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是有明一朝三級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時人又稱之為廷試,是由皇帝在殿廷之上親自策問考生的考試。通常而言,這次考試不會黜落會試中式的貢生,但對於會試的排名,皇帝多半會酌情調整。
酌情,這是好聽的說法,如果要說得直白一些,那其實就是按照皇帝的心意來調整,調整完之後的排名,就是傳說中的殿試金榜。
殿試結果一共分三檔,也就是一二三甲。
一甲又稱鼎甲,一共隻有三名,按排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得中一甲者,叫做“進士及第”。這三位有其特殊性,就是一旦定下,可以不經庶吉士館選,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通常來說,一甲第一名的狀元郎會直接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直接授官翰林院編修,最為顯赫——官場起步就比其他人都高。
二甲一般在五十到八十人左右為最多,偶有偏少或偏多,中二甲者叫做“進士出身”。三甲通常在兩百人或者再多一些,並不固定,中三甲者,叫做“同進士出身”。二、三甲按例要參加庶吉士館選,館選成功者便屬翰林官,清貴之極。
其他未過館選者也不必著急,或授給事、禦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等京官,前途看好;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外官,也是實權之職。
不過這三檔畢竟有差別,尤其是因為“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舊製,所以鼎甲三人被時人稱之為“天上神仙”,二三甲被選中為庶吉士的則被稱為“半路修仙”,好歹都是修仙的得道高人,比其他那些基本不可能“位列仙班”的可好得太多了。
殿試的時間是三月十五,在會試公榜之後大約半個月左右舉行。在舉行之前,朝廷還要先確定下一大批讀卷官。
這個事情跟世宗嘉靖帝有些關係要說明一下,嘉靖以前的殿試都是皇帝親自主持,但嘉靖帝是個要權不要臉的皇帝,他的特點就是經常性擅改祖製,譬如殿試這事,到他這兒就變了味,經常不親自主持考試,隻是掛個名,實際考試還是臣僚操辦。
那就需要閱卷的大臣了,但由於皇帝掛名主考,其他臣子隻能屈尊改叫“讀卷官”,意味著大家隻是幫皇帝讀個卷而已,沒有侵犯皇權的意思。
朱翊鈞此前掛名過兩次殿試,也就是萬曆二年甲戌科和萬曆五年丁醜科兩次殿試,皇帝由於年幼,都隻是單純的掛名,甚至沒有露麵,兩次都是顧命首輔高拱作為讀卷官代行。
但這一次,朱翊鈞要求親自殿試,眾臣——尤其是內閣——沒有拒絕。
殿試的前一天,鴻臚寺的官員便開始設置禦座、黃案,光祿寺的官員則負責安放試桌、排定考生座位,至於負責印製考卷、準備答題紙的禮部更不消說,總之這象征著大明最高級別的掄才大典,一切的一切都得是堂堂文官們親力親為,通通不許太監宮女們插手。
次日一早,寅時都還沒過,夜幕沉沉之下,應試的貢士——也叫“中式進士”——們便在紫禁城宮門前等候,一個個把眼睜得比旁邊的燈籠都亮,興奮的不能自已。
讀書考試為了什麽?不就為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麽?現在經過多少次大浪淘沙,多少次慘無人道的考試,大明朝的四百精英終於站在了皇帝的家門前,即將完成鯉魚躍龍門的最後一跳,真是想想都激動地渾身發顫,跟打擺子似的。
而且,不同於之前考試的緊張惶恐,殿試前的氣氛更多的是興奮與躍躍欲試,因為大家都知道,隻要別犯傻搞出什麽幺蛾子,殿試是不會黜落考生的,隻是將會試的名次重排,是個“優中選優”的過程。
換句話說,哪怕是考得再爛,也能混個榜下即用的同進士,外放個七品縣太爺當當。其實這對於很多進士來說,倒比在京裏坐冷板凳舒服多了,尤其對於那些考中的名次比較靠後的同年而言更是如此——畢竟館選艱難,而且就算選中庶吉士,也隻是所謂儲相。
儲嘛……儲十年是儲,儲一輩子也是儲。你當內閣是南城菜場,誰都能進去混一波的?
迴憶一下看看,大明朝開國至今,有多少個殿試前列、館選庶吉士,清貴無比的進士老爺,呆在翰林院喝茶數十年一事無成?
