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貞觀十二年的第一次朝會,虞世南上表辭官!
眾臣略感驚訝,畢竟一位重臣退出朝堂,且如此突然,必然會有一些影響。
轉念一想,眾臣又覺此事在情理之中,畢竟虞世南已經八十高齡,也該致仕,頤養天年了。
縱然是不辭官,他又能再活幾年,再站立於朝堂幾載?倒不如趁著現在身子骨還硬朗,迴家含飴弄孫,安度晚年,名利雙收。
不過也有人感到驚訝,除了長孫無忌,幾乎所有的紫袍大員都目光凝重。
他們比旁人更清楚,虞世南在當前微妙的朝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辭官,不會立即有重大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影響著實不小。
然而皇帝李世民似乎並不詫異,欣然道:“虞卿年邁,為大唐辛苦多年,安養晚年是應該的,朕準許。”
皇帝批準了?!
見此狀況,很多聰明遠謀之人頓時明白,虞世南辭官並非臨時之舉,而是早就和皇帝陛下商量,並且達成了默契。
也對!一個舉足輕重的重臣,又沒有突發狀況,怎會倉促辭官呢?
既然皇帝現在準許虞世南離開,肯定已經選好了繼任者,或者替代者,或者用另一種方式維持平衡。
那麽究竟是哪種方式?或者哪個人呢?
驟覺形單影隻的岑文本和蕭瑀最為關心,但他們沒有焦躁不安,亦不曾左顧右盼。一個官員,想要立足朝堂,如果隻會用眼睛觀察,前程絕對不會遠大。
李世民對請辭的虞世南好一番褒獎,準許其請辭,並給予不少賞賜,令其安度晚年。
虞世南躬身謝恩,向皇帝行禮後,轉身離開太極殿。永遠離開朝堂。
滿朝文武自發目送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離去,謝逸注意到,虞世南的精神狀態與先前略有不同。
沒有了先前那般精神矍鑠,此刻看起來越發蒼老。有些疲憊,卻也多了些許輕鬆神色。
從身畔走過時,波瀾不驚的虞世南終究還是沒忍住,抬頭看了一眼謝逸,目光中多有期許鼓勵。
謝逸禮貌點頭示意。他並未多想,隻以為這是一個老領導退休時,對青睞的後輩些許鼓勵。
然後在有心人眼裏,這一幕意義非凡。
許多智謀高遠之人頓時明白過來,為何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可以進入弘文館,因為裏麵剛剛走出去一位垂暮老人。
岑文本和蕭瑀第一時間便意會,蕭瑀眉頭微皺,似乎有些擔憂;岑文本卻神色如常,臉上還有一抹若有若無的微笑,或許這與他身在中書。消息靈通有關。
工部尚書杜楚客的神情就有些複雜了,他的思維略微慢了一點,但終究還是推敲出來龍去脈。
幾個月前,虞世南前往江都,歸來時路過洛陽麵聖,想必那時就向皇帝請辭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李二陛下便開始物色替代者。
毫無疑問,這個替代者是出身陳郡謝氏的謝逸,當年的過江四大僑姓,“王謝”曾為天下首屈一指的名門。南方士族能夠認可。
唯一的缺陷便是年輕,但如果皇帝有意支持,加以培養,那就不同了。所以中秋文會上。李二陛下有意讓謝逸名滿天下,然後借著護駕有功加封為弘文館學士。
那時候,皇帝已經看準了這步棋,布好了局。
不得不說,高明啊!
如果是現在提出遷謝逸為弘文館學士,阻力肯定會很大。所以皇帝提前悄無聲息便開始布置。
當時誰也沒想到謝逸的官爵有此等意義,既然無關緊要,又是救駕後的恩賞,誰會冒著觸怒龍顏的可能,輕易反對?
結果,而今已然坐實了謝學士的名頭,生米已成熟飯!
也許這才是皇帝重視恩寵謝逸的真是原因,而非是其才學出眾,醫術高明之故,至少不全是。
可以預見,作為南方士族的代表,謝逸將來的前程很遠大,地位也很重要。可魏王殿下不僅沒有籠絡此人,反而多加“謀害”,如此與聖意相悖,是否有風險呢?
杜楚客心中不由開始思量,要不要勸阻魏王李泰……
……
虞世南辭官,算是貞觀十二年,朝堂第一聲響動,讓不少睡眼惺忪的朝臣徹底醒了過來。
不少人還沒迴歸神來,禮部尚書王珪出列了。
“陛下,臣有本奏。”
“叔玠所奏何事?”李世民客氣稱其表字,微笑著詢問。
王珪躬身道:“陛下,三品已上遇親王於路皆降乘,非禮,請廢之!”
