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色未明,南京城內外已是人聲鼎沸,鼓樂齊鳴。鑒於此番皇帝拜謁孝陵,不僅是對表達他作為後世子孫對太祖皇帝的追思,更是對大明國富兵強的重要展示,因此,該有的盛大儀式自不會少。
經過兩三日前的春雨洗禮,今日的南京已然轉晴,卻殘留了雨水的清新。在清晨的微風中,南京城的街道上,一隊隊士兵身著鮮亮的鎧甲,手持長矛和旗幟,排列成整齊的方陣,從城門一直延伸到孝陵。
這些士兵並非護駕南下的禁衛軍,而是從南京各衛所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專業儀仗。他們打仗或許未必了得,但因為此刻個個盔明甲亮,昂首挺胸,目光堅定,至少看起來賣相甚佳,似乎也足夠彰顯大明軍隊的威武與雄壯了。
禁衛軍當然也有,不過隻有開路的一隊五百餘人騎兵是能讓尋常人也見到的,其餘部分則分別接過了南京各處要害城防、江防。按照高務實的說法,禁衛軍作為朝廷直屬的野戰軍,本職就是打仗用的,儀仗上用不著他們。
至於開路的五百騎兵,那是高務實的保險手段。換句話說,就算這支規模數以萬計的儀仗兵忽然集體吃錯藥,全都莫名其妙的反了,那不頂用。這五百騎兵足夠把皇上安全送迴南京城,置於禁衛軍的護衛之下。
隨著太陽緩緩升起,朱翊鈞在高務實的陪同下,由皇宮出發前往孝陵。皇帝車駕由十六匹駿馬牽引,車身雕刻著龍紋,金碧輝煌,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車駕前方,是一隊隊手持金瓜、斧鉞的儀仗隊,他們步伐整齊,神情肅穆,彰顯著皇家的威嚴。
沿途的百姓紛紛跪拜在道路兩旁,山唿萬歲,聲震雲霄。朱翊鈞端坐在車駕之中,麵帶微笑,向兩旁的百姓揮手致意。他知道,這是他展示自己文治武功、穩固皇權的絕佳機會。
萬曆朝毫無疑問的頭號重臣,太傅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靖國公高務實也在禦車之上,就站在皇帝左手位置。這個位置,意味著文臣之中的“班首重臣”。在皇帝右手位置站著的,則是魏國公徐弘基,代表武臣勳貴之中的班首重臣。
其實魏國公在靖難之役後從來不算武臣班首,不過今日不必尋常,因此皇帝欽定了讓魏國公站在這個位置。
這位魏國公並不是高務實早年捧起來的那位(見本書第一卷),但正常來講他也要承高務實當年的情。
當時還是隆慶末年,高拱剛剛起複迴京,正巧南京魏國公的承襲出了點小問題,時任魏國公徐鵬舉有廢長立幼的心思,因此玩了點小手段。高務實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使人揭破了此事,最終徐鵬舉被罰,驚懼交加之下很快病死,徐邦瑞成功襲爵。
徐邦瑞於隆慶六年四月丙寅襲魏國公爵位,萬曆二年任南京中軍都督府僉書,按照慣例慢慢升官,做到南京守備勳臣,但在萬曆十七年就病死了。
然後是徐維誌,即徐邦瑞之子(一作徐繼誌),他於萬曆十七年九月丙寅襲魏國公爵位,萬曆十九年正月己酉協守南京兼領後府,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南京守備勳臣或者“外守備”。可惜這位身體也不太好,僅僅四年之後,於萬曆二十一年八月癸未病死。
這樣就到了今日這位魏國公了:徐弘基。他是徐維誌之子,於萬曆二十三年七月己亥襲魏國公爵位,任後軍都督府僉書——注意,不是南京守備勳臣。甚至因為襲爵時剛剛成年,實在過於年輕,所以至今也沒做到南京守備勳臣。
在原曆史上,他是在萬曆三十五年開始協守南京領後府的,在萬曆三十七年四月還兼提督操江。一直到天啟元年,他才以疾辭任,又加太子太保。崇禎十四年複守南京,加太傅,後卒,諡莊武。
這位魏國公雖然看似混得不錯,但說這些大家想必也無感,那不如這樣說:他就是後來那位打開南京城門,向韃清投降的魏國公徐文爵……之父。
雖然原曆史上大明的完蛋是因為內部各種操蛋事太多引起的並發症,南京失陷之前江北全丟,史可法都殉國了,這時按理說強揪著一個並無多少實權的魏國公徐文爵罵,好像也沒多大意義。
但是,高務實依舊十分鄙薄此人,大明養你們徐家在南京當了兩百多年的土皇帝,南京失陷時你作為徐家話事人,即便拿不出任何挽救危亡的手段,至少也應該有一死報君恩的堅定,結果就這?養你還不如養條狗,狗都比你有誌氣。
