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對魔術中的心理學原理感興趣的原因是:魔術師們已經在幾個世紀以來進行了非正式的實驗活動並且建立了龐大的技巧庫(其中很多涉及到了心理學的運用)來營造使觀眾“上當受騙”的效果。戲法一般靠以下的技巧實現:操縱人們預想的“事實”,誤導他們的注意力,施加巧妙地影響以使他們得出錯誤的結論——所有這些事情都引起了心理學家的興趣。
雖然魔術表演中誤導觀眾、製造幻覺和“迫使”觀眾相信假象的實體技巧已經廣為人知了,但是人們對與它們對應的心理學技巧知之甚少。這裏就介紹三種各種類型的魔術師都經常運用的心理技巧,心理學家們對這些技巧的實驗研究剛起步。
心理導引,實體導引是魔術師使用的廣為人知的技巧:魔術師指向一個物體,用一個誇張的手勢轉移注意力,觀眾的視線最後固定在一隻突然出現的鴿子上麵。這個戲法的每個步驟事先都經過精心設計,旨在聲東擊西,保證表演成功。
引導觀眾的心理則更為微妙——引導觀眾使其得出錯誤的結論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魔術師引導著人們的心理,使他們相信自己看出了戲法是怎麽變的。當人們相信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時,就不會過於注意這個戲法的來龍去脈了。與之相反,人們反而會自己尋找更能證實他們“理論”的證據。當魔術師最後展示出情況不是這樣的時候,觀眾會覺得更加有趣。所以,引導觀眾的心理至錯誤的方向,不是一種快樂的巧合,而是對正確答案的幹擾。
對人們解決問題模式的研究表明,人們一旦心中有了某個答案,就很難去考慮另一種解答。與這種效果相似的另一種情況是,就像我們要迴憶起某個演員的名字,可總是有一個錯誤的答案縈繞在心裏,揮之不去。我們知道他的名字不是“克裏斯汀.貝爾”,但還是總記不起他真正的名字是什麽。
近來約克大學的古斯塔夫.庫恩博士和他的同事利用“把球變沒”這個戲法驗證了誤導人們心理的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這個例子中,魔術師把一個球拋向空中三次,但是第三次的時候,這個球不翼而飛了。庫恩博士作為一個實習魔術師,在下麵的影片中演示了這個戲法。
實際上,第三次拋球的時候,魔術師把球藏在掌心裏了,但是他仍然向上看,好像要等待球飛起來。觀眾們也會隨著他的暗示繼續向上看。
庫恩博士的研究發現,魔術師假裝繼續向上看的心理暗示對這個戲法能否成功起了巨大的作用。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觀眾說,在魔術師向上看的時候,他們的確看到了球在向上飛。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當魔術師不抬頭看,而是繼續盯著他的手掌時,隻有三分之一的觀眾認為他們看到球飛上去了。
在以往的魔術表演中,大象、飛機或主要的地麵標誌性建築物在利用道具產生的幻覺作用下變沒了:魔術師使用了煙霧和鏡子或其他硬件道具。但是魔術師同時運用了思維上的幻覺來愚弄我們,並引導我們誤判結果。
研究表明,外部信息要到達大腦後要被感知需要十分之一秒的時間。總是生活在“十分之一秒”以前的過去看來是極度無聊的,所以,我們通過似乎“預測現在”來規避這種延遲。甚至在完全處理外部刺激之前,我們的大腦就在試著解讀出“未來”——也就是“現在”——正在發生什麽事情。
我們大腦這種自動預測未來的功能經常被魔術師利用來捉弄我們。最普通的例子是:在顯然是把一枚硬幣從一隻手轉移到另一隻手中的時候,它被變沒了。而實際上,它是被藏在手心裏了。因為我們的意識打了個“提前量”——即假定硬幣已經轉移到了另外一隻手中,那當這隻手空空如也地張開時,硬幣看上去就消失。
認知上的幻覺也可以通過掌控我們的注意力實現。當注意力被引導到其它方向時,我們可能錯過的細節多的令人吃驚。西蒙斯研究了一個經典的案例,這個例子中,許多人竟然不能注意到一個人穿著大猩猩服裝走過他們的視野(參見:選擇性盲點)。另一名魔術師/心理學家理查德.魏斯曼教授簡練地製造並展示了這一效果——請看下麵的視頻。開始時它似乎是一個無聊的戲法,但是請堅持看到一半的地方,它就變得妙趣橫生。
