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樓剛開始接到邀請帖的時候並無半絲詫異之感, 他一直以為這是督學大人心血來潮廣邀眾學子赴宴聚會而送來的帖子, 也就是說,這種帖子應該是人手一份的。
直到他得知府學中隻有一小部分學子接到請帖, 並且這些人無一不是才華橫溢,名列前茅之輩。
這樣一來,他這個歲考中隻取得中下等名次的學渣就顯得十分突兀了。
蘇錦樓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從府學墊底的名次越過數十人取得中下等名次,進步不可謂不大,然而他底子太薄起點太低, 既不是享朝廷補貼的稟生, 亦不是憑借詩文或是策論而聲名遠揚的學士,這就讓一部分學子頗有微詞。
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學子收到邀請帖也就罷了,人家那是憑著真本事得到督學大人的賞識, 你一個中下等的學渣, 連增生都不是, 憑什麽能被督學大人另眼相看?
沒收到邀請帖的難掩心中妒意,收到邀請帖的覺得與這般無識無才之人為伍實在是有失身份,總之,大家的關注力紛紛落到了蘇錦樓身上。
再稍作打聽, 好嘛!這家夥第一天就被夫子趕出學堂, 別人可不管你蘇錦樓是否被穿小鞋, 他們隻知道被夫子嫌棄以至於連課都不讓上了,是件十分丟人的事, 這蘇錦樓竟然還厚著臉皮死守府學, 當真連一點文人氣魄都沒有。
再者, 蘇錦樓遭夫子嫌棄,肯定是他犯了某種忌諱,這種行為與尊師重道明顯相悖,這可不是什麽好名聲,故而兩三天內,府學裏盡是沸沸揚揚的傳言。
與蘇錦樓同是新晉學子的其餘三十五名秀才,除了陶真一直堅持為蘇錦樓辯解,其餘人等多是保持沉默,甚至有一兩個學子還在人雲亦雲,推波助瀾。
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蘇錦樓一無背景,二無驚世才學,實在沒必要為其辯解,更何況如今蘇錦樓已然處在風尖浪口,幫他辯解就是和全府學的學子為敵,這些人與蘇錦樓交情太淺,淺到連點頭之交都算不上,為了一個外人將自己置於水深火熱之中,實在是不值。
“蘇兄,”陶真急的直上火,嘴上甚至冒出了兩顆紅通通的痘痘,比之蘇錦樓這個當事人都要顯得急切不安,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他受了委屈。
“這兩天府學裏盡是於你不利的傳言,你就不辯解兩句?”
眼看蘇錦樓還在不緊不慢的寫大字,那悠然自得的樣子看得他心火更盛,“哎呀,都火燒眉毛了你還有心情練字?”
他疾步而行,想要奪去蘇錦樓手中的毛筆,讓蘇錦樓正視自己的問題,走到跟前,腳步一頓,眼中閃過詫異之色。
“咦?蘇兄這字……”
蘇錦樓寫完最後一筆,將毛筆擱置一旁,歪著腦袋笑意滿滿的看著陶真,“賢弟,你來瞧一瞧品一品,這幅字如何?”
陶真不吝言辭,直言讚歎道,“比之以前進步甚大,好似風骨初成,晉亭先生不愧是當世大儒,有他的指導,蘇兄之進步可謂是一日千裏。”
蘇錦樓聞言但笑不語,想到昨天先生還說他的字堪堪入眼,卻是難登大雅之堂,嫌棄之意溢於言表,蘇錦樓就難以生出半點驕傲的情緒,想要入得先生法眼,自己還要多多磨練,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他這條路還不知何時才能到頭。
“風骨初成倒談不上,隻是與我以前那筆不成形態的字跡相比,如今的這手字總算是能看了。”
“唉?蘇兄別岔開話題啊,”陶真想到這次來訪的目的連忙說道,“我是來和你商量如何平息謠言一事的。”
蘇錦樓對此毫不在乎,他一邊清洗毛筆一邊漫不經心的迴道,“賢弟莫急,有些事隻會越抹越黑,這種謠言你越是搭理越會引起他人非議,若是你不放在心上冷著一段日子自然便會散去,再說,這種謠言我又不是沒經曆過,習慣就好。”
在蘇錦樓看來,府學裏的那些學子純屬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娛樂生活過於乏味,這才互相打聽誰人收到請帖,還對他的事情說三道四。
那位督學大人也是無聊,你說你辦宴會就辦宴會吧,胡亂發帖子是要鬧哪樣,難道你不知道作為一個三品大員,高高在上,放個屁都會被人議論半天,這次你把帖子給了一個無名小卒,不是擺明了想把他推到風尖浪口,放在火堆上烤嗎?
