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懷著忐忑的心情,紛紛下朝。
雖說過去的一年多,大明朝風雲變幻,身為朝臣,見識了太多的狂風暴雨,可唯獨這一次,讓人感到了不一樣的氣息,這不純純是爭權奪勢,不是天子鬥老臣,不是群臣欺負皇帝……而是變革!
沒錯!
所有人都嗅到了變革的味道,顯然,天子不甘心繼續這麽下去了。這也是許多人早有預料的,有人欣慰,有人惶恐。
欣慰的人覺得,天子打出恢複祖製的旗號,推行變法,覺得是最高明的一步好棋,隻是步子有點太小了,區區一個宛平縣,怎麽夠啊!最好在全國立刻推行才是。
惶恐的人們則是擔心,從宛平縣開始,會蔓延整個大明。畢竟天子的宣誓實在是太嚇人了,幾乎所有的士紳在他眼裏,已經成了土皇帝,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會不會恢複祖製之後,把太祖爺的剝皮楦草也恢複了。
要是六十兩就殺頭,滿朝諸公,全都是無頭鬼了……
朝中惶惶不安,朱厚熜卻是不無得意。
他漸漸領悟了帝王之術的精髓,朝中文臣,已經落到了他的手掌心,這種掌握一切的滋味真是不錯。
既然有了好事,就要有人分享樂趣。
皇後是不行的,她根本不懂這些啊!
沒法子,隻能把王嶽叫來……
“早朝上,朕表現的還行吧?”朱厚熜語氣清淡,可右邊的眉峰微微挑起,顯然壓抑不住心裏的得意。
“陛下天日之表,龍鳳之姿,英明神武,直追堯舜啊!”王嶽很配合,開始瘋狂拍馬屁,奈何他的詞很不豐富,才這麽兩句,就說不下去了,這要是換個臣子過來,都能洋洋灑灑,弄個萬言書出來。
好在朱厚熜也不在乎,他笑嗬嗬道:“治大國如烹小鮮,最是艱難不過……你覺得朕從宛平下手如何?是不是太小心了點?”
“不!陛下的安排正正好!”王嶽發自肺腑讚歎,這一次他可真沒有說謊。甚至想給朱厚熜喝彩了,或許是出於天賦本能,朱厚熜無意之間,找到了破局的最好鑰匙。
關於如何整頓朝政,基本上存在兩種思路,其一呢,就是大刀闊斧,果斷推進,從土地賦稅開始,抑製兼並,清丈田畝,增加稅收,富國強兵……
至於第二種,則是認為應該穩妥起見,循序漸進,先易後難,比如先整軍,抓住了槍杆子,然後理財,整肅吏治,最後再去碰土地。
一上來就直接碰最難啃的骨頭,必定會碰的頭破血流。
王嶽對這兩種思路,基本上都保存讚賞的態度,但是又都不敢苟同。
第一種還好說,改革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霹靂手段,但是也最容易遭到反噬,出現人亡政息的局麵,甚至人還沒死,一切就完了。
但是第二種卻也未必管用。
就像整軍抓軍權這件事情,士兵要的是那點軍餉嗎?或許是吧,足夠的軍餉,就能獲得一支軍隊的忠誠!
吃糧當兵,可不就是這麽簡單!
但問題是這個足夠的軍餉是多少?能不能負擔得起?
就像在後世,很多人寧可要少一些工資,也要進入體製,為什麽啊?穩定啊!可以預期啊!
軍餉這東西可是會變的,而且一旦死了,就拿不到了……拿銀子買命,買一群人的命,你要花多少?
但是換個思路,整理了財稅,清理了土地,讓士兵家中有了可以世代傳承的土地,為了保護到手的利益,他們可是會拚命的!
所以說,王嶽覺得,要動就必須動到根本,不碰土地,就幹脆別談變法,洗洗睡覺算了。
問題在於,必須循序漸進,從少部分地區開始,萬萬不能向整個士紳官僚集團開戰。直接推廣到全國的那種想法,絕對是不現實的。
從一個縣開始,或者一個府,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唯一的問題就是宛平縣隸屬京師,在這裏發動太容易出現意外。
最好應該放到一個不那麽顯眼的地方……但問題是一旦離得太遠,消息不暢通,會給人惡意攻擊的口實把柄,不斷有人掣肘,變法也是推不下去的。
綜合權衡,宛平不是最好的選擇,卻是當下最合適的選擇。
“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這麽安排,實在是太妥當不過了。”王嶽再一次發出了讚美。
朱厚熜的虛榮心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小富貴這家夥就喜歡自作聰明,現在知道了吧!你那都是小聰明,朕才是有大智慧的人!
