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媛笑著招唿潘巧兒上炕坐。
潘巧兒就在炕沿上坐了,一麵還翻看了淑媛和小存孝寫的大字。“小孝念書好,這我早就知道。媛兒你這才認了幾天的字,咋也寫的這麽好看了。”就十分的讚歎。
“大嫂,你可別誇我了。我這寫的也就一般。我就是想認幾個字,將來不做睜眼瞎。”淑媛笑著說。
“我看我們媛兒這樣, 將來怕是能做女秀才。”潘巧兒又說認字的好處,“媛兒,嫂子可先跟你說了。往後有啥要認字的事,嫂子就找你,你得幫我。”
“那沒問題。”淑媛痛快地應承了。
“要是你大侄兒念書這麽靈,那可多好。 我都不想讓他念了,咱爺非得讓他念。”潘巧兒又說。
淑媛笑笑,並沒有揭穿潘巧兒。
潘巧兒也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她從帕子裏的拿出兩三顆鬆子糖來,遞給淑媛和小存孝,說是裏正兒媳婦今天給她的。
裏正家的日子過的好, 裏正兒媳婦也有不少的嫁妝,而且和潘巧兒十分要好。
實際上,但凡村子裏略出挑的年輕姑娘和媳婦,都和潘巧兒要好。
“大嫂,我不要,你給小林留著吧。”
“留給他幹嘛,咱們吃。”潘巧兒態度十分親熱。她本就長的好,這番姿態,就有些讓人難以拒絕。
淑媛心裏就想,怪不得潘巧兒的人緣好。
淑媛堅決不要,小存孝也不肯要。
潘巧兒略有些尷尬,心裏也暗暗地納罕。 淑媛和小存孝的年紀,本應該拒絕不了她的。
這兩個孩子,果然不一般。
潘巧兒的聰明在於,她見淑媛和小存孝堅決,就沒有勉強。
收起鬆子糖,潘巧兒又說起趙小玲的不是來,然後還反複叮囑淑媛和小存孝要小心趙小玲。
“真是啥事她都能幹的出來。隻有咱們想不到,沒有她做不到的。”
淑媛就點頭,說她記住了。
“大嫂,多謝你來提醒我。 ”
“一家人,說啥謝不謝的。 ”因為天色不早,潘巧兒就起身走了。
轉天, 宋家就開始了麥收。
一家人前一天就商量定了,家裏隻留下宋老太太一個人,其餘的宋家人,都得下地幫著收麥子。
宋老爺子帶頭,領著幾個兒子和年紀大一些的孫子們割麥子。年紀小的,像小存孝這幾個就在後頭跟著拾麥穗。
媳婦裏頭,武氏年紀比較大。她雖然也跟著下了地,但卻隻帶著家裏的孩子拾麥穗,做些輕巧些的活計。而龐氏、夏氏、吳氏幾個,連同潘巧兒和趙小玲兩個孫子媳婦,都拿起了鐮刀。
其中,夏氏割麥子這活計幹的最好,也就能者多勞,更加辛苦一些。
淑媛和淑雲湊在一起拾麥穗。淑慧就和宋玉蘭一起。她們倆是小腳,而且裹的還挺小的,在麥地裏走都比較費勁兒,搖搖晃晃的,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摔倒一樣。
不遠處,就有不懂事的半大小子嘲笑起來。
宋玉蘭和淑慧的臉都紅了。
這就是宋玉蘭不喜歡半大小子的緣故之一了。他們根本就不懂得小腳的美和好處。
收麥子的時候這樣安排, 一方麵確實是搶收的需要,另外,宋老爺子還考慮到了,必須要這樣,才能讓一家人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才更加能夠明白收麥的重要。
可以說,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儀式般的存在了。
宋老爺子比一般莊戶人家的老爺子要懂的多,看的也更遠一些。
接近晌午的時候,武氏就先往家裏去了。
宋老太太一個人在家,要張羅一家人的飯菜, 是需要人幫忙的。
宋家這些媳婦裏,第一個有資格迴去幫忙的,就是武氏。
隨後,趙小玲和潘巧兒也一前一後的走了。 然後是淑慧和宋玉蘭。她們倆在麥地裏能幹的活實在有限。也不僅是因為小腳,這兩個都不是做農活的人。
龐氏就憤憤不平,她撞了夏氏一肘:“看看, 人家都幹巧活去了。”
