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重騎兵們萬萬沒有料到,一貫以衝擊力著稱的他們有朝一日會陷入步兵的包圍之中。他們尤其沒有料到的是,這批步兵不僅防具甚佳,失去馬力加成的彎刀很難對他們造成致命傷,掛彩歸掛彩,幾乎全都能繼續作戰嗎,反而他們的刺刀會對自己造成巨大的威脅。


    雖然坐在馬上使重騎兵們的上身要害離明軍較遠,通常難以直接殺傷,但胯下的戰馬以及他們自己的雙腿,卻全都是明軍刺刀的上佳目標。


    蒙古重騎兵們此時忽然有一種荒謬的感覺,那就是寧可他們刺傷自己的雙腿,也別是刺中了戰馬。刺中自己的雙腿固然血流如注、痛徹心扉,但人畢竟是人,是會思考、會判斷、會衡量局勢的,這種千鈞一發之際,其實尚可暫時忍耐一下。


    可那刺刀一旦刺中戰馬,不拘刺中何處,戰馬肯定痛到發狂。此時此刻,任你騎術再好也不可能和畜生較勁,而一旦落馬,那就全完了——至少三四把刺刀一定會如影隨形而至,根本沒有活路。


    好在此時他們身後的輕騎兵也加入了戰場,吸引了大批明軍“小鴛鴦陣”上前迎敵,給他們這些重騎兵們緩了口氣。


    然而,輕騎兵們因為戰場寬度不夠,也沒法施展平時的斜擊戰術,隻能硬挺挺地直衝進來。雖說此時沒有火槍兵給他們當頭棒喝了,然而缺乏馬匹具裝又同樣使用彎刀的蒙古輕騎兵們,防護能力比重騎兵更差,單純是靠著兵力優勢才堪堪與明軍纏鬥出一個不勝不負的局麵,實際上根本改變不了大局。


    不夠寬闊的沿河戰場現在成了蒙古人的催命符,以至於在騎兵兵力占優的情況下遲遲打不開局麵,反倒被數量劣勢的明軍步兵給拖住了。


    若是在往常,蒙古騎兵麵對這種局麵肯定一撤了之,他們有足夠的理由不打這種呆仗。正如同三百年前蒙古騎兵第一次西征時那樣。


    第一次西征後期的喀爾喀河戰役(1223年5月),哲別與速不台率領不足三萬蒙古騎兵麵對斡羅斯與欽察的十萬聯軍。蒙軍就連續撤退九天至有利地點——喀爾喀河畔。追了九天的聯軍隊形混亂,蒙古騎兵遂發起突擊,兩翼也很快包抄到位,一舉擊潰敵軍。


    此役中聯軍方麵一共有七十位貴族陣亡,六個斡羅斯王公被處死,加上後來的圍城戰,聯軍損失約五萬人,而蒙古人的傷亡根本微不足道。


    撤退,對於蒙古騎兵而言絕對不是什麽恥辱,它從來都隻是一種戰術動作,和戰場上的士兵進行刺、挑、劈、砍別無異處。


    可惜的是,這個再正常不過的戰術動作現在不被允許了。


    布日哈圖黃台吉在戰前已經三令五申下達過嚴令,除非後方有令,否則他們這一次攻擊就隻許進、不許退。


    雖然蒙古帝國的輝煌早已是昨日黃花,但成吉思汗立下的軍規依然有效。蒙古戰士軍紀嚴明,沒有人會為搶劫財物而放棄追擊和戰鬥,違抗命令不進攻者將被斬首。


    而成吉思汗對逃兵的懲罰尤為嚴厲,未獲準而擅自撤退的都被視為逃兵,會麵臨連坐懲罰:“十人隊中有人逃走而其他人沒有當場製止,全隊死刑;如果十人隊全逃了,則該十人隊所屬的百人隊全部處死。”


    換句話說,逃跑或撤退隻能決定於上位者,士兵是沒有自主選擇權的。士兵的選擇隻有兩種:從命,或者死。


    既然如此,那自然寧可戰死也不能逃了。部族家人都在大汗的統治之下,逃有什麽意義?何況苟且偷生也不符合蒙古人多年來被灌輸的勇士思維。


    重騎兵、輕騎兵們都隻好咬牙苦戰,寄希望於明軍在他們的勇敢麵前自行崩潰,就像二三十年的明軍那樣。


    然而曹簠顯然不同意也不會允許出現這種局麵,他是見過二三十年前的明軍的,雖然眼前的張萬邦部完全看不到那種跡象,但謹慎的曹簠依然打算未雨綢繆。他立刻下令中軍方麵出動兩千人增援南線。


    倒不是曹簠舍不得兵力,也不是他不懂得添油戰術的糟糕,而是……他麵臨和蒙古人同樣的窘況:戰場寬度不足,哪怕中軍全部趕去增援,也沒法真正加入戰場,能夠切實起到增援作用的頂多一千人。