說實在的,像這樣的京官比比皆是,許多人就這樣混吃等死大半輩子,最後光榮致仕。萬一要是運氣差點,在某次大佬之間的鬥爭中沒有找準位置,成了出頭的椽子,或者被殃及的池魚,直截了當就迴了家。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對於絕大多數考生而言,宦海浮沉、仕途兇險,將來最靠得住的,其實就是這幫同科同年了。因此大家這些官場菜鳥得相互通氣,扶持提攜,才能在弱肉強食、鬼怪林立的官場上站住腳。
其實在會試以後,這幫同年便串聯過了,現在相互間熟稔的很,但高務實顯然是個例外,他在京中有宅邸,平時也不怎麽走動,現在抬頭一看,認識的人都不知道有沒有十個。
不過他倒也不急,因為他現在的名頭足夠響,同年們都競相的過來拜會,高務實倒是也不托大,拿出當年做秘書的本事來,熱情周到的麵對每一位新認識的同年,不管人家是南人北人,都能讓人如沐春風,好感陡升。
本來他們還有些擔心,這位大名鼎鼎的高龍文,不光家世煊赫、文名鼎盛,而且考得還好,現在總是不露麵,會不會是太傲了不好接觸?現在一見,可謂憂心盡去,此人竟是個八麵玲瓏的主,一眾同年無不心悅誠服。
正在大家的感情急劇升溫時,卯時到了,鍾響門開,宮門前登時一片寂靜,緊張的氣氛猛地從角落裏鑽出來,幾乎占據了每個人的心田——嘴上大家都說不在乎,但誰不想考個好名次呢,萬一選個庶吉士,運氣又好,將來說不定就入閣為相了呢?所以事到臨頭,都提著一股勁兒,想要最後衝刺一把。
哪怕是蕭良有、張泰徵等人都是麵色嚴肅,甚至有些緊張的模樣。
唯一麵色淡定的,可能隻有高務實一人——沒法子,這紫禁城他進進出出十來年,熟悉得跟自己家似的,想緊張也緊張不起來啊!
他就這麽輕鬆愜意地站著,既不顯得緊張,也不顯得輕佻,後麵那些緊張得站著都抖個不停的中式進士們見了,心中個個敬慕不已——不愧是名臣之後、天子近臣,瞧人家這模樣,高會元怕不是來春遊踏青來了?
此時天光破曉,各色官員們開始入宮,考生們則規規矩矩站在一邊,用崇敬的目光望著那些身著蟒袍玉帶的大學士;用羨慕的目光望著那些穿大紅官袍,係金銀腰帶的尚書侍郎;用期盼的目光望著穿青袍的主事、郎中,心中無比熱切——寒窗苦讀這麽多年,終於走到這“衣冠禽獸”的一步了!
等官員們進去完了,貢生們目光才終於收了迴來,頓時便有禮部的禮讚官高聲道:“奉聖諭:宣萬曆庚辰科貢生覲見!”
酌情,這是好聽的說法,如果要說得直白一些,那其實就是按照皇帝的心意來調整,調整完之後的排名,就是傳說中的殿試金榜。
殿試結果一共分三檔,也就是一二三甲。
一甲又稱鼎甲,一共隻有三名,按排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得中一甲者,叫做“進士及第”。這三位有其特殊性,就是一旦定下,可以不經庶吉士館選,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通常來說,一甲第一名的狀元郎會直接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直接授官翰林院編修,最為顯赫——官場起步就比其他人都高。
二甲一般在五十到八十人左右為最多,偶有偏少或偏多,中二甲者叫做“進士出身”。三甲通常在兩百人或者再多一些,並不固定,中三甲者,叫做“同進士出身”。二、三甲按例要參加庶吉士館選,館選成功者便屬翰林官,清貴之極。
其他未過館選者也不必著急,或授給事、禦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等京官,前途看好;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外官,也是實權之職。
不過這三檔畢竟有差別,尤其是因為“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舊製,所以鼎甲三人被時人稱之為“天上神仙”,二三甲被選中為庶吉士的則被稱為“半路修仙”,好歹都是修仙的得道高人,比其他那些基本不可能“位列仙班”的可好得太多了。
殿試的時間是三月十五,在會試公榜之後大約半個月左右舉行。在舉行之前,朝廷還要先確定下一大批讀卷官。
這個事情跟世宗嘉靖帝有些關係要說明一下,嘉靖以前的殿試都是皇帝親自主持,但嘉靖帝是個要權不要臉的皇帝,他的特點就是經常性擅改祖製,譬如殿試這事,到他這兒就變了味,經常不親自主持考試,隻是掛個名,實際考試還是臣僚操辦。