“賢弟別擔心了,我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卒子,等宴會結束後,別人自然不會再議論我身上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陶真這才陡然想起貌似蘇兄以前在棠柳鎮七齋書院進學之時也遭遇過非議,那時傳言蘇兄頂撞夫子,天天曠課,不思進取,冥頑不靈,如今府學內的謠言和當初的非議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不值得一提。
陶真的心突然定了下來,蘇兄可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物,不像自己,隻是聽聞些許議論就著急慌亂,不知如何應對,實在是有失風度。
“蘇兄,是我失禮了!”
蘇錦樓拍了拍陶真的肩膀,笑容可掬,“何來失禮一說?賢弟至情至性,重情重義,先人後己,為我打抱不平,有此至交,實屬錦樓之幸。”
這話太過直白,陶真臉頰微紅,明顯被誇的不好意思,“蘇兄客氣了,你即稱我一聲賢弟,見你受到非議,我豈能置之不理?可惜,我人微言輕,別人根本不信我說的話。”
蘇錦樓見陶真有些失落,又輕輕拍了他一下,“賢弟不必耿耿於懷,世人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他們哪管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不就是被全民diss嘛,黑紅也是紅,我就當這是我要聲名遠揚的節奏了。”
要是讓陶真看到現代網絡上的腥風血雨,準能特別淡定的麵對如今這種流言蜚語,迴想當初的那些個明星,哪個沒被黑過,微博下麵的罵戰可比這些個古人露骨多了。
“地伺?”陶真不明就裏,“地伺,是何意?”
“呃,”蘇錦樓卡殼了,他斟酌用詞迴道,“就是鄙視啊,不尊重啊,看不起啊之類的,總之呢,賢弟莫要擔心,有些人越是搭理越是蹬鼻子上臉,對於這種人,無視他就好了。”
陶真一臉懵,乖乖拱手作揖,“哦,蘇兄之言甚是有理,在下受教了。”
蘇錦樓在這邊淡定應對外界風風雨雨,他的先生王永風也接到了邀請帖,不過與蘇錦樓的那份次品帖子相比,王永風手中的這張邀請帖更顯高端大氣上檔次,其中的內容是由方世澤親筆所寫,所派遣的送帖之人亦是身邊親信。
與之一起的,還有一張方世澤的夫人秦氏寫給吳氏的帖子,同樣是邀請吳氏帶著孩子去參加賞菊品蟹宴會的。
“方世澤乃是臨平督學,位居三品,在臨平府內算是一手遮天的人物,既然他盛情邀請,我們也不能落了他的臉麵,這樣吧,到時侯夫人與我同去,把文玥文珺以及文珊都帶上,她們久未出門,這次就讓她們出去好好散散心。”
王永風發話,吳氏自然同意,此次宴會算是臨平一大盛事,受邀參加的絕對不止一家,估計以那位方大人的行事作風,臨平府內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會受到邀請,宴會上與文珺同齡之人必是不少,文珺接觸的朋友多了,自然能撫平當日被文玥背叛的心傷。
至於文玥,吳氏雖不想出手對付一個孩子,但一旦涉及到文珺,她也不介意使些手段,礙於當初文玥親母對老爺有救命之恩,她不會設計陷害文玥,可為了文珺與文珊的安危,她必須把文玥送出這個家。
吳氏雖不是王文玥的生母,但卻把她撫養長大,隻要她是王家的姑娘,就得叫吳氏一聲母親,俗話說婚姻大事在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於王文玥的婚事,吳氏這個做母親的有絕對的自主權。
正好明年王文玥滿十八歲,以前吳氏就為她相看了幾個人家,這一次不過是在看好的人中挑選一個出來,等這次宴會結束就能上門商議兩家的親事。
“老爺,上一次我和您提過的周家小郎此次應該也會去參加宴會,老爺不妨看看那孩子的品性才學如何,若是老爺滿意,等宴會結束以後我就去和周家主母商議兩家的婚事。”
“嗯,也好。”王永風沉思片刻又道,“也提前和文玥說一聲,讓她自己相看相看,畢竟是她自己的終身大事,應該早做準備。”
當王文玥被告知家人打算為她相看夫家之事時,當即心神不穩,如遭雷擊,腳下一個不穩跪倒在地。
“爹,娘,你們是嫌棄女兒了嗎?”話音剛落,眼淚直往下掉。
王永風一頭霧水,“文玥,你這是何意?我們哪有嫌棄你?”
