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嗐!陳老弟你別說了!大哥豈會不知你的想法?當初你讓大哥整備守軍、架設器具,大哥便知你想要據城死守,大哥也有此意,然薛大人全然不聽,我也沒辦法不是?”
梁大哥聞言也很無奈,他久駐軍中,又是統兵副將,大大小小也打過多場戰役,對於排兵布陣倒也有些造詣,這一點薛崇瑞是比不了的;
昨日叛賊大軍壓境,他便第一時間趕去節度使府麵見了薛大人,一番請示,才知薛大人打算正麵迎敵,主動出擊。
不過雖說明白陳遙的顧慮何在,但在梁晃看來,薛大人的計策也沒什麽好擔心的地方——
城外叛軍人數雖眾,然到底戰力懸殊,正麵交鋒,他們也不見得能撈到什麽好處,常年浴血奮戰的天平軍可不比時時養尊處優的義成軍,這一戰,天平軍勢在必得。
更別說,城外賊人還放出那等猖狂言語。
一說起這個,梁晃便是勃然大怒,他恨恨一拍桌子,啐道,“那廝好生猖狂,竟是於城外放話,說三日之內若我天平軍不開城相迎俯首稱臣,他日破城之時,便叫這濮州一地淪為人間地獄!我倒要看看,三日之後,到底是誰魂歸天外,遊蕩陰司!”
“不,若是打開城門與之正麵交鋒,濮州必亡矣。”
和神情激昂滿腔熱血的梁大哥不同,陳遙聽罷卻是深深歎了口氣,幽幽然道。
“什——什麽?”
梁晃一愣,麵上豪氣一掃而逝,他忙壓低聲音小聲詢問道,“陳老弟,莫非……你看出點什麽來了?”
陳遙苦笑,但並未明說,隻反問麵前這樸實的漢子,若他是叛軍首領王仙芝,會不會想到守軍可能打開城門,直接與自己的叛軍隊伍正麵衝殺這種可能?
梁晃聞言陷入了沉思。陳遙亦然。
在陳遙所熟知的曆史裏,濮州城丟得很是滑稽。
唉,也難怪,饒是城再堅牆再固,一旦遇上無能之輩坐鎮守城……那全然無解。
俗話說將帥無能,帶累三軍,曆史上的薛崇便是如此。他不僅沒好好利用濮州的戰略地勢,還輕敵中了王仙芝的誘敵深入之計,麵對一群破衣爛衫的底層人民,手中幾萬大軍竟無一戰之力,幾個迴合便將濮州城拱手易主,堪稱神人也。
起初陳遙還慶幸,慶幸這守城將帥好在不是薛崇而是薛崇瑞,這人給陳遙的感覺尚可,觀之並不似那無能之輩,先前各類決策也屬正常;
然而不料這還沒幾天,這人便實打實地給了自己一巴掌,毫無違和感地便與自己印象中的薛崇合二為一,也要行那正麵衝殺的愚蠢計策?
而且更讓人無語的,還是城外那不知好歹的王仙芝,若三日不降,破城之時便要屠盡這城中抵抗之人?
這話雖是狂妄,但細細想來也合乎情理,隻不過到底還是令陳遙勃然大怒,他尊重呂公的選擇,也理解當下攻守雙方的立場及心態。
但理解並不代表認同,理解並不代表就要不顧自己的立場——
王仙芝要攻城,要天補平均;薛崇瑞要守城,要奉旨殺賊……
所以呢?
陳遙其實根本無意摻和其間,本想守城幾日讓王仙芝知難而退,繞過濮州便可。畢竟推翻腐朽人人平等是大義,保家衛國誓死效忠也是大義,這些大義都有它們各自的道理,隻不過陳遙全然不在意罷了。
唯獨王仙芝破城要屠城他就不樂意了,就衝他這一句,陳遙就得給他點顏色看看,隻要陳遙還在這濮州城內一日,就絕不允許這種事發生。
“天平軍絕不可出門迎戰。”
一念及此,陳遙目透寒光,他沉聲言道,“王仙芝此人心思縝密用兵如神,短短數日便將隊伍自千餘擴充至萬,攻城拔寨,一路勢如破竹,實力絕不容小覷。”
“……那依老弟之見,我軍當如何?”
