不好執行,看似麵麵俱到,實則漏洞百出。


    評價一部法令的好壞,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文本中,“等”出現的頻率,一旦太多,絕不是什麽好的法令。


    譬如說,給官員製定優免的上限,一家需要交納一百石的田賦,朝廷給免去三十石,還剩下七十石……看起來很簡單,可問題是田賦總數怎麽確定,哪些田畝是優免的,這中間是怎麽計算的,有沒有漏洞……事實上,就是因為複雜的操作,所以才造成士紳官員家中,不管有多少田畝,都會被免稅。


    現在朝廷出錢,給官吏津貼,地方一律清丈,沒有了優免,統統征稅,最大的漏洞就給補上了。


    這是典型的花小錢,辦大事!


    而且還附帶解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明的俸祿太低!


    還是那句話,大明的俸祿過低,也不是朱元璋的問題。


    你不能拿虧心的老趙家和老朱比。


    人家老朱堂堂正正打下的江山,讓當官的能過得下去就夠了,怎麽可能把士人當成祖宗供著?


    事實上,在洪武朝,很多官員都說過,老朱給的俸祿,足夠過日子了。


    可問題是接下來的百年發展,商貿繁榮,大明的物價快速上漲,扣除糧食波動較小之外,其他的東西都在漲,北京的房租都漲了十倍不止。


    坦白講,一成不變的俸祿的確不夠過日子。


    可若是按照品級,發放津貼之後,官吏的收入普遍能增加一倍。


    這對貪官不算什麽,但是那些潔身自好的官員,卻是能得到極大的優待。


    朝廷能抓住清官的心。


    瞧見沒有,什麽是好的政策?


    首先占據了大義,師出有名。


    其次,簡化了複雜的過程,一步到位。


    最後,還拉攏了盟友,孤立了敵人!


    誰說變法一定要得罪人的?


    真正的變法,應該是讓朋友多多,敵人少少,不斷壯大新的利益集團,才能取代舊有的力量。


    張璁越發相信,師父所講他有辦法讓變法成功,不是一句空話!


    這個辦法的好處,不隻是張璁看得清清楚楚……就連幾個才子都讚不絕口,比如唐寅,他是六品官,能夠得到12石糧食津貼,另外還有相當於12丁工錢的72兩銀子。


    文征明比他低了一級,不過也有10石糧食,60兩銀子可拿。


    “伯虎兄,說起來咱們進京這麽長時間,還沒有好好吃一迴,迴頭我請客,再叫上祝兄,他前些時候處置了西山的事情,幹得漂亮,還沒有給他請功哩!”


    唐寅忍不住輕笑,“文兄願意請客,那是最好。可我就怕祝兄他高興不起來!”


    “誰說我高興不起來?俺祝允明就這個心胸嗎?姓唐的,你給我說明白了!”祝大胖子從外麵風風火火,衝了進來,宛如一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聲勢駭人。


    到了唐寅和文征明的麵前,他氣哼哼道:“你們是不是想說我外祖父的事情?”


    文征明連忙擺手,“不是我,是伯虎兄,是他說的!”


    祝允明哼了一聲,“我啊,倒是覺得,他們徐家要是聰明,就應該老老實實,別跟朝廷做對。畢竟害死於少保已經夠丟人了,要是再對抗變法,可真的要遺臭萬年了。”


    原來祝允明的母親是已故閣老徐有貞的女兒,徐有貞最被人銘記的就是陷害於少保……祝允明科舉不順,仕途暗淡,也跟他的身份有關係……所謂的才子,誰不是一肚子的苦水,運氣好的,誰當才子啊!


    “伯虎兄,文兄,我打算上書謝恩……你們願意跟著不?”祝允明發出了邀請。


    唐寅和文征明幾乎沒有遲疑,立刻點頭。


    於是三位大才子聯手炮製的謝恩表送到了朱厚熜麵前。


    他們盛讚新法,大唿天恩浩蕩,把朱厚熜說得跟堯舜在世似的。


    有了他們三個帶頭,一大批的帝黨官員都跟著上書,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清官,他們還來不及享受多少投獻的好處,能多拿點津貼,在京城活得輕鬆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更何況能光明正大拿津貼,幹嘛要費盡心思逃避稅賦,沒有道理啊!


    這幫年輕人哪裏知道,那些高官家中,有多少產業,每年能有多大的利益……王嶽在無形之中,竟然又給那幫老臣狠狠的一刀!


    隻是這還不夠,


    張璁笑吟吟找到了楊旦,“楊天官,本閣和你說過,要一起上表,叩謝天恩的,我都寫好了,你聯名就夠了!”


    張璁絲毫不管楊旦慘白的臉色,直接將謝恩表甩到了他的麵前……有本事就不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王富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我是王富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