王文玥聲淚俱下,“如果不是嫌棄我,爹娘怎麽會想讓我早些出嫁?難道,難道還是因為上一次慈光寺的事情,爹娘對我心有芥蒂?”
這話明顯是爭對吳氏的,王文玥明麵上說是爹娘對其不滿,實際上卻指的是吳氏一人。
吳氏聞言並未動怒,她慈愛的看著王文玥,眼中帶著包容與些微的責備,“文玥,你已經十七歲了,明年就到了大慶律法規定出嫁的年紀了,現在不相看人家,哪能在明年出嫁?若是中途遇到什麽變故耽誤了你的婚事,難不成你真要讓官家為你婚配嗎?文玥,你得明白,真到了官家婚配的地步,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所配之人是好是歹全由不得我們挑選。”
官家婚配?官家所配的對象多是鰥夫、懶漢之流,嫁給那種人還有什麽好日子可過?
這是……在威脅自己?
王文玥垂下眼眸遮住眼底的恨意,說來說去還不是要把她趕出家門,吳氏真有那麽好心?當真會盡心盡力為她挑選夫婿?隻怕是外麵看著光鮮,內裏卻是一團糟的人家吧。
“文玥明白了,不知爹娘為我相看的是哪戶人家?”
吳氏見王文玥不再哭哭啼啼,故作可憐,以為她想通了,“是臨平周家的小兒子,三天後我會帶你去參加督學大人舉辦的賞菊品蟹宴會,周家小郎應該也會過去,到時你自己偷偷相看一下,滿不滿意事後與我細說,若是覺得看不上眼,我再為你挑選別家就是。”
王文玥乖巧的迴道,“是,女兒曉得了。”
周家小郎?既不是長子,不能繼承周家家業,又沒有功名在身,據說對舞刀弄槍甚是喜愛,如此莽夫怎能配得上自己?
吳氏表麵雖說不滿意再為自己挑選其他人家,實際上呢?還不是已經下了決定,爹爹也是老糊塗了,難道就看不出吳氏的險惡用心?
現在該怎麽辦?若是她再鬧騰下去,隻會讓人覺得是她不識大體,甚至,吳氏可能會借此故意挑揀上不得台麵的人家,亦或許拖延婚期,讓她被官家配給鰥夫懶漢之流,爹爹如今一心護著吳氏,肯定不會站在自己這邊,既然如此,隻能自己想辦法了。
王文玥心思輾轉,麵上不露分毫,隻乖順的迴到了自己的閨房,暗地裏卻在苦思冥想應對之法。
與此同時,距離臨平百裏之外的地方,三輛馬車平穩的行駛在官道上,馬車旁邊還有一樅護衛隊,路上行人見馬車奢華至極,外有官家標記,還有持刀護衛一同陪護,心知這定是哪家貴族出行,立馬主動避讓紛紛退至官道兩旁。
第一輛馬車內傳出一道低沉的男聲,“範鐸,行至臨平還需幾日?”
馬車旁陪護的侍衛長範鐸恭敬的迴道,“迴稟公子,以現下的腳程還需兩日,是否需要加快行程?”
“不必,”那道男聲有些漫不經心,“不過是個不值一提的農家種田之法,根本不值得本公子為其受累,就按本來的腳程走吧。”
盡管出發之前,王爺有所交代要盡快完成差事,但範鐸很有眼色的未行忠言逆耳之事,而是恭敬的執行馬車內男子所下的命令。
“是,屬下遵令!”