因為這個關係,雖然原曆史上的徐弘基好像沒什麽大問題,但高務實成見在先,覺得此公教子如此,自己想必也強不到哪去,隻是生逢其時,沒碰上生死考驗罷了。
書歸正傳。皇帝車駕緩緩駛入孝陵,陵園內早已是莊嚴肅穆。陵園的入口處,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麵刻著“孝陵”兩個大字,蒼勁有力。牌坊之後,是一條長長的神道,兩側排列著石人石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到了這裏,聖駕駐蹕,皇帝在高務實、徐弘基的攙扶下下了車來,與陪駕眾臣按照次序魚貫而入。相應的一些繁瑣禮儀,此處按下不表。
等君臣就位,儀式正式開始。禮部尚書於慎行再次充當司儀,高聲宣讀祭禮流程。他雖然年邁,但因為皇陵修建之時就考慮到了收音問題,此刻卻也顯得聲音洪亮,一句句話都迴蕩在廣場上空。
首先是奏樂獻舞,各類相應曲目聲震四野,響徹雲霄。樂師們演奏得鏗鏘有力,展現了大明朝的繁榮昌盛。
隨後,朱翊鈞在高務實與徐弘基的引導下,緩緩走向祭台。他手持祭文,麵向太祖陵寢,心中默念著……大概是對太祖的敬仰與感激之類的話。當他正式宣讀祭文時,全場靜默,隻聽得見他的聲音在廣場上空迴蕩。
“朕以涼薄,得承大統,禦極以來,夙夜勤謹,唯恐祖宗英明受損,百姓生計維艱。今親至孝陵,秉虔誠之心,恭祭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靈。
太祖皇帝開創肇始,奠萬世之基,功高蓋世,德被四海。朕承太祖之遺訓,禦極天下已三十載,夙興夜寐,矢誌不渝,文治武功,皆有所成。”
“朕聞安邦以文,因之開海通商,故萬國來朝,物產豐饒;勸課農桑,故百姓安樂,五穀豐登;扶植工商,故百業興旺,國庫充盈;改革驛路,故萬道順暢,信息通達。此皆太祖皇帝之遺澤,亦朕辛勤恭謹之所報也。”
“又聞定國在武,因之收複安南,南疆重歸版圖;北定蒙古,草原得以安寧;痛擊倭寇,海疆再無烽煙;光複西域,胡虜不敢正視;接納朝鮮,天朝之所威光!此皆太祖蓋世武功之所承,亦朕繼往開來之所報也。”
“朕知今日功成,皆賴祖宗庇佑,群臣輔佐,百姓擁戴。故於今日清明,率百官拜謁孝陵,緬太祖皇帝之功德,告列祖列宗之英靈,彰大明之國威,勵後世之兒孫。
願朕子孫,勿忘祖宗創業之艱難;願朕臣工,勿忘讀書習武之本念;願朕百姓,勿忘巍巍華夏之正朔!念茲在茲,殷之切之,其言其心,俱在此中。”
祭文宣讀完畢,朱翊鈞將祭文放在祭壇上的火盆中焚燒,象征著將他的祭言傳遞給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隨後,他再次跪拜,全場的文武百官和士兵也跟著跪拜,場麵莊嚴肅穆,令人動容。接著,是獻牲、焚香、敬酒等儀式,每一步都嚴格按照禮製進行,無一不體現出這場拜謁孝陵儀式的重大政治意涵。
與孔廟事件不同,此次拜謁儀式結束後,朱翊鈞沒有“多生事端”,而是在高務實、徐弘基的陪同下,依禮緩緩離開了孝陵。
作為一位已經被京華係宣傳機構大肆宣傳為萬曆中興的聖君,他當然是知道輕重的。這場儀式不僅僅是一場對太祖皇帝的祭拜,更是一次對自己的政治宣傳。既然如此,他有怎會在此事上橫生枝節呢?平穩、順利的完成,才是他的希求。
隨著皇帝的離去,孝陵再次恢複了寧靜。然而,這場盛大的拜謁儀式,固定將會被載入史冊,成為萬曆中興的輝煌見證。
而對於高務實來說,這場儀式的結束,也意味著他將此番南下那擺在明處的差事順利完成,接下來就該著手處理南京官場的問題了。
從孝陵迴到南京城後,高務實沒有迴春和宮,而是直接去了南京都察院。如今北京六部的堂上官除了少數留守京師之外,大部分都隨駕南下到了南京,這就意味著南京的各部衙還得空出一些辦公場地出來。
可別覺得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這裏頭的門道大著呢。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原先的各部衙都是按照一個蘿卜一個坑來設計建造的,每個官職對應其簽押房,現在北京來了一批堂上官,甚至可能還有部分郎中、主事之類,那麽現在要空簽押房出來,誰該讓誰呢?
