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儲突然昏倒,可把王嶽嚇得不輕,老爺子,咱別開玩笑行不,您老可不能垮了啊!
王嶽隻能急匆匆喊人,不多時就請來了兩位太醫。
見是梁大學士病倒了兩個人都嚇壞了,他們急忙搭脈,可是當手觸及梁儲腕子的時候,兩位太醫都傻了。
我的老天爺啊!
粱相爺這是怎麽了?脈搏也太微弱了!
“王,王大人,卑職才疏學淺,怕是,怕是……”太醫臉都比梁儲白,聲音更顫抖。
“別廢話!”王嶽眼睛都紅了,怒吼道:“趕快搶救,梁閣老活了,你們活,梁閣老有個三長兩短,你們就去陰間治病吧!”
兩位太醫都瘋了,還能說什麽,他們拿出針灸,又是刺人中,又是灌藥,用盡了手段,搶救梁儲……
而梁儲病倒的消息,也迅速傳開。
平時沒事的時候,或許看不出一個人如何,唯有當他倒下,人們才會意識到他的價值。梁儲就是這樣。
他身為次輔,一直以來,跟楊廷和都不算和睦融洽,哪怕在正德朝,也扮演著牽製楊廷和的角色。
到了現在,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同為閣員的袁宗皋第一個來了。袁老頭一見,忍不住唉聲歎氣,他的身體一直很不好,屬於勉強維持,可袁宗皋萬萬沒有料到,梁儲竟然比他早倒下!
“梁閣老可是陛下左膀右臂,比我有用多了,老夫情願意跟他交換啊!”
袁宗皋悲憤無比,他這麽說,可不是虛情假意,其實朱厚熜這邊,包括楊一清在內,都長時間在九邊,並沒有真正執掌中樞,因此對許多狀況,還有些陌生。
唯獨梁儲,地位夠,情況也熟悉。
像整頓都察院,興建外城,整頓京營……凡是重大政務,都離不開梁儲的協助。尤其是朱厚熜施展手段,架空楊廷和之後,梁儲實領內閣政務,儼然當朝首輔。
隻要梁儲能堅持一年,甚至半年,楊廷和這夥人就會土崩瓦解。
可誰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梁儲突然倒下,讓整個朝局,瞬間撲朔迷離起來……
梁儲下午病倒,一直昏迷,到了第二天上午,朱厚熜就親自趕來探望。
“梁閣老情況如何?”
王嶽無奈搖頭,“還沒有醒過來。”
“是什麽毛病?”朱厚熜追問。
“太醫說梁閣老神思耗損,而且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過去都是強撐著,如今怕是撐不住了。”
朱厚熜一聽,頭皮都炸了。
“太醫院這幫廢物是看不好病的,讓他們去找個真正的名醫,務必要治好梁閣老!”
王嶽點頭,“已經安排了。”
朱厚熜這才稍微鬆口氣。
為了等候情況,朱厚熜跟王嶽去了梁儲的書房,他們坐下,很快被牆上的一副字吸引了。
朱厚熜看了半晌,忍不住讀了出來,“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於少保的詩啊!”
梁儲的平時的座位,隻要一抬頭,就能看到這首詩,可見他對這首詩的重視程度。
朱厚熜喃喃道:“莫非梁閣老平日裏以於少保自比,他若是真有此心,那可是太難得了。”
王嶽對梁儲的想法,了解也不多,正在這時候,楊一清來了。
“老臣見過陛下,梁閣老,他,他如何了?”
“還在昏迷,但願上天保佑,他能安然無恙。”朱厚熜隨口答道,他指了指旁邊的座位,讓楊一清坐下。
老楊恰巧也看到了於謙的這首詩,忍不住歎口氣。
“若是老臣沒料錯,應該是最近梁閣老才掛出來的。”
王嶽若有所思,盯著楊一清,這老貨又有什麽高論?
