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願小夥伴們小年快樂!


    ~~~~~~~


    軍事報複德意誌帝國,潛艇暗戰是最隱秘而有效的。


    除此之外,中華帝國內參也向李衛國提供了其他軍事上的報複手段。


    中華帝國海軍將以打擊海盜,抓捕兇手為名義,在整個北大西洋布控,專門攔截和搜查德意誌帝國的商船,必要時可以扣押,逼著德意誌帝國跟中華帝國打外交戰。隻要德意誌帝國沒有實力和底氣跟中華帝國開戰,他們就會選擇隱忍。


    除了中華帝國海軍,神策軍陸軍和空軍也會采取行動。


    隻不過跟海軍的行動方式不同,陸軍和空軍將增加在德意誌帝國周邊的駐軍數量,那些處於搖擺狀態中的歐洲國家,中華帝國將以強硬方式迫使其同意讓神策軍進駐。隻要神策軍進駐,有了軍事基地,那麽這些搖擺中的歐洲國家,將不得不站在中華帝國的陣營,選擇跟德意誌帝國對抗。


    空軍除了也增加歐洲駐軍規模之外,轟炸機也開始批量服役。


    自從英吉利事件之後,德意誌帝國公海艦隊航母戰鬥群第一次出動了轟炸機部隊,雖然當時被中華帝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強大的防空火力網擊落了轟炸機,卻震驚了整個中華帝國海軍高層。


    轟炸機,是可以威脅海軍艦隊的,這引起了中華帝國軍方高層的高度重視,再加上李衛國的刻意引導,於是英吉利海峽事件之後,中華帝國軍方加速研發轟炸機,並開始在海軍航空母艦上麵展開相關的測試工作。


    由於希特拉已經不按常理出牌了,所以李衛國也不得不改變戰術,為應對德意誌帝國提前出現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在李衛國的授意下,帝國科學院將一些封存的技術資料解除保密等級,然後交給帝國軍方。


    這些封存的技術都是帝國科學院在多年前奉李衛國之命進行的相關研究,都是跟飛機有關的技術資料。


    當初李衛國擔心過早的將後世先進的飛機設計理念應用出來,將嚴重影響曆史進程,但又不想被其他國家超過,所以便責令帝國科學院提前進行開發和技術儲備,然後封存,一旦需要的適合,確保直接可以拿出來使用,令中華帝國依然保持著技術領先的優勢。


    但隨著希特拉不按常理出牌,李衛國也就顧不了那麽多了。


    這一次帝國科學院交給軍方有關飛機方麵的技術資料,全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機技術和測試數據。


    不過這些都是機密,軍方可不知道帝國科學院早就有了這些先進的戰機技術。


    對於中華帝國軍方而言,他們也不在乎那些,他們隻關心能否對抗敵人手中的先進戰機。


    目前中華帝國的敵人已經非常明確了,就是德意誌帝國,而中華帝國空軍的敵人自然也就是德意誌帝國空軍了。


    如今的德意誌帝國,已經擁有了很多型號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在這方麵,希特拉似乎非常用心。


    不過,對於中華帝國而言,最緊張的還是德意誌帝國的福克e3型戰鬥機,以及哥達式轟炸機。


    根據中華神盾局掌握的情報,德國空軍的福克e3型戰鬥機要比幾年前的容克戰鬥機強大很多。其機高3米,長8米,翼展10米,采用正常布局的中單翼,有張線加強,機翼展弦比不大,機動性較好,機槍裝在機頭上部,易於瞄推射擊。最大起飛重量8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也突破了180公裏每小時,實用升限也突破了3500米,巡航時間2小時。


    而哥達式轟炸機,其翼展為24米,長13米,高4.3米,重量4000公斤,采用發動機功率4x190馬力,最大速度140公裏每小時,升限6500米,航程635公裏,武器為2到3挺重機槍,10枚50公斤砸蛋。


    德國人的這兩款戰機,是中華帝國空軍最緊張的和最重視的。


    當他們拿到帝國科學院提供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技術資料和試驗數據後,終於鬆口氣了。


