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縣規模甚大人口眾多, 商鋪鱗次櫛比, 懸幟迎風招展,青灰色的屋脊影影綽綽, 縱橫交錯的青石板路, 行駛其上的牛車驢車馬車絡繹不絕, 尤其是近期縣試即將開考,周邊小鎮村落裏的考生一擁而入, 使得這個本就繁華的縣城呈鼎沸之勢。
縣城外, 人群川流不息, 三輛青棕色的蓬簾馬車從遠處緩緩行來,馬蹄踏著青石板路發出噠噠噠的聲音,無需車夫嗬斥, 路上的行人小販紛紛避讓一旁。
馬車在縣城門前停下,一個身著褐色衣袍, 容顏疏朗的青年,背著包袱身形矯健自第三輛馬車上一躍而下。
“承蒙葛同窗一路關照,在下心中不甚感激。”說完就對著馬車裏的人拱手作揖,彬彬有禮,風度翩翩,和昨夜狼嚎鬼叫開啟麥霸模式的蘇大家判若兩人。
葛士暉連麵子情都不願做了, 直言吩咐趕車的呂福, “走!”他現在一聽到蘇錦樓的聲音就想到昨夜辦事辦一半萎了的畫麵, 短時間內不想再看到蘇錦樓那張臉。
蘇錦樓遙望著遠去的車屁股, 不以為然的撇撇嘴, 不就打擾你辦事了嗎?至於這麽記仇嘛,都不理人了,你葛二公子的風度呢?修養呢?都被吃了?要不是你做事太高調,他才不會閑極無聊大半夜裏唱什麽好漢歌呢。
抬頭望著巍峨結實的城牆,城門正上方寫著“宜章”二字,門口的士兵身著號服分立兩旁,進城的百姓自覺排隊等著士兵的例行檢查,蘇錦樓老實排隊,從身上掏出路引等待士兵查驗。
大慶實行戶籍管理製度,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百姓們安居樂業,守著家鄉的田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擅自離開戶籍所在地,是要被治罪的,但人都會有急事,學子也需要背井離鄉前往他處科考,這就產生了“路引”。
路引是關卡通行證,大慶律法明文規定,凡離所居地方百裏者,需持有官方發放的路引,若無路引或者路引與之不符者,需依法定罪。
統治者最愛那些乖乖待在家裏的安順小民,討厭心思過於活絡的人群 ,士農工商,商排在最後一位,隻因大慶統治者覺得商人逐利,經商的人經常把南邊的東西拿到北方販賣,再把北方的貨物運迴南方售賣,這種東奔西走的行為不是順民所為。
不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銀錢支持哪能縱情享受生活,發展到後來多是官商一體,統治者也是睜隻眼閉隻眼。
檢查的士兵效率很高,幾乎都是看一眼憑證就會放行,不會輕易刁難百姓樓銀子,很快就排到了蘇錦樓,他將路引遞給士兵,士兵對著他的臉細瞧了兩眼,笑道,“這麽些天下來,你是我見過的最黑的學子了。”
蘇錦樓訕笑,這個時候不說話才是最合適的,那士兵將路引遞給了蘇錦樓,看這書生的黑臉怎麽看怎麽順眼,破天荒的又多說了一句話,“路引是重要東西,你可別馬虎的弄丟了。”
“好的,多謝提點!”說著就要拱手作揖,那士兵立馬製止蘇錦樓欲抬起的雙手,“你們這些讀書的,悶客氣了,話沒說幾句禮倒先行了,叫人看著不痛快,不耽誤你時間了,快走吧……”說完還嫌棄的揮了揮手。
蘇錦樓麻溜兒的走了,他也很討厭動不動就作揖行禮,可這世道,讀書人就吃這一套,那些夫子成天把之乎者也掛在嘴邊,把禮儀氣節看的比命還重要,目前他要當個讀書人,得順應潮流,拱手作揖彎腰行禮,這都是充當門麵的必備姿勢。
早秋正午的烈陽並不顯得灼熱,蘇錦樓緩步而行,沿街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攤子,小販們大聲吆喝招攬客人。
若是碰上同行,嘿!那就是一場嗓門大pk,你吼一聲,我叫一句,梗著脖子憋的滿臉通紅,瞪著對方誰也不肯讓誰,恨不得親自上手把路邊的客人給拉到自己這邊來。
蘇錦樓悠哉悠哉的沿街尋美食,等吃罷午飯,磨磨蹭蹭已至申時,再不找到安歇的地方就要露宿街頭了。
可這街頭也不是你說呆就能呆著的,近來縣試開考在即,大量學子湧入縣城,縣令擔心人多生事便下令縣內嚴查防守,故而這宜章縣內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官差衙役巡邏審查。