直到他得知府學中隻有一小部分學子接到請帖, 並且這些人無一不是才華橫溢,名列前茅之輩。
這樣一來,他這個歲考中隻取得中下等名次的學渣就顯得十分突兀了。
蘇錦樓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從府學墊底的名次越過數十人取得中下等名次,進步不可謂不大,然而他底子太薄起點太低, 既不是享朝廷補貼的稟生, 亦不是憑借詩文或是策論而聲名遠揚的學士,這就讓一部分學子頗有微詞。
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學子收到邀請帖也就罷了,人家那是憑著真本事得到督學大人的賞識, 你一個中下等的學渣, 連增生都不是, 憑什麽能被督學大人另眼相看?
沒收到邀請帖的難掩心中妒意,收到邀請帖的覺得與這般無識無才之人為伍實在是有失身份,總之,大家的關注力紛紛落到了蘇錦樓身上。
再稍作打聽, 好嘛!這家夥第一天就被夫子趕出學堂, 別人可不管你蘇錦樓是否被穿小鞋, 他們隻知道被夫子嫌棄以至於連課都不讓上了,是件十分丟人的事, 這蘇錦樓竟然還厚著臉皮死守府學, 當真連一點文人氣魄都沒有。
再者, 蘇錦樓遭夫子嫌棄,肯定是他犯了某種忌諱,這種行為與尊師重道明顯相悖,這可不是什麽好名聲,故而兩三天內,府學裏盡是沸沸揚揚的傳言。
與蘇錦樓同是新晉學子的其餘三十五名秀才,除了陶真一直堅持為蘇錦樓辯解,其餘人等多是保持沉默,甚至有一兩個學子還在人雲亦雲,推波助瀾。
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蘇錦樓一無背景,二無驚世才學,實在沒必要為其辯解,更何況如今蘇錦樓已然處在風尖浪口,幫他辯解就是和全府學的學子為敵,這些人與蘇錦樓交情太淺,淺到連點頭之交都算不上,為了一個外人將自己置於水深火熱之中,實在是不值。
“蘇兄,”陶真急的直上火,嘴上甚至冒出了兩顆紅通通的痘痘,比之蘇錦樓這個當事人都要顯得急切不安,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他受了委屈。
“這兩天府學裏盡是於你不利的傳言,你就不辯解兩句?”
眼看蘇錦樓還在不緊不慢的寫大字,那悠然自得的樣子看得他心火更盛,“哎呀,都火燒眉毛了你還有心情練字?”
他疾步而行,想要奪去蘇錦樓手中的毛筆,讓蘇錦樓正視自己的問題,走到跟前,腳步一頓,眼中閃過詫異之色。
“咦?蘇兄這字……”
蘇錦樓寫完最後一筆,將毛筆擱置一旁,歪著腦袋笑意滿滿的看著陶真,“賢弟,你來瞧一瞧品一品,這幅字如何?”
陶真不吝言辭,直言讚歎道,“比之以前進步甚大,好似風骨初成,晉亭先生不愧是當世大儒,有他的指導,蘇兄之進步可謂是一日千裏。”
蘇錦樓聞言但笑不語,想到昨天先生還說他的字堪堪入眼,卻是難登大雅之堂,嫌棄之意溢於言表,蘇錦樓就難以生出半點驕傲的情緒,想要入得先生法眼,自己還要多多磨練,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他這條路還不知何時才能到頭。
“風骨初成倒談不上,隻是與我以前那筆不成形態的字跡相比,如今的這手字總算是能看了。”
“唉?蘇兄別岔開話題啊,”陶真想到這次來訪的目的連忙說道,“我是來和你商量如何平息謠言一事的。”
蘇錦樓對此毫不在乎,他一邊清洗毛筆一邊漫不經心的迴道,“賢弟莫急,有些事隻會越抹越黑,這種謠言你越是搭理越會引起他人非議,若是你不放在心上冷著一段日子自然便會散去,再說,這種謠言我又不是沒經曆過,習慣就好。”
在蘇錦樓看來,府學裏的那些學子純屬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娛樂生活過於乏味,這才互相打聽誰人收到請帖,還對他的事情說三道四。
那位督學大人也是無聊,你說你辦宴會就辦宴會吧,胡亂發帖子是要鬧哪樣,難道你不知道作為一個三品大員,高高在上,放個屁都會被人議論半天,這次你把帖子給了一個無名小卒,不是擺明了想把他推到風尖浪口,放在火堆上烤嗎?
