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兄, 我打算今日在客棧再暫住一晚, 明日就出發前去臨平府,不知蘇兄今後有何打算?”
陶真要去臨平府,很顯然是衝著府試去的,宜章縣隸屬於臨平管轄, 而陶真出身於宜章縣下的棠柳鎮, 自然要去臨平府參加府試。
府試是童子試的第二關,過了縣試就可以參加府試, 陶真身為宜章縣縣案首,不出意外的話此次府試必過,他肯定要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將府試給考了。
昔日陶真的老師薛夫子曾有言,“以你之資縣試與府試不成問題,若能有幸榮登榜文第一, 不拘於縣案首或是府案首, 隻要奪得其一, 即可去縣學或是府學讀書,官家所辦的書院, 比之民間,治學嚴謹底蘊深厚, 於你更有益處。”
哪個男人心中沒有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雄心?陶真高才, 天資聰穎, 他自然也會有野心, 縣試奪得第一並未讓他心滿意足, 反而激起他在府試中再次奪魁的欲望。
年輕人意氣風發, 銳不可當,陶真不想隻呆在棠柳鎮一個小小的鄉下小鎮裏碌碌無為糊裏糊塗的過一輩子,他渴望外麵廣闊的世界,他渴望將自己的才名傳遍臨平府甚至是整個大慶朝,更渴望封官拜爵成就青史留名。
“既然賢弟要去臨平府,不如我就同你一道走,雖說府試上榜機會渺茫,但總要試上一試,權當為下一次的考試增加臨場經驗了。”
蘇錦樓此話並不是謙虛之言,府試分帖經、雜文、策論三場,分別考記誦、辭章和政見時務,共錄五十人,分甲、乙兩等,前十名為甲等。
蘇錦樓下定決心參加科舉,自學、偷師、練字、誦文,滿打滿算隻有七個月,原主蘇三的記憶隻能讓他沒有阻礙的通篇誦讀,也就是說唯一的好處就是不用重新識字了,即使一開始看這些繁體字有些別扭,但多看看多寫寫,時間久了自然就習慣了。
背誦是他的強項,理解句文含義卻隻能偷師,偷師就意味著他沒法和老師交流,書文進度隻能以老師的進度為準,即使有部分不解也隻能暫時記著,短時間內是沒有良師為他解惑的。
此次縣試錄取一百四十人,他能居於末位已經很幸運了,府試榜文隻取五十人,想要中榜無異於天方夜譚,他是萬萬不敢奢望的。
“蘇兄不必過於謙虛,”陶真自蘇錦樓為曲步鍾指點迷津一事後就改變了以前的看法,他是個實誠的孩子,心裏怎麽想嘴上就怎麽說了。
“蘇兄能掐會算,可以為自己算一算前程,說不定此次府試就能上榜呢。”
蘇錦樓,“……”要不是你義正詞嚴不苟言笑的神態,我真的會認為你是在挖苦我。
蘇錦樓有苦難言,誰讓他當時腦子發熱一唿嚕嘴胡說八道裝什麽仙風道骨的神算子呢?自己挖的坑閉著眼也要往裏麵跳,心塞!
“賢弟有所不知,命理之說自古以來就是能算別人之事,無法測算自己的命運,府試於我而言希望渺茫,我早已做好心理準備。”
“哦?還有這等規矩?”陶真似是想到了什麽,臉頰微紅透出些許羞澀之意,“那,可否請蘇兄為我算上一算?”
