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大不大?
本來應該不大,但事實上可能有點大。
因為圖們算漏了人。
當然,也不能說是算漏了,而是他根本不知道還有張秉忠和張萬邦父子的存在。
負責以五千騎兵押送牛羊的將領名叫以兒鄧台吉,是腦毛大的二弟。
以兒鄧,其父名為靉塔必汗,生有十子,分別為腦毛大黃台吉、以兒鄧台吉、扯臣台吉、青把都兒台吉,速克赤把兔兒台吉、卜言兔思扯赤台吉、額兒得尼醜庫兒台吉、阿民台吉,拱兔台吉。
眼下蒙古台吉之多,光從他們一家就能看得出來了。
他們這一部,是察哈爾部汗庭最重要的支持者,實力頗為不弱。其中長子腦毛大是黃台吉,控弦之騎八千;次子以兒鄧控弦之騎五千;幼子拱兔控弦之騎五千。其餘諸子皆約兩千騎兵。整個部落有三萬兩千騎左右,實力強大,不遜於朵顏三衛。
[注:蒙古人有幼子守灶傳統,因此這裏的幼子拱兔台吉實力超過其餘兄長,僅次於長兄,與次兄並駕齊驅。當年拖雷之所以強,也是因為這個傳統。]
恰台吉和圖們都選擇了分兵,這在傳統的戰略思維上來說,似乎都錯了,因為通常來講,打仗想要獲得優勢,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集中兵力。
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某些小說一個小鎮能塞進去十萬大軍,實際上怎麽可能?兵力的分配,不說別的,最起碼也得受地形約束。
早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就開創了一種寬正麵、大縱深、大魚鱗開進隊形:蒙古大軍向向敵開進時,其隊形通常是前鋒、前衛、左、中、右路軍和後衛組成。
此時,各路軍之間保持很大的間隔,從左路至中路的間隔為以騎兵傳遞夫一天的行程為準,行軍中的前後距離也很大。
這樣的隊形便於分進合擊,同時也是為解決寵大的騎兵部隊行軍中的水源和天然牧場而采取的隊形。某些小說十萬鐵騎進小鎮、進縣城,那個太玄幻了……是燕京宛平縣麽?
以蒙古進攻金朝為例:蒙古軍10萬人,再加每騎有空馬兩三匹,這樣有30萬至40萬馬匹的大軍,絕不能在一條狹窄的正麵上行軍,更不能一條線上行軍。
當時蒙古軍開進的隊形為左翼自陰山山脈起,右翼至後世內蒙古太仆子旗寶昌,河北省張北縣一帶,雙方相距幾十裏。
那一次的左翼由速不台指揮,右路軍由哲別指揮,中路軍由木華黎指揮,成吉思汗本人隨中路軍行動。這種行軍,就形成了寬正麵、大縱深的大魚鱗隊形。
而西征花刺子模時,正麵寬度也很大,從左翼至右翼需要騎兵傳遞三天的行程。當然,這是騎兵史上從未有過的開進隊形,而現在的蒙古騎兵也不如當年厲害了,所以各部分相距基本在一日或者略小於一日的路程。
正是因為反正不能擠在一起,而且此處的地形因為是恰台吉故意算好了的,也無法展開太多的軍隊,因此恰台吉分兵之後,圖們才毫無顧忌地跟著分兵,這不是瞎指揮,而是因地製宜。
至於恰台吉在兵力弱勢的情況下,不僅不老老實實固守,反而出動分兵去襲擊圖們的後路牛馬大隊,也是典型的蒙古作戰思路,來曆麽……依然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大“紮薩”中有明確規定:“永遠進攻”。
他不是裝逼,他隻是認識了騎兵的本質——這是一個進攻性兵種,永遠不應該拿來做被動防守。
事實上,炮兵皇帝拿破侖在滑鐵盧之戰後,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1815年滑鐵盧會戰後,恢複了法軍這樣一個原則:“任何一個騎兵指揮官不主動攻擊敵人,而讓敵人攻擊自己,便應受到降級處分。”
可見在戰略戰術上,古往今來還是有不少通用的道理。
恰台吉的這一手,可以稱之為大迂迴。戰略迂迴是騎兵固有的戰術,古今中外無例外。但運用之妙就大不一樣。