此言一出,朝堂上等若響起一聲驚雷,讓所有人心頭一震。
禮部尚書的意思是:三品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需要下車馬避讓行禮,這事不符合禮製,請求廢除!
話音落地,魏王李泰心裏便猛然咯噔一下。
原因有二,其一,最近一段時間,自己是這項規定的最大“受益者”;其二,王珪是自己的老師。
王珪突然提出這麽一個請求,意味著什麽呢?
李泰尚在猜疑,禦座上的李世民卻微怒道:“卿等自覺尊貴,欲輕視朕的皇子兄弟嗎?”
“陛下,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以上皆為九卿、八座;依禮,為親王下車馬行禮,確實不合適。”這次,說話的卻是善諫的魏征。
謝逸遠遠瞧見,心中不免猜測,看來很多人不喜歡這條規定。
廢除也好,李淵和李世民兒子都不少,大唐的親王一抓一大把。遇到一個便得下車馬委實費事。平素還好,遇到雨雪天,豈非是自找苦吃?
李世民眉頭皺起,不悅道:“人之壽數難料,萬一太子不幸早亡,誰能知道哪個皇子他日會成為儲君,為卿等君主?而今怎麽能輕視他們?”
李泰聽到這番話,心中不由波瀾起伏!
可見父皇堅持,不想不讓步,如此也好,親王在禮節便不比太子差多少。至於朝臣們的怨懟,往後自己低調謙虛些就是,盡量免除重臣行禮,似乎還能落下謙和平易的美名。
還有父皇提起,萬一太子早亡……
是啊!上個月太子遇刺,不就險些喪命嘛,能不能坐上龍椅,還得看命數,看運氣。如果太子運道不好,倒台或是早早喪命,那麽……
李泰心中剛泛起一絲念頭,王珪便躬身正色道:“陛下,自周以來,帝位爵位皆是父死子繼,長幼有序,而非兄終弟及;此舉是為杜絕皇子覬覦儲位,堵塞禍亂之根源,保障江山穩固,為政君王當深以為戒。
之前太子殿下雖然遇刺,卻僅是受傷,身體康健無虞,且太子妃有孕,東宮即將有子嗣。依禮製,國祚傳承有序,還請陛下慎言!”
……(未完待續。)
貞觀十二年的第一次朝會,虞世南上表辭官!
眾臣略感驚訝,畢竟一位重臣退出朝堂,且如此突然,必然會有一些影響。
轉念一想,眾臣又覺此事在情理之中,畢竟虞世南已經八十高齡,也該致仕,頤養天年了。
縱然是不辭官,他又能再活幾年,再站立於朝堂幾載?倒不如趁著現在身子骨還硬朗,迴家含飴弄孫,安度晚年,名利雙收。
不過也有人感到驚訝,除了長孫無忌,幾乎所有的紫袍大員都目光凝重。
他們比旁人更清楚,虞世南在當前微妙的朝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辭官,不會立即有重大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影響著實不小。
然而皇帝李世民似乎並不詫異,欣然道:“虞卿年邁,為大唐辛苦多年,安養晚年是應該的,朕準許。”
皇帝批準了?!
見此狀況,很多聰明遠謀之人頓時明白,虞世南辭官並非臨時之舉,而是早就和皇帝陛下商量,並且達成了默契。
也對!一個舉足輕重的重臣,又沒有突發狀況,怎會倉促辭官呢?
既然皇帝現在準許虞世南離開,肯定已經選好了繼任者,或者替代者,或者用另一種方式維持平衡。
那麽究竟是哪種方式?或者哪個人呢?