心理學家們開始探索我們為什麽如此粗心大意,連這麽明顯的細節都看不到。有一個理論認為,這主要的是要看當時我們正在看什麽。為了驗證這一點,庫恩博士及其同事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在研究中使用了眼跟蹤技術,用以準確地繪製出受試者在觀看魔術時會看哪些東西。
他們的結論是魔術之所以會成功,不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沒有往正確的方向看,而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被引導向其他地方了。心理學家吃驚地發現,我們正看著哪裏和我們的注意力在何處,其間沒有一點兒關係。在這個研究中,即使受試者目不轉睛地看著魔術師變戲法的地方,他們也往往看不出魔術師變的“戲法”,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被引導到其他地方去了。看來,目光所及之處不如注意力所到之處重要。
最簡單的實體強迫技巧是要求一名觀眾從一付特製的、由52個黑桃尖組成的撲克中挑出一張來。顯然,挑出來的肯定是黑桃尖。但是魔術師覺得這樣還不完美,他們更樂於利用心理強迫的技巧來營造效果。
更巧妙的心理形式的強迫包括給一名觀眾這樣的印象,即他可以從52種牌麵和花色的撲克中任選一張,但實際上魔術師利用了某種技巧,向該觀眾展示的是全部是黑桃尖的撲克牌,這樣就影響了他的思考和結論。
然迫使這名觀眾快速地迴答,同時強調,他可以自由選擇。當然,實際上完全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理查德教授展示了這一點,不過結尾有所變化:
這就是魔術師花大量時間反複向觀眾強調他們的選擇有多麽自由的原因。魔術師隱約地暗示觀眾,並且試著有效地改寫觀眾的模糊的、受壓力下的記憶,使他們以為自己的選擇完全是出於其本人的意誌。
事實表明,魔術師在心理強迫方麵比心理學家做得更好,後者在實驗條件下所產生的效果一般。心理學家在實驗室裏運用魔術師的技巧隻是剛剛起步,而且,顯然他們還有更多東西要學。
雖然魔術表演中誤導觀眾、製造幻覺和“迫使”觀眾相信假象的實體技巧已經廣為人知了,但是人們對與它們對應的心理學技巧知之甚少。這裏就介紹三種各種類型的魔術師都經常運用的心理技巧,心理學家們對這些技巧的實驗研究剛起步。
心理導引,實體導引是魔術師使用的廣為人知的技巧:魔術師指向一個物體,用一個誇張的手勢轉移注意力,觀眾的視線最後固定在一隻突然出現的鴿子上麵。這個戲法的每個步驟事先都經過精心設計,旨在聲東擊西,保證表演成功。
引導觀眾的心理則更為微妙——引導觀眾使其得出錯誤的結論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魔術師引導著人們的心理,使他們相信自己看出了戲法是怎麽變的。當人們相信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時,就不會過於注意這個戲法的來龍去脈了。與之相反,人們反而會自己尋找更能證實他們“理論”的證據。當魔術師最後展示出情況不是這樣的時候,觀眾會覺得更加有趣。所以,引導觀眾的心理至錯誤的方向,不是一種快樂的巧合,而是對正確答案的幹擾。
對人們解決問題模式的研究表明,人們一旦心中有了某個答案,就很難去考慮另一種解答。與這種效果相似的另一種情況是,就像我們要迴憶起某個演員的名字,可總是有一個錯誤的答案縈繞在心裏,揮之不去。我們知道他的名字不是“克裏斯汀.貝爾”,但還是總記不起他真正的名字是什麽。
近來約克大學的古斯塔夫.庫恩博士和他的同事利用“把球變沒”這個戲法驗證了誤導人們心理的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這個例子中,魔術師把一個球拋向空中三次,但是第三次的時候,這個球不翼而飛了。庫恩博士作為一個實習魔術師,在下麵的影片中演示了這個戲法。
實際上,第三次拋球的時候,魔術師把球藏在掌心裏了,但是他仍然向上看,好像要等待球飛起來。觀眾們也會隨著他的暗示繼續向上看。