比方說,現在禮部尚書於慎行來了南京,南京禮部尚書鄭洛就得把自己的簽押房讓出來給於慎行用。但是這裏其實很有一些問題,比如鄭洛是嘉靖三十五年進士,資曆極老,而於慎行是隆慶二年進士,雖然在此時的朝廷中資曆已經挺老了,但還是遠比不過鄭洛。
根據大明朝的習慣,同朝為官,資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排座次之類事情的時候,是一條很重要的考慮項。但於慎行和鄭洛誰讓誰這個問題又不隻是資曆問題,還在於兩人的身份。
鄭洛算是實學派的人,但當年就不算高拱的嫡係,甚至也不是郭樸、張四維的嫡係,一直都算是實學派中比較邊緣化的人物,可同時他自己官職不低,曾經在高務實平定西北之亂後負責拓邊青海,也就是追剿蒙古叛亂餘部的勢力,是做過經略的。
然而,他因為年紀較大,升官的機會就不大了,因此迴朝後不久便被打發到南京禮部尚書位置上來養老,現如今身子骨早就不行了。高務實依稀記得,原曆史上的鄭洛甚至應該在兩年前就病故,這一世不知道是不是京華醫藥幹得不錯,鄭洛居然已經多活了兩年。
與鄭洛不同,於慎行卻是個中立派,也就是傳統理學一派,從官多年並未加入過心學或者實學兩派之中,但他又和這兩邊都關係不錯。同時,他因為是高務實鄉試時的大宗師(河南督學),在朝中也算是地位超然,誰見了他都得給點麵子。
一邊是資曆雖老但時日無多,且手中並無實權的鄭洛,一邊是地位超然且有禮部實權的於慎行,他倆如果真要爭一爭這個南京禮部尚書簽押房的臨時歸屬,顯然會是一個很麻煩的事。
好在,因為鄭洛是真的老得快要油盡燈枯了,簽押房什麽的他都根本不去,幾乎一直都在府中養病,這才讓南京禮部的“換辦公室危機”消弭於無形。
以上隻是拿禮部舉例,其他部衙哪個沒有同樣的問題?無非有的好解決,有的不好解決罷了。相同官職之下,南京那位如果資曆不如北京那位,這情況算是最好不過。一旦南京那位的資曆高於北京那位,幾乎就免不了一些明爭暗鬥。
通常情況下,這種事是不會被擺上台麵的,畢竟大家都要裝個正人君不務虛名的模樣來。可是,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這官場上的虛名其實是不能不掙的。
“若不披上這件袈裟,世人又怎知我塵緣已斷、金海盡幹?”
好在,這些麻煩事都麻煩不到高務實,隻是南京城中湧動的暗流而已。對於他而言,南京戶部不可能敢跟他爭簽押房,而且他平時也不去,隻在春和宮居住、文淵閣辦公。何謂超然,這就是了。
南京都察院的情況比其他部衙就好多了,因為南京雖然也有都察院,但是不設左都禦史,隻有右都禦史、右副都禦使、右僉都禦史各一人,因此現任北京左都禦史蕭大亨到了這裏,那真是妥妥的上官,根本沒人能和他爭。而在他的親自帶隊之下,北京都察院的其他官員也都跟著腰板子鐵硬,完全壓著南京都察院該讓的全讓。
因為提前收到了通知,蕭大亨帶著南北兩京都察院高官在衙門門口迎接。見高務實到來,他立刻率眾上前,老遠便長揖相迎:“下官領兩京都察院各堂上官見過元輔公爺。”
“元輔公爺”,這算是什麽奇怪叫法?