“她二娘,別說了,趕緊幹活吧。我咋看著那邊的雲彩要過來了。”夏氏就說。
遠處確實有一塊烏雲正在慢慢地往這邊飄。
這個季節的天,就是一張小孩的臉,說變就變。
他們都不迴家,一會武氏幾個會把做好的飯菜送來。 麥收的這幾天,下地幹活的媳婦們也能吃上晌午飯,而且還可以吃飽。
“不知道今天她奶做的啥飯。要不,我迴去看看。”龐氏又說,還想偷偷溜走躲懶。
“老二媳婦。”宋老爺子在不遠處喊了一聲。
平常他不怎麽直接管家裏的女人們,但是麥收的事不同一般。這是看見龐氏偷懶了。
龐氏就不敢再語言,隨著夏氏一起割麥子。
“要說地裏的活,老四媳婦是把好手。”宋老爺子站起身,略停一會直直腰,一麵誇夏氏。
“老四媳婦確實能幹,快頂的上一個男人了。”宋春山也站直身子,笑著說道。
“春山啊, 你身子骨弱,多歇一會。”宋老爺子關切地對大兒子說道。
“爹,不用。我當大哥的,還應該多幹點兒。”
“那也不用在這個上頭。”宋老爺子就說。
“我爹就是心疼我大哥。”宋家老二宋俊山笑嘻嘻地跟上來。
“你大哥有當大哥的代價。”宋老爺子就說,“老二,你可別偷懶。”
“我沒偷懶,爹。老三也挺能幹的。老四啊,你在縣城幹這些年,還割的動這麥子嗎?”宋俊山四下張望。
宋逸山過去雖然在縣城做工,但是到收麥子的時候,宋老爺子必定會給他捎信,他也每次都會迴來割麥子。
宋逸山也不跟宋俊山計較,就打了個哈哈,擦擦汗,繼續低頭割麥。
這會工夫,武氏已經帶著潘巧兒和趙小玲把晌午飯送了來。
宋玉蘭和淑慧還沒迴來,看樣子是被宋老太太留在家裏吃晌午飯了。
這就是兩個裹了小腳的女孩子的特權了吧。
大家圍坐在一起很快就吃完了飯。即便是搶收,吃過飯,還是能略微歇一會,就是宋老爺子抽一袋煙的工夫。
武氏和趙小玲收拾了碗筷往迴送。 淑媛沒看見潘巧兒,正想著這人啥時候離開的,就見潘巧兒在不遠處朝她招手。
淑媛略頓了頓,就走了過去。
“媛兒,快跟我迴家,有好事。”
潘巧兒就在炕沿上坐了,一麵還翻看了淑媛和小存孝寫的大字。“小孝念書好,這我早就知道。媛兒你這才認了幾天的字,咋也寫的這麽好看了。”就十分的讚歎。
“大嫂,你可別誇我了。我這寫的也就一般。我就是想認幾個字,將來不做睜眼瞎。”淑媛笑著說。
“我看我們媛兒這樣, 將來怕是能做女秀才。”潘巧兒又說認字的好處,“媛兒,嫂子可先跟你說了。往後有啥要認字的事,嫂子就找你,你得幫我。”
“那沒問題。”淑媛痛快地應承了。
“要是你大侄兒念書這麽靈,那可多好。 我都不想讓他念了,咱爺非得讓他念。”潘巧兒又說。
淑媛笑笑,並沒有揭穿潘巧兒。
潘巧兒也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她從帕子裏的拿出兩三顆鬆子糖來,遞給淑媛和小存孝,說是裏正兒媳婦今天給她的。
裏正家的日子過的好, 裏正兒媳婦也有不少的嫁妝,而且和潘巧兒十分要好。
實際上,但凡村子裏略出挑的年輕姑娘和媳婦,都和潘巧兒要好。
“大嫂,我不要,你給小林留著吧。”
“留給他幹嘛,咱們吃。”潘巧兒態度十分親熱。她本就長的好,這番姿態,就有些讓人難以拒絕。
淑媛心裏就想,怪不得潘巧兒的人緣好。
淑媛堅決不要,小存孝也不肯要。
潘巧兒略有些尷尬,心裏也暗暗地納罕。 淑媛和小存孝的年紀,本應該拒絕不了她的。
這兩個孩子,果然不一般。
潘巧兒的聰明在於,她見淑媛和小存孝堅決,就沒有勉強。
收起鬆子糖,潘巧兒又說起趙小玲的不是來,然後還反複叮囑淑媛和小存孝要小心趙小玲。
“真是啥事她都能幹的出來。隻有咱們想不到,沒有她做不到的。”
淑媛就點頭,說她記住了。
“大嫂,多謝你來提醒我。 ”
“一家人,說啥謝不謝的。 ”因為天色不早,潘巧兒就起身走了。
轉天, 宋家就開始了麥收。
一家人前一天就商量定了,家裏隻留下宋老太太一個人,其餘的宋家人,都得下地幫著收麥子。