庫恩博士的研究發現,魔術師假裝繼續向上看的心理暗示對這個戲法能否成功起了巨大的作用。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觀眾說,在魔術師向上看的時候,他們的確看到了球在向上飛。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當魔術師不抬頭看,而是繼續盯著他的手掌時,隻有三分之一的觀眾認為他們看到球飛上去了。
在以往的魔術表演中,大象、飛機或主要的地麵標誌性建築物在利用道具產生的幻覺作用下變沒了:魔術師使用了煙霧和鏡子或其他硬件道具。但是魔術師同時運用了思維上的幻覺來愚弄我們,並引導我們誤判結果。
研究表明,外部信息要到達大腦後要被感知需要十分之一秒的時間。總是生活在“十分之一秒”以前的過去看來是極度無聊的,所以,我們通過似乎“預測現在”來規避這種延遲。甚至在完全處理外部刺激之前,我們的大腦就在試著解讀出“未來”——也就是“現在”——正在發生什麽事情。
我們大腦這種自動預測未來的功能經常被魔術師利用來捉弄我們。最普通的例子是:在顯然是把一枚硬幣從一隻手轉移到另一隻手中的時候,它被變沒了。而實際上,它是被藏在手心裏了。因為我們的意識打了個“提前量”——即假定硬幣已經轉移到了另外一隻手中,那當這隻手空空如也地張開時,硬幣看上去就消失。
認知上的幻覺也可以通過掌控我們的注意力實現。當注意力被引導到其它方向時,我們可能錯過的細節多的令人吃驚。西蒙斯研究了一個經典的案例,這個例子中,許多人竟然不能注意到一個人穿著大猩猩服裝走過他們的視野(參見:選擇性盲點)。另一名魔術師/心理學家理查德.魏斯曼教授簡練地製造並展示了這一效果——請看下麵的視頻。開始時它似乎是一個無聊的戲法,但是請堅持看到一半的地方,它就變得妙趣橫生。
心理學家們開始探索我們為什麽如此粗心大意,連這麽明顯的細節都看不到。有一個理論認為,這主要的是要看當時我們正在看什麽。為了驗證這一點,庫恩博士及其同事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在研究中使用了眼跟蹤技術,用以準確地繪製出受試者在觀看魔術時會看哪些東西。
他們的結論是魔術之所以會成功,不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沒有往正確的方向看,而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被引導向其他地方了。心理學家吃驚地發現,我們正看著哪裏和我們的注意力在何處,其間沒有一點兒關係。在這個研究中,即使受試者目不轉睛地看著魔術師變戲法的地方,他們也往往看不出魔術師變的“戲法”,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被引導到其他地方去了。看來,目光所及之處不如注意力所到之處重要。
最簡單的實體強迫技巧是要求一名觀眾從一付特製的、由52個黑桃尖組成的撲克中挑出一張來。顯然,挑出來的肯定是黑桃尖。但是魔術師覺得這樣還不完美,他們更樂於利用心理強迫的技巧來營造效果。
更巧妙的心理形式的強迫包括給一名觀眾這樣的印象,即他可以從52種牌麵和花色的撲克中任選一張,但實際上魔術師利用了某種技巧,向該觀眾展示的是全部是黑桃尖的撲克牌,這樣就影響了他的思考和結論。
然迫使這名觀眾快速地迴答,同時強調,他可以自由選擇。當然,實際上完全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理查德教授展示了這一點,不過結尾有所變化:
這就是魔術師花大量時間反複向觀眾強調他們的選擇有多麽自由的原因。魔術師隱約地暗示觀眾,並且試著有效地改寫觀眾的模糊的、受壓力下的記憶,使他們以為自己的選擇完全是出於其本人的意誌。
事實表明,魔術師在心理強迫方麵比心理學家做得更好,後者在實驗條件下所產生的效果一般。心理學家在實驗室裏運用魔術師的技巧隻是剛剛起步,而且,顯然他們還有更多東西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