夜禁戒嚴,不論是往日裏遊手好閑的懶漢,還是趁著夜色竊玉偷香的風流浪子,都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裏,不敢有一絲異動,夜裏除了打更的更夫,其他的人若被發現在大街上遊蕩,輕則打一頓板子,重則被抓進大牢,直到等縣試結束後核實清白了再放其出去。
隨著一家家客棧掌櫃“今日客滿,麻煩客官去別家店裏看看,小店招待不周,請多多寬待!”的話,蘇錦樓原本悠閑的心情頓時變得焦躁,眼見馬上就要至酉時,再不找到客棧住下,恐怕得出城避一避了。
蘇錦樓又走進了一家客棧,果然,店掌櫃噙著一張笑臉客氣的說道,“對不住了,這位客官,今日小店客房已滿。”
這結果不出所料,由於大量學子進城趕考,不僅是客棧,就連那些農家小戶都住滿了人,蘇錦樓也沒什麽可失望的,怪隻怪他考慮不周,明知道近期就是縣試,還慢悠悠的閑逛。
剛準備轉身出門,隻聽身後傳來一道聲音,“掌櫃的,我這邊多出一間客房,將那間客房給這位學子住吧。”
“喲!那趕巧了!”客棧掌櫃笑眯眯的對著蘇錦樓說道,“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實話跟您說吧,這一帶的地界客棧全是爆滿,您想找個地方落腳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蘇錦樓原本就打算直接出城隨便找個地方將就一晚,沒想到峰迴路轉竟有多餘的空房,難道這就叫時來運轉?
他轉眼一瞧,一見到剛才說話的男子頓時心中發虛,無他,因為此人正是薛夫子的親傳弟子陶真。
陶真是薛夫子收的第二個弟子,薛夫子在棠柳鎮聲名遠揚,不僅因為他是舉人老爺,地位崇高,也是因著他本人德高望重,高風亮節,鎮上包括周邊的鄉鎮慕名而來想要拜入其門下的學子多不勝數,而他偏偏看中了商戶之子陶真。
說是商戶,實則也就是個開飯館的,陶真父母在棠柳鎮經營一家小餐館,規模不大不小,客人也多是熟客,陶真是夫妻兩人膝下唯一的兒子。
夫妻兩人年輕時忙於打拚,陶真娘每次幹活時就隨手扯塊布把小兒綁在背上,等到陶真會爬會走了,就拿根繩子把陶真栓在一片空地上,等到忙清了得了空閑才把繩子解開。
待到陶真長到了五歲,夫妻倆商議把孩子送去書院讀書,棠柳鎮共有五家書院,到底送去哪家?夫妻倆發了愁。
最後還是陶真娘拍了板,要不就不讀,要讀就讀最好的,於是,陶真被打包送進了鹿鳴書院。
陶真這孩子自小乖巧,小時候被拴起來很少哭鬧,後來不過三四歲的年紀就知道幫父母幹活,重活幹不了,他就掃地,小小的人兒拿著比自己還高的掃帚在地上搗騰,客人見了無不打趣誇讚的。
陶真進了書院,讀書的天賦就顯現出來了,別家孩子還在和千字文死磕,他已經把千字文倒背如流了,別家孩子在糾結夫子話中的含義,他已經舉一反三圍著夫子詢問其他文句的意思了,從小到大他就是同窗羨慕的對象,夫子口中的得意門生,家長嘴裏別人家的孩子。
等到他成了薛夫子的親傳弟子,鹿鳴書院的學生竟無一人覺得驚詫,要問為什麽?
哦,你說陶真啊,薛夫子把他收入門下,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別大驚小怪了,習慣就好。
可見,陶真的學神地位在鹿鳴書院是多麽深入人心,不可動搖。
蘇錦樓偷師偷了好幾個月,聽的最多的就是鹿鳴書院薛夫子的課,尤其是薛夫子給陶真同學開小灶時所說的內容,蘇錦樓一個不落全部記在了心裏。
所以真要計較起來,陶真算是蘇錦樓的半個師兄,盡管這是單方麵的,人家陶真並不認識蘇錦樓,薛夫子也不知道這個旮旯子裏的學渣算是他的半個弟子。
白聽人家那麽長時間的課,陡然見到正主之一,即使蘇錦樓內心強悍無比,臉皮厚如城牆,在見到陶真的這一刻都忍不住心虛,幸好理智還在,不然他真的會奪門而逃了。
“多謝這位同窗……”蘇錦樓作揖相謝,這一謝出自真心實意,無半分虛假。
陶真抬手阻攔了蘇錦樓的行禮,“同窗不必言謝,出門在外誰沒遇到個困難呢?舉手之勞當不起你這般大禮,我姓陶,單名一個真字,今日與同窗在此相見,算是我倆的緣分,同窗不介意交了我這個朋友吧。”
“原來是陶真陶學子!”蘇錦樓作恍然大悟狀,“陶學子的大名,在下如雷貫耳,無奈一直無緣得見,某深感遺憾,今日與君相見,算是圓了我的一個心願。”
“哦?”陶真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莫非同窗也是棠柳鎮的學子?”不然也不會聽說過他的名號。
陶真深知,他的名聲也就隻有在棠柳鎮叫的響亮,出了鎮子,又有幾人識得他陶真是誰?