梁晃覺著自己與陳老弟也算極為熟識了,卻從未見他有過如此兇戾眼神,當即微微一愣,也不免緊張起來。
“梁大哥,你再隨我去一趟節度使府,我得想辦法說服薛大人……最好還是能讓他再度放權,將統兵大權交與你手,這樣才能保證小弟的策略能夠完整實施。”
陳遙的立場說起來是出於私心,但梁晃對此卻並不知情。見他年少有為,能有如此擔待,梁晃忍不住連連誇讚陳遙有愛國之心,是為眾人之楷模,當大力宣揚。
“愛國?”
陳遙聞言微微一怔,爾後卻是癡然一笑,他欣賞梁晃這漢子,這是個實心的好人,但過於實心有時卻不見得是好事。
“自是愛國!陳老弟!其心日月可鑒啊!此間事了,梁大哥定要勸薛大人上表朝廷,給你記份軍功!老弟年少有為,若假以時日乘龍而起,到時候可別忘了梁某,哈哈哈哈!”
“不,梁大哥,小弟並非是愛國,此間若非要說起,這濮州內外,人人俱是愛國,且人人皆非愛國。”陳遙苦笑一聲,淡然答道。
“啥意思?”
這次換梁晃一怔,半天才想起來追問,在他看來,城便是國,國便是君,君坐城,臣守城,但使城在君在,臣便是愛國。
“你看這城中兵卒,人人灌盔披甲嚴陣以待。說他們不愛國不對,他們當下所做之事的確是保家為民,精忠報國;然究其緣由,無非是軍令在身,身不由己。你再看城外叛軍,雖被冠上賊寇之名,實則人人俱是窮苦百姓。他們起事無非隻為一口吃食一條活路,若能撥亂反正,人人樂業安居,豈非不是愛國?然所行之事在朝廷眼中卻又和愛國扯不上關係,叛賊而已。”
也是因為和梁大哥交情頗深,陳遙才敢當麵明言,若非如此,這番言論一出,早得讓官家當內鬼拉去陣前祭了旗。
“……那,在陳老弟看來,何為愛國?”
陳遙這番話其實包含著一些自己的深刻理解,說出來梁晃確實有些難以理解。
見他並不惱怒,陳遙歎了口氣,索性邊走邊幽幽說道。
“梁大哥,看待事物當學會變換方位,方位不同則道理不同。世人皆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話雖不假,可許多人都理解錯了,而且還是大錯特錯——世人多以為這‘天下’便是‘國家’,‘匹夫’則是世間所有人,所以亡國滅種危難之前,人人俱需參與其間。要使國家政治澄明,敢於自新,人人不可互相推諉,要勇擔責任,於是民眾起事,於是官軍鎮守。兩方看似皆無過錯,實則謬矣。”
何為愛國?
單是補救?
其實不然,愛國之道呂老先生之前其實已經說得很明白,愛國愛國,便是愛這天下,而這天下也全非如上所述。
在當今(指唐末)世道,愛國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就如人人都愛自己的身體,但如果身體失去健康染上不可根治的頑疾,與其日夜遭受痛苦折磨,那還不如但求速死。
破碎的家庭尚且讓人痛苦而萌生逃離之感,如今的大唐王朝又怎能不讓人產生“逝將去汝,適彼樂郊”的念頭呢?
這樣的國如何愛?
這樣的家如何救?
