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看《大漢列侯》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大鮮卑山(大興安嶺)地位僅次於昆侖山,北方戎狄的兩大神山之一,作為東北部落的發源之地受到戎狄的向往,在大鮮卑山腳下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數不清的參天大樹和奇花異草包圍著的叢林世界。●⌒


    當北扶餘人吹響號角,又到了一月一度的大祭祀,歌頌神靈的慷慨,讚美神靈的偉大是每個行走於大地上的神之子們的本能,自從上古時代人類結束茹毛飲血的生活,先民們就在自己的文化中根植一個堅定的信念,我們是蒼天之子,我們是神靈的信徒。


    嗡嗡嗡!


    低沉悠揚的聲音傳遍森林,那聲音如狂風怒吼萬獸奔騰,漸漸的安靜的密林中騷動起來,成千上萬的戎狄從河邊的木屋,密林中的山洞乃至樹洞中走出來,他們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穿著破爛皮衣一步步走出來。


    高約十丈(23米)泥土夯實的高台上,頭帶鮮豔羽毛的大祭司手握木杖俯瞰著腳下的信徒,這座動用北扶餘人全族之力建成的神台是大鮮卑山腳下獨一無二的,神台上尚未完工的神廟依稀可見一尊威嚴雄壯的巨大神像。


    漢人告訴北扶餘人,太陽神太一主掌太陽之火灑下光明照耀大地,祂是天空神庭之上至高主宰,他們祖先中最傑出者就在神庭之中為次神。北扶餘人對此深信不疑。


    “這裏是屠何的土地,這裏也是三部扶餘照耀之地。我屠何王的子孫徹犖歸,重返故土了!”


    “泰一神!”


    徹犖歸披頭散發。身上隻披著屠何人傳統的皮襖,恭敬的跪在尚未完工的泰一神像麵前,他將接受年近百歲的扶餘祭司親自受戒,在火焰的灼燒中重新迴憶起屠何人受到的苦難,迴憶起曾經的部族兄弟在原始森林裏受到的苦難,曾經是高傲的鮮卑人所拋棄的過去,象征著血與火的過去。


    滋滋滋!


    徹犖歸渾身顫抖著,肩膀上騰起一陣煙霧,空氣中彌漫著肉被烤熟的味道。


    別失蘭倒在餘力蘇爾古的懷裏流下眼淚。徹犖歸是鮮卑唯一的王,更是從小看著她長大的尊敬兄長,眼睜睜看著兄長承受烙鐵炙燒的痛苦,她的心揪著。


    烙鐵離開身體的刹那,徹犖歸的身體微微一顫輕哼一聲,硬挺著肩膀上火辣辣的痛苦,恭敬的向泰一神祈禱,屠何人本是戎狄庶支,上溯一千五百年夏末商初時代(前1630年)。屠何人是屬於古戎族分脈,當年古戎大舉東進占據黃河流域,屠何人就是與東方九夷融合的混血民族。


    古戎王族姬姓,被商人稱作白狄的周人恰好與先入中原兩千年(前3600年)的黃帝部族同脈。這一支就是著名的周天子一脈,從嫡庶譜係派下去顯然屠何人的血統不能與周天子相提並論,哪怕號稱古戎族正朔的月氏王族也隻是周人的同宗兄弟。大宗始終是周天子一脈,否則入主中原的就不會是周天子而是月氏人或者屠何人。


    宗族相同並不能說明問題。某種意義上人類有共同的祖先,區別就在於五百多年前(前680年)名為戎狄的西北與北方部落關係緊密。晉人侵略壓迫迫使戎狄團結起來南下入侵,連滅數個諸夏侯國引發極大的關注,從來是諸夏欺負戎狄的日子一去不複返,於是諸夏聯合起來引發著名的齊桓公會盟諸夏事件,並推出著名的“尊王攘夷”口號,那一戰把戎狄部落聯盟打散。


    屠何人就是那一戰被打散的,幸運的是他們的部落並沒有就此滅亡,比起那些一戰被齊桓公闔族覆滅,幾萬部族被一夜屠殺殆盡的可怕境遇,屠何人至少還保住王族血脈,保住基本的文化傳承不失,分裂成幾個大小不一的部落散居在遼東以北的廣袤土地。


    時光飛逝,一眨眼五百多年過去。


    屠何人的名字被忘記,取而代之的是東胡、鮮卑、烏桓,還有三部扶餘以及更野蠻也更愚蠢的遠親肅慎和沃沮。


    這次肅慎與沃沮也派來使者,目光呆滯的野蠻人過著更加原始的生活,他們的文明還停留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依然是高端洋氣上檔次的舶來品,幾個來出使的野蠻人使者一過來就搶走北扶餘衛兵的青銅器死活不撒手,扶餘人哭笑不得隻好把那幾件青銅器送給他們。


    肅慎與沃沮和屠何人一係的親族關係比較疏遠,屠何人是古戎族與九夷的混血,肅慎與沃沮就是純粹的九夷部落後裔,他們的祖先是聽命於夏元後(天子)的九夷之師後裔,屠何人與周人關係更親密,肅慎與沃沮則和夏人關係更親密。


    兩脈親眷代表著西方部族不斷與東夷部族融合的過程,連三皇五帝裏都有個純粹東夷的少昊部族,可見遠古時代各部落關係異常複雜,不過他們都有一相同文化,對漢人所代表的中原正朔認同較高,屠何人所認可的是周人拿部分,肅慎與沃沮認可的是夏人那部分。