“鄙姓蘇,複名錦樓,陶學子若不介意可直唿某之名,”蘇錦樓似是有些不好意思,“今日與陶學子一見如故,某盼與君知己相交,還望陶學子莫要嫌棄。”
“呃,蘇錦樓?”陶真新奇的看著蘇錦樓,像是在看什麽稀有品種,“你莫不就是七齋書院那個常年曠課的蘇錦樓?”
蘇錦樓這三個字太出名了,尤其是在學子和夫子間妥妥一個反麵教材,和陶真這個勵誌榜樣形成鮮明的對比,不思進取、不聽人言、冥頑不靈等負麵詞語都是形容蘇錦樓的。
陶真從未見過真正的學渣,鹿鳴書院裏的夫子甚是嚴格,學子間的學習氛圍也十分溫馨融洽,被送進來讀書的孩子大多都是愛書之人,即使有個別學習懈怠的,看見周圍人的努力,不由得就拿起書本讀了起來。
所以,當陶真在同窗口中聽說七齋書院有個叫蘇錦樓的學渣,天天曠課、頂撞夫子、考試還交白卷,等等斑斑劣跡,他實在沒法想象出這個學渣中的學渣到底是個什麽形象。
這不,陡然見到了真人,陶真壓抑不住內心的小激動,一個不慎變身為耿直boy,張口就是一個暴擊,打的蘇錦樓措手不及。
蘇錦樓尷尬的僵笑著,嗬嗬!曠課?為什麽陶真知道他常年曠課的事?另外,學神,你說話一向都這麽直接嗎?
當臭名遠揚的學渣見到美名遠播的學神,什麽感覺?
蘇大學渣憂傷的看著天空,我隻想唱一首涼涼。
縣城外, 人群川流不息, 三輛青棕色的蓬簾馬車從遠處緩緩行來,馬蹄踏著青石板路發出噠噠噠的聲音,無需車夫嗬斥, 路上的行人小販紛紛避讓一旁。
馬車在縣城門前停下,一個身著褐色衣袍, 容顏疏朗的青年,背著包袱身形矯健自第三輛馬車上一躍而下。
“承蒙葛同窗一路關照,在下心中不甚感激。”說完就對著馬車裏的人拱手作揖,彬彬有禮,風度翩翩,和昨夜狼嚎鬼叫開啟麥霸模式的蘇大家判若兩人。
葛士暉連麵子情都不願做了, 直言吩咐趕車的呂福, “走!”他現在一聽到蘇錦樓的聲音就想到昨夜辦事辦一半萎了的畫麵, 短時間內不想再看到蘇錦樓那張臉。
蘇錦樓遙望著遠去的車屁股, 不以為然的撇撇嘴, 不就打擾你辦事了嗎?至於這麽記仇嘛,都不理人了,你葛二公子的風度呢?修養呢?都被吃了?要不是你做事太高調,他才不會閑極無聊大半夜裏唱什麽好漢歌呢。
抬頭望著巍峨結實的城牆,城門正上方寫著“宜章”二字,門口的士兵身著號服分立兩旁,進城的百姓自覺排隊等著士兵的例行檢查,蘇錦樓老實排隊,從身上掏出路引等待士兵查驗。
大慶實行戶籍管理製度,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百姓們安居樂業,守著家鄉的田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擅自離開戶籍所在地,是要被治罪的,但人都會有急事,學子也需要背井離鄉前往他處科考,這就產生了“路引”。
路引是關卡通行證,大慶律法明文規定,凡離所居地方百裏者,需持有官方發放的路引,若無路引或者路引與之不符者,需依法定罪。
統治者最愛那些乖乖待在家裏的安順小民,討厭心思過於活絡的人群 ,士農工商,商排在最後一位,隻因大慶統治者覺得商人逐利,經商的人經常把南邊的東西拿到北方販賣,再把北方的貨物運迴南方售賣,這種東奔西走的行為不是順民所為。
不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銀錢支持哪能縱情享受生活,發展到後來多是官商一體,統治者也是睜隻眼閉隻眼。