自古滅亡便有亡國與亡天下之分,兩者相輔相成卻各有不同。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所以亡國無非是政權更迭,而亡天下則是風俗敗壞、人性喪失及文明淪亡,而且亡天下正是亡國的根本原因。
如這盛世已褪敗相已現的大唐王朝,餓殍滿地,人盡相食,流民如織,官軍以抗,雖天子仍坐鎮金鑾殿受百官朝拜,可這天下早就亡了。
而往往正是風俗敗壞、人性湮滅和文明倒退之時國家政權才會滅亡,所以才說“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所以才說愛國當是愛這天下。
這一番大道理雖說得梁晃一知半解不明所以,但他也多少聽明白了陳遙的意思,即——
戰爭並無對錯,朝廷有朝廷的道理,叛軍有叛軍的道理,僅此而已。
梁晃是直腸子,叛軍的理他不管,自己既然身為守城將士,那就必須得貫徹自己一方的道理;
陳遙呢,也沒指望梁大哥能聽明白自己在說什麽,他也不過是有感而發罷了。
水著這些私貨,很快,陳遙與梁晃便來到了城北節度使府,稟明了身份來意,二人便在仆從的指引下來到了節度使府議事廳,很意外的——
廳堂之上,當下除了薛崇瑞,魚景堯居然也在。
“末將見過薛都護,見過魚刺史。”
“草民見過薛大人,魚大人。”
見他二人同在一處,陳遙與梁晃倒也沒太意外,紛紛叉手見禮。城外大軍壓境,作為濮州城內最高官職人員,若此時還各玩各的,那恐怕就真沒什麽戲唱了。
“梁副使,陳小友。”
薛崇瑞與魚景堯當是在討論戰事,見他二人前來亦不覺意外。
魚景堯點點頭,薛崇瑞則擺手表示無需多禮。
“二位來得正好。本官正與魚大人商討,這洞開城門正麵衝殺,當是放在今夜還是三日之後。梁副使,陳小友,依你二人所見,當如何?”
梁晃聞言沒有做聲,而是看了陳遙一眼;陳遙倒也不拘謹,當即跨前一步,拱手言道。
“薛大人,魚大人,恕草民直言,破賊一事,萬不可行此一途。”
陳遙話畢,薛崇瑞與魚景堯對視一眼,兩人眼中皆有疑惑。薛崇瑞微微一頓:
“哦?陳小友何出此言?”
在場幾人皆非酒囊飯袋,陳遙也沒什麽心情和時間故弄玄虛,當即便將先前說與梁大哥那番戰事分析又簡單敘述了一遍。
“哦?陳小友的意思,是說那王仙芝……極有可能在城外設下埋伏,引我軍自投羅網,爾後又會趁我軍城門大開之際,裏應外合,將本官這濮州城一舉攻破?”
“正是如此。”
陳遙說得有理有據——當然,是站在王仙芝的角度來剖析戰事。
不過他沒想到,自己一番良苦用心,卻是引來了另一番意想不到的結果。
到底還是自己太天真了。
薛崇瑞聽罷並未在第一時間給出反饋,而是手撚茶盞自堂中緩緩踱步,陳遙凝神望著他,梁晃在一旁目光凝重,魚景堯則是連連點頭卻不置可否。
半晌,薛崇瑞腳步一頓,“啪”一下,卻是將手中茶盞捏成了齏粉。
“薛大人——”
梁晃與魚景堯見狀皆是一驚,梁晃正欲上前查探,卻是被薛崇瑞一聲嗬斥定了在場。
“梁晃,你可知罪?”他是這麽說的。
此話一出,梁晃大驚,陳遙卻是心念一沉——出事了。
果然,下一刻,薛崇瑞便是目透寒光,他瞅了一眼陳遙,爾後盯著梁晃,冷冷言道:
“我天平軍戰力十倍於城外叛軍,不僅訓練有素,軍備精良,且濮州一城城高牆固,本官自認也強過那李種百倍;更何況,城中還有魚大人一同坐鎮。如此,想破我濮州,若非此子所言,萬難成事。”
“可、可是……”
“休要狡辯!”
薛崇瑞極不耐煩地打斷梁晃話頭,他麵色陰沉,語氣極為不善,再度問道,“梁副使,本官且問你,開城衝陣一事,告知此人者,是你不是?”
