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見麵之前,王嶽對楊慎的印象,僅僅停留在那一首臨江仙上。而楊慎直接將楊廷和的打算告訴王嶽,實在是出乎預料。
以爵位來限製王陽明,這的確是一個妙策。有了曆史經驗參考,王嶽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用心險惡。
曆史上王陽明就是因為平定寧王叛亂有功,被楊廷和慫恿,朱厚熜賜爵新建伯。
縱觀整個明代,除了開國文臣之外,因功封爵的文官隻有三位。很湊巧,這三位都姓王,一個是王驥,第二個是王嶽,在這裏必須說一句,老王家牛逼!
但不湊巧的是這三個老王,都沒有踏入內閣的大門,甚至沒有在朝中發揮作用,常年在外麵領兵,來迴奔波操勞,說白了,就是個幹辛苦活的,雖然擁有偌大的名聲,卻還要被朝中的小輩左右命運浮沉,說出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樣子,也不難理解。
內閣是翰林詞臣的地盤,一個人的戰績越輝煌,功勞越大,跟內閣就越遠。
雖然明代的大學士堪比宰相,當畢竟不是真正宰相,出將入相這種在其他朝代十分常見的事情,放到明朝,就會顯得十分突兀。
而且一個軍功卓越的大臣,進入內閣,毫無疑問,是如魚得水,立刻就可以壓製同僚,總領百官,成為真正的宰相,進而撼動皇權。
拜祖訓所賜,老朱家人對權柄看得非常重,寧可放出宦官咬人,也不會培養權臣,威脅自己。
所以總而言之,隻要王陽明受封爵位,他就跟內閣絕緣了。
以一個空有其名的侯爵,廢掉一個潛在的大敵!
楊廷和的手段,又老又辣,深不可測!
唯一讓人遲疑的就是他的兒子為什麽會冒冒失失,把事情透露給自己?
王嶽遲疑地看著楊慎,想要從他的臉上找出一絲答案。
“狀元公,你這算大義滅親嗎?”
楊慎的眉頭緊簇,片刻之後,他突然笑了,“王大人,你可知道,我寫過文章,批評朱子?”
這個朱子,毫無疑問是朱熹了。
王嶽還真是對楊慎的學術主張,沒有多少了解。
既然反對朱熹,不會又是一個陽明公的粉絲吧?
“不知道狀元公如何看心學呢?”
楊慎又是一笑,“非理學,既心學!王大人也是這般俗氣嗎?”
王嶽瞠目結舌,感覺拿大話忽悠人,應該是穿越者的專利啊,怎麽被對方搶去了?難道我要說,我打算創立科學,跟理學心學對著幹嗎?這都是上本書的老套路了,還能繼續玩下去嗎?
楊慎長身而起,啞然失笑,笑容之中,透著濃濃的無奈。
“朱熹之學失之在專!一言以蔽之,就是摒棄前賢,把漢唐儒者的好東西都拋棄了,妄自尊大,十分可笑!至於心學,陽明公的人品學識,在下隻能仰望。可是他的門下卻是三教九流,良莠不齊。陽明公談致良知,談知行合一,那是因為他學究天人,精通文武,是幾百年未有的奇才!”
楊慎猛地扭頭,反而盯著王嶽,痛心疾首道:“你可以看看現在的那些心學門下,他們懂什麽?又會什麽?不讀書,不做事,整日空談心性、良知,陽明公在世,他們尚且如此!若是再過幾十年,不知道要出多少妖魔鬼怪!”
王嶽真的有點被嚇到了,楊慎這家夥,有點東西啊!
“狀元公,你的主張是什麽?”王嶽沉聲問道,他上身前傾,擺出側耳傾聽的姿態。
“學問當經世致用,崇實黜虛,真正有益於治國理政。救民水火,致君堯舜。”
楊慎的開篇就讓王嶽為之一振。
簡單歸納一下,目前大明的主流是理學,或者說是道學。
王陽明開創心學,風頭正盛,衝擊理學江山。
而楊慎的主張更傾向於日後的“實學”,王嶽隱隱嗅出了楊慎登門的用意。
“狀元公,你的見解的確非同尋常,想來元輔大人也會欣喜的。”
楊慎哂笑,“王大人,你不厚道!你這麽說,不過是想窺探我們父子之情罷了。”
王嶽訕訕,的確,楊慎以楊廷和之子的身份,跑來說這些怪話,不能不讓王嶽狐疑。
“唉!”楊慎歎了口氣,“大同兵變,楊一清應對無方,是你王大人力挽狂瀾,保住了九邊重鎮。陽明公率兵北上,襲擊韃子老巢,又是你王大人催促楊一清出戰,死死拖住韃子!世人都說陽明公居功厥偉,殊不知,你王嶽才是這次大捷的關鍵!”