    曹簠調派兩千,實際上是連第二波增援都預備在內了。


    添油戰術也是沒得選,對方隻能如此,他也隻能如此,現在真正比拚的其實是誰最終扛不住傷亡而選擇撤退。


    當然,一堆步兵在蒙古騎兵麵前撤退,那和伸長了脖子等砍頭沒什麽兩樣,曹簠知道自己沒得選,能撤的隻能是蒙古人。


    於是,沿河戰場變成了絞肉機,雙方精銳在這片實在不夠開闊的地麵上打成了一鍋粥。


    蒙古騎兵失去了絕大部分衝擊力和機動力,但騎在馬上的他們至少還有個居高臨下的優勢;明軍步兵失去了引以為憑的強大火力,好在班排戰術的優勢還能發揮且裝備明顯比蒙古人更好。


    雙方的傷亡都開始增加,論戰死的人,肯定是蒙軍居多;但論受傷的人數,那便是明軍更多了。


    張萬邦還是過去的一貫風格,本人領著一群親兵家丁四處救急補缺,身上的“寒鐵寶甲”不知何時被砍壞了一些,左臂上的寒鐵鱗片都被砍脫落了一部分,但卻沒有掉落下來,隻是掛在裏頭的皮甲外,仿佛成了裝飾品。


    他的心腹之交處估計也是被削了一刀,好在沒能破甲,隻是在鐵片上留下了一道深痕,但也觸目驚心。這一刀要是從奔跑的戰馬上削出,沒準就要出大事了。


    他的臉上也有不少血跡,現在早已幹涸變成了烏色,讓他本就有些狂熱的臉龐顯得更加猙獰可怖。


    或許是高強度的短兵相接讓他有些脫力,也或許是泥濘的地麵過於濕滑,此時張萬邦忽然腳下一個踉蹌,差點往前撲倒。


    從他身邊強行打馬而來的一名蒙古輕騎兵見狀,下意識地朝他揮了一刀,但由於張萬邦恰好又穩住了身形,這原本抹向他脖子的一刀,變成斜向上地砍到了他的頭盔上,將他的頭盔給擊飛了。


    另一名靠近那飛出去的頭盔的蒙古輕騎兵下意識伸出彎刀,正巧把那頭盔挑在了刀尖之上。


    這蒙古騎兵先是一怔,繼而大喜過望,用有些走調的漢話高聲喊道:“張萬邦已死,你們還不乞降嗎!”


    這個套路並不是隻有大將會玩,蒙古人早些年對戰大明的時候,經常會有斬殺低級將領的情況出現,所以蒙軍之中很多人都會這套嚇唬人的把戲:管你死沒死,老子先喊了再說,騙到一個是一個,總能打擊你方的士氣。


    果然他這一聲喊也引起了附近明軍的注意,下意識都偏頭過來查看,當發現張萬邦的頭盔時都是一愣。


    然而張萬邦年紀雖然還不到三十,但他十三歲便從軍,戰陣經驗卻豐富得很,哪裏容這蒙古騎兵賣弄?立刻揚刀斷喝一聲:“狗韃子少給爺玩這套,老子活得好好的,死你娘個野男人!”


    那蒙古兵偏偏聽得懂漢話,聽到這一聲怒罵,氣得臉都綠了,當下就要扔了張萬邦的頭盔去找他拚命。


    誰料他旁邊忽然衝出來一名全身著甲的重騎兵千夫長,猛然一刀將那頭盔挑走,大喊一聲:“我軍已勝,全軍後撤!”


    這一下連張萬邦都有些意外,蒙古人頂著巨大傷亡死戰這麽久,就為了搶老子的頭盔?


    不過他身邊的家丁早已圍了過來,避免自家少將軍出現剛才那樣的危險。而蒙古兵們則開始抽離戰場,緩緩後撤。


    蒙軍後方似乎也發現了什麽,開始鳴金。張萬邦左右看了一眼,發覺本軍傷亡也不小。不過他再細看一下,卻又覺得本部傷亡還不如後來支援的中軍本陣大,因此大喝一聲:“以地澀為限,繼續剿殺!”


    這就是張萬邦的個人風格了,雖然也算見好就收,但非得把這個好處爭取到最大。“地澀所限”就是他陣地前二三十步左右,這個命令相當於要“收複”整個陣地,再把蒙古人趕走。


    不過蒙古騎兵們對命令的服從度很高,一旦決定撤退便毫不猶豫,很快便三三兩兩互相配合著撤了出來。此時明軍也大戰了一場,精力不如方才充沛,靠著班排戰術才留下了三四十騎倒黴蛋。


    蒙古騎兵撤退頗有一套,原先落馬“已死”的一些騎兵此時都伸出一隻手來,撤退的騎兵見了便會主動“路過”,單靠兩腿控馬,身子傾側,伸手將那落馬之人拉起來拽迴馬上,然後一同撤走。


    可別小看了這一手,張萬邦明知道他們有這個習慣,也隻能眼睜睜看著蒙古騎兵帶迴去兩百多號裝死的傷員。


    中軍的曹簠鬆了口氣,下令給張萬邦讓他清點戰場、統計傷亡。東側的戚金和北線的高逸民也派人請示,說自己所部的隨軍醫師已經準備妥當,隨時可以去南線幫忙,曹簠當場答應了。


    此時蒙古中軍本陣那邊卻有些不和諧,布日哈圖麵沉如水一言不發,圖們的臉色也頗為難看,盯著剛剛撤迴來的幾員蒙軍將領,壓著火氣問道:“第一個下達撤退命令的是誰?”


