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臣妾的話有些冒犯,還請聖人見諒。這九州萬方乃是聖人你的天下,聖人要做什麽,誰都不能阻止。聖人天生乃是牧蒸民,而不是被蒸民給勞役的。聖人隻要覺得對,就可以去做,何必理會百官?”
聖人聽到這話,雖然覺得心中暢快,但覺得有些不妥,詢問賢妃說:“但是地官府和冬官府的人言之有理,這件事關乎國本,不可以輕易行事。”
“聖人,他們的理隻是假設以後,而不是現在,聖人你不如問他們,在這些年,是否會釀造成大禍。而且聖人,臣妾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世上哪有萬全的製度,這朝廷立下了規矩,隻能管著一時,不能管一世,聖人你的子孫,自然要依時而變,若是墨守成規,就算聖人你想再多,這規矩也會不行。就說這古製吧,在三代之時,沒有郡縣,自然沒有知縣知府,而朝廷還不是要設立。恢複古製,也要因時增添。”
聖人聽到賢妃這話,對著賢妃說:“你倒是說的不錯,元凰,不知道你什麽時候能恢複身子,處理幫朕處理政務。”
“請聖人恕罪,臣妾最遲要明年才能出來了,希望聖人見諒。”
聖人說無事,然後離開這裏的時候,看著房間裏麵放著的羅漢像,對著賢妃說:“這是元鳳送來的吧。”
“是的。”
“朕也等你們母子出來再送禮物給你們吧。”
聖人說著,離開這裏。
次日早朝,聖人就詢問六官府的官員,詢問他們如今推行有沒有什麽不妥。
眾人心想倒是沒有什麽,見聖人執意如此,於是都說暫時沒有,具體會遇到什麽問題,還需要等到徹底推行才行。
聖人見他們退步,也告訴他們,讓他們去弄,若是出現了什麽問題,可以稟告。
這道聖旨下了之後,民間自然議論紛紛,原本家中養著不少佃農的地主,都開始找關係,來上訴這不公平。
他們說自己要養佃農已經很為難了,如今還要幫佃農交稅,這不是樣耕農,而是養祖宗。
除此之外,他們還說,就因為文皇帝那道命令,最後導致這些佃農現在偷懶,不願意出力。
關於這些,聖人就隻下了一道聖旨。
“風行草偃,以仁義行事,豈有事不成者。輕則辱罵,重則毆打,如對家畜,如此待之,欲讓人盡死力,豈可得乎?”
這一道聖旨下了之後,聖人也就不再管了,他倒是不在乎這些地主怎麽看,他需要的是看到民間的反應。
對於五口之家來說,這個丁銀倒是算不上多,不過對於地少人多的,那就不好了。
很快就有官員反應,很多地方山太多了,根本不產糧食,一畝地也隻能收獲百斤糧食,甚至更低,希望聖人能更改。
聖人也不願意所以地方都如此,最後有下詔,若是產糧不夠,可以用其他物品相抵。至於什麽物品,地方官員上報朝廷,然後又地官府參詳,最後上奏朝廷。
等到昭寧六年,一切都商議的差不多了,各地就開始執行起來。
因為河左四府土地肥沃,於是嚴格按照原來的規定,像是祥雲府,青州府這些地方,就稍微減輕了。
經過太府官員核算,按照新的稅收,那麽朝廷一年就可以入五千萬兩銀子,其中可以調撥兩千萬到四府。
聖人對於這個結果很滿意,但是大戶人家多少不樂意了,其中國公親王還好,還有赦免人員,而國公一下的諸侯,養著一群清客,以前這群清客不過是同吃同住,如今可要繳納丁銀了。
除了丁客,還有不少家丁,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有些諸侯原來的土地就是免稅的,如今丁銀算到了他們身上,就如同對他們征稅了,他們自然不願意了。
這些諸侯開始上表,希望朝廷能夠免除他們丁銀,最少可以給他們一個定額。
昭寧六年二月,聖人也相對的出了條令,侯爵免丁三百人,伯爵免丁一百,子爵免丁五十,男爵免丁三十。
於此相對應的,聖人也下詔,若是有諸侯瞞報人丁十人,爵位降等,瞞報百人,除爵。
諸侯當然還是不滿,有幾個諸侯上表,最後會給他們都是一張張罪紙,讓他們乖乖閉上嘴。
除此之外,聖人讓諸位國公派遣人員,在各自所在的府,徹查人口。
凡是有瞞報的,一律罷官免職。
聖人的意思很明顯,凡是阻止自己改革稅製的,一律不容情。
二月二十六,會試開始了。
三月初一,舉行殿試。
殿試的題目就是關於這一次稅製改革,希望諸生作答。
這殿試送到翰林院之後,翰林等人審閱之後,其中有一份提別拿了出來。
這些閱卷官看了看,然後一個人說到:“吳昭孔的卷子,如今在這裏,不知道諸位為什麽會把另外一個卷子選為狀元。”
“老鄭,你先看看這卷子。”
這個老鄭看了看卷子,仔細看了看說:“這是折金體,這一次竟然有皇族的人參加科舉嗎?”