蘇錦樓,“……”媽蛋!這坑越挖越深,我都快爬不出來了,怪不得總說言多必失,古人誠不欺我。
心酸的蘇神算表麵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他仔細觀看陶真麵相,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我觀賢弟麵相,天庭飽滿,目聚神光,眉毛濃密,地閣方圓,必是年少有功名之人,此次府試榜文中必有你的一席之地,不過,世間無十全十美之事,賢弟若想爭那府案首的位置,恐怕還要多費些心力了。”
陶真府試高中是板上釘釘的事,這一點無可爭議,蘇錦樓見他似有一爭府案首之心,便暗示他要多努力專研學問,府試中有那麽多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就算是陶真天資聰穎,奪取府案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陶真年紀擺在那裏,就算他再怎麽博聞強記,他進學的年歲也隻有短短十六年。
不過這也不能說明陶真一定拿不到案首之位,說不定運道眷顧讓他高中榜首呢?所以蘇錦樓才說要多費些心力。
如果最終陶真拿到了府案首之位,就說明他確實費了心力專研學問,如果他與府案首失之交臂,就說明他的努力還不夠,學識不到家,需要繼續努力,無論好歹,這話都留有餘地。
陶真聽完蘇錦樓之言若有所思,後似被這些話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多謝蘇兄勸誡,我差點就著相了,此等大恩,莫不敢忘。”
是了,世間哪有十全十美之事,我不該因為奪下縣案首就一直緊盯著府案首的位置,當下該是專研學問要緊,我的目標應是在院試中脫穎而出,而不是將眼光放在府試上,至於府案首之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若是畫地為牢,移了心性,因小失大,那可真就得不償失了。
蘇錦樓瞠目結舌的看著陶真對他行了大禮,然後腰背挺直轉身離去,他目光茫然,眼神全無焦距,靜駐在原地久久迴不過神來。
剛才發生了什麽?為啥陶大神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脈獲得絕世武功,從此日天日地唯我獨尊?我幹啥了我?我沒說什麽特別的話吧……
這劇情,咋這麽像主角偶遇機緣,被一路人點化,放下心結厚積薄發,等級蹭蹭蹭直往上飆,成就無雙大道飛升成仙?陶真就是那個主角,而他,就是那個路人?
蘇錦樓摸了摸腦袋,人生贏家非陶真莫屬,難不成他就是陶真身邊的那個小弟?果然寫這篇文的作者是後媽。
第二天陶真與蘇錦樓二人收拾好行李,退了客房,結伴出發前去臨平府,這次可沒什麽順風車了,兩人找了商隊,每人付了一兩銀的路費,又加了半吊錢的夥食費,馬車上的被褥可以免費使用,但不能損壞,一旦破損也是要另外加錢的。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出發了,蘇錦樓與陶真坐於倒數第二輛馬車,除他們外此輛馬車上還坐了兩人,都是去臨平參加府試的學子,蘇錦樓並不認識他們,但他們卻識得蘇錦樓是誰。
準確的說,應該是他們認識縣案首陶真,蘇錦樓隻是順帶而已,隻要去看榜文的學子都知道宜章縣縣試第一名叫陶真,身邊還跟著一個叫蘇錦樓的學子,此學子是縣試最後一名。
一想到這點,車內的兩人都覺得有些怪異,所謂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陶真和蘇錦樓怎麽看也不像是同一類人,才學懸殊如此之大,這兩人是怎麽談到一塊去的,難道僅僅因為同鄉之誼?可再怎麽顧及同鄉的情份也不該整日形影不離吧,如今還結伴而行,一看兩人之間的關係就頗為親密。
蘇錦樓閉目養神,但路麵不平馬車顛簸,對麵兩人的視線總是在他的臉上遊離,這種情況下心再大的人也沒法靜心凝神。
蘇錦樓猛然睜開眼,正對上對麵左邊學子好奇的雙眼,那學子偷瞄被蘇錦樓逮個正著,臉色刷的一下紅的滴血,而且那紅色還蔓延至耳垂與脖頸,雙眼也因為羞澀驚慌而浸滿了水光。
見此,蘇錦樓好險沒笑出聲來,這人臉皮子比紙還薄,竟有膽子學別人行窺視之舉,被他這個正主現場逮住了,如今傻眼了吧。
“兩位同窗,相逢即是有緣,”蘇錦樓雙手合抱舉至胸前,行拱手之禮,“在下棠柳鎮蘇錦樓,今日得見各位,實屬在下之幸。”
身著白色衣衫,臉頰瘦削的薄唇男子先一步迴禮,“在下宜章縣宋明,見過蘇同窗。”
陶真見此也行了拱手禮,“在下棠柳鎮陶真見過兩位同窗。”
就剩最後一個人了,紅透了臉的學子勉強壓下羞意,強裝鎮定,拱手迴禮,“在下南華鎮梁淵,見過各位同窗。”
蘇錦樓提議道,“此行路途遙遠,不如我們一起探討學問,既能於漫漫長路中打發時間,又能增進學識,辯明真理,各位意下如何?”
其餘三人相互看看,均點頭同意,總這麽不說話,車上的氣氛未免顯得有些尷尬,從宜章縣行至臨平府至少要五天,若五天內全程無交流,隻在馬車上幹坐著,那也太折磨人了。
可他們隻是因為同去臨平府,機緣巧合之下才得聚於一起,交淺言深向來是學子之間相交的大忌,不能說私事,那隻有從學問入手了,幾人都是去參加府試的考生,交流交流學問本就無可厚非,何況在交談中說不定還能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何樂而不為呢?