蒙古騎兵與其他騎兵不同的是,蒙古騎兵不僅有戰術迂迴,而且有大迂迴,戰略迂迴。從過往的戰例來說,對戰爭或戰役戰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成吉思汗第二次進攻中都時,金人持居庸關之塞,守以精銳,不易攻克。因此蒙古軍由居庸關迂迴至紫禁關,在五迴嶺大敗金軍。然後,哲別率一部騎兵占領南口後奪取居庸關。
西征花刺子模時,成吉思汗率主力通過基庫姆(紅沙漠)大沙漠,對撒麻耳幹實施戰略迂迴;忽必烈遠征川滇時,也搞過經3000裏行程迂迴大西南,渡大渡河南下的買賣。
這些迂迴包圍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蒙古軍善於迂迴包圍的思想,來源於遊牧民族在長期的遊牧業和狩豬過程中活動方式運用於戰爭中的必然結果。同時,騎兵善於快速機動,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使敵措手不及達一兵種特點出發的戰術行動。
恰台吉估計沒讀過什麽兵書,但顯然他很懂得騎兵的運用之妙:先選擇一個使圖們兵力不容易展開的戰場,然後分兵去取對方後路。
好在圖們也不是很傻,馬上調兵迴去支援了。
可惜這個時候,被調迴去支援以兒鄧台吉的辛愛黃台吉禍不單行,碰上了一支突然從山林中殺出來列陣相對的明軍。
這支明軍的數量不多,甚至還不如辛愛所部。辛愛眯著眼睛看了看,發現對方大概隻有六千步兵,僅僅自己一半的人數。
這點人馬也敢堵我萬餘鐵騎?
辛愛有些疑惑,不過卻沒有遲疑,他決定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正好發泄一下近段時間以來心中壓抑著的濃濃不快。
這支六千人的步兵,正是張秉忠、張萬邦父子率領的大同右衛。大同右衛算是衛所兵裏相對比較能打的部隊了——因為他們此前一直在打仗,停下來修整雖然有些年頭,但大同和宣府這兩處關鍵重鎮,總不比其他地方那樣懈怠。
而更關鍵的是,這支部隊剛剛完成了換裝,現在手上是清一色的大明最先進步兵火器——京華製萬曆一式刺刀款火槍。
----------
感謝書友“pml5339”的月票支持,謝謝。繼續求個訂閱和各種票票~
本來應該不大,但事實上可能有點大。
因為圖們算漏了人。
當然,也不能說是算漏了,而是他根本不知道還有張秉忠和張萬邦父子的存在。
負責以五千騎兵押送牛羊的將領名叫以兒鄧台吉,是腦毛大的二弟。
以兒鄧,其父名為靉塔必汗,生有十子,分別為腦毛大黃台吉、以兒鄧台吉、扯臣台吉、青把都兒台吉,速克赤把兔兒台吉、卜言兔思扯赤台吉、額兒得尼醜庫兒台吉、阿民台吉,拱兔台吉。
眼下蒙古台吉之多,光從他們一家就能看得出來了。
他們這一部,是察哈爾部汗庭最重要的支持者,實力頗為不弱。其中長子腦毛大是黃台吉,控弦之騎八千;次子以兒鄧控弦之騎五千;幼子拱兔控弦之騎五千。其餘諸子皆約兩千騎兵。整個部落有三萬兩千騎左右,實力強大,不遜於朵顏三衛。
[注:蒙古人有幼子守灶傳統,因此這裏的幼子拱兔台吉實力超過其餘兄長,僅次於長兄,與次兄並駕齊驅。當年拖雷之所以強,也是因為這個傳統。]
恰台吉和圖們都選擇了分兵,這在傳統的戰略思維上來說,似乎都錯了,因為通常來講,打仗想要獲得優勢,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集中兵力。
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某些小說一個小鎮能塞進去十萬大軍,實際上怎麽可能?兵力的分配,不說別的,最起碼也得受地形約束。
早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就開創了一種寬正麵、大縱深、大魚鱗開進隊形:蒙古大軍向向敵開進時,其隊形通常是前鋒、前衛、左、中、右路軍和後衛組成。
此時,各路軍之間保持很大的間隔,從左路至中路的間隔為以騎兵傳遞夫一天的行程為準,行軍中的前後距離也很大。
這樣的隊形便於分進合擊,同時也是為解決寵大的騎兵部隊行軍中的水源和天然牧場而采取的隊形。某些小說十萬鐵騎進小鎮、進縣城,那個太玄幻了……是燕京宛平縣麽?
