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杜惜君的身世曝光,謝逸下獄。
事發之後,李世民著實有些心煩,不僅要看大理寺調查進展,還有承受來自各方要求嚴懲的壓力。
一邊還是考慮朝堂平衡,深恐牽一發而動全身,心中的猜忌卻又不能完全擱下。
迴到寢宮,還得麵臨李治和兕子的哭訴,這兩個孩子得知消息後,別提有多著急了。
最敬佩的謝長史,逍遙哥哥,最敬重的杜姐姐都成了嫌犯,甚至還被關進了大理寺的監牢。
他們還聽宮人說起,有可能永遠出不來,甚至殺頭……
李治和兕子壓根不信他們有罪,更是心疼和害怕,謝長史和杜姐姐要是……隻是略微想想,兩個小家夥便被嚇哭了。
營救是自然而然的想法,隻是他們到底年幼,營救手段隻有懇求父皇。
“父皇……”兕子到底還小,不會講道理,隻是撲在李世民懷中哭,哭得天可汗陛下心疼不淡定。
十歲的李治則侃侃道:“父皇,若謝長史和杜氏有心謀害,我和兕子恐怕早就遭毒手了。幾次危急,都是他們相救,如果真是為了報仇,隻要不出手,便已經成功了……”
童言無忌,卻也最為質樸,道理確實如此。
謝逸和杜惜君要是有心謀害,機會真的很多,但他們沒有動手……居心叵測?如果非要這樣說,他們究竟有怎樣叵測的居心,又能有多大的謀劃?
至少在目前看來,難有合理答案。
這件事的處置,真是有點……
看著兩個滿臉淚痕的孩子,李世民長歎一聲。
……
次日一早,長孫無忌奉詔入宮。
以往遇到棘手的難事,李二陛下多是和長孫皇後談起,夫妻親密,可以直言不諱。
但如今孤家寡人,唯獨能不那麽虛偽說上幾句話的便是長孫無忌了。在大舅哥麵前。至少可以少些顧忌,少些冠冕堂皇,卻也少不得有些許保留。
“陛下!”
“輔機啊,長安城裏的傳言。你都聽說了吧?”
“聽說了。”君臣私下交談,開門見山,長孫無忌也不彎彎繞繞。
“那你怎麽看?”
“市井無稽之談!”長孫無忌立即給出了自己的論斷。
李世民轉身問道:“那你以為是何人散播?”
民間是會起流言,但要迅速傳播,成為輿論導向。必定是有人蓄意而為。
長孫無忌搖頭道:“是什麽人不確定,但臣以為,應該不是謝逸和鄭娘子。”
“何以見得?”
“此等手段太過兒戲,但有脅迫君王之嫌,謝逸和鄭娘子都是聰明人,不會如此愚蠢。”長孫無忌道:“而今臣進宮之前,又聽到了一種傳言,是有關天花的。”
李世民眉頭一皺,問道:“什麽傳言?”
“有傳言稱天花肆虐,是陛下有失。枉殺英傑,冤屈忠良義士,是上天示警。”饒是關係親密,但口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長孫無忌還是有些緊張。
“哼,枉殺的英傑杜伏威?冤屈的忠良是謝逸?”李世民冷了道:“是什麽人如此大膽,散播叵測之言。”
“陛下,這便是臣認為謠言並非出自於謝鄭二人之口的緣故,傳出這樣的流言,隻會激怒陛下。有何益處?”
長孫無忌道:“以謝逸的聰明才智,豈能不明白?這傳言之人,倒不像是救人,而是補刀。補誅心之刀。”
李世民沉吟片刻,悠悠道:“雉奴和兕子昨晚向朕求情了,哭得很厲害。”
長孫無忌輕聲道:“哦,晉王和公主曾蒙謝、杜二人相救照顧,必有感情……”
“輔機啊,你以為此事當如何處置?說實話!”
“陛下。臣以為闞棱與謝逸或許不宜一概而論,需當要弄清楚事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次,再權衡利弊,畢竟牽一發而動全身。”
李世民道:“謝逸在大理寺推的一幹二淨,你相信嗎?”
“陛下。”長孫無忌略微遲疑,續道:“臣以為此事似乎頗為巧合。”
“怎麽講?”
“年前韋悅在東市調/戲謝杜氏被吳王所阻,不久後便欲求親,順便查問其出身;臣已然查過,在淮陽調查之人名叫鄭斌,滎陽鄭氏偏方子弟,與謝逸早有過節。”
長孫無忌道:“李崇晦出城行獵,恰巧在杜伏威墳前抓到闞棱,怎麽看都不是巧合;事情一出,韋悅便拿著調查結果舉報,這一樁樁一件件……”
李世民也皺起了眉頭,許久才道:“你的意思是,有人蓄意針對謝逸?”