“總憲不必多禮,公務時稱職務即可,諸位亦然。”高務實擺了擺手,請眾官免禮,然後道:“此次調查,皇上十分關注,因此還需都察院多多協助。”
蕭大亨忙道:“元輔言重了。下官等定當竭盡全力,以助元輔。”看來蕭大亨確實也是個會做官的,一聽高務實的話就明白其中意思——協助。
領導說話往往就是這樣,要麽第一個開口,要麽最後一個開口。第一個開口,那叫定調,最後一個開口,那叫決斷。元輔一上來就定調了都察院的任務是“多多協助”,所以蕭大亨的迴答中就很聰明的強調了“以助元輔”。助,當然就是協助,是個從屬配合的工作姿態。
高務實點了點頭,道:“如此甚好。總憲,勞你立刻召集有司,去與東廠及錦衣衛接洽。記住,一應涉案人員,無論官職大小,一律嚴查,但有消息,即可送與我處。”
“下官明白。”蕭大亨拱手應道。
高務實又道:“另外,本閣部與皇上及陳掌印有過商洽,因東廠提督出缺,此次調查之事,廠衛方麵由陳掌印委托給了內守備田義負責。”
“是。”蕭大亨再次應道,心中卻是一動。
調查南京皇宮修繕案,卻讓南京守備太監負責具體操作,那意思就是說隻查勳貴與文臣,而內廷倒是提前摘出去了?嗬嗬,這個針對性,屬實是有點太過明顯呢……
高務實很滿意蕭大亨這副不管命令是什麽,我隻管聽命行事的態度,掃視了南北兩京都察院的高官們一眼,點了點頭,簡單道個別,便即轉身離去。
----------
感謝書友“書友”的8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阿勒泰的老西”、“胖胖龍2003”、“redcat”、“doni”、“o尚書令”、“uszx”、“迦樓羅娜迦”、“書友”的月票支持,謝謝!
ps:本章正文4800+字,算是給上一章補了點。
經過兩三日前的春雨洗禮,今日的南京已然轉晴,卻殘留了雨水的清新。在清晨的微風中,南京城的街道上,一隊隊士兵身著鮮亮的鎧甲,手持長矛和旗幟,排列成整齊的方陣,從城門一直延伸到孝陵。
這些士兵並非護駕南下的禁衛軍,而是從南京各衛所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專業儀仗。他們打仗或許未必了得,但因為此刻個個盔明甲亮,昂首挺胸,目光堅定,至少看起來賣相甚佳,似乎也足夠彰顯大明軍隊的威武與雄壯了。
禁衛軍當然也有,不過隻有開路的一隊五百餘人騎兵是能讓尋常人也見到的,其餘部分則分別接過了南京各處要害城防、江防。按照高務實的說法,禁衛軍作為朝廷直屬的野戰軍,本職就是打仗用的,儀仗上用不著他們。
至於開路的五百騎兵,那是高務實的保險手段。換句話說,就算這支規模數以萬計的儀仗兵忽然集體吃錯藥,全都莫名其妙的反了,那不頂用。這五百騎兵足夠把皇上安全送迴南京城,置於禁衛軍的護衛之下。
隨著太陽緩緩升起,朱翊鈞在高務實的陪同下,由皇宮出發前往孝陵。皇帝車駕由十六匹駿馬牽引,車身雕刻著龍紋,金碧輝煌,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車駕前方,是一隊隊手持金瓜、斧鉞的儀仗隊,他們步伐整齊,神情肅穆,彰顯著皇家的威嚴。
沿途的百姓紛紛跪拜在道路兩旁,山唿萬歲,聲震雲霄。朱翊鈞端坐在車駕之中,麵帶微笑,向兩旁的百姓揮手致意。他知道,這是他展示自己文治武功、穩固皇權的絕佳機會。