檢查的士兵效率很高,幾乎都是看一眼憑證就會放行,不會輕易刁難百姓樓銀子,很快就排到了蘇錦樓,他將路引遞給士兵,士兵對著他的臉細瞧了兩眼,笑道,“這麽些天下來,你是我見過的最黑的學子了。”
蘇錦樓訕笑,這個時候不說話才是最合適的,那士兵將路引遞給了蘇錦樓,看這書生的黑臉怎麽看怎麽順眼,破天荒的又多說了一句話,“路引是重要東西,你可別馬虎的弄丟了。”
“好的,多謝提點!”說著就要拱手作揖,那士兵立馬製止蘇錦樓欲抬起的雙手,“你們這些讀書的,悶客氣了,話沒說幾句禮倒先行了,叫人看著不痛快,不耽誤你時間了,快走吧……”說完還嫌棄的揮了揮手。
蘇錦樓麻溜兒的走了,他也很討厭動不動就作揖行禮,可這世道,讀書人就吃這一套,那些夫子成天把之乎者也掛在嘴邊,把禮儀氣節看的比命還重要,目前他要當個讀書人,得順應潮流,拱手作揖彎腰行禮,這都是充當門麵的必備姿勢。
早秋正午的烈陽並不顯得灼熱,蘇錦樓緩步而行,沿街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攤子,小販們大聲吆喝招攬客人。
若是碰上同行,嘿!那就是一場嗓門大pk,你吼一聲,我叫一句,梗著脖子憋的滿臉通紅,瞪著對方誰也不肯讓誰,恨不得親自上手把路邊的客人給拉到自己這邊來。
蘇錦樓悠哉悠哉的沿街尋美食,等吃罷午飯,磨磨蹭蹭已至申時,再不找到安歇的地方就要露宿街頭了。
可這街頭也不是你說呆就能呆著的,近來縣試開考在即,大量學子湧入縣城,縣令擔心人多生事便下令縣內嚴查防守,故而這宜章縣內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官差衙役巡邏審查。
夜禁戒嚴,不論是往日裏遊手好閑的懶漢,還是趁著夜色竊玉偷香的風流浪子,都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裏,不敢有一絲異動,夜裏除了打更的更夫,其他的人若被發現在大街上遊蕩,輕則打一頓板子,重則被抓進大牢,直到等縣試結束後核實清白了再放其出去。
隨著一家家客棧掌櫃“今日客滿,麻煩客官去別家店裏看看,小店招待不周,請多多寬待!”的話,蘇錦樓原本悠閑的心情頓時變得焦躁,眼見馬上就要至酉時,再不找到客棧住下,恐怕得出城避一避了。
蘇錦樓又走進了一家客棧,果然,店掌櫃噙著一張笑臉客氣的說道,“對不住了,這位客官,今日小店客房已滿。”
這結果不出所料,由於大量學子進城趕考,不僅是客棧,就連那些農家小戶都住滿了人,蘇錦樓也沒什麽可失望的,怪隻怪他考慮不周,明知道近期就是縣試,還慢悠悠的閑逛。
剛準備轉身出門,隻聽身後傳來一道聲音,“掌櫃的,我這邊多出一間客房,將那間客房給這位學子住吧。”
“喲!那趕巧了!”客棧掌櫃笑眯眯的對著蘇錦樓說道,“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實話跟您說吧,這一帶的地界客棧全是爆滿,您想找個地方落腳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蘇錦樓原本就打算直接出城隨便找個地方將就一晚,沒想到峰迴路轉竟有多餘的空房,難道這就叫時來運轉?