“不知道,就算不是皇族,也應該來頭不小。”
老鄭想了想,最後還是說:“那麽就隻有將吳昭孔卷子放在這個後麵了,可惜了。”
這些官員點點頭,然後將他們選出的三鼎甲給拿了出來,交給聖人。
聖人在勤政閣批閱奏章,見到大司民帶著考卷進來,對著大司民說:“這三鼎甲已經確定了?”
“還請聖人聖裁,臣等不敢。”
聖人打開第一個考卷,見到上麵字跡,沉默了一下,對著大司民說:“這一次有皇族成員入考?按照年齡來算,隻有耀槐才是到了年紀才是。”
“這個臣等沒有裁開封名,不知道是誰。”
“看來你和那些人都拿不住主意,不過這個寫的倒是符合朕的主意,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他這文章說的倒是通透,就選他為狀元吧。”
聖人將名字那裏拆開,打開一看,見原來是劉歆,不由一笑說:“果然是這個小子,好好。”
聖人將第二個文章打開一看,然後說:“這個文章不錯,不過總是說著一些漂亮話,當榜眼似乎差了一點火候。”
“聖人,這人乃是京城人士,姓吳。”
“原來是這樣,你們這些閱卷官,朝廷三令五申,不準徇私舞弊。”
聖人笑著說,虞朝不重科舉,對於科舉上也沒有前朝那麽嚴,對於這種情況,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聖人看了看說:“看在他老子的麵子上,就給他一個榜眼吧。”
等到聖人準備看第三卷的時候,有官員送來考試名單,一個名字上有了勾畫。
聖人一看這個名字叫做虞大興,不由一笑,對著官員說:“這名字倒是討喜,不過先看看你們先選的探花郎的名字。”
聖人看完之後,對著官員說:“榜眼還是這位吧,不用再換了。”
不過在聖人打開封名,看到曹馥這個名字時候,覺得不是很好,對著那官員說:“將虞大興的卷給調來。”
翰林院的人見三甲差不多定了,也拆開封名,將虞大興的卷子送了過去。
聖人看了之後,對著大司民說:“就讓虞大興當榜眼吧。”
聖人決定了名詞,對著大司民說:“二甲之後,就不要出現太多世家子弟了,他們本來就有察舉之道,何必來科舉搶別人飯碗。”、
大司民說是,然後前去頒布。
劉歆中了狀元的消息,報喜官來告訴了之後,國子監的眾人都向劉歆道喜。
當天晚上,國子監眾人籌錢,為劉歆籌備了一頓酒席。
三月初三,鹿鳴殿設宴。
在宴會結束之後,聖人也宣布了他們官職。劉歆是翰林院編修,吳昭孔和虞大興是翰林待詔。
其他人要不入翰林院,要不派到地方。
在宴會結束之後,劉歆就到國子監收拾東西,他如今分了一處住宅,不用再居住到國子監裏麵。
搬東西的時候,劉歆見到了薑星楚,薑星楚對著劉歆說:“恭喜了,恭喜了。”
“多謝了,薑姑娘,你又來了。”
這些時日,薑星楚經常來找劉歆,劉歆見薑星楚隻是當自己是朋友,也沒有最開始的拘謹了。
“這一次我來是和你道別的。”
“阿,薑姑娘,你要走嗎?”
“嗯,是陰姐姐她要走了。”
劉歆有些不舍,詢問薑姑娘,他們前去什麽地方?