萬曆朝毫無疑問的頭號重臣,太傅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靖國公高務實也在禦車之上,就站在皇帝左手位置。這個位置,意味著文臣之中的“班首重臣”。在皇帝右手位置站著的,則是魏國公徐弘基,代表武臣勳貴之中的班首重臣。
其實魏國公在靖難之役後從來不算武臣班首,不過今日不必尋常,因此皇帝欽定了讓魏國公站在這個位置。
這位魏國公並不是高務實早年捧起來的那位(見本書第一卷),但正常來講他也要承高務實當年的情。
當時還是隆慶末年,高拱剛剛起複迴京,正巧南京魏國公的承襲出了點小問題,時任魏國公徐鵬舉有廢長立幼的心思,因此玩了點小手段。高務實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使人揭破了此事,最終徐鵬舉被罰,驚懼交加之下很快病死,徐邦瑞成功襲爵。
徐邦瑞於隆慶六年四月丙寅襲魏國公爵位,萬曆二年任南京中軍都督府僉書,按照慣例慢慢升官,做到南京守備勳臣,但在萬曆十七年就病死了。
然後是徐維誌,即徐邦瑞之子(一作徐繼誌),他於萬曆十七年九月丙寅襲魏國公爵位,萬曆十九年正月己酉協守南京兼領後府,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南京守備勳臣或者“外守備”。可惜這位身體也不太好,僅僅四年之後,於萬曆二十一年八月癸未病死。
這樣就到了今日這位魏國公了:徐弘基。他是徐維誌之子,於萬曆二十三年七月己亥襲魏國公爵位,任後軍都督府僉書——注意,不是南京守備勳臣。甚至因為襲爵時剛剛成年,實在過於年輕,所以至今也沒做到南京守備勳臣。
在原曆史上,他是在萬曆三十五年開始協守南京領後府的,在萬曆三十七年四月還兼提督操江。一直到天啟元年,他才以疾辭任,又加太子太保。崇禎十四年複守南京,加太傅,後卒,諡莊武。
這位魏國公雖然看似混得不錯,但說這些大家想必也無感,那不如這樣說:他就是後來那位打開南京城門,向韃清投降的魏國公徐文爵……之父。
雖然原曆史上大明的完蛋是因為內部各種操蛋事太多引起的並發症,南京失陷之前江北全丟,史可法都殉國了,這時按理說強揪著一個並無多少實權的魏國公徐文爵罵,好像也沒多大意義。
但是,高務實依舊十分鄙薄此人,大明養你們徐家在南京當了兩百多年的土皇帝,南京失陷時你作為徐家話事人,即便拿不出任何挽救危亡的手段,至少也應該有一死報君恩的堅定,結果就這?養你還不如養條狗,狗都比你有誌氣。
因為這個關係,雖然原曆史上的徐弘基好像沒什麽大問題,但高務實成見在先,覺得此公教子如此,自己想必也強不到哪去,隻是生逢其時,沒碰上生死考驗罷了。
書歸正傳。皇帝車駕緩緩駛入孝陵,陵園內早已是莊嚴肅穆。陵園的入口處,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麵刻著“孝陵”兩個大字,蒼勁有力。牌坊之後,是一條長長的神道,兩側排列著石人石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到了這裏,聖駕駐蹕,皇帝在高務實、徐弘基的攙扶下下了車來,與陪駕眾臣按照次序魚貫而入。相應的一些繁瑣禮儀,此處按下不表。