蘇錦樓首先拋磚引玉,“《論語·學而》中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何解?”
陶真隨其後言,“信近於義,嚴可複也,此句該是指:言之和義,始可信矣;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其意是指:行之和禮,可避免遭受恥辱;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此句應該是指:依靠者均為關係親近之人,此人亦是可靠。”
陶真剛說完,宋明就表明自己有不同的見解,他先是拱手對陶真示禮,而後說道,“陶同窗高見,但愚以為‘因不失其親’中的‘因’字通‘姻’,此句意為:與之婚姻者均為可親之人。”
此時,梁淵忍不住插嘴了,“宋同窗所釋之意未免有些牽強,某不敢同。”
“可是此句……”
蘇錦樓笑眯眯的看著幾人爭論,四五天的時間至少能讓他把大部分書本上的問題給解決了,時不我待,有此良機,錯過豈不可惜?
至於這三人會不會私下裏藏拙?蘇錦樓絲毫不擔心,藏拙就意味著技不如人,年輕氣盛誰又能輕易服人?他們隻會一展自身才學,想方設法把他人壓下去,更何況有著陶真這個第一名在場,他們怎麽會甘心被別人小瞧了去?
蘇錦樓聚精會神的聆聽,主要以陶真的觀點為準,不是他看不起其他兩個人,而是他對薛夫子教導出來的陶真更加信服而已,既然不能正大光明的詢問心中的疑惑,那麽他就曲線救國,通過薛夫子的弟子來偷師。
幾人全神貫注的討論學問,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直到馬車驟停,車外的馬夫說道,“幾位官人,快些停下來歇息片刻吧,這麽久了,該是餓了吧……”
陶真等人這才注意到已是正午時分,腹中確有饑餓感,嗓子幹的要冒煙,幾人麵麵相覷,後又不約而同的笑出聲來。
等到吃罷午飯,陶真抽個空子跑到蘇錦樓身邊,和他竊竊私語,“蘇兄,你覺得宋同窗和梁同窗二人能中榜嗎?”
蘇錦樓一臉莫名,奇怪的反問,“他們能否中榜還得看他們自己,你問我幹嘛?”
陶真理所當然的迴道,“當然得問你了,你悄悄幫他們相看一下麵相不就知道結果了?”
早就把自己神算子身份給遺忘了的蘇錦樓,“……”你小子玩上癮了是吧?
陶真要去臨平府,很顯然是衝著府試去的,宜章縣隸屬於臨平管轄, 而陶真出身於宜章縣下的棠柳鎮, 自然要去臨平府參加府試。
府試是童子試的第二關,過了縣試就可以參加府試, 陶真身為宜章縣縣案首,不出意外的話此次府試必過,他肯定要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將府試給考了。
昔日陶真的老師薛夫子曾有言,“以你之資縣試與府試不成問題,若能有幸榮登榜文第一, 不拘於縣案首或是府案首, 隻要奪得其一, 即可去縣學或是府學讀書,官家所辦的書院, 比之民間,治學嚴謹底蘊深厚, 於你更有益處。”
哪個男人心中沒有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雄心?陶真高才, 天資聰穎, 他自然也會有野心, 縣試奪得第一並未讓他心滿意足, 反而激起他在府試中再次奪魁的欲望。
年輕人意氣風發, 銳不可當,陶真不想隻呆在棠柳鎮一個小小的鄉下小鎮裏碌碌無為糊裏糊塗的過一輩子,他渴望外麵廣闊的世界,他渴望將自己的才名傳遍臨平府甚至是整個大慶朝,更渴望封官拜爵成就青史留名。
“既然賢弟要去臨平府,不如我就同你一道走,雖說府試上榜機會渺茫,但總要試上一試,權當為下一次的考試增加臨場經驗了。”
蘇錦樓此話並不是謙虛之言,府試分帖經、雜文、策論三場,分別考記誦、辭章和政見時務,共錄五十人,分甲、乙兩等,前十名為甲等。
蘇錦樓下定決心參加科舉,自學、偷師、練字、誦文,滿打滿算隻有七個月,原主蘇三的記憶隻能讓他沒有阻礙的通篇誦讀,也就是說唯一的好處就是不用重新識字了,即使一開始看這些繁體字有些別扭,但多看看多寫寫,時間久了自然就習慣了。
背誦是他的強項,理解句文含義卻隻能偷師,偷師就意味著他沒法和老師交流,書文進度隻能以老師的進度為準,即使有部分不解也隻能暫時記著,短時間內是沒有良師為他解惑的。
此次縣試錄取一百四十人,他能居於末位已經很幸運了,府試榜文隻取五十人,想要中榜無異於天方夜譚,他是萬萬不敢奢望的。
“蘇兄不必過於謙虛,”陶真自蘇錦樓為曲步鍾指點迷津一事後就改變了以前的看法,他是個實誠的孩子,心裏怎麽想嘴上就怎麽說了。
“蘇兄能掐會算,可以為自己算一算前程,說不定此次府試就能上榜呢。”
蘇錦樓,“……”要不是你義正詞嚴不苟言笑的神態,我真的會認為你是在挖苦我。
蘇錦樓有苦難言,誰讓他當時腦子發熱一唿嚕嘴胡說八道裝什麽仙風道骨的神算子呢?自己挖的坑閉著眼也要往裏麵跳,心塞!