被楊慎如此誇獎,王嶽的臉都紅了,隨即又有些遲疑。
“狀元公,你居然什麽都知道?”
楊慎嗬嗬一笑,“楊某可不是睜眼瞎,有些事情還是瞞不過我的。”楊慎嗬嗬笑道:“王大人,我以為你是少年英傑,又是天子近臣,匡扶社稷,救濟斯民的重擔,就要落在你的肩上了。”
王嶽不動聲色,他已經清楚了楊慎的打算,一切就在“天子近臣”這四個字上麵,能和朱厚熜說得上話,還真是他最大的一張牌啊!
“狀元公,王某年幼,做事不過憑借個人好惡,當不起狀元公的誇獎。”
楊慎瞧著王嶽,沉吟良久,無奈搖頭。
“王大人,我如此推心置腹,你又何必疑心重重?當初家父主張讓陛下過繼孝宗,為的是借助孝宗聲望,刷新吏治,整頓弊政。君臣一心,讓大明重現盛世!”
王嶽不信,冷笑道:“那為何要算計陽明公?為何要反對整頓禁軍,加強軍備?”
一句話,戳到了楊慎的痛處,他緊咬著牙關,眼神之中,滿是痛苦和糾結。在過去的日子裏,他已經和楊廷和吵了不止一次。
尤其是喬宇等老臣進京之後,楊慎越發失望,他痛苦地發覺,這些所謂名臣宿老,正在把大明帶入黨爭的漩渦,偏偏又頑固如石,半點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偏偏父親又被這些老臣綁架,他也有心無力!著實讓人痛心疾首。這麽好的改革弊政的機會,難道就要眼睜睜溜走嗎?
“王大人,總而言之,楊某希望你能庇護陽明公,我……問心無愧!”
說完,楊慎起身就走,他正要一腳邁出去,突然聽到了王嶽的聲音。
“狀元公,如果你真有此心,我想推舉你出任兵部武選司郎中,不知道你願不願意?”
老頭楊一清留給王嶽的好位置,竟然要給楊慎,首輔之子,要衝到整頓禁軍的第一線……這個操作,有點騷啊!
以爵位來限製王陽明,這的確是一個妙策。有了曆史經驗參考,王嶽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用心險惡。
曆史上王陽明就是因為平定寧王叛亂有功,被楊廷和慫恿,朱厚熜賜爵新建伯。
縱觀整個明代,除了開國文臣之外,因功封爵的文官隻有三位。很湊巧,這三位都姓王,一個是王驥,第二個是王嶽,在這裏必須說一句,老王家牛逼!
但不湊巧的是這三個老王,都沒有踏入內閣的大門,甚至沒有在朝中發揮作用,常年在外麵領兵,來迴奔波操勞,說白了,就是個幹辛苦活的,雖然擁有偌大的名聲,卻還要被朝中的小輩左右命運浮沉,說出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樣子,也不難理解。
內閣是翰林詞臣的地盤,一個人的戰績越輝煌,功勞越大,跟內閣就越遠。
雖然明代的大學士堪比宰相,當畢竟不是真正宰相,出將入相這種在其他朝代十分常見的事情,放到明朝,就會顯得十分突兀。
而且一個軍功卓越的大臣,進入內閣,毫無疑問,是如魚得水,立刻就可以壓製同僚,總領百官,成為真正的宰相,進而撼動皇權。
拜祖訓所賜,老朱家人對權柄看得非常重,寧可放出宦官咬人,也不會培養權臣,威脅自己。
所以總而言之,隻要王陽明受封爵位,他就跟內閣絕緣了。
以一個空有其名的侯爵,廢掉一個潛在的大敵!
楊廷和的手段,又老又辣,深不可測!
唯一讓人遲疑的就是他的兒子為什麽會冒冒失失,把事情透露給自己?
王嶽遲疑地看著楊慎,想要從他的臉上找出一絲答案。
“狀元公,你這算大義滅親嗎?”
楊慎的眉頭緊簇,片刻之後,他突然笑了,“王大人,你可知道,我寫過文章,批評朱子?”
這個朱子,毫無疑問是朱熹了。
王嶽還真是對楊慎的學術主張,沒有多少了解。
既然反對朱熹,不會又是一個陽明公的粉絲吧?
“不知道狀元公如何看心學呢?”