“……是某。”
“本官問你,若真如他所言,反賊裏應外合,我濮州是否必當失陷?”
“這……”
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古代城池可不比現代,古時作戰,若是城門失守,守軍隻能被迫迎敵進入巷戰,到了這地步,離全麵潰敗其實也八九不離十了——
這一點薛崇瑞知道,梁晃自然也明白。
“本官再問你,所謂裏應外合,這四字又指何意?”
“這……”
這也不難迴答。所謂裏應外合,自然是城中藏有叛軍內應,開城之時,內外合擊……
聽到此處,陳遙也已經明白這薛崇瑞到底想說什麽了。
“本官再問你,此人可是你兄弟?既是你兄弟,那你告訴本官,他是何時出現在這濮州地界?何時與你稱兄道弟?又是何時,可以直接插手本官這濮州軍務?!而那血獄魔頭既然現身,又為何單隻與你這兄弟私下會麵?”
“大、大人!”
話到此間,饒是梁晃心思再單純,也聽出薛崇瑞所指何意了,他聞言噗通一聲跪倒於地,叉手高舉,正欲辯駁,然話未出口,再次被薛崇瑞粗暴打斷。
見薛崇瑞將淩厲目光轉向自己,陳遙也隻能在心底喟歎一聲。
還是自己疏忽了,早知道就應該采用更為婉轉的方式,這些能做到一方大員的家夥,各個都是人精,豈能如此簡單,便被人玩弄於股掌呢?
“陳小友,你還有何話可說?”
麵對薛崇瑞咄咄逼人的目光,陳遙長歎一聲,聳了聳肩,一拱手,無奈答道:“薛大人說得在理,草民確實無法自證清白。”
證明什麽?
怎麽證明?
入城不到月餘,便從乞丐搖身一變,直接滲透到了地方最高權力機構中樞,雖說這期間有些情況也不能全算在陳遙頭上,但薛崇瑞說得也的確在理——
更何況,陳遙出現的時機也非常巧妙(糟糕),若不引人懷疑,那才真是見了鬼了。
“你若不能自證清白,本官今日便要將你軍法處置。”
薛崇瑞重新端起茶盞,麵向陳遙,麵無表情冷冷說道。
“大人!此事萬萬——”
梁晃急欲力保陳遙,急急上前,還想說點什麽,卻再次被薛崇瑞打斷,薛崇瑞望著這麵紅耳赤的漢子,同樣冷冷言道。
“即便不坐你通敵叛國之罪,堂堂天平軍副都統,被一黃口小兒耍得團團打轉輕重不辨敵我不分……哼,你這副使官銜,不要也罷。”
“大人!”
“薛大人。”
見梁大哥為自己據理力爭……說實話陳遙是很感動,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他很清楚,梁大哥完全不是麵前這薛崇瑞的對手,隻怕是越說越亂,越描越黑;
當然,薛崇瑞如此揣度自己當也在情理之中,但也不能就這麽放任事態繼續發展——
若今日自己被當做奸細正以軍法,那院中果兒等人、周圍與自己來往密切的鄉裏鄉親,甚至連梁大哥,估計都會遭至牽連,難逃一死。
略作思忖,陳遙決定據理力爭一番,於是當即拱手開口說道。
“薛大人心思如此縝密,草民歎為觀止,然而薛大人是否想過,若草民為叛軍細作,又何必在此時將這一計揭穿呢?”
“對啊!薛大人!陳家兄弟全然不必如此,隻要等到大人你開城出兵——”
“哼,這有何難理解?所謂計謀,當是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既然叛軍可以如此巧妙在本官眼皮子底下安插細作,那麽所謂破城策略當不會隻有這其一!若能以獻計破賊為餌,騙得本官信任,那麽恐怕到時本官這濮州城,都撐不到開城出兵之時!”