楊一清頓了頓,這才緩緩道:“陛下,老臣鬥膽多說兩句,還望陛下不要見怪。”
朱厚熜道:“楊大人年高有德,朕洗耳恭聽。”
楊一清又歎了口氣,“臣是景泰年間生人,算起來,我和梁閣老年紀也差不多。要說我們這些年,年少讀書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事情,莫過於於少保的死了。”
楊一清說到這裏,停頓了下來,似乎有些為難。
王嶽察言觀色,隨即道:“憲宗的時候,已經給於少保官複原職,孝宗又追諡肅湣,於少保之冤,人盡皆知。天官隻管說吧。”
朱厚熜也點頭。
楊一清總算放下心來,“陛下,老臣鬥膽言說,英宗早期,官場尚能延續太宗舊製,風氣尚且正直,官吏還算清廉。那時候言官和朝臣勢同水火,誰敢趨炎附勢,依附當權,就會被其他同僚鄙夷。”
“至於土木堡之後,景泰帝在位期間,知恥後勇,勵精圖治,朝廷綱紀肅然,尤其是以於少保為首的直臣,共同努力,京營恢複,不論邊防內政,都頗有建樹。”
楊一清再度停頓,可誰都明白。
真正的問題就出在英宗複辟之後!
雖說英宗也是朱厚熜的太爺爺,但他連爺爺憲宗都沒見過,更談不上對英宗有什麽感情了。
說句實話,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打擊很大。但是以大明的體量,對外作戰損失再大,也不至於動搖根本。
真正的衰敗,其實源於英宗複辟之後。
土地兼並,開中法破壞,綱紀廢弛……英宗的第二個任期,基本上就是不斷破壞祖製的過程,把老朱家的根基一點點敗壞……唯一值得稱道的僅僅是廢除殉葬製度而已。如果這要算是賢明,那天下就沒有昏君了。
而對於世道人心來說,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冤殺於少保!
當初人家於謙挺身而出,保護的是朱明的江山,朱祁鎮複辟,你看不上於謙,可以罷免,可以幽禁,唯獨不能殺了。
於謙一死,就標誌著大明沒有公道可言了!
像楊一清、梁儲、乃至楊廷和、喬宇,他們這個年紀的人,正在讀書求取功名的時候,都遇到了於謙的冤案。
在他們年輕的心裏,留下了太深的烙印。
或許當年他們都沒有察覺,但是進入官場之後,這一批年輕人,很快就放棄了棱角,變得隨波逐流,圓滑世故……
當忠臣,當清官,能有什麽好的!
你立功還能比得過於謙嗎?
你清廉還能勝過於少保嗎?
於謙什麽下場?
你兩袖清風,做一個好人,好官,又有什麽用?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誇大其詞,可是看看憲宗朝,孝宗朝,文官都是什麽德行!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誰都知道,做事沒好下場,想要活下去,就要兩手不沾陽春水。
等進入了孝宗朝後期,像李東陽,楊廷和等人崛起,他們更進一步,光是不做事還不行,還要拉幫結派,抱成一團。
不管是非對錯,隻在乎利益。
當年種下的一顆種子,經過幾十年,已經變成了一株參天大樹!
也不是說所有人都這樣,比如程敏政,他就試圖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汙……結果呢,他卷入了可笑的科舉舞弊案,屈辱地丟了性命!
楊一清抬頭望著於謙的這首詩,突然撩起袍子,鄭重跪在了地上。
“陛下,老臣知道,這是陛下赦免唐寅之後,梁閣老才掛出來的,這就是人心所向……陛下,老臣懇請陛下,能夠振奮人心,砥礪正氣,唯有如此,我大明才有中興之望啊!”
楊一清匍匐地上,嚎啕大哭。
朱厚熜麵色凝重,他的拳頭不由自主握了起來。
“傳旨,改諡於少保為忠武,贈太師,在天壇旁建廟祭祀……”
楊一清剛要磕頭,朱厚熜又道:“贈程敏政少傅,諡號文貞,蔭程家子孫二人,入國子監讀書!”
朱厚熜還沒說完,楊一清已經哭得癱在地上,旋即又咧嘴大笑:“克勤兄,陛下還你公道了!”