“既然你覺得好,那宛平的事情,該交給誰負責呢?”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突破口找到了,就必須有人頂上去。
按理說張璁是個不錯人選,但是他現在已經入閣了,總不能讓一個閣老來負責一個縣,那太扯淡了。
唐伯虎呢?忠心有了,可能力未必行,體力也負擔不了。現任縣令祝允明……他做事情倒是夠細致,比如這一次地方藏匿了多少丁口,就是他找出來的。
可問題是祝允明長期在外麵擔任小官,毫無威望可言。
除了他們之外,支持天子的少壯派臣子,就剩下桂萼、方獻夫、夏言幾個了。
“陛下可以酌情選派,臣就不敢多言了。”
朱厚熜麵對著這幾個選項,也是一陣撓頭,“行了,你先迴去吧,朕再仔細想想。”
誰知這一想,竟然過去了十多天。
蔣太後都坐不住了,“皇兒,你要趕快安排人選,母後還打算靠著西山,給未來的孫子攢點家底呢!”
朱厚熜哭笑不得,是您老不想遍地的寶貝開發不出來吧?
“母後,孩兒有幾個人選,其中桂萼算是最合適的,可他隻是主張清丈田畝,平均賦稅,對於工商發展,卻是一竅不通,他甚至反對在西山開礦,主張以農為本!”
“其餘方獻夫和夏言,這倆人啊,方獻夫魄力不足,而夏言則是剛強自負,豪邁縱橫……似乎不太願意擔任地方官吏。”
朱厚熜撓著頭,無奈道:“還是可用的人才太少了,孩兒做事發愁啊!”
聽完朱厚熜的訴苦,蔣氏突然笑了,伸手戳了朱厚熜一下。
“陛下啊,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你沒有看到!”
“什麽?”朱厚熜大驚,“母後,你有合適的人選?”
老太後輕笑道:“可不是,這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啊!”
朱厚熜又吸了口氣,仔細思忖,良久,他突然瞪大了眼睛,“母後,你說的不會是小富貴吧?”
蔣氏撫掌大笑,“吾兒總算開竅了。你說這些事情,千頭萬緒,除了王富貴,誰能擺弄明白了?”
是沒有人更會討好您老人家才對!
朱厚熜在心裏暗暗吐槽。
不過老娘的確給他提了個絕佳的人選。
說句實話,整個大局走到了今天,王嶽居功厥偉,而接下來要做什麽,王嶽也是一清二楚。
他的能力不需要懷疑,手段也是絕佳的,跟天子又這麽親密,人脈無雙……算來算去,我的老天爺啊,就沒有這麽合適的人選了!
隻不過有一件事,朱厚熜覺得不妥。
“母後,你說小富貴這麽辛苦,替朕做了這麽多事情,就給他一個縣令,是不是委屈他了?”
蔣氏嗬嗬一笑,“你要是覺得委屈,就多給他點賞賜唄!”蔣氏忍不住道:“陛下啊,不是哀家說你,王嶽立了這麽多功勞,連點實實在在的權力都沒有,也就是那孩子老實,換成別人,早就跟你鬧了!”
“這不,還沒怎麽樣,就嚷嚷著要修西苑,真當咱們家有金山銀山花不完啊!”老太後說完,起身就走,留下了朱厚熜傻愣愣,瞪大眼睛!
最後這句話是說誰啊?
敢情老娘都知道了!
可夫妻和君臣,能混為一談嗎?
朱厚熜沉吟了良久,還真是應該給小富貴點甜頭兒了……不是甜頭,是給他送一大罐蜜糖過去!
朱厚熜下定了決心,三天之後,從內閣發出的旨意,就接連不斷,送去了王嶽的府邸。
首先第一份聖旨,就賜了翰林學士銜給王嶽。
一個連科舉都沒參加過,秀才功名也沒有的人,竟然直接成了翰林學士,還有沒有王法了?
更沒王法的事情還在後麵,加王嶽太子賓客,賜穿鬥牛服。
這家夥一下子躍升到了三品大員,竟然跟六部侍郎平級了……下一步,莫非要讓王嶽進六部?是兵部,還是工部?
各部官吏,包括尚書在內都瑟瑟發抖。
朱厚熜沒讓大家夥擔心很久,因為下一道旨意,就是讓王嶽出任宛平知縣……大家夥總算塵埃落定,鬆了口氣,品級再高,也就是個知縣而已,不算什麽的。
但是最後一道旨意,又讓大家夥的心懸了起來……朱厚熜特別降旨,宛平縣與其他地方不同,地位比照知府衙門,特準任命縣參議……無定員!
尤其是最後三個字,更是讓人心驚肉跳,想到了一個恐怖的名次——開府!
這是個在隋唐之前的臣子才有的權力。
到了大明朝,連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都沒有了。
誰能料想,居然落到了王嶽身上!
他可以隨意任命參議,充當縣衙屬官,無定員就是多少人都行……皇帝這是瘋了嗎?