“有這個跡象。”
“什麽人?”
“並無真憑實據,臣不敢妄言,但是想想謝逸的身份,以及陛下寄予的厚望……”
李世民心頭一震,手中的拳頭已然緊緊握起,沉聲問道:“輔機,你覺得孝恭……”
“陛下,臣不敢妄言,隻是涉及杜伏威,李崇晦又身在其中,河間郡王避不開這一局。”
“而今謝逸推得一幹二淨,還反過來為杜伏威鳴冤……輔機啊,你以為謝逸是否和逆賊有所勾結?”
長孫無忌道:“陛下,臣有兩點考慮;其一,謝逸若與闞棱有聯係,必會阻止其前去祭奠杜伏威;
其二;謝逸為杜伏威鳴冤,反倒說明他心向大唐,心向陛下,唯有如此,他才能正大光明立足於朝堂。”
李世民悠悠道:“你所言不無道理,他要是叛賊,這一年的所作所為便不合情理。或許隻是被杜氏的身份所累而已,親親相隱倒也並非不能理解,要是全無情意,朕反倒不放心。隻是要為杜伏威平反,必然得……”
長孫無忌小心翼翼道:“陛下,其實杜伏威昔年……貞觀元年時,您便動過心思,隻是當時少不得倚重宗室軍力;且高祖皇帝仍在,多有顧忌。
但今時不同往日,京畿安,然江淮不寧……杜伏威雖故多年,但江淮百姓言辭心間仍多有追念。複一人之名,可得萬民之心,此舉……”
“輔機所言甚是,但如此一來,豈非要……”李世民不禁有些遲疑,好半天後才沉聲道:“不著急,先讓謝逸在大理寺多呆幾天,再看看他的心性和態度;
至於杜伏威一案,查一查也好,朕也想看看某些人的態度;隻是單憑謝逸一麵之詞就重審,多少有些……除非是有……”
長孫無忌輕聲道:“陛下,契機總會有的,中書那邊一直關注著呢!”
……(未完待續。)
杜惜君的身世曝光,謝逸下獄。
事發之後,李世民著實有些心煩,不僅要看大理寺調查進展,還有承受來自各方要求嚴懲的壓力。
一邊還是考慮朝堂平衡,深恐牽一發而動全身,心中的猜忌卻又不能完全擱下。
迴到寢宮,還得麵臨李治和兕子的哭訴,這兩個孩子得知消息後,別提有多著急了。
最敬佩的謝長史,逍遙哥哥,最敬重的杜姐姐都成了嫌犯,甚至還被關進了大理寺的監牢。
他們還聽宮人說起,有可能永遠出不來,甚至殺頭……
李治和兕子壓根不信他們有罪,更是心疼和害怕,謝長史和杜姐姐要是……隻是略微想想,兩個小家夥便被嚇哭了。
營救是自然而然的想法,隻是他們到底年幼,營救手段隻有懇求父皇。
“父皇……”兕子到底還小,不會講道理,隻是撲在李世民懷中哭,哭得天可汗陛下心疼不淡定。
十歲的李治則侃侃道:“父皇,若謝長史和杜氏有心謀害,我和兕子恐怕早就遭毒手了。幾次危急,都是他們相救,如果真是為了報仇,隻要不出手,便已經成功了……”
童言無忌,卻也最為質樸,道理確實如此。
謝逸和杜惜君要是有心謀害,機會真的很多,但他們沒有動手……居心叵測?如果非要這樣說,他們究竟有怎樣叵測的居心,又能有多大的謀劃?
至少在目前看來,難有合理答案。
這件事的處置,真是有點……
看著兩個滿臉淚痕的孩子,李世民長歎一聲。
……
次日一早,長孫無忌奉詔入宮。
以往遇到棘手的難事,李二陛下多是和長孫皇後談起,夫妻親密,可以直言不諱。
但如今孤家寡人,唯獨能不那麽虛偽說上幾句話的便是長孫無忌了。在大舅哥麵前。至少可以少些顧忌,少些冠冕堂皇,卻也少不得有些許保留。
“陛下!”
“輔機啊,長安城裏的傳言。你都聽說了吧?”
“聽說了。”君臣私下交談,開門見山,長孫無忌也不彎彎繞繞。
“那你怎麽看?”