驟覺形單影隻的岑文本和蕭瑀最為關心,但他們沒有焦躁不安,亦不曾左顧右盼。一個官員,想要立足朝堂,如果隻會用眼睛觀察,前程絕對不會遠大。
李世民對請辭的虞世南好一番褒獎,準許其請辭,並給予不少賞賜,令其安度晚年。
虞世南躬身謝恩,向皇帝行禮後,轉身離開太極殿。永遠離開朝堂。
滿朝文武自發目送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離去,謝逸注意到,虞世南的精神狀態與先前略有不同。
沒有了先前那般精神矍鑠,此刻看起來越發蒼老。有些疲憊,卻也多了些許輕鬆神色。
從身畔走過時,波瀾不驚的虞世南終究還是沒忍住,抬頭看了一眼謝逸,目光中多有期許鼓勵。
謝逸禮貌點頭示意。他並未多想,隻以為這是一個老領導退休時,對青睞的後輩些許鼓勵。
然後在有心人眼裏,這一幕意義非凡。
許多智謀高遠之人頓時明白過來,為何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可以進入弘文館,因為裏麵剛剛走出去一位垂暮老人。
岑文本和蕭瑀第一時間便意會,蕭瑀眉頭微皺,似乎有些擔憂;岑文本卻神色如常,臉上還有一抹若有若無的微笑,或許這與他身在中書。消息靈通有關。
工部尚書杜楚客的神情就有些複雜了,他的思維略微慢了一點,但終究還是推敲出來龍去脈。
幾個月前,虞世南前往江都,歸來時路過洛陽麵聖,想必那時就向皇帝請辭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李二陛下便開始物色替代者。
毫無疑問,這個替代者是出身陳郡謝氏的謝逸,當年的過江四大僑姓,“王謝”曾為天下首屈一指的名門。南方士族能夠認可。
唯一的缺陷便是年輕,但如果皇帝有意支持,加以培養,那就不同了。所以中秋文會上。李二陛下有意讓謝逸名滿天下,然後借著護駕有功加封為弘文館學士。
那時候,皇帝已經看準了這步棋,布好了局。
不得不說,高明啊!
如果是現在提出遷謝逸為弘文館學士,阻力肯定會很大。所以皇帝提前悄無聲息便開始布置。
當時誰也沒想到謝逸的官爵有此等意義,既然無關緊要,又是救駕後的恩賞,誰會冒著觸怒龍顏的可能,輕易反對?
結果,而今已然坐實了謝學士的名頭,生米已成熟飯!
也許這才是皇帝重視恩寵謝逸的真是原因,而非是其才學出眾,醫術高明之故,至少不全是。
可以預見,作為南方士族的代表,謝逸將來的前程很遠大,地位也很重要。可魏王殿下不僅沒有籠絡此人,反而多加“謀害”,如此與聖意相悖,是否有風險呢?
杜楚客心中不由開始思量,要不要勸阻魏王李泰……
……
虞世南辭官,算是貞觀十二年,朝堂第一聲響動,讓不少睡眼惺忪的朝臣徹底醒了過來。
不少人還沒迴歸神來,禮部尚書王珪出列了。
“陛下,臣有本奏。”
“叔玠所奏何事?”李世民客氣稱其表字,微笑著詢問。
王珪躬身道:“陛下,三品已上遇親王於路皆降乘,非禮,請廢之!”
此言一出,朝堂上等若響起一聲驚雷,讓所有人心頭一震。
禮部尚書的意思是:三品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需要下車馬避讓行禮,這事不符合禮製,請求廢除!
話音落地,魏王李泰心裏便猛然咯噔一下。
原因有二,其一,最近一段時間,自己是這項規定的最大“受益者”;其二,王珪是自己的老師。
王珪突然提出這麽一個請求,意味著什麽呢?
李泰尚在猜疑,禦座上的李世民卻微怒道:“卿等自覺尊貴,欲輕視朕的皇子兄弟嗎?”
“陛下,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以上皆為九卿、八座;依禮,為親王下車馬行禮,確實不合適。”這次,說話的卻是善諫的魏征。
謝逸遠遠瞧見,心中不免猜測,看來很多人不喜歡這條規定。
廢除也好,李淵和李世民兒子都不少,大唐的親王一抓一大把。遇到一個便得下車馬委實費事。平素還好,遇到雨雪天,豈非是自找苦吃?
李世民眉頭皺起,不悅道:“人之壽數難料,萬一太子不幸早亡,誰能知道哪個皇子他日會成為儲君,為卿等君主?而今怎麽能輕視他們?”
李泰聽到這番話,心中不由波瀾起伏!
可見父皇堅持,不想不讓步,如此也好,親王在禮節便不比太子差多少。至於朝臣們的怨懟,往後自己低調謙虛些就是,盡量免除重臣行禮,似乎還能落下謙和平易的美名。
還有父皇提起,萬一太子早亡……
是啊!上個月太子遇刺,不就險些喪命嘛,能不能坐上龍椅,還得看命數,看運氣。如果太子運道不好,倒台或是早早喪命,那麽……
李泰心中剛泛起一絲念頭,王珪便躬身正色道:“陛下,自周以來,帝位爵位皆是父死子繼,長幼有序,而非兄終弟及;此舉是為杜絕皇子覬覦儲位,堵塞禍亂之根源,保障江山穩固,為政君王當深以為戒。
之前太子殿下雖然遇刺,卻僅是受傷,身體康健無虞,且太子妃有孕,東宮即將有子嗣。依禮製,國祚傳承有序,還請陛下慎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