    一員全套戰甲的戰將抱著張萬邦的頭盔打馬上前,道:“大汗,是我的命令。”


    “塔塔兒,你開始畏懼鮮血了嗎?”圖們似乎有些意外,但依舊沉著臉:“你身為察哈爾六大巴特爾之一,難道打算放棄這個榮譽?”


    巴特爾的意思就是英雄、勇士,它有一個更加讓後人熟悉的音譯,叫做“拔都”。甚至它還有另一個滿語的變種,叫做巴圖魯。


    獲得這樣的稱號絕非易事,這名叫做塔塔兒的蒙軍重騎兵千夫長搖頭道:“大汗,塔塔兒從不懼戰,之所以下令撤退,是因為我們已經基本達成了布日哈圖黃台吉的作戰目的,而同時我們也沒有繼續擴大戰果的餘力了,再戰下去除了徒增傷亡之外毫無用處。”


    圖們微微蹙眉,看了布日哈圖一眼,又問塔塔兒:“明軍南線尚未崩潰,你們連曹簠的麵都沒見著,也好說已經達成了作戰目的?”


    塔塔兒毫無懼色,道:“大汗,您和布日哈圖黃台吉的命令沒有說要取曹簠的人頭,黃台吉的命令是突破刺刀陣,探明他們的深淺——這一條我們已經完成了。”


    要說突破刺刀陣,如果扣死“突破”這個詞,那麽蒙古騎兵的確完成了戰術目的,甚至是在輕騎兵尚未抵達之時,重騎兵們就完成這個目標。


    不過後來的情況大夥有目共睹,這個突破的意義其實並不太大。刺刀陣看似被破,實際上變成了泥潭,讓蒙古騎兵深陷其中,差點不可自拔。


    這是誰都沒有提前料到的事,過去的明軍一旦被騎兵衝陣所破,基本上就隻能等著被蒙古勇士砍瓜切菜了,哪有今天這種神奇場麵的?


    圖們也有些語塞,頓了一頓才反問道:“刺刀陣雖破,卻破得不夠徹底,而且你又探知了他們什麽深淺?”


    “大汗請看。”塔塔兒把張萬邦的頭盔向圖們輕輕一拋,待圖們接住,開口解釋道:“這頭盔便是張萬邦的。”


    圖們先是吃了一驚,繼而有些懷疑:“張萬邦死了?”


    要是主將都死了,明軍剛才直到最後一刻還絲毫不亂,那可就說不過去了。


    塔塔兒搖頭道:“沒死,但可能負傷了——這頭盔上還有血跡。”


    圖們當然也分辨不出頭盔上的血跡是不是張萬邦的,不過既然張萬邦的頭盔都在這兒了,塔塔兒說探明了明軍的深淺,倒也不能說是胡言亂語。


    圖們大汗一時找不出什麽話來批評他,隻好沉吟起來。旁邊的布日哈圖忽然道:“既然我軍已勝,也已經知曉刺刀陣的底細,那麽這場仗也就算有了意義,死去的勇士自然能夠魂歸長生天,得到諸佛庇佑。”


    圖們轉頭看了他一眼,不知道他為何比自己轉變態度還快。但布日哈圖沒有解釋,隻是朝大汗點了點頭:“大汗,是時候迴察罕浩特了。”


    圖們皺眉道:“那西城怎麽辦?北關商路不要了?”


    布日哈圖搖頭道:“北關還有得亂呢,咱們不必急著出手,等其他人鬧夠了再說。”他頓了一頓,稍加解釋:“攪動風雲,並不一定要身處風暴眼裏。”


    圖們點了點頭,歎了口氣:“你說得對,咱們先不忙,等那些各有所圖的人打夠了再說。”


    這其實是沒法子的事,圖們心裏很清楚,他要是有大明強大,根本不必等。


    他一擺手,蒙古大軍立刻原地轉向,開始緩緩南撤,一場血戰落下帷幕。


    事後,明蒙雙方都號稱取得了葉赫河之戰的大捷。蒙古人宣稱他們擊破了明軍這幾年賴以成名的刺刀陣,明軍方麵則宣稱他們輕鬆擊退了蒙古騎兵的進攻並斬首一千六百餘級。


    究竟誰勝誰負,明蒙雙方乃至周邊勢力各有判斷。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霜之寶瓶”、“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元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無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無風並收藏大明元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