這倒……是真的。
陳遙聞言撇撇嘴,這薛崇瑞說得倒也挺對挺在理,自己還能怎麽反駁他呢?
“這麽說倒也不錯……”
梁大哥聞言也很無奈,他久駐軍中,又是統兵副將,大大小小也打過多場戰役,對於排兵布陣倒也有些造詣,這一點薛崇瑞是比不了的;
昨日叛賊大軍壓境,他便第一時間趕去節度使府麵見了薛大人,一番請示,才知薛大人打算正麵迎敵,主動出擊。
不過雖說明白陳遙的顧慮何在,但在梁晃看來,薛大人的計策也沒什麽好擔心的地方——
城外叛軍人數雖眾,然到底戰力懸殊,正麵交鋒,他們也不見得能撈到什麽好處,常年浴血奮戰的天平軍可不比時時養尊處優的義成軍,這一戰,天平軍勢在必得。
更別說,城外賊人還放出那等猖狂言語。
一說起這個,梁晃便是勃然大怒,他恨恨一拍桌子,啐道,“那廝好生猖狂,竟是於城外放話,說三日之內若我天平軍不開城相迎俯首稱臣,他日破城之時,便叫這濮州一地淪為人間地獄!我倒要看看,三日之後,到底是誰魂歸天外,遊蕩陰司!”
“不,若是打開城門與之正麵交鋒,濮州必亡矣。”
和神情激昂滿腔熱血的梁大哥不同,陳遙聽罷卻是深深歎了口氣,幽幽然道。
“什——什麽?”
梁晃一愣,麵上豪氣一掃而逝,他忙壓低聲音小聲詢問道,“陳老弟,莫非……你看出點什麽來了?”
陳遙苦笑,但並未明說,隻反問麵前這樸實的漢子,若他是叛軍首領王仙芝,會不會想到守軍可能打開城門,直接與自己的叛軍隊伍正麵衝殺這種可能?
梁晃聞言陷入了沉思。陳遙亦然。
在陳遙所熟知的曆史裏,濮州城丟得很是滑稽。
唉,也難怪,饒是城再堅牆再固,一旦遇上無能之輩坐鎮守城……那全然無解。
俗話說將帥無能,帶累三軍,曆史上的薛崇便是如此。他不僅沒好好利用濮州的戰略地勢,還輕敵中了王仙芝的誘敵深入之計,麵對一群破衣爛衫的底層人民,手中幾萬大軍竟無一戰之力,幾個迴合便將濮州城拱手易主,堪稱神人也。
起初陳遙還慶幸,慶幸這守城將帥好在不是薛崇而是薛崇瑞,這人給陳遙的感覺尚可,觀之並不似那無能之輩,先前各類決策也屬正常;
然而不料這還沒幾天,這人便實打實地給了自己一巴掌,毫無違和感地便與自己印象中的薛崇合二為一,也要行那正麵衝殺的愚蠢計策?
而且更讓人無語的,還是城外那不知好歹的王仙芝,若三日不降,破城之時便要屠盡這城中抵抗之人?
這話雖是狂妄,但細細想來也合乎情理,隻不過到底還是令陳遙勃然大怒,他尊重呂公的選擇,也理解當下攻守雙方的立場及心態。
但理解並不代表認同,理解並不代表就要不顧自己的立場——
王仙芝要攻城,要天補平均;薛崇瑞要守城,要奉旨殺賊……
所以呢?
陳遙其實根本無意摻和其間,本想守城幾日讓王仙芝知難而退,繞過濮州便可。畢竟推翻腐朽人人平等是大義,保家衛國誓死效忠也是大義,這些大義都有它們各自的道理,隻不過陳遙全然不在意罷了。
唯獨王仙芝破城要屠城他就不樂意了,就衝他這一句,陳遙就得給他點顏色看看,隻要陳遙還在這濮州城內一日,就絕不允許這種事發生。
“天平軍絕不可出門迎戰。”
一念及此,陳遙目透寒光,他沉聲言道,“王仙芝此人心思縝密用兵如神,短短數日便將隊伍自千餘擴充至萬,攻城拔寨,一路勢如破竹,實力絕不容小覷。”
“……那依老弟之見,我軍當如何?”