“市井無稽之談!”長孫無忌立即給出了自己的論斷。
李世民轉身問道:“那你以為是何人散播?”
民間是會起流言,但要迅速傳播,成為輿論導向。必定是有人蓄意而為。
長孫無忌搖頭道:“是什麽人不確定,但臣以為,應該不是謝逸和鄭娘子。”
“何以見得?”
“此等手段太過兒戲,但有脅迫君王之嫌,謝逸和鄭娘子都是聰明人,不會如此愚蠢。”長孫無忌道:“而今臣進宮之前,又聽到了一種傳言,是有關天花的。”
李世民眉頭一皺,問道:“什麽傳言?”
“有傳言稱天花肆虐,是陛下有失。枉殺英傑,冤屈忠良義士,是上天示警。”饒是關係親密,但口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長孫無忌還是有些緊張。
“哼,枉殺的英傑杜伏威?冤屈的忠良是謝逸?”李世民冷了道:“是什麽人如此大膽,散播叵測之言。”
“陛下,這便是臣認為謠言並非出自於謝鄭二人之口的緣故,傳出這樣的流言,隻會激怒陛下。有何益處?”
長孫無忌道:“以謝逸的聰明才智,豈能不明白?這傳言之人,倒不像是救人,而是補刀。補誅心之刀。”
李世民沉吟片刻,悠悠道:“雉奴和兕子昨晚向朕求情了,哭得很厲害。”
長孫無忌輕聲道:“哦,晉王和公主曾蒙謝、杜二人相救照顧,必有感情……”
“輔機啊,你以為此事當如何處置?說實話!”
“陛下。臣以為闞棱與謝逸或許不宜一概而論,需當要弄清楚事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次,再權衡利弊,畢竟牽一發而動全身。”
李世民道:“謝逸在大理寺推的一幹二淨,你相信嗎?”
“陛下。”長孫無忌略微遲疑,續道:“臣以為此事似乎頗為巧合。”
“怎麽講?”
“年前韋悅在東市調/戲謝杜氏被吳王所阻,不久後便欲求親,順便查問其出身;臣已然查過,在淮陽調查之人名叫鄭斌,滎陽鄭氏偏方子弟,與謝逸早有過節。”
長孫無忌道:“李崇晦出城行獵,恰巧在杜伏威墳前抓到闞棱,怎麽看都不是巧合;事情一出,韋悅便拿著調查結果舉報,這一樁樁一件件……”
李世民也皺起了眉頭,許久才道:“你的意思是,有人蓄意針對謝逸?”
“有這個跡象。”
“什麽人?”
“並無真憑實據,臣不敢妄言,但是想想謝逸的身份,以及陛下寄予的厚望……”
李世民心頭一震,手中的拳頭已然緊緊握起,沉聲問道:“輔機,你覺得孝恭……”
“陛下,臣不敢妄言,隻是涉及杜伏威,李崇晦又身在其中,河間郡王避不開這一局。”
“而今謝逸推得一幹二淨,還反過來為杜伏威鳴冤……輔機啊,你以為謝逸是否和逆賊有所勾結?”
長孫無忌道:“陛下,臣有兩點考慮;其一,謝逸若與闞棱有聯係,必會阻止其前去祭奠杜伏威;
其二;謝逸為杜伏威鳴冤,反倒說明他心向大唐,心向陛下,唯有如此,他才能正大光明立足於朝堂。”
李世民悠悠道:“你所言不無道理,他要是叛賊,這一年的所作所為便不合情理。或許隻是被杜氏的身份所累而已,親親相隱倒也並非不能理解,要是全無情意,朕反倒不放心。隻是要為杜伏威平反,必然得……”
長孫無忌小心翼翼道:“陛下,其實杜伏威昔年……貞觀元年時,您便動過心思,隻是當時少不得倚重宗室軍力;且高祖皇帝仍在,多有顧忌。
但今時不同往日,京畿安,然江淮不寧……杜伏威雖故多年,但江淮百姓言辭心間仍多有追念。複一人之名,可得萬民之心,此舉……”
“輔機所言甚是,但如此一來,豈非要……”李世民不禁有些遲疑,好半天後才沉聲道:“不著急,先讓謝逸在大理寺多呆幾天,再看看他的心性和態度;
至於杜伏威一案,查一查也好,朕也想看看某些人的態度;隻是單憑謝逸一麵之詞就重審,多少有些……除非是有……”
長孫無忌輕聲道:“陛下,契機總會有的,中書那邊一直關注著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