那就需要閱卷的大臣了,但由於皇帝掛名主考,其他臣子隻能屈尊改叫“讀卷官”,意味著大家隻是幫皇帝讀個卷而已,沒有侵犯皇權的意思。
朱翊鈞此前掛名過兩次殿試,也就是萬曆二年甲戌科和萬曆五年丁醜科兩次殿試,皇帝由於年幼,都隻是單純的掛名,甚至沒有露麵,兩次都是顧命首輔高拱作為讀卷官代行。
但這一次,朱翊鈞要求親自殿試,眾臣——尤其是內閣——沒有拒絕。
殿試的前一天,鴻臚寺的官員便開始設置禦座、黃案,光祿寺的官員則負責安放試桌、排定考生座位,至於負責印製考卷、準備答題紙的禮部更不消說,總之這象征著大明最高級別的掄才大典,一切的一切都得是堂堂文官們親力親為,通通不許太監宮女們插手。
次日一早,寅時都還沒過,夜幕沉沉之下,應試的貢士——也叫“中式進士”——們便在紫禁城宮門前等候,一個個把眼睜得比旁邊的燈籠都亮,興奮的不能自已。
讀書考試為了什麽?不就為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麽?現在經過多少次大浪淘沙,多少次慘無人道的考試,大明朝的四百精英終於站在了皇帝的家門前,即將完成鯉魚躍龍門的最後一跳,真是想想都激動地渾身發顫,跟打擺子似的。
而且,不同於之前考試的緊張惶恐,殿試前的氣氛更多的是興奮與躍躍欲試,因為大家都知道,隻要別犯傻搞出什麽幺蛾子,殿試是不會黜落考生的,隻是將會試的名次重排,是個“優中選優”的過程。
換句話說,哪怕是考得再爛,也能混個榜下即用的同進士,外放個七品縣太爺當當。其實這對於很多進士來說,倒比在京裏坐冷板凳舒服多了,尤其對於那些考中的名次比較靠後的同年而言更是如此——畢竟館選艱難,而且就算選中庶吉士,也隻是所謂儲相。
儲嘛……儲十年是儲,儲一輩子也是儲。你當內閣是南城菜場,誰都能進去混一波的?
迴憶一下看看,大明朝開國至今,有多少個殿試前列、館選庶吉士,清貴無比的進士老爺,呆在翰林院喝茶數十年一事無成?
說實在的,像這樣的京官比比皆是,許多人就這樣混吃等死大半輩子,最後光榮致仕。萬一要是運氣差點,在某次大佬之間的鬥爭中沒有找準位置,成了出頭的椽子,或者被殃及的池魚,直截了當就迴了家。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對於絕大多數考生而言,宦海浮沉、仕途兇險,將來最靠得住的,其實就是這幫同科同年了。因此大家這些官場菜鳥得相互通氣,扶持提攜,才能在弱肉強食、鬼怪林立的官場上站住腳。
其實在會試以後,這幫同年便串聯過了,現在相互間熟稔的很,但高務實顯然是個例外,他在京中有宅邸,平時也不怎麽走動,現在抬頭一看,認識的人都不知道有沒有十個。
不過他倒也不急,因為他現在的名頭足夠響,同年們都競相的過來拜會,高務實倒是也不托大,拿出當年做秘書的本事來,熱情周到的麵對每一位新認識的同年,不管人家是南人北人,都能讓人如沐春風,好感陡升。
本來他們還有些擔心,這位大名鼎鼎的高龍文,不光家世煊赫、文名鼎盛,而且考得還好,現在總是不露麵,會不會是太傲了不好接觸?現在一見,可謂憂心盡去,此人竟是個八麵玲瓏的主,一眾同年無不心悅誠服。
正在大家的感情急劇升溫時,卯時到了,鍾響門開,宮門前登時一片寂靜,緊張的氣氛猛地從角落裏鑽出來,幾乎占據了每個人的心田——嘴上大家都說不在乎,但誰不想考個好名次呢,萬一選個庶吉士,運氣又好,將來說不定就入閣為相了呢?所以事到臨頭,都提著一股勁兒,想要最後衝刺一把。
哪怕是蕭良有、張泰徵等人都是麵色嚴肅,甚至有些緊張的模樣。
唯一麵色淡定的,可能隻有高務實一人——沒法子,這紫禁城他進進出出十來年,熟悉得跟自己家似的,想緊張也緊張不起來啊!
他就這麽輕鬆愜意地站著,既不顯得緊張,也不顯得輕佻,後麵那些緊張得站著都抖個不停的中式進士們見了,心中個個敬慕不已——不愧是名臣之後、天子近臣,瞧人家這模樣,高會元怕不是來春遊踏青來了?
此時天光破曉,各色官員們開始入宮,考生們則規規矩矩站在一邊,用崇敬的目光望著那些身著蟒袍玉帶的大學士;用羨慕的目光望著那些穿大紅官袍,係金銀腰帶的尚書侍郎;用期盼的目光望著穿青袍的主事、郎中,心中無比熱切——寒窗苦讀這麽多年,終於走到這“衣冠禽獸”的一步了!
等官員們進去完了,貢生們目光才終於收了迴來,頓時便有禮部的禮讚官高聲道:“奉聖諭:宣萬曆庚辰科貢生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