    帝國科學院在飛機研發方麵一直走在世界最前麵,交給帝國空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資料,在各方麵也都是德國人無法相比的。


    首先就是翼型設計,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飛機愛好者們尚未意識到翼型厚度對機翼結構的影響。當時的傳統翼型是“上突下凹”型,然而在當時的技術和工藝條件下,這樣的翼型在結構上是極其脆弱的。如果是單翼機,就需要大量的支柱、張線進行加強。因此,這時候的單翼機在升力、強度、重量等方麵都比不上雙翼機甚至多翼機。


    希特拉雖然也告訴德國的飛機設計師,讓他們改變飛機的翼型設計,可惜當時的德意誌帝國根本沒有風洞實驗室,更缺乏空氣力學理論支持,所以盡管希特拉說得天花亂墜,可惜德國的飛機設計師們因為缺乏各種實驗數據來支持,無法實現希特拉的想法。


    但中華帝國可就不同了,李衛國早就吩咐專人開始空氣力學理論研究,這個從不外傳,同時還建造了風洞實驗室,使得各種理論研究得到了實驗室論證。


    這一次,中華帝國空軍得到了新式戰鬥機的設計圖紙。


    按照編號規則,這一次的戰鬥機型號是f17,用來取代目前現役的f16。


    f17戰鬥機在布局方麵,較德國的福克e3戰鬥機先進很多,主要將翼型下表麵設計為平直麵,增大了翼型厚度,提高了機翼結構強度,機動性也非常好,采用直列式氣冷發動機,比福克e3戰鬥機使用的液冷發動機的功率增加了一倍,使得起飛重量達到了1200公斤,可以安裝兩挺重機槍,增加帶彈數量,而最大飛行速度也突破了220公裏每小時,實用升限4000米,巡航時間也比福克e3多了一個小時。


    中華帝國空軍得到了f17戰鬥機設計圖紙後非常興奮,不過先進的戰鬥機總是會引來爭搶,空軍拿到了f17戰鬥機,海軍立即也伸手來要,畢竟海軍也成立了海軍航空兵,甚至還有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艦載戰鬥機必不可少。


    於是f17戰鬥機迅速產生了一個改型,被海軍命名為f18艦載戰鬥機。


    從f17戰鬥機到f18艦載戰鬥機,這當中隻是一個海上起飛和海上著艦問題,但涉及到的技術卻是很多。


    其中一項就是靜穩定度,這個技術目前隻有中華帝國掌握,應用在f18艦載戰鬥機上麵。


    這靜穩定度顧名思義,意思就是早期的飛機都是靜不穩定的。隻是由於由於其速度較低,尚在飛行員直覺反應可以控製的範圍內,所以並不需要複雜的操縱係統。而靜不穩定卻賦予了飛機求更好的敏捷性和機動性。


    比如德意誌帝國也開發過靜穩定戰鬥機,是容克9型戰鬥機,可惜在跟德國的福克e3型戰鬥機對抗時,很容易就成為福克式戰鬥機的盤中美餐了。


    於是德國空軍一度將容克公司的飛機列為不受歡迎的,從而采購了福克e3型戰鬥機。


    不過中華帝國空軍獲得的f17戰鬥機,以及改型f18戰鬥機,卻也是靜穩定式戰鬥機,但卻不用害怕被福克e3戰鬥機虐。


    這是因為中華帝國的新式戰鬥機在速度上已經超過了220公裏每小時,這個速度下,靜穩定度非常容易控製,反而是靜不穩定度的戰鬥機變得難以控製了。


    加入福克e3戰鬥機也飆到這個速度時,飛行員就會難以控製飛機進行戰鬥,即便勉強控製了飛機,也會造成疲勞度消耗過快,難以進行持久戰鬥。


    而隨著航空發動機的功率越來越大,未來的戰鬥機速度將會越來越快,因此德國人在福克e3戰鬥機上麵的投入,注定要悲劇的。


    中華帝國空軍的f17戰鬥機和f18戰鬥機,還有很多技術超過了德國空軍的福克e3戰鬥機。


    比如副翼問題。作為飛機重要氣動控製麵之一的副翼,也是在世界大戰期間逐漸發展的。當時的設計思想非常單純,目的就是要滾轉更快,副翼就要更大。但實際上,這種大型副翼偏轉時嚴重破壞了翼型。