以蒙古進攻金朝為例:蒙古軍10萬人,再加每騎有空馬兩三匹,這樣有30萬至40萬馬匹的大軍,絕不能在一條狹窄的正麵上行軍,更不能一條線上行軍。
當時蒙古軍開進的隊形為左翼自陰山山脈起,右翼至後世內蒙古太仆子旗寶昌,河北省張北縣一帶,雙方相距幾十裏。
那一次的左翼由速不台指揮,右路軍由哲別指揮,中路軍由木華黎指揮,成吉思汗本人隨中路軍行動。這種行軍,就形成了寬正麵、大縱深的大魚鱗隊形。
而西征花刺子模時,正麵寬度也很大,從左翼至右翼需要騎兵傳遞三天的行程。當然,這是騎兵史上從未有過的開進隊形,而現在的蒙古騎兵也不如當年厲害了,所以各部分相距基本在一日或者略小於一日的路程。
正是因為反正不能擠在一起,而且此處的地形因為是恰台吉故意算好了的,也無法展開太多的軍隊,因此恰台吉分兵之後,圖們才毫無顧忌地跟著分兵,這不是瞎指揮,而是因地製宜。
至於恰台吉在兵力弱勢的情況下,不僅不老老實實固守,反而出動分兵去襲擊圖們的後路牛馬大隊,也是典型的蒙古作戰思路,來曆麽……依然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大“紮薩”中有明確規定:“永遠進攻”。
他不是裝逼,他隻是認識了騎兵的本質——這是一個進攻性兵種,永遠不應該拿來做被動防守。
事實上,炮兵皇帝拿破侖在滑鐵盧之戰後,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1815年滑鐵盧會戰後,恢複了法軍這樣一個原則:“任何一個騎兵指揮官不主動攻擊敵人,而讓敵人攻擊自己,便應受到降級處分。”
可見在戰略戰術上,古往今來還是有不少通用的道理。
恰台吉的這一手,可以稱之為大迂迴。戰略迂迴是騎兵固有的戰術,古今中外無例外。但運用之妙就大不一樣。
蒙古騎兵與其他騎兵不同的是,蒙古騎兵不僅有戰術迂迴,而且有大迂迴,戰略迂迴。從過往的戰例來說,對戰爭或戰役戰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成吉思汗第二次進攻中都時,金人持居庸關之塞,守以精銳,不易攻克。因此蒙古軍由居庸關迂迴至紫禁關,在五迴嶺大敗金軍。然後,哲別率一部騎兵占領南口後奪取居庸關。
西征花刺子模時,成吉思汗率主力通過基庫姆(紅沙漠)大沙漠,對撒麻耳幹實施戰略迂迴;忽必烈遠征川滇時,也搞過經3000裏行程迂迴大西南,渡大渡河南下的買賣。
這些迂迴包圍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蒙古軍善於迂迴包圍的思想,來源於遊牧民族在長期的遊牧業和狩豬過程中活動方式運用於戰爭中的必然結果。同時,騎兵善於快速機動,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使敵措手不及達一兵種特點出發的戰術行動。
恰台吉估計沒讀過什麽兵書,但顯然他很懂得騎兵的運用之妙:先選擇一個使圖們兵力不容易展開的戰場,然後分兵去取對方後路。
好在圖們也不是很傻,馬上調兵迴去支援了。
可惜這個時候,被調迴去支援以兒鄧台吉的辛愛黃台吉禍不單行,碰上了一支突然從山林中殺出來列陣相對的明軍。
這支明軍的數量不多,甚至還不如辛愛所部。辛愛眯著眼睛看了看,發現對方大概隻有六千步兵,僅僅自己一半的人數。
這點人馬也敢堵我萬餘鐵騎?
辛愛有些疑惑,不過卻沒有遲疑,他決定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正好發泄一下近段時間以來心中壓抑著的濃濃不快。
這支六千人的步兵,正是張秉忠、張萬邦父子率領的大同右衛。大同右衛算是衛所兵裏相對比較能打的部隊了——因為他們此前一直在打仗,停下來修整雖然有些年頭,但大同和宣府這兩處關鍵重鎮,總不比其他地方那樣懈怠。
而更關鍵的是,這支部隊剛剛完成了換裝,現在手上是清一色的大明最先進步兵火器——京華製萬曆一式刺刀款火槍。
----------
感謝書友“pml5339”的月票支持,謝謝。繼續求個訂閱和各種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