楊慎又是一笑,“非理學,既心學!王大人也是這般俗氣嗎?”
王嶽瞠目結舌,感覺拿大話忽悠人,應該是穿越者的專利啊,怎麽被對方搶去了?難道我要說,我打算創立科學,跟理學心學對著幹嗎?這都是上本書的老套路了,還能繼續玩下去嗎?
楊慎長身而起,啞然失笑,笑容之中,透著濃濃的無奈。
“朱熹之學失之在專!一言以蔽之,就是摒棄前賢,把漢唐儒者的好東西都拋棄了,妄自尊大,十分可笑!至於心學,陽明公的人品學識,在下隻能仰望。可是他的門下卻是三教九流,良莠不齊。陽明公談致良知,談知行合一,那是因為他學究天人,精通文武,是幾百年未有的奇才!”
楊慎猛地扭頭,反而盯著王嶽,痛心疾首道:“你可以看看現在的那些心學門下,他們懂什麽?又會什麽?不讀書,不做事,整日空談心性、良知,陽明公在世,他們尚且如此!若是再過幾十年,不知道要出多少妖魔鬼怪!”
王嶽真的有點被嚇到了,楊慎這家夥,有點東西啊!
“狀元公,你的主張是什麽?”王嶽沉聲問道,他上身前傾,擺出側耳傾聽的姿態。
“學問當經世致用,崇實黜虛,真正有益於治國理政。救民水火,致君堯舜。”
楊慎的開篇就讓王嶽為之一振。
簡單歸納一下,目前大明的主流是理學,或者說是道學。
王陽明開創心學,風頭正盛,衝擊理學江山。
而楊慎的主張更傾向於日後的“實學”,王嶽隱隱嗅出了楊慎登門的用意。
“狀元公,你的見解的確非同尋常,想來元輔大人也會欣喜的。”
楊慎哂笑,“王大人,你不厚道!你這麽說,不過是想窺探我們父子之情罷了。”
王嶽訕訕,的確,楊慎以楊廷和之子的身份,跑來說這些怪話,不能不讓王嶽狐疑。
“唉!”楊慎歎了口氣,“大同兵變,楊一清應對無方,是你王大人力挽狂瀾,保住了九邊重鎮。陽明公率兵北上,襲擊韃子老巢,又是你王大人催促楊一清出戰,死死拖住韃子!世人都說陽明公居功厥偉,殊不知,你王嶽才是這次大捷的關鍵!”
被楊慎如此誇獎,王嶽的臉都紅了,隨即又有些遲疑。
“狀元公,你居然什麽都知道?”
楊慎嗬嗬一笑,“楊某可不是睜眼瞎,有些事情還是瞞不過我的。”楊慎嗬嗬笑道:“王大人,我以為你是少年英傑,又是天子近臣,匡扶社稷,救濟斯民的重擔,就要落在你的肩上了。”
王嶽不動聲色,他已經清楚了楊慎的打算,一切就在“天子近臣”這四個字上麵,能和朱厚熜說得上話,還真是他最大的一張牌啊!
“狀元公,王某年幼,做事不過憑借個人好惡,當不起狀元公的誇獎。”
楊慎瞧著王嶽,沉吟良久,無奈搖頭。
“王大人,我如此推心置腹,你又何必疑心重重?當初家父主張讓陛下過繼孝宗,為的是借助孝宗聲望,刷新吏治,整頓弊政。君臣一心,讓大明重現盛世!”
王嶽不信,冷笑道:“那為何要算計陽明公?為何要反對整頓禁軍,加強軍備?”
一句話,戳到了楊慎的痛處,他緊咬著牙關,眼神之中,滿是痛苦和糾結。在過去的日子裏,他已經和楊廷和吵了不止一次。
尤其是喬宇等老臣進京之後,楊慎越發失望,他痛苦地發覺,這些所謂名臣宿老,正在把大明帶入黨爭的漩渦,偏偏又頑固如石,半點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偏偏父親又被這些老臣綁架,他也有心無力!著實讓人痛心疾首。這麽好的改革弊政的機會,難道就要眼睜睜溜走嗎?
“王大人,總而言之,楊某希望你能庇護陽明公,我……問心無愧!”
說完,楊慎起身就走,他正要一腳邁出去,突然聽到了王嶽的聲音。
“狀元公,如果你真有此心,我想推舉你出任兵部武選司郎中,不知道你願不願意?”
老頭楊一清留給王嶽的好位置,竟然要給楊慎,首輔之子,要衝到整頓禁軍的第一線……這個操作,有點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