等君臣就位,儀式正式開始。禮部尚書於慎行再次充當司儀,高聲宣讀祭禮流程。他雖然年邁,但因為皇陵修建之時就考慮到了收音問題,此刻卻也顯得聲音洪亮,一句句話都迴蕩在廣場上空。
首先是奏樂獻舞,各類相應曲目聲震四野,響徹雲霄。樂師們演奏得鏗鏘有力,展現了大明朝的繁榮昌盛。
隨後,朱翊鈞在高務實與徐弘基的引導下,緩緩走向祭台。他手持祭文,麵向太祖陵寢,心中默念著……大概是對太祖的敬仰與感激之類的話。當他正式宣讀祭文時,全場靜默,隻聽得見他的聲音在廣場上空迴蕩。
“朕以涼薄,得承大統,禦極以來,夙夜勤謹,唯恐祖宗英明受損,百姓生計維艱。今親至孝陵,秉虔誠之心,恭祭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靈。
太祖皇帝開創肇始,奠萬世之基,功高蓋世,德被四海。朕承太祖之遺訓,禦極天下已三十載,夙興夜寐,矢誌不渝,文治武功,皆有所成。”
“朕聞安邦以文,因之開海通商,故萬國來朝,物產豐饒;勸課農桑,故百姓安樂,五穀豐登;扶植工商,故百業興旺,國庫充盈;改革驛路,故萬道順暢,信息通達。此皆太祖皇帝之遺澤,亦朕辛勤恭謹之所報也。”
“又聞定國在武,因之收複安南,南疆重歸版圖;北定蒙古,草原得以安寧;痛擊倭寇,海疆再無烽煙;光複西域,胡虜不敢正視;接納朝鮮,天朝之所威光!此皆太祖蓋世武功之所承,亦朕繼往開來之所報也。”
“朕知今日功成,皆賴祖宗庇佑,群臣輔佐,百姓擁戴。故於今日清明,率百官拜謁孝陵,緬太祖皇帝之功德,告列祖列宗之英靈,彰大明之國威,勵後世之兒孫。
願朕子孫,勿忘祖宗創業之艱難;願朕臣工,勿忘讀書習武之本念;願朕百姓,勿忘巍巍華夏之正朔!念茲在茲,殷之切之,其言其心,俱在此中。”
祭文宣讀完畢,朱翊鈞將祭文放在祭壇上的火盆中焚燒,象征著將他的祭言傳遞給太祖皇帝的在天之靈。隨後,他再次跪拜,全場的文武百官和士兵也跟著跪拜,場麵莊嚴肅穆,令人動容。接著,是獻牲、焚香、敬酒等儀式,每一步都嚴格按照禮製進行,無一不體現出這場拜謁孝陵儀式的重大政治意涵。
與孔廟事件不同,此次拜謁儀式結束後,朱翊鈞沒有“多生事端”,而是在高務實、徐弘基的陪同下,依禮緩緩離開了孝陵。
作為一位已經被京華係宣傳機構大肆宣傳為萬曆中興的聖君,他當然是知道輕重的。這場儀式不僅僅是一場對太祖皇帝的祭拜,更是一次對自己的政治宣傳。既然如此,他有怎會在此事上橫生枝節呢?平穩、順利的完成,才是他的希求。
隨著皇帝的離去,孝陵再次恢複了寧靜。然而,這場盛大的拜謁儀式,固定將會被載入史冊,成為萬曆中興的輝煌見證。
而對於高務實來說,這場儀式的結束,也意味著他將此番南下那擺在明處的差事順利完成,接下來就該著手處理南京官場的問題了。
從孝陵迴到南京城後,高務實沒有迴春和宮,而是直接去了南京都察院。如今北京六部的堂上官除了少數留守京師之外,大部分都隨駕南下到了南京,這就意味著南京的各部衙還得空出一些辦公場地出來。
可別覺得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這裏頭的門道大著呢。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原先的各部衙都是按照一個蘿卜一個坑來設計建造的,每個官職對應其簽押房,現在北京來了一批堂上官,甚至可能還有部分郎中、主事之類,那麽現在要空簽押房出來,誰該讓誰呢?