“賢弟有所不知,命理之說自古以來就是能算別人之事,無法測算自己的命運,府試於我而言希望渺茫,我早已做好心理準備。”
“哦?還有這等規矩?”陶真似是想到了什麽,臉頰微紅透出些許羞澀之意,“那,可否請蘇兄為我算上一算?”
蘇錦樓,“……”媽蛋!這坑越挖越深,我都快爬不出來了,怪不得總說言多必失,古人誠不欺我。
心酸的蘇神算表麵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他仔細觀看陶真麵相,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我觀賢弟麵相,天庭飽滿,目聚神光,眉毛濃密,地閣方圓,必是年少有功名之人,此次府試榜文中必有你的一席之地,不過,世間無十全十美之事,賢弟若想爭那府案首的位置,恐怕還要多費些心力了。”
陶真府試高中是板上釘釘的事,這一點無可爭議,蘇錦樓見他似有一爭府案首之心,便暗示他要多努力專研學問,府試中有那麽多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就算是陶真天資聰穎,奪取府案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陶真年紀擺在那裏,就算他再怎麽博聞強記,他進學的年歲也隻有短短十六年。
不過這也不能說明陶真一定拿不到案首之位,說不定運道眷顧讓他高中榜首呢?所以蘇錦樓才說要多費些心力。
如果最終陶真拿到了府案首之位,就說明他確實費了心力專研學問,如果他與府案首失之交臂,就說明他的努力還不夠,學識不到家,需要繼續努力,無論好歹,這話都留有餘地。
陶真聽完蘇錦樓之言若有所思,後似被這些話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多謝蘇兄勸誡,我差點就著相了,此等大恩,莫不敢忘。”
是了,世間哪有十全十美之事,我不該因為奪下縣案首就一直緊盯著府案首的位置,當下該是專研學問要緊,我的目標應是在院試中脫穎而出,而不是將眼光放在府試上,至於府案首之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若是畫地為牢,移了心性,因小失大,那可真就得不償失了。
蘇錦樓瞠目結舌的看著陶真對他行了大禮,然後腰背挺直轉身離去,他目光茫然,眼神全無焦距,靜駐在原地久久迴不過神來。
剛才發生了什麽?為啥陶大神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脈獲得絕世武功,從此日天日地唯我獨尊?我幹啥了我?我沒說什麽特別的話吧……
這劇情,咋這麽像主角偶遇機緣,被一路人點化,放下心結厚積薄發,等級蹭蹭蹭直往上飆,成就無雙大道飛升成仙?陶真就是那個主角,而他,就是那個路人?