梁晃覺著自己與陳老弟也算極為熟識了,卻從未見他有過如此兇戾眼神,當即微微一愣,也不免緊張起來。
“梁大哥,你再隨我去一趟節度使府,我得想辦法說服薛大人……最好還是能讓他再度放權,將統兵大權交與你手,這樣才能保證小弟的策略能夠完整實施。”
陳遙的立場說起來是出於私心,但梁晃對此卻並不知情。見他年少有為,能有如此擔待,梁晃忍不住連連誇讚陳遙有愛國之心,是為眾人之楷模,當大力宣揚。
“愛國?”
陳遙聞言微微一怔,爾後卻是癡然一笑,他欣賞梁晃這漢子,這是個實心的好人,但過於實心有時卻不見得是好事。
“自是愛國!陳老弟!其心日月可鑒啊!此間事了,梁大哥定要勸薛大人上表朝廷,給你記份軍功!老弟年少有為,若假以時日乘龍而起,到時候可別忘了梁某,哈哈哈哈!”
“不,梁大哥,小弟並非是愛國,此間若非要說起,這濮州內外,人人俱是愛國,且人人皆非愛國。”陳遙苦笑一聲,淡然答道。
“啥意思?”
這次換梁晃一怔,半天才想起來追問,在他看來,城便是國,國便是君,君坐城,臣守城,但使城在君在,臣便是愛國。
“你看這城中兵卒,人人灌盔披甲嚴陣以待。說他們不愛國不對,他們當下所做之事的確是保家為民,精忠報國;然究其緣由,無非是軍令在身,身不由己。你再看城外叛軍,雖被冠上賊寇之名,實則人人俱是窮苦百姓。他們起事無非隻為一口吃食一條活路,若能撥亂反正,人人樂業安居,豈非不是愛國?然所行之事在朝廷眼中卻又和愛國扯不上關係,叛賊而已。”
也是因為和梁大哥交情頗深,陳遙才敢當麵明言,若非如此,這番言論一出,早得讓官家當內鬼拉去陣前祭了旗。
“……那,在陳老弟看來,何為愛國?”
陳遙這番話其實包含著一些自己的深刻理解,說出來梁晃確實有些難以理解。
見他並不惱怒,陳遙歎了口氣,索性邊走邊幽幽說道。
“梁大哥,看待事物當學會變換方位,方位不同則道理不同。世人皆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話雖不假,可許多人都理解錯了,而且還是大錯特錯——世人多以為這‘天下’便是‘國家’,‘匹夫’則是世間所有人,所以亡國滅種危難之前,人人俱需參與其間。要使國家政治澄明,敢於自新,人人不可互相推諉,要勇擔責任,於是民眾起事,於是官軍鎮守。兩方看似皆無過錯,實則謬矣。”
何為愛國?
單是補救?
其實不然,愛國之道呂老先生之前其實已經說得很明白,愛國愛國,便是愛這天下,而這天下也全非如上所述。
在當今(指唐末)世道,愛國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就如人人都愛自己的身體,但如果身體失去健康染上不可根治的頑疾,與其日夜遭受痛苦折磨,那還不如但求速死。
破碎的家庭尚且讓人痛苦而萌生逃離之感,如今的大唐王朝又怎能不讓人產生“逝將去汝,適彼樂郊”的念頭呢?
這樣的國如何愛?
這樣的家如何救?