“去海寧府,其實這一次離開也好,姐姐的事情,也算有了著落。”
陰小姐再去了楚元鳳那裏,就將事情告訴了薑星楚,薑星楚雖然為陰小姐的遭遇惋惜,但也沒有什麽辦法,這門第高懸,陰小姐又不願意和他人共享愛人,除了斬斷之外,就沒有其他辦法。
在那天談話之後,陳稚珪倒是大獻殷勤,陰小姐最開始是拒絕的,她認為陳稚珪也是一位公子,而且還是名門正派的弟子,和自己更不可能有結果。
陳稚珪告訴陰小姐,自己是庶出,也不是什麽公子,想要娶妻沒有什麽門第要求。
聖人聽到這話,雖然覺得心中暢快,但覺得有些不妥,詢問賢妃說:“但是地官府和冬官府的人言之有理,這件事關乎國本,不可以輕易行事。”
“聖人,他們的理隻是假設以後,而不是現在,聖人你不如問他們,在這些年,是否會釀造成大禍。而且聖人,臣妾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世上哪有萬全的製度,這朝廷立下了規矩,隻能管著一時,不能管一世,聖人你的子孫,自然要依時而變,若是墨守成規,就算聖人你想再多,這規矩也會不行。就說這古製吧,在三代之時,沒有郡縣,自然沒有知縣知府,而朝廷還不是要設立。恢複古製,也要因時增添。”
聖人聽到賢妃這話,對著賢妃說:“你倒是說的不錯,元凰,不知道你什麽時候能恢複身子,處理幫朕處理政務。”
“請聖人恕罪,臣妾最遲要明年才能出來了,希望聖人見諒。”
聖人說無事,然後離開這裏的時候,看著房間裏麵放著的羅漢像,對著賢妃說:“這是元鳳送來的吧。”
“是的。”
“朕也等你們母子出來再送禮物給你們吧。”
聖人說著,離開這裏。
次日早朝,聖人就詢問六官府的官員,詢問他們如今推行有沒有什麽不妥。
眾人心想倒是沒有什麽,見聖人執意如此,於是都說暫時沒有,具體會遇到什麽問題,還需要等到徹底推行才行。
聖人見他們退步,也告訴他們,讓他們去弄,若是出現了什麽問題,可以稟告。
這道聖旨下了之後,民間自然議論紛紛,原本家中養著不少佃農的地主,都開始找關係,來上訴這不公平。
他們說自己要養佃農已經很為難了,如今還要幫佃農交稅,這不是樣耕農,而是養祖宗。
除此之外,他們還說,就因為文皇帝那道命令,最後導致這些佃農現在偷懶,不願意出力。
關於這些,聖人就隻下了一道聖旨。
“風行草偃,以仁義行事,豈有事不成者。輕則辱罵,重則毆打,如對家畜,如此待之,欲讓人盡死力,豈可得乎?”
這一道聖旨下了之後,聖人也就不再管了,他倒是不在乎這些地主怎麽看,他需要的是看到民間的反應。
對於五口之家來說,這個丁銀倒是算不上多,不過對於地少人多的,那就不好了。
很快就有官員反應,很多地方山太多了,根本不產糧食,一畝地也隻能收獲百斤糧食,甚至更低,希望聖人能更改。
聖人也不願意所以地方都如此,最後有下詔,若是產糧不夠,可以用其他物品相抵。至於什麽物品,地方官員上報朝廷,然後又地官府參詳,最後上奏朝廷。
等到昭寧六年,一切都商議的差不多了,各地就開始執行起來。
因為河左四府土地肥沃,於是嚴格按照原來的規定,像是祥雲府,青州府這些地方,就稍微減輕了。
經過太府官員核算,按照新的稅收,那麽朝廷一年就可以入五千萬兩銀子,其中可以調撥兩千萬到四府。
聖人對於這個結果很滿意,但是大戶人家多少不樂意了,其中國公親王還好,還有赦免人員,而國公一下的諸侯,養著一群清客,以前這群清客不過是同吃同住,如今可要繳納丁銀了。
除了丁客,還有不少家丁,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有些諸侯原來的土地就是免稅的,如今丁銀算到了他們身上,就如同對他們征稅了,他們自然不願意了。
這些諸侯開始上表,希望朝廷能夠免除他們丁銀,最少可以給他們一個定額。
昭寧六年二月,聖人也相對的出了條令,侯爵免丁三百人,伯爵免丁一百,子爵免丁五十,男爵免丁三十。
於此相對應的,聖人也下詔,若是有諸侯瞞報人丁十人,爵位降等,瞞報百人,除爵。
諸侯當然還是不滿,有幾個諸侯上表,最後會給他們都是一張張罪紙,讓他們乖乖閉上嘴。
除此之外,聖人讓諸位國公派遣人員,在各自所在的府,徹查人口。
凡是有瞞報的,一律罷官免職。
聖人的意思很明顯,凡是阻止自己改革稅製的,一律不容情。
二月二十六,會試開始了。
三月初一,舉行殿試。
殿試的題目就是關於這一次稅製改革,希望諸生作答。
這殿試送到翰林院之後,翰林等人審閱之後,其中有一份提別拿了出來。
這些閱卷官看了看,然後一個人說到:“吳昭孔的卷子,如今在這裏,不知道諸位為什麽會把另外一個卷子選為狀元。”
“老鄭,你先看看這卷子。”
這個老鄭看了看卷子,仔細看了看說:“這是折金體,這一次竟然有皇族的人參加科舉嗎?”