他轉眼一瞧,一見到剛才說話的男子頓時心中發虛,無他,因為此人正是薛夫子的親傳弟子陶真。
陶真是薛夫子收的第二個弟子,薛夫子在棠柳鎮聲名遠揚,不僅因為他是舉人老爺,地位崇高,也是因著他本人德高望重,高風亮節,鎮上包括周邊的鄉鎮慕名而來想要拜入其門下的學子多不勝數,而他偏偏看中了商戶之子陶真。
說是商戶,實則也就是個開飯館的,陶真父母在棠柳鎮經營一家小餐館,規模不大不小,客人也多是熟客,陶真是夫妻兩人膝下唯一的兒子。
夫妻兩人年輕時忙於打拚,陶真娘每次幹活時就隨手扯塊布把小兒綁在背上,等到陶真會爬會走了,就拿根繩子把陶真栓在一片空地上,等到忙清了得了空閑才把繩子解開。
待到陶真長到了五歲,夫妻倆商議把孩子送去書院讀書,棠柳鎮共有五家書院,到底送去哪家?夫妻倆發了愁。
最後還是陶真娘拍了板,要不就不讀,要讀就讀最好的,於是,陶真被打包送進了鹿鳴書院。
陶真這孩子自小乖巧,小時候被拴起來很少哭鬧,後來不過三四歲的年紀就知道幫父母幹活,重活幹不了,他就掃地,小小的人兒拿著比自己還高的掃帚在地上搗騰,客人見了無不打趣誇讚的。
陶真進了書院,讀書的天賦就顯現出來了,別家孩子還在和千字文死磕,他已經把千字文倒背如流了,別家孩子在糾結夫子話中的含義,他已經舉一反三圍著夫子詢問其他文句的意思了,從小到大他就是同窗羨慕的對象,夫子口中的得意門生,家長嘴裏別人家的孩子。
等到他成了薛夫子的親傳弟子,鹿鳴書院的學生竟無一人覺得驚詫,要問為什麽?
哦,你說陶真啊,薛夫子把他收入門下,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別大驚小怪了,習慣就好。
可見,陶真的學神地位在鹿鳴書院是多麽深入人心,不可動搖。
蘇錦樓偷師偷了好幾個月,聽的最多的就是鹿鳴書院薛夫子的課,尤其是薛夫子給陶真同學開小灶時所說的內容,蘇錦樓一個不落全部記在了心裏。
所以真要計較起來,陶真算是蘇錦樓的半個師兄,盡管這是單方麵的,人家陶真並不認識蘇錦樓,薛夫子也不知道這個旮旯子裏的學渣算是他的半個弟子。
白聽人家那麽長時間的課,陡然見到正主之一,即使蘇錦樓內心強悍無比,臉皮厚如城牆,在見到陶真的這一刻都忍不住心虛,幸好理智還在,不然他真的會奪門而逃了。
“多謝這位同窗……”蘇錦樓作揖相謝,這一謝出自真心實意,無半分虛假。
陶真抬手阻攔了蘇錦樓的行禮,“同窗不必言謝,出門在外誰沒遇到個困難呢?舉手之勞當不起你這般大禮,我姓陶,單名一個真字,今日與同窗在此相見,算是我倆的緣分,同窗不介意交了我這個朋友吧。”
“原來是陶真陶學子!”蘇錦樓作恍然大悟狀,“陶學子的大名,在下如雷貫耳,無奈一直無緣得見,某深感遺憾,今日與君相見,算是圓了我的一個心願。”
“哦?”陶真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莫非同窗也是棠柳鎮的學子?”不然也不會聽說過他的名號。
陶真深知,他的名聲也就隻有在棠柳鎮叫的響亮,出了鎮子,又有幾人識得他陶真是誰?
“鄙姓蘇,複名錦樓,陶學子若不介意可直唿某之名,”蘇錦樓似是有些不好意思,“今日與陶學子一見如故,某盼與君知己相交,還望陶學子莫要嫌棄。”
“呃,蘇錦樓?”陶真新奇的看著蘇錦樓,像是在看什麽稀有品種,“你莫不就是七齋書院那個常年曠課的蘇錦樓?”
蘇錦樓這三個字太出名了,尤其是在學子和夫子間妥妥一個反麵教材,和陶真這個勵誌榜樣形成鮮明的對比,不思進取、不聽人言、冥頑不靈等負麵詞語都是形容蘇錦樓的。
陶真從未見過真正的學渣,鹿鳴書院裏的夫子甚是嚴格,學子間的學習氛圍也十分溫馨融洽,被送進來讀書的孩子大多都是愛書之人,即使有個別學習懈怠的,看見周圍人的努力,不由得就拿起書本讀了起來。
所以,當陶真在同窗口中聽說七齋書院有個叫蘇錦樓的學渣,天天曠課、頂撞夫子、考試還交白卷,等等斑斑劣跡,他實在沒法想象出這個學渣中的學渣到底是個什麽形象。
這不,陡然見到了真人,陶真壓抑不住內心的小激動,一個不慎變身為耿直boy,張口就是一個暴擊,打的蘇錦樓措手不及。
蘇錦樓尷尬的僵笑著,嗬嗬!曠課?為什麽陶真知道他常年曠課的事?另外,學神,你說話一向都這麽直接嗎?
當臭名遠揚的學渣見到美名遠播的學神,什麽感覺?
蘇大學渣憂傷的看著天空,我隻想唱一首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