自古滅亡便有亡國與亡天下之分,兩者相輔相成卻各有不同。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所以亡國無非是政權更迭,而亡天下則是風俗敗壞、人性喪失及文明淪亡,而且亡天下正是亡國的根本原因。
如這盛世已褪敗相已現的大唐王朝,餓殍滿地,人盡相食,流民如織,官軍以抗,雖天子仍坐鎮金鑾殿受百官朝拜,可這天下早就亡了。
而往往正是風俗敗壞、人性湮滅和文明倒退之時國家政權才會滅亡,所以才說“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所以才說愛國當是愛這天下。
這一番大道理雖說得梁晃一知半解不明所以,但他也多少聽明白了陳遙的意思,即——
戰爭並無對錯,朝廷有朝廷的道理,叛軍有叛軍的道理,僅此而已。
梁晃是直腸子,叛軍的理他不管,自己既然身為守城將士,那就必須得貫徹自己一方的道理;
陳遙呢,也沒指望梁大哥能聽明白自己在說什麽,他也不過是有感而發罷了。
水著這些私貨,很快,陳遙與梁晃便來到了城北節度使府,稟明了身份來意,二人便在仆從的指引下來到了節度使府議事廳,很意外的——
廳堂之上,當下除了薛崇瑞,魚景堯居然也在。
“末將見過薛都護,見過魚刺史。”
“草民見過薛大人,魚大人。”
見他二人同在一處,陳遙與梁晃倒也沒太意外,紛紛叉手見禮。城外大軍壓境,作為濮州城內最高官職人員,若此時還各玩各的,那恐怕就真沒什麽戲唱了。
“梁副使,陳小友。”
薛崇瑞與魚景堯當是在討論戰事,見他二人前來亦不覺意外。
魚景堯點點頭,薛崇瑞則擺手表示無需多禮。
“二位來得正好。本官正與魚大人商討,這洞開城門正麵衝殺,當是放在今夜還是三日之後。梁副使,陳小友,依你二人所見,當如何?”
梁晃聞言沒有做聲,而是看了陳遙一眼;陳遙倒也不拘謹,當即跨前一步,拱手言道。
“薛大人,魚大人,恕草民直言,破賊一事,萬不可行此一途。”
陳遙話畢,薛崇瑞與魚景堯對視一眼,兩人眼中皆有疑惑。薛崇瑞微微一頓:
“哦?陳小友何出此言?”
在場幾人皆非酒囊飯袋,陳遙也沒什麽心情和時間故弄玄虛,當即便將先前說與梁大哥那番戰事分析又簡單敘述了一遍。
“哦?陳小友的意思,是說那王仙芝……極有可能在城外設下埋伏,引我軍自投羅網,爾後又會趁我軍城門大開之際,裏應外合,將本官這濮州城一舉攻破?”
“正是如此。”
陳遙說得有理有據——當然,是站在王仙芝的角度來剖析戰事。
不過他沒想到,自己一番良苦用心,卻是引來了另一番意想不到的結果。
到底還是自己太天真了。
薛崇瑞聽罷並未在第一時間給出反饋,而是手撚茶盞自堂中緩緩踱步,陳遙凝神望著他,梁晃在一旁目光凝重,魚景堯則是連連點頭卻不置可否。
半晌,薛崇瑞腳步一頓,“啪”一下,卻是將手中茶盞捏成了齏粉。
“薛大人——”
梁晃與魚景堯見狀皆是一驚,梁晃正欲上前查探,卻是被薛崇瑞一聲嗬斥定了在場。
“梁晃,你可知罪?”他是這麽說的。
此話一出,梁晃大驚,陳遙卻是心念一沉——出事了。
果然,下一刻,薛崇瑞便是目透寒光,他瞅了一眼陳遙,爾後盯著梁晃,冷冷言道:
“我天平軍戰力十倍於城外叛軍,不僅訓練有素,軍備精良,且濮州一城城高牆固,本官自認也強過那李種百倍;更何況,城中還有魚大人一同坐鎮。如此,想破我濮州,若非此子所言,萬難成事。”
“可、可是……”
“休要狡辯!”
薛崇瑞極不耐煩地打斷梁晃話頭,他麵色陰沉,語氣極為不善,再度問道,“梁副使,本官且問你,開城衝陣一事,告知此人者,是你不是?”