“賢弟別擔心了,我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卒子,等宴會結束後,別人自然不會再議論我身上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陶真這才陡然想起貌似蘇兄以前在棠柳鎮七齋書院進學之時也遭遇過非議,那時傳言蘇兄頂撞夫子,天天曠課,不思進取,冥頑不靈,如今府學內的謠言和當初的非議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不值得一提。
陶真的心突然定了下來,蘇兄可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物,不像自己,隻是聽聞些許議論就著急慌亂,不知如何應對,實在是有失風度。
“蘇兄,是我失禮了!”
蘇錦樓拍了拍陶真的肩膀,笑容可掬,“何來失禮一說?賢弟至情至性,重情重義,先人後己,為我打抱不平,有此至交,實屬錦樓之幸。”
這話太過直白,陶真臉頰微紅,明顯被誇的不好意思,“蘇兄客氣了,你即稱我一聲賢弟,見你受到非議,我豈能置之不理?可惜,我人微言輕,別人根本不信我說的話。”
蘇錦樓見陶真有些失落,又輕輕拍了他一下,“賢弟不必耿耿於懷,世人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他們哪管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不就是被全民diss嘛,黑紅也是紅,我就當這是我要聲名遠揚的節奏了。”
要是讓陶真看到現代網絡上的腥風血雨,準能特別淡定的麵對如今這種流言蜚語,迴想當初的那些個明星,哪個沒被黑過,微博下麵的罵戰可比這些個古人露骨多了。
“地伺?”陶真不明就裏,“地伺,是何意?”
“呃,”蘇錦樓卡殼了,他斟酌用詞迴道,“就是鄙視啊,不尊重啊,看不起啊之類的,總之呢,賢弟莫要擔心,有些人越是搭理越是蹬鼻子上臉,對於這種人,無視他就好了。”
陶真一臉懵,乖乖拱手作揖,“哦,蘇兄之言甚是有理,在下受教了。”
蘇錦樓在這邊淡定應對外界風風雨雨,他的先生王永風也接到了邀請帖,不過與蘇錦樓的那份次品帖子相比,王永風手中的這張邀請帖更顯高端大氣上檔次,其中的內容是由方世澤親筆所寫,所派遣的送帖之人亦是身邊親信。
與之一起的,還有一張方世澤的夫人秦氏寫給吳氏的帖子,同樣是邀請吳氏帶著孩子去參加賞菊品蟹宴會的。
“方世澤乃是臨平督學,位居三品,在臨平府內算是一手遮天的人物,既然他盛情邀請,我們也不能落了他的臉麵,這樣吧,到時侯夫人與我同去,把文玥文珺以及文珊都帶上,她們久未出門,這次就讓她們出去好好散散心。”
王永風發話,吳氏自然同意,此次宴會算是臨平一大盛事,受邀參加的絕對不止一家,估計以那位方大人的行事作風,臨平府內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會受到邀請,宴會上與文珺同齡之人必是不少,文珺接觸的朋友多了,自然能撫平當日被文玥背叛的心傷。
至於文玥,吳氏雖不想出手對付一個孩子,但一旦涉及到文珺,她也不介意使些手段,礙於當初文玥親母對老爺有救命之恩,她不會設計陷害文玥,可為了文珺與文珊的安危,她必須把文玥送出這個家。
吳氏雖不是王文玥的生母,但卻把她撫養長大,隻要她是王家的姑娘,就得叫吳氏一聲母親,俗話說婚姻大事在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於王文玥的婚事,吳氏這個做母親的有絕對的自主權。
正好明年王文玥滿十八歲,以前吳氏就為她相看了幾個人家,這一次不過是在看好的人中挑選一個出來,等這次宴會結束就能上門商議兩家的親事。
“老爺,上一次我和您提過的周家小郎此次應該也會去參加宴會,老爺不妨看看那孩子的品性才學如何,若是老爺滿意,等宴會結束以後我就去和周家主母商議兩家的婚事。”
“嗯,也好。”王永風沉思片刻又道,“也提前和文玥說一聲,讓她自己相看相看,畢竟是她自己的終身大事,應該早做準備。”
當王文玥被告知家人打算為她相看夫家之事時,當即心神不穩,如遭雷擊,腳下一個不穩跪倒在地。
“爹,娘,你們是嫌棄女兒了嗎?”話音剛落,眼淚直往下掉。
王永風一頭霧水,“文玥,你這是何意?我們哪有嫌棄你?”