雖說過去的一年多,大明朝風雲變幻,身為朝臣,見識了太多的狂風暴雨,可唯獨這一次,讓人感到了不一樣的氣息,這不純純是爭權奪勢,不是天子鬥老臣,不是群臣欺負皇帝……而是變革!
沒錯!
所有人都嗅到了變革的味道,顯然,天子不甘心繼續這麽下去了。這也是許多人早有預料的,有人欣慰,有人惶恐。
欣慰的人覺得,天子打出恢複祖製的旗號,推行變法,覺得是最高明的一步好棋,隻是步子有點太小了,區區一個宛平縣,怎麽夠啊!最好在全國立刻推行才是。
惶恐的人們則是擔心,從宛平縣開始,會蔓延整個大明。畢竟天子的宣誓實在是太嚇人了,幾乎所有的士紳在他眼裏,已經成了土皇帝,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會不會恢複祖製之後,把太祖爺的剝皮楦草也恢複了。
要是六十兩就殺頭,滿朝諸公,全都是無頭鬼了……
朝中惶惶不安,朱厚熜卻是不無得意。
他漸漸領悟了帝王之術的精髓,朝中文臣,已經落到了他的手掌心,這種掌握一切的滋味真是不錯。
既然有了好事,就要有人分享樂趣。
皇後是不行的,她根本不懂這些啊!
沒法子,隻能把王嶽叫來……
“早朝上,朕表現的還行吧?”朱厚熜語氣清淡,可右邊的眉峰微微挑起,顯然壓抑不住心裏的得意。
“陛下天日之表,龍鳳之姿,英明神武,直追堯舜啊!”王嶽很配合,開始瘋狂拍馬屁,奈何他的詞很不豐富,才這麽兩句,就說不下去了,這要是換個臣子過來,都能洋洋灑灑,弄個萬言書出來。
好在朱厚熜也不在乎,他笑嗬嗬道:“治大國如烹小鮮,最是艱難不過……你覺得朕從宛平下手如何?是不是太小心了點?”
“不!陛下的安排正正好!”王嶽發自肺腑讚歎,這一次他可真沒有說謊。甚至想給朱厚熜喝彩了,或許是出於天賦本能,朱厚熜無意之間,找到了破局的最好鑰匙。
關於如何整頓朝政,基本上存在兩種思路,其一呢,就是大刀闊斧,果斷推進,從土地賦稅開始,抑製兼並,清丈田畝,增加稅收,富國強兵……
至於第二種,則是認為應該穩妥起見,循序漸進,先易後難,比如先整軍,抓住了槍杆子,然後理財,整肅吏治,最後再去碰土地。
一上來就直接碰最難啃的骨頭,必定會碰的頭破血流。
王嶽對這兩種思路,基本上都保存讚賞的態度,但是又都不敢苟同。
第一種還好說,改革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霹靂手段,但是也最容易遭到反噬,出現人亡政息的局麵,甚至人還沒死,一切就完了。
但是第二種卻也未必管用。
就像整軍抓軍權這件事情,士兵要的是那點軍餉嗎?或許是吧,足夠的軍餉,就能獲得一支軍隊的忠誠!
吃糧當兵,可不就是這麽簡單!
但問題是這個足夠的軍餉是多少?能不能負擔得起?
就像在後世,很多人寧可要少一些工資,也要進入體製,為什麽啊?穩定啊!可以預期啊!
軍餉這東西可是會變的,而且一旦死了,就拿不到了……拿銀子買命,買一群人的命,你要花多少?
但是換個思路,整理了財稅,清理了土地,讓士兵家中有了可以世代傳承的土地,為了保護到手的利益,他們可是會拚命的!
所以說,王嶽覺得,要動就必須動到根本,不碰土地,就幹脆別談變法,洗洗睡覺算了。
問題在於,必須循序漸進,從少部分地區開始,萬萬不能向整個士紳官僚集團開戰。直接推廣到全國的那種想法,絕對是不現實的。
從一個縣開始,或者一個府,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唯一的問題就是宛平縣隸屬京師,在這裏發動太容易出現意外。
最好應該放到一個不那麽顯眼的地方……但問題是一旦離得太遠,消息不暢通,會給人惡意攻擊的口實把柄,不斷有人掣肘,變法也是推不下去的。
綜合權衡,宛平不是最好的選擇,卻是當下最合適的選擇。
“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這麽安排,實在是太妥當不過了。”王嶽再一次發出了讚美。
朱厚熜的虛榮心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小富貴這家夥就喜歡自作聰明,現在知道了吧!你那都是小聰明,朕才是有大智慧的人!