王嶽隻能急匆匆喊人,不多時就請來了兩位太醫。
見是梁大學士病倒了兩個人都嚇壞了,他們急忙搭脈,可是當手觸及梁儲腕子的時候,兩位太醫都傻了。
我的老天爺啊!
粱相爺這是怎麽了?脈搏也太微弱了!
“王,王大人,卑職才疏學淺,怕是,怕是……”太醫臉都比梁儲白,聲音更顫抖。
“別廢話!”王嶽眼睛都紅了,怒吼道:“趕快搶救,梁閣老活了,你們活,梁閣老有個三長兩短,你們就去陰間治病吧!”
兩位太醫都瘋了,還能說什麽,他們拿出針灸,又是刺人中,又是灌藥,用盡了手段,搶救梁儲……
而梁儲病倒的消息,也迅速傳開。
平時沒事的時候,或許看不出一個人如何,唯有當他倒下,人們才會意識到他的價值。梁儲就是這樣。
他身為次輔,一直以來,跟楊廷和都不算和睦融洽,哪怕在正德朝,也扮演著牽製楊廷和的角色。
到了現在,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同為閣員的袁宗皋第一個來了。袁老頭一見,忍不住唉聲歎氣,他的身體一直很不好,屬於勉強維持,可袁宗皋萬萬沒有料到,梁儲竟然比他早倒下!
“梁閣老可是陛下左膀右臂,比我有用多了,老夫情願意跟他交換啊!”
袁宗皋悲憤無比,他這麽說,可不是虛情假意,其實朱厚熜這邊,包括楊一清在內,都長時間在九邊,並沒有真正執掌中樞,因此對許多狀況,還有些陌生。
唯獨梁儲,地位夠,情況也熟悉。
像整頓都察院,興建外城,整頓京營……凡是重大政務,都離不開梁儲的協助。尤其是朱厚熜施展手段,架空楊廷和之後,梁儲實領內閣政務,儼然當朝首輔。
隻要梁儲能堅持一年,甚至半年,楊廷和這夥人就會土崩瓦解。
可誰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梁儲突然倒下,讓整個朝局,瞬間撲朔迷離起來……
梁儲下午病倒,一直昏迷,到了第二天上午,朱厚熜就親自趕來探望。
“梁閣老情況如何?”
王嶽無奈搖頭,“還沒有醒過來。”
“是什麽毛病?”朱厚熜追問。
“太醫說梁閣老神思耗損,而且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過去都是強撐著,如今怕是撐不住了。”
朱厚熜一聽,頭皮都炸了。
“太醫院這幫廢物是看不好病的,讓他們去找個真正的名醫,務必要治好梁閣老!”
王嶽點頭,“已經安排了。”
朱厚熜這才稍微鬆口氣。
為了等候情況,朱厚熜跟王嶽去了梁儲的書房,他們坐下,很快被牆上的一副字吸引了。
朱厚熜看了半晌,忍不住讀了出來,“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於少保的詩啊!”
梁儲的平時的座位,隻要一抬頭,就能看到這首詩,可見他對這首詩的重視程度。
朱厚熜喃喃道:“莫非梁閣老平日裏以於少保自比,他若是真有此心,那可是太難得了。”
王嶽對梁儲的想法,了解也不多,正在這時候,楊一清來了。
“老臣見過陛下,梁閣老,他,他如何了?”
“還在昏迷,但願上天保佑,他能安然無恙。”朱厚熜隨口答道,他指了指旁邊的座位,讓楊一清坐下。
老楊恰巧也看到了於謙的這首詩,忍不住歎口氣。
“若是老臣沒料錯,應該是最近梁閣老才掛出來的。”
王嶽若有所思,盯著楊一清,這老貨又有什麽高論?