    堅強的鮮卑王通過火戒完成自我救贖,接著是年輕的烏桓王受戒,上古時代原始部落崇拜火焰,火代表著生命和溫暖的符號,失去火先民將被迫迴歸茹毛飲血的生活,因此火的地位在上古時代非常重要,先民們堅信火中有神靈保護部落,於是原始圖騰崇拜就逐漸形成,神靈也就自然孕育而出。


    火戒是至高的,代表部落王願意為掌管太陽與火的神靈獻出自己的生命。


    烏桓王非常年輕,承受烙鐵灼燒之苦差點昏過去,關鍵時刻是為父報仇的信念支持他站起來。


    召孟手捧青銅酒爵。裏麵盛放著黑牛的鮮血忍著膻腥滿飲而盡,三個扶餘王舉杯。鮮卑王、烏桓王對視一眼也舉杯,還有傻愣愣的肅慎、沃沮使者也舉杯。據說這倆人還是兩部的王太子,一身臭烘烘的比扶餘人還原始,但是在場者沒有一個露出鄙夷或厭惡的表情。


    “我代表漢人最偉大的皇帝向你們承諾,擊垮匈奴給與你們草場牛羊、鹽巴女人和你們想要的一切,你們所要做的是服從皇帝號令,我是你們的聯絡人,我們的勇士展示過武力,你們有疑問嗎?”


    幾個王搖頭表示無異議,開玩笑誰提出異議真是活膩了。


    試想一下還是青銅器時代的扶餘人。碰到全身鋼鐵護甲的重騎兵是何種崩潰的感覺,北扶餘王親眼看見一千多騎黑甲騎兵強闖扶餘部落,把勇猛的扶餘的勇士狠狠撞飛,猙獰的黑甲仿佛地獄裏爬出來的惡鬼,渾身上下散發著令人戰栗的恐怖感覺。


    一千人可以碾壓一個十幾萬人的部落,假如漢人有十萬騎同等戰力的黑甲騎兵,那將是末日降臨。


    “那麽做誓吧!”


    衛步廣手捧鮮血數九的燦爛如金的帛紙,換上古老的雅言緩緩朗讀:“偉大的太一神在上,蒼天之下古老的部落先靈在上。夏人苗裔,山戎的後代,九夷的子孫在大鮮卑山下做出莊重的誓言,結為牢不可破的聯盟共同討伐擋在三族麵前的敵人。不論敵人是匈奴亦或是其他部族,此誓代表三族及其子孫後代,千年不毀萬年不衰。上溯一千五百年的先民可鑒,上溯一萬年的英靈可鑒。蒼穹之上的諸天神靈可鑒!”


    扶餘三王神情莊重,鮮卑王與烏桓王表情複雜。肅慎與沃沮使者一臉茫然,當要麵對不可測的未來每個人做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扶餘人閉關自守幾百年自給自足以為全世界不過如此,當漢人的黑甲騎士踏破關防衝入扶餘王庭,用鐵戟指著扶餘的貴族要求他們和平談判,扶餘王已然全無退路。


    當你無法阻擋命運的捉弄不如敞開胸懷接受,說不定接受命運的擺弄漸漸習慣也說不定,扶餘三王就是被打破關門被迫接受改造,並在改造後的第一戰中成功擊敗落魄的鮮卑人,挾勝利之勢迫使鮮卑王屈服就範,遠比鮮卑更弱小的烏桓王也毫不費力的拿下,昔日東胡王被殺分裂兩大部落竟淪落如斯,賦予人所見所聞更加堅定了跟隨漢人亦步亦趨的決定。


    鮮卑人是掉毛的鳳凰不如雞,接二連三的時運不濟以至於把大鮮卑山的根腳都給丟掉,失去草場和棲息地的鮮卑人如喪家之犬終日遊蕩居無定所,遭到曾經瞧不起的同族北扶餘人的欺負,鮮卑人終於意識到自己再不改變就要滅亡的現實,於是咬著牙來到北扶餘人的神台前受戒。


    烏桓人比鮮卑人更慘,本來體格就要比鮮卑人弱小的多,草場和棲息地也遠不如鮮卑人的好,被打的淒淒慘慘不得不逃入東方故鄉。


    肅慎與沃沮純粹是扶餘人照顧窮親戚,畢竟生活在大鮮卑山以東的山區林地裏,常年毗鄰抬頭不見低頭見,有融合與對抗的恩怨情仇,也有為了水源牧場的死鬥不休,但更多的是唇齒相依的互利互惠關係,尚沒有成熟文明的肅慎與沃沮,需要扶餘人作為中介聯絡更南邊的衛氏朝鮮換取所需的各類物品。


    所以,當扶餘人低頭接受,寄居在賦予人地盤上的鮮卑人與烏桓人隻好接受,肅慎與沃沮也沒有選擇的接受,不接受意味著反對,反對就是聯盟的敵人,敵人必須被消滅。


    邏輯簡單粗暴,但是非常好用。


    扶餘三王用扶餘語複述誓言,鮮卑王與烏桓王隨後用東胡語複述,最後輪到說話都聽不懂的肅慎與沃沮,費力解釋一個時辰才讓兩個野蠻人之王的孩子接受,他們終於明白那個捧著金紙念誓的人是蒼天之下最大部落的勇士,而那個最大部落的名叫漢,部落王是眾王之王的皇帝。(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d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微信公眾號!)(未完待續,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ps:扶餘三王算一族,鮮卑烏桓算一族,肅慎與沃沮暫且分開,漢人無可爭議,肅慎的後裔其實挺有名的,不過這會兒還在大深山老林裏當野人,連文明都沒開化,類似的還有丁零人,不會數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列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冰鎮烏梅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冰鎮烏梅湯並收藏大漢列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