蘇錦樓摸了摸腦袋,人生贏家非陶真莫屬,難不成他就是陶真身邊的那個小弟?果然寫這篇文的作者是後媽。
第二天陶真與蘇錦樓二人收拾好行李,退了客房,結伴出發前去臨平府,這次可沒什麽順風車了,兩人找了商隊,每人付了一兩銀的路費,又加了半吊錢的夥食費,馬車上的被褥可以免費使用,但不能損壞,一旦破損也是要另外加錢的。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出發了,蘇錦樓與陶真坐於倒數第二輛馬車,除他們外此輛馬車上還坐了兩人,都是去臨平參加府試的學子,蘇錦樓並不認識他們,但他們卻識得蘇錦樓是誰。
準確的說,應該是他們認識縣案首陶真,蘇錦樓隻是順帶而已,隻要去看榜文的學子都知道宜章縣縣試第一名叫陶真,身邊還跟著一個叫蘇錦樓的學子,此學子是縣試最後一名。
一想到這點,車內的兩人都覺得有些怪異,所謂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陶真和蘇錦樓怎麽看也不像是同一類人,才學懸殊如此之大,這兩人是怎麽談到一塊去的,難道僅僅因為同鄉之誼?可再怎麽顧及同鄉的情份也不該整日形影不離吧,如今還結伴而行,一看兩人之間的關係就頗為親密。
蘇錦樓閉目養神,但路麵不平馬車顛簸,對麵兩人的視線總是在他的臉上遊離,這種情況下心再大的人也沒法靜心凝神。
蘇錦樓猛然睜開眼,正對上對麵左邊學子好奇的雙眼,那學子偷瞄被蘇錦樓逮個正著,臉色刷的一下紅的滴血,而且那紅色還蔓延至耳垂與脖頸,雙眼也因為羞澀驚慌而浸滿了水光。
見此,蘇錦樓好險沒笑出聲來,這人臉皮子比紙還薄,竟有膽子學別人行窺視之舉,被他這個正主現場逮住了,如今傻眼了吧。
“兩位同窗,相逢即是有緣,”蘇錦樓雙手合抱舉至胸前,行拱手之禮,“在下棠柳鎮蘇錦樓,今日得見各位,實屬在下之幸。”
身著白色衣衫,臉頰瘦削的薄唇男子先一步迴禮,“在下宜章縣宋明,見過蘇同窗。”
陶真見此也行了拱手禮,“在下棠柳鎮陶真見過兩位同窗。”
就剩最後一個人了,紅透了臉的學子勉強壓下羞意,強裝鎮定,拱手迴禮,“在下南華鎮梁淵,見過各位同窗。”
蘇錦樓提議道,“此行路途遙遠,不如我們一起探討學問,既能於漫漫長路中打發時間,又能增進學識,辯明真理,各位意下如何?”
其餘三人相互看看,均點頭同意,總這麽不說話,車上的氣氛未免顯得有些尷尬,從宜章縣行至臨平府至少要五天,若五天內全程無交流,隻在馬車上幹坐著,那也太折磨人了。
可他們隻是因為同去臨平府,機緣巧合之下才得聚於一起,交淺言深向來是學子之間相交的大忌,不能說私事,那隻有從學問入手了,幾人都是去參加府試的考生,交流交流學問本就無可厚非,何況在交談中說不定還能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何樂而不為呢?
蘇錦樓首先拋磚引玉,“《論語·學而》中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何解?”
陶真隨其後言,“信近於義,嚴可複也,此句該是指:言之和義,始可信矣;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其意是指:行之和禮,可避免遭受恥辱;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此句應該是指:依靠者均為關係親近之人,此人亦是可靠。”
陶真剛說完,宋明就表明自己有不同的見解,他先是拱手對陶真示禮,而後說道,“陶同窗高見,但愚以為‘因不失其親’中的‘因’字通‘姻’,此句意為:與之婚姻者均為可親之人。”
此時,梁淵忍不住插嘴了,“宋同窗所釋之意未免有些牽強,某不敢同。”
“可是此句……”
蘇錦樓笑眯眯的看著幾人爭論,四五天的時間至少能讓他把大部分書本上的問題給解決了,時不我待,有此良機,錯過豈不可惜?
至於這三人會不會私下裏藏拙?蘇錦樓絲毫不擔心,藏拙就意味著技不如人,年輕氣盛誰又能輕易服人?他們隻會一展自身才學,想方設法把他人壓下去,更何況有著陶真這個第一名在場,他們怎麽會甘心被別人小瞧了去?
蘇錦樓聚精會神的聆聽,主要以陶真的觀點為準,不是他看不起其他兩個人,而是他對薛夫子教導出來的陶真更加信服而已,既然不能正大光明的詢問心中的疑惑,那麽他就曲線救國,通過薛夫子的弟子來偷師。
幾人全神貫注的討論學問,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直到馬車驟停,車外的馬夫說道,“幾位官人,快些停下來歇息片刻吧,這麽久了,該是餓了吧……”
陶真等人這才注意到已是正午時分,腹中確有饑餓感,嗓子幹的要冒煙,幾人麵麵相覷,後又不約而同的笑出聲來。
等到吃罷午飯,陶真抽個空子跑到蘇錦樓身邊,和他竊竊私語,“蘇兄,你覺得宋同窗和梁同窗二人能中榜嗎?”
蘇錦樓一臉莫名,奇怪的反問,“他們能否中榜還得看他們自己,你問我幹嘛?”
陶真理所當然的迴道,“當然得問你了,你悄悄幫他們相看一下麵相不就知道結果了?”
早就把自己神算子身份給遺忘了的蘇錦樓,“……”你小子玩上癮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