宋老爺子帶頭,領著幾個兒子和年紀大一些的孫子們割麥子。年紀小的,像小存孝這幾個就在後頭跟著拾麥穗。
媳婦裏頭,武氏年紀比較大。她雖然也跟著下了地,但卻隻帶著家裏的孩子拾麥穗,做些輕巧些的活計。而龐氏、夏氏、吳氏幾個,連同潘巧兒和趙小玲兩個孫子媳婦,都拿起了鐮刀。
其中,夏氏割麥子這活計幹的最好,也就能者多勞,更加辛苦一些。
淑媛和淑雲湊在一起拾麥穗。淑慧就和宋玉蘭一起。她們倆是小腳,而且裹的還挺小的,在麥地裏走都比較費勁兒,搖搖晃晃的,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摔倒一樣。
不遠處,就有不懂事的半大小子嘲笑起來。
宋玉蘭和淑慧的臉都紅了。
這就是宋玉蘭不喜歡半大小子的緣故之一了。他們根本就不懂得小腳的美和好處。
收麥子的時候這樣安排, 一方麵確實是搶收的需要,另外,宋老爺子還考慮到了,必須要這樣,才能讓一家人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才更加能夠明白收麥的重要。
可以說,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儀式般的存在了。
宋老爺子比一般莊戶人家的老爺子要懂的多,看的也更遠一些。
接近晌午的時候,武氏就先往家裏去了。
宋老太太一個人在家,要張羅一家人的飯菜, 是需要人幫忙的。
宋家這些媳婦裏,第一個有資格迴去幫忙的,就是武氏。
隨後,趙小玲和潘巧兒也一前一後的走了。 然後是淑慧和宋玉蘭。她們倆在麥地裏能幹的活實在有限。也不僅是因為小腳,這兩個都不是做農活的人。
龐氏就憤憤不平,她撞了夏氏一肘:“看看, 人家都幹巧活去了。”
“她二娘,別說了,趕緊幹活吧。我咋看著那邊的雲彩要過來了。”夏氏就說。
遠處確實有一塊烏雲正在慢慢地往這邊飄。
這個季節的天,就是一張小孩的臉,說變就變。
他們都不迴家,一會武氏幾個會把做好的飯菜送來。 麥收的這幾天,下地幹活的媳婦們也能吃上晌午飯,而且還可以吃飽。
“不知道今天她奶做的啥飯。要不,我迴去看看。”龐氏又說,還想偷偷溜走躲懶。
“老二媳婦。”宋老爺子在不遠處喊了一聲。
平常他不怎麽直接管家裏的女人們,但是麥收的事不同一般。這是看見龐氏偷懶了。
龐氏就不敢再語言,隨著夏氏一起割麥子。
“要說地裏的活,老四媳婦是把好手。”宋老爺子站起身,略停一會直直腰,一麵誇夏氏。
“老四媳婦確實能幹,快頂的上一個男人了。”宋春山也站直身子,笑著說道。
“春山啊, 你身子骨弱,多歇一會。”宋老爺子關切地對大兒子說道。
“爹,不用。我當大哥的,還應該多幹點兒。”
“那也不用在這個上頭。”宋老爺子就說。
“我爹就是心疼我大哥。”宋家老二宋俊山笑嘻嘻地跟上來。
“你大哥有當大哥的代價。”宋老爺子就說,“老二,你可別偷懶。”
“我沒偷懶,爹。老三也挺能幹的。老四啊,你在縣城幹這些年,還割的動這麥子嗎?”宋俊山四下張望。
宋逸山過去雖然在縣城做工,但是到收麥子的時候,宋老爺子必定會給他捎信,他也每次都會迴來割麥子。
宋逸山也不跟宋俊山計較,就打了個哈哈,擦擦汗,繼續低頭割麥。
這會工夫,武氏已經帶著潘巧兒和趙小玲把晌午飯送了來。
宋玉蘭和淑慧還沒迴來,看樣子是被宋老太太留在家裏吃晌午飯了。
這就是兩個裹了小腳的女孩子的特權了吧。
大家圍坐在一起很快就吃完了飯。即便是搶收,吃過飯,還是能略微歇一會,就是宋老爺子抽一袋煙的工夫。
武氏和趙小玲收拾了碗筷往迴送。 淑媛沒看見潘巧兒,正想著這人啥時候離開的,就見潘巧兒在不遠處朝她招手。
淑媛略頓了頓,就走了過去。
“媛兒,快跟我迴家,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