比方說,現在禮部尚書於慎行來了南京,南京禮部尚書鄭洛就得把自己的簽押房讓出來給於慎行用。但是這裏其實很有一些問題,比如鄭洛是嘉靖三十五年進士,資曆極老,而於慎行是隆慶二年進士,雖然在此時的朝廷中資曆已經挺老了,但還是遠比不過鄭洛。
根據大明朝的習慣,同朝為官,資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排座次之類事情的時候,是一條很重要的考慮項。但於慎行和鄭洛誰讓誰這個問題又不隻是資曆問題,還在於兩人的身份。
鄭洛算是實學派的人,但當年就不算高拱的嫡係,甚至也不是郭樸、張四維的嫡係,一直都算是實學派中比較邊緣化的人物,可同時他自己官職不低,曾經在高務實平定西北之亂後負責拓邊青海,也就是追剿蒙古叛亂餘部的勢力,是做過經略的。
然而,他因為年紀較大,升官的機會就不大了,因此迴朝後不久便被打發到南京禮部尚書位置上來養老,現如今身子骨早就不行了。高務實依稀記得,原曆史上的鄭洛甚至應該在兩年前就病故,這一世不知道是不是京華醫藥幹得不錯,鄭洛居然已經多活了兩年。
與鄭洛不同,於慎行卻是個中立派,也就是傳統理學一派,從官多年並未加入過心學或者實學兩派之中,但他又和這兩邊都關係不錯。同時,他因為是高務實鄉試時的大宗師(河南督學),在朝中也算是地位超然,誰見了他都得給點麵子。
一邊是資曆雖老但時日無多,且手中並無實權的鄭洛,一邊是地位超然且有禮部實權的於慎行,他倆如果真要爭一爭這個南京禮部尚書簽押房的臨時歸屬,顯然會是一個很麻煩的事。
好在,因為鄭洛是真的老得快要油盡燈枯了,簽押房什麽的他都根本不去,幾乎一直都在府中養病,這才讓南京禮部的“換辦公室危機”消弭於無形。
以上隻是拿禮部舉例,其他部衙哪個沒有同樣的問題?無非有的好解決,有的不好解決罷了。相同官職之下,南京那位如果資曆不如北京那位,這情況算是最好不過。一旦南京那位的資曆高於北京那位,幾乎就免不了一些明爭暗鬥。
通常情況下,這種事是不會被擺上台麵的,畢竟大家都要裝個正人君不務虛名的模樣來。可是,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這官場上的虛名其實是不能不掙的。
“若不披上這件袈裟,世人又怎知我塵緣已斷、金海盡幹?”
好在,這些麻煩事都麻煩不到高務實,隻是南京城中湧動的暗流而已。對於他而言,南京戶部不可能敢跟他爭簽押房,而且他平時也不去,隻在春和宮居住、文淵閣辦公。何謂超然,這就是了。
南京都察院的情況比其他部衙就好多了,因為南京雖然也有都察院,但是不設左都禦史,隻有右都禦史、右副都禦使、右僉都禦史各一人,因此現任北京左都禦史蕭大亨到了這裏,那真是妥妥的上官,根本沒人能和他爭。而在他的親自帶隊之下,北京都察院的其他官員也都跟著腰板子鐵硬,完全壓著南京都察院該讓的全讓。
因為提前收到了通知,蕭大亨帶著南北兩京都察院高官在衙門門口迎接。見高務實到來,他立刻率眾上前,老遠便長揖相迎:“下官領兩京都察院各堂上官見過元輔公爺。”
“元輔公爺”,這算是什麽奇怪叫法?
“總憲不必多禮,公務時稱職務即可,諸位亦然。”高務實擺了擺手,請眾官免禮,然後道:“此次調查,皇上十分關注,因此還需都察院多多協助。”
蕭大亨忙道:“元輔言重了。下官等定當竭盡全力,以助元輔。”看來蕭大亨確實也是個會做官的,一聽高務實的話就明白其中意思——協助。
領導說話往往就是這樣,要麽第一個開口,要麽最後一個開口。第一個開口,那叫定調,最後一個開口,那叫決斷。元輔一上來就定調了都察院的任務是“多多協助”,所以蕭大亨的迴答中就很聰明的強調了“以助元輔”。助,當然就是協助,是個從屬配合的工作姿態。
高務實點了點頭,道:“如此甚好。總憲,勞你立刻召集有司,去與東廠及錦衣衛接洽。記住,一應涉案人員,無論官職大小,一律嚴查,但有消息,即可送與我處。”
“下官明白。”蕭大亨拱手應道。
高務實又道:“另外,本閣部與皇上及陳掌印有過商洽,因東廠提督出缺,此次調查之事,廠衛方麵由陳掌印委托給了內守備田義負責。”
“是。”蕭大亨再次應道,心中卻是一動。
調查南京皇宮修繕案,卻讓南京守備太監負責具體操作,那意思就是說隻查勳貴與文臣,而內廷倒是提前摘出去了?嗬嗬,這個針對性,屬實是有點太過明顯呢……
高務實很滿意蕭大亨這副不管命令是什麽,我隻管聽命行事的態度,掃視了南北兩京都察院的高官們一眼,點了點頭,簡單道個別,便即轉身離去。
----------
感謝書友“書友”的8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阿勒泰的老西”、“胖胖龍2003”、“redcat”、“doni”、“o尚書令”、“uszx”、“迦樓羅娜迦”、“書友”的月票支持,謝謝!
ps:本章正文4800+字,算是給上一章補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