“……是某。”
“本官問你,若真如他所言,反賊裏應外合,我濮州是否必當失陷?”
“這……”
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古代城池可不比現代,古時作戰,若是城門失守,守軍隻能被迫迎敵進入巷戰,到了這地步,離全麵潰敗其實也八九不離十了——
這一點薛崇瑞知道,梁晃自然也明白。
“本官再問你,所謂裏應外合,這四字又指何意?”
“這……”
這也不難迴答。所謂裏應外合,自然是城中藏有叛軍內應,開城之時,內外合擊……
聽到此處,陳遙也已經明白這薛崇瑞到底想說什麽了。
“本官再問你,此人可是你兄弟?既是你兄弟,那你告訴本官,他是何時出現在這濮州地界?何時與你稱兄道弟?又是何時,可以直接插手本官這濮州軍務?!而那血獄魔頭既然現身,又為何單隻與你這兄弟私下會麵?”
“大、大人!”
話到此間,饒是梁晃心思再單純,也聽出薛崇瑞所指何意了,他聞言噗通一聲跪倒於地,叉手高舉,正欲辯駁,然話未出口,再次被薛崇瑞粗暴打斷。
見薛崇瑞將淩厲目光轉向自己,陳遙也隻能在心底喟歎一聲。
還是自己疏忽了,早知道就應該采用更為婉轉的方式,這些能做到一方大員的家夥,各個都是人精,豈能如此簡單,便被人玩弄於股掌呢?
“陳小友,你還有何話可說?”
麵對薛崇瑞咄咄逼人的目光,陳遙長歎一聲,聳了聳肩,一拱手,無奈答道:“薛大人說得在理,草民確實無法自證清白。”
證明什麽?
怎麽證明?
入城不到月餘,便從乞丐搖身一變,直接滲透到了地方最高權力機構中樞,雖說這期間有些情況也不能全算在陳遙頭上,但薛崇瑞說得也的確在理——
更何況,陳遙出現的時機也非常巧妙(糟糕),若不引人懷疑,那才真是見了鬼了。
“你若不能自證清白,本官今日便要將你軍法處置。”
薛崇瑞重新端起茶盞,麵向陳遙,麵無表情冷冷說道。
“大人!此事萬萬——”
梁晃急欲力保陳遙,急急上前,還想說點什麽,卻再次被薛崇瑞打斷,薛崇瑞望著這麵紅耳赤的漢子,同樣冷冷言道。
“即便不坐你通敵叛國之罪,堂堂天平軍副都統,被一黃口小兒耍得團團打轉輕重不辨敵我不分……哼,你這副使官銜,不要也罷。”
“大人!”
“薛大人。”
見梁大哥為自己據理力爭……說實話陳遙是很感動,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他很清楚,梁大哥完全不是麵前這薛崇瑞的對手,隻怕是越說越亂,越描越黑;
當然,薛崇瑞如此揣度自己當也在情理之中,但也不能就這麽放任事態繼續發展——
若今日自己被當做奸細正以軍法,那院中果兒等人、周圍與自己來往密切的鄉裏鄉親,甚至連梁大哥,估計都會遭至牽連,難逃一死。
略作思忖,陳遙決定據理力爭一番,於是當即拱手開口說道。
“薛大人心思如此縝密,草民歎為觀止,然而薛大人是否想過,若草民為叛軍細作,又何必在此時將這一計揭穿呢?”
“對啊!薛大人!陳家兄弟全然不必如此,隻要等到大人你開城出兵——”
“哼,這有何難理解?所謂計謀,當是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既然叛軍可以如此巧妙在本官眼皮子底下安插細作,那麽所謂破城策略當不會隻有這其一!若能以獻計破賊為餌,騙得本官信任,那麽恐怕到時本官這濮州城,都撐不到開城出兵之時!”
這倒……是真的。
陳遙聞言撇撇嘴,這薛崇瑞說得倒也挺對挺在理,自己還能怎麽反駁他呢?
“這麽說倒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