“既然你覺得好,那宛平的事情,該交給誰負責呢?”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突破口找到了,就必須有人頂上去。
按理說張璁是個不錯人選,但是他現在已經入閣了,總不能讓一個閣老來負責一個縣,那太扯淡了。
唐伯虎呢?忠心有了,可能力未必行,體力也負擔不了。現任縣令祝允明……他做事情倒是夠細致,比如這一次地方藏匿了多少丁口,就是他找出來的。
可問題是祝允明長期在外麵擔任小官,毫無威望可言。
除了他們之外,支持天子的少壯派臣子,就剩下桂萼、方獻夫、夏言幾個了。
“陛下可以酌情選派,臣就不敢多言了。”
朱厚熜麵對著這幾個選項,也是一陣撓頭,“行了,你先迴去吧,朕再仔細想想。”
誰知這一想,竟然過去了十多天。
蔣太後都坐不住了,“皇兒,你要趕快安排人選,母後還打算靠著西山,給未來的孫子攢點家底呢!”
朱厚熜哭笑不得,是您老不想遍地的寶貝開發不出來吧?
“母後,孩兒有幾個人選,其中桂萼算是最合適的,可他隻是主張清丈田畝,平均賦稅,對於工商發展,卻是一竅不通,他甚至反對在西山開礦,主張以農為本!”
“其餘方獻夫和夏言,這倆人啊,方獻夫魄力不足,而夏言則是剛強自負,豪邁縱橫……似乎不太願意擔任地方官吏。”
朱厚熜撓著頭,無奈道:“還是可用的人才太少了,孩兒做事發愁啊!”
聽完朱厚熜的訴苦,蔣氏突然笑了,伸手戳了朱厚熜一下。
“陛下啊,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你沒有看到!”
“什麽?”朱厚熜大驚,“母後,你有合適的人選?”
老太後輕笑道:“可不是,這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啊!”
朱厚熜又吸了口氣,仔細思忖,良久,他突然瞪大了眼睛,“母後,你說的不會是小富貴吧?”
蔣氏撫掌大笑,“吾兒總算開竅了。你說這些事情,千頭萬緒,除了王富貴,誰能擺弄明白了?”
是沒有人更會討好您老人家才對!
朱厚熜在心裏暗暗吐槽。
不過老娘的確給他提了個絕佳的人選。
說句實話,整個大局走到了今天,王嶽居功厥偉,而接下來要做什麽,王嶽也是一清二楚。
他的能力不需要懷疑,手段也是絕佳的,跟天子又這麽親密,人脈無雙……算來算去,我的老天爺啊,就沒有這麽合適的人選了!
隻不過有一件事,朱厚熜覺得不妥。
“母後,你說小富貴這麽辛苦,替朕做了這麽多事情,就給他一個縣令,是不是委屈他了?”
蔣氏嗬嗬一笑,“你要是覺得委屈,就多給他點賞賜唄!”蔣氏忍不住道:“陛下啊,不是哀家說你,王嶽立了這麽多功勞,連點實實在在的權力都沒有,也就是那孩子老實,換成別人,早就跟你鬧了!”
“這不,還沒怎麽樣,就嚷嚷著要修西苑,真當咱們家有金山銀山花不完啊!”老太後說完,起身就走,留下了朱厚熜傻愣愣,瞪大眼睛!
最後這句話是說誰啊?
敢情老娘都知道了!
可夫妻和君臣,能混為一談嗎?
朱厚熜沉吟了良久,還真是應該給小富貴點甜頭兒了……不是甜頭,是給他送一大罐蜜糖過去!
朱厚熜下定了決心,三天之後,從內閣發出的旨意,就接連不斷,送去了王嶽的府邸。
首先第一份聖旨,就賜了翰林學士銜給王嶽。
一個連科舉都沒參加過,秀才功名也沒有的人,竟然直接成了翰林學士,還有沒有王法了?
更沒王法的事情還在後麵,加王嶽太子賓客,賜穿鬥牛服。
這家夥一下子躍升到了三品大員,竟然跟六部侍郎平級了……下一步,莫非要讓王嶽進六部?是兵部,還是工部?
各部官吏,包括尚書在內都瑟瑟發抖。
朱厚熜沒讓大家夥擔心很久,因為下一道旨意,就是讓王嶽出任宛平知縣……大家夥總算塵埃落定,鬆了口氣,品級再高,也就是個知縣而已,不算什麽的。
但是最後一道旨意,又讓大家夥的心懸了起來……朱厚熜特別降旨,宛平縣與其他地方不同,地位比照知府衙門,特準任命縣參議……無定員!
尤其是最後三個字,更是讓人心驚肉跳,想到了一個恐怖的名次——開府!
這是個在隋唐之前的臣子才有的權力。
到了大明朝,連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都沒有了。
誰能料想,居然落到了王嶽身上!
他可以隨意任命參議,充當縣衙屬官,無定員就是多少人都行……皇帝這是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