    中華帝國通過風洞試驗得出數據表明,副翼的滾轉力矩並不如想象中那麽大,卻改變了飛機的阻力分布,使得飛行員壓杆時,飛機首先產生偏航運動,然後才產生滾轉運動。另一方麵,大的副翼需要的橫向操縱力矩也大。而當時的飛機往往在縱向和航向都是靜不穩定的,操縱力矩極小。三軸控製力矩的不平衡,給飛行員操縱帶來極大困難。


    f17戰鬥機的另外一個巨大優勢就是發動機了,這幾乎是代表中華帝國目前最高的航空工業技術水平,直接甩開德國人一條街。


    世界大戰之後,中華帝國和德意誌帝國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都重視航空工業,於是就在航空發動機方麵展開了競爭。


    在其他國家看來,中華帝國和德國都是發動機研製方麵的領頭羊。


    其中德意誌帝國在轉缸式發動機方麵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中華帝國則一直在直列式液冷和氣冷發動機方麵處於領先地位。


    發動機螺旋槳方麵,就算是德國人,也主要采用中華帝國發明的分層木製結構螺旋槳。目前全世界發動機發展的重點是提高功率重量比和可靠性。德意誌帝國的轉缸式發動機散熱效率高,重量輕,在世界大戰期間得到迅速發展。但由於所有氣缸繞軸旋轉,會產生極大的陀螺力矩,嚴重影響飛機操縱。因此在世界大戰後德意誌帝國軍方要求更換發動機,在福克e3戰鬥機上麵使用的發動機,則是德意誌帝國模仿中華帝國的直列式液冷發動機,不過德國的航空發動機畢竟起步晚,隻能照抄中華帝國現有的技術。


    相反,中華帝國那相對笨重的直列式發動機,盡管存在局部過熱問題,但卻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如今將液冷更換成氣冷,將成為此後數十年間活塞式發動機的主流。


    不過,中華帝國的戰鬥機,相對於德意誌帝國的戰鬥機而言,最大的技術優勢卻是縫翼和開縫襟翼技術


    早在世界大戰期間,中華帝國科學院航空實驗室和風洞實驗室就分別發現了縫翼增升效應。即通過在機翼前緣開縫,可以增大機翼的失速迎角和機翼最大升力係數。


    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二年,縫翼技術便首次在風洞試驗模型上麵得到了應用。當時這個設計主要是用於推遲翼尖失速、改善飛機的尾旋特性。後來經過不斷改良成翼尖縫翼形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使得該機具有良好的低速機動性能。


    不過當時李衛國認為這項技術將改變戰鬥機的曆史進程,所以下旨封存了這項發現和在戰鬥機模型風洞試驗的相關數據,直到如今交給中華帝國空軍,用在了f17戰鬥機和f18戰鬥機上麵。


    實際上,這種襟翼和當時常用的簡單襟翼相比,增升性能更好,有助於大幅改善飛機的起降性能。當然,結構複雜性和重量也相應增大了。


    為此,帝國科學院專門成立了減阻研究項目,研究人員在試驗時發現了層流附麵層。這種附麵層摩擦阻力最小,正是設計人員期望達到的理想效果。但由於製造工藝上的限製——要求機翼絕對光滑,沒有粗糙度和彎曲度,這一要求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也是難以實現的——理想化的層流附麵層此後數十年間一直未能實現。


    被李衛國否決後,帝國科學院也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很快通過對飛機阻力的研究,當時的設計人員逐漸形成兩個流派。一方認為:為減阻所進行的改進工作,必然導致飛機重量的增大,從而抵消了減阻所帶來的氣動上的收益,因此減阻設計並無必要——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戰鬥機設計的外形多凹凸不平,極其醜陋的原因。另一派的觀點正好相反,設計上相當重視減阻,飛機具有流線外形,性能因此受益良多。


    由於李衛國支持後者,因此f17和f18戰鬥機上采用了流線型設計技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偽鈔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巡洋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巡洋艦並收藏偽鈔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