“不知道,就算不是皇族,也應該來頭不小。”
老鄭想了想,最後還是說:“那麽就隻有將吳昭孔卷子放在這個後麵了,可惜了。”
這些官員點點頭,然後將他們選出的三鼎甲給拿了出來,交給聖人。
聖人在勤政閣批閱奏章,見到大司民帶著考卷進來,對著大司民說:“這三鼎甲已經確定了?”
“還請聖人聖裁,臣等不敢。”
聖人打開第一個考卷,見到上麵字跡,沉默了一下,對著大司民說:“這一次有皇族成員入考?按照年齡來算,隻有耀槐才是到了年紀才是。”
“這個臣等沒有裁開封名,不知道是誰。”
“看來你和那些人都拿不住主意,不過這個寫的倒是符合朕的主意,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他這文章說的倒是通透,就選他為狀元吧。”
聖人將名字那裏拆開,打開一看,見原來是劉歆,不由一笑說:“果然是這個小子,好好。”
聖人將第二個文章打開一看,然後說:“這個文章不錯,不過總是說著一些漂亮話,當榜眼似乎差了一點火候。”
“聖人,這人乃是京城人士,姓吳。”
“原來是這樣,你們這些閱卷官,朝廷三令五申,不準徇私舞弊。”
聖人笑著說,虞朝不重科舉,對於科舉上也沒有前朝那麽嚴,對於這種情況,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聖人看了看說:“看在他老子的麵子上,就給他一個榜眼吧。”
等到聖人準備看第三卷的時候,有官員送來考試名單,一個名字上有了勾畫。
聖人一看這個名字叫做虞大興,不由一笑,對著官員說:“這名字倒是討喜,不過先看看你們先選的探花郎的名字。”
聖人看完之後,對著官員說:“榜眼還是這位吧,不用再換了。”
不過在聖人打開封名,看到曹馥這個名字時候,覺得不是很好,對著那官員說:“將虞大興的卷給調來。”
翰林院的人見三甲差不多定了,也拆開封名,將虞大興的卷子送了過去。
聖人看了之後,對著大司民說:“就讓虞大興當榜眼吧。”
聖人決定了名詞,對著大司民說:“二甲之後,就不要出現太多世家子弟了,他們本來就有察舉之道,何必來科舉搶別人飯碗。”、
大司民說是,然後前去頒布。
劉歆中了狀元的消息,報喜官來告訴了之後,國子監的眾人都向劉歆道喜。
當天晚上,國子監眾人籌錢,為劉歆籌備了一頓酒席。
三月初三,鹿鳴殿設宴。
在宴會結束之後,聖人也宣布了他們官職。劉歆是翰林院編修,吳昭孔和虞大興是翰林待詔。
其他人要不入翰林院,要不派到地方。
在宴會結束之後,劉歆就到國子監收拾東西,他如今分了一處住宅,不用再居住到國子監裏麵。
搬東西的時候,劉歆見到了薑星楚,薑星楚對著劉歆說:“恭喜了,恭喜了。”
“多謝了,薑姑娘,你又來了。”
這些時日,薑星楚經常來找劉歆,劉歆見薑星楚隻是當自己是朋友,也沒有最開始的拘謹了。
“這一次我來是和你道別的。”
“阿,薑姑娘,你要走嗎?”
“嗯,是陰姐姐她要走了。”
劉歆有些不舍,詢問薑姑娘,他們前去什麽地方?
“去海寧府,其實這一次離開也好,姐姐的事情,也算有了著落。”
陰小姐再去了楚元鳳那裏,就將事情告訴了薑星楚,薑星楚雖然為陰小姐的遭遇惋惜,但也沒有什麽辦法,這門第高懸,陰小姐又不願意和他人共享愛人,除了斬斷之外,就沒有其他辦法。
在那天談話之後,陳稚珪倒是大獻殷勤,陰小姐最開始是拒絕的,她認為陳稚珪也是一位公子,而且還是名門正派的弟子,和自己更不可能有結果。
陳稚珪告訴陰小姐,自己是庶出,也不是什麽公子,想要娶妻沒有什麽門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