楊一清頓了頓,這才緩緩道:“陛下,老臣鬥膽多說兩句,還望陛下不要見怪。”
朱厚熜道:“楊大人年高有德,朕洗耳恭聽。”
楊一清又歎了口氣,“臣是景泰年間生人,算起來,我和梁閣老年紀也差不多。要說我們這些年,年少讀書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事情,莫過於於少保的死了。”
楊一清說到這裏,停頓了下來,似乎有些為難。
王嶽察言觀色,隨即道:“憲宗的時候,已經給於少保官複原職,孝宗又追諡肅湣,於少保之冤,人盡皆知。天官隻管說吧。”
朱厚熜也點頭。
楊一清總算放下心來,“陛下,老臣鬥膽言說,英宗早期,官場尚能延續太宗舊製,風氣尚且正直,官吏還算清廉。那時候言官和朝臣勢同水火,誰敢趨炎附勢,依附當權,就會被其他同僚鄙夷。”
“至於土木堡之後,景泰帝在位期間,知恥後勇,勵精圖治,朝廷綱紀肅然,尤其是以於少保為首的直臣,共同努力,京營恢複,不論邊防內政,都頗有建樹。”
楊一清再度停頓,可誰都明白。
真正的問題就出在英宗複辟之後!
雖說英宗也是朱厚熜的太爺爺,但他連爺爺憲宗都沒見過,更談不上對英宗有什麽感情了。
說句實話,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打擊很大。但是以大明的體量,對外作戰損失再大,也不至於動搖根本。
真正的衰敗,其實源於英宗複辟之後。
土地兼並,開中法破壞,綱紀廢弛……英宗的第二個任期,基本上就是不斷破壞祖製的過程,把老朱家的根基一點點敗壞……唯一值得稱道的僅僅是廢除殉葬製度而已。如果這要算是賢明,那天下就沒有昏君了。
而對於世道人心來說,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冤殺於少保!
當初人家於謙挺身而出,保護的是朱明的江山,朱祁鎮複辟,你看不上於謙,可以罷免,可以幽禁,唯獨不能殺了。
於謙一死,就標誌著大明沒有公道可言了!
像楊一清、梁儲、乃至楊廷和、喬宇,他們這個年紀的人,正在讀書求取功名的時候,都遇到了於謙的冤案。
在他們年輕的心裏,留下了太深的烙印。
或許當年他們都沒有察覺,但是進入官場之後,這一批年輕人,很快就放棄了棱角,變得隨波逐流,圓滑世故……
當忠臣,當清官,能有什麽好的!
你立功還能比得過於謙嗎?
你清廉還能勝過於少保嗎?
於謙什麽下場?
你兩袖清風,做一個好人,好官,又有什麽用?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誇大其詞,可是看看憲宗朝,孝宗朝,文官都是什麽德行!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誰都知道,做事沒好下場,想要活下去,就要兩手不沾陽春水。
等進入了孝宗朝後期,像李東陽,楊廷和等人崛起,他們更進一步,光是不做事還不行,還要拉幫結派,抱成一團。
不管是非對錯,隻在乎利益。
當年種下的一顆種子,經過幾十年,已經變成了一株參天大樹!
也不是說所有人都這樣,比如程敏政,他就試圖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汙……結果呢,他卷入了可笑的科舉舞弊案,屈辱地丟了性命!
楊一清抬頭望著於謙的這首詩,突然撩起袍子,鄭重跪在了地上。
“陛下,老臣知道,這是陛下赦免唐寅之後,梁閣老才掛出來的,這就是人心所向……陛下,老臣懇請陛下,能夠振奮人心,砥礪正氣,唯有如此,我大明才有中興之望啊!”
楊一清匍匐地上,嚎啕大哭。
朱厚熜麵色凝重,他的拳頭不由自主握了起來。
“傳旨,改諡於少保為忠武,贈太師,在天壇旁建廟祭祀……”
楊一清剛要磕頭,朱厚熜又道:“贈程敏政少傅,諡號文貞,蔭程家子孫二人,入國子監讀書!”
朱厚熜還沒說完,楊一清已經哭得癱在地上,旋即又咧嘴大笑:“克勤兄,陛下還你公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