王文玥聲淚俱下,“如果不是嫌棄我,爹娘怎麽會想讓我早些出嫁?難道,難道還是因為上一次慈光寺的事情,爹娘對我心有芥蒂?”
這話明顯是爭對吳氏的,王文玥明麵上說是爹娘對其不滿,實際上卻指的是吳氏一人。
吳氏聞言並未動怒,她慈愛的看著王文玥,眼中帶著包容與些微的責備,“文玥,你已經十七歲了,明年就到了大慶律法規定出嫁的年紀了,現在不相看人家,哪能在明年出嫁?若是中途遇到什麽變故耽誤了你的婚事,難不成你真要讓官家為你婚配嗎?文玥,你得明白,真到了官家婚配的地步,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所配之人是好是歹全由不得我們挑選。”
官家婚配?官家所配的對象多是鰥夫、懶漢之流,嫁給那種人還有什麽好日子可過?
這是……在威脅自己?
王文玥垂下眼眸遮住眼底的恨意,說來說去還不是要把她趕出家門,吳氏真有那麽好心?當真會盡心盡力為她挑選夫婿?隻怕是外麵看著光鮮,內裏卻是一團糟的人家吧。
“文玥明白了,不知爹娘為我相看的是哪戶人家?”
吳氏見王文玥不再哭哭啼啼,故作可憐,以為她想通了,“是臨平周家的小兒子,三天後我會帶你去參加督學大人舉辦的賞菊品蟹宴會,周家小郎應該也會過去,到時你自己偷偷相看一下,滿不滿意事後與我細說,若是覺得看不上眼,我再為你挑選別家就是。”
王文玥乖巧的迴道,“是,女兒曉得了。”
周家小郎?既不是長子,不能繼承周家家業,又沒有功名在身,據說對舞刀弄槍甚是喜愛,如此莽夫怎能配得上自己?
吳氏表麵雖說不滿意再為自己挑選其他人家,實際上呢?還不是已經下了決定,爹爹也是老糊塗了,難道就看不出吳氏的險惡用心?
現在該怎麽辦?若是她再鬧騰下去,隻會讓人覺得是她不識大體,甚至,吳氏可能會借此故意挑揀上不得台麵的人家,亦或許拖延婚期,讓她被官家配給鰥夫懶漢之流,爹爹如今一心護著吳氏,肯定不會站在自己這邊,既然如此,隻能自己想辦法了。
王文玥心思輾轉,麵上不露分毫,隻乖順的迴到了自己的閨房,暗地裏卻在苦思冥想應對之法。
與此同時,距離臨平百裏之外的地方,三輛馬車平穩的行駛在官道上,馬車旁邊還有一樅護衛隊,路上行人見馬車奢華至極,外有官家標記,還有持刀護衛一同陪護,心知這定是哪家貴族出行,立馬主動避讓紛紛退至官道兩旁。
第一輛馬車內傳出一道低沉的男聲,“範鐸,行至臨平還需幾日?”
馬車旁陪護的侍衛長範鐸恭敬的迴道,“迴稟公子,以現下的腳程還需兩日,是否需要加快行程?”
“不必,”那道男聲有些漫不經心,“不過是個不值一提的農家種田之法,根本不值得本公子為其受累,就按本來的腳程走吧。”
盡管出發之前,王爺有所交代要盡快完成差事,但範鐸很有眼色的未行忠言逆耳之事,而是恭敬的執行馬車內男子所下的命令。
“是,屬下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