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巴爾幹半島戰爭還未結束,中華帝國和意大利王國,又在非洲埃塞俄比亞挑起了戰爭。
隨著中華帝國神策軍介入埃塞俄比亞戰爭,本來已經喪失鬥誌的意大利軍隊,再次燃起鬥誌,追隨中華帝國軍的腳步,配合中華帝國軍對埃塞俄比亞軍隊展開大反攻。
此前,意大利軍隊在阿杜瓦遭遇慘敗,1.98萬意大利軍隊被殲滅,可謂傷亡慘重。
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震驚無比,西方輿論驚唿:“不敢想象,一個文明的歐洲國家的軍隊會在一名非洲酋長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災難。”
痛定之後,歐美各國相繼與埃塞俄比亞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對於西方人來說,誰的拳頭大,誰的拳頭硬,就跟誰成為朋友,反之,如果某國拳頭不大,不夠硬,那麽就會被西方人定義為可侵略的殖民地。
世界就是這樣,弱肉強食。
這一次,全世界主要強國都跟埃塞俄比亞建立了外交關係,甚至連同盟國的德意誌帝國,也對埃塞俄比亞刮目相看,迅速建立了領事級外交關係。
但中華帝國卻沒有,作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眼看著盟友意大利軍隊被埃塞俄比亞軍痛打暴揍,誰都可以跟埃塞俄比亞交朋友,唯獨中華帝國不行,必須狠狠地教訓埃塞俄比亞一頓,讓埃塞俄比亞知道打敗了意大利,並不等於可以在中華帝國麵前耍威風。
中華帝國的突然入侵埃塞俄比亞,也是讓全世界震驚了一把。
李衛國是打算用實際行動告訴全世界,雖然意大利軍隊很弱,但是作為同盟國的老大哥,中華帝國依然強大無匹,若是協約國集團敢因此藐視同盟國軍隊的戰鬥力,那麽就大錯特錯了。
不過,中華帝國神策軍占領吉布提後,並未急著向東非內陸進軍,而是在吉布提大規模建設防禦工事,同時在吉布提北側塔朱拉灣方向占據了一處天然良港,開始修建碼頭,同時在小高地上修建要塞防禦工事。
中華帝國對外宣稱是修築臨時補給基地,準備跟埃塞俄比亞打長期戰爭。
但是協約國集團很快分析出,這不過是中華帝國的借口罷了,實際上應該是打算長期留在吉布提,並在吉布提修建海軍基地和要塞防禦工事,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打算在戰時封鎖紅海出海口,截斷從蘇伊士運河過來的協約國海軍聯合艦隊。
協約國集團大為緊張,知道中華帝國此舉對協約國集團的巨大危害性,不亞於協約國集團試圖破壞世界鐵路,雙方都在做攻擊對方生命補給線的戰略部署,區別僅僅是一個是陸上鐵路,一個是海上航道,但危害性對彼此都是一樣的。
協約國理事會除了向埃塞俄比亞大規模軍事援助之外,但並不看好埃塞俄比亞會贏得勝利,畢竟中華帝國的軍事實力太強了,遠不是意大利王國可以比的,所以協約國集團對於這場中埃戰爭的前景不看好,因此計劃另想辦法,阻止中華帝國在吉布提站穩跟腳。
於是協約國集團絕對,以英屬索馬裏和法屬索馬裏進行合並,英法組成聯軍,在吉布提附近也修建軍事要塞和海軍基地,同向印度洋增派艦隊,使其擁有足夠的實力,阻止中華帝國封鎖紅海出海口。
時至深冬,北方大地寒冷無比,李衛國便帶上後宮家眷們,一起前往南都避寒。
這裏的南都,指的是澳洲的悉尼,已經被李衛國改名為南都,並設為中華帝國的八大陪都之一。
從政治意義上講,李衛國為了加強對澳洲的統治,在澳洲設立陪都,有利於強化對澳洲的統治。
悉尼更名南都,表明澳洲在中華帝國的地位極其重要。
提到悉尼更名南都,就不得不提李衛國最近頒布的聖旨,中華帝國建國後第一次大遷都。
曆史上的每一次遷都,並不是兒戲,全都是統治者出於綜合戰略考慮。
比如,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是處於對北方蒙古的戰略防禦要求。
李衛國從北京遷都湖北武漢,也是出於綜合戰略考慮。
時至今日,中華帝國版圖超過2500萬平方公裏,最北端抵達北極圈,最南端抵達南極洲,北京的位置太靠北,在地域上已經不具備中央的效能了。
而且,首都的作用是帝國心髒,距離帝國四周疆域都要保持一致,不能離著一個方向太近,離另一個方向太遠。因為天高皇帝遠,若是首都距離某個區域太遠,就會造成統治力薄弱,經濟發展滯後。
後世的中華,因為定都北京,使得離著最近的東北經濟高速發展,半個世紀後,改革開放,南方經濟爆表,而東北經濟則崩盤。接著又西部大開發,全國經濟增速放緩,這當中首都的位置產生了無形的巨大影響,因為首都是權利中心,離權利越近,越能得到國家支持,這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國家發展不平衡,曆朝曆代皆是如此,漢之洛陽經濟區、唐之長安經濟區、宋之開封經濟區,龐大的繁榮背後,無一不是首都位置影響所致。
李衛國前段時間發現北京霧霾嚴重,他才意識到這個問題。霧霾是人口聚集和工業經濟聚集的反麵證明,出於統治需要和經濟發展需要,李衛國於是做出了英明決定——遷都。
遷都是一件國家大事,牽扯到方方麵麵的利益。
當初定都北京,是因為李衛國剛剛統一中華,對北方勢力的控製力量不足,詔安納降了大量的前朝官員和將領,而他們的老巢就是北京,因此需要李衛國親自坐鎮,慢慢消化掉他們的實力,實現完全掌控。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前朝的勢力已經徹底被李衛國瓦解和消耗掉了,北方實現完全掌控,原來的土著勢力被打碎,實現了南北大融合。
但對著中華帝國的不斷強大,新的貴族集團崛起,他們在北京周圍形成了新的貴族圈和利益圈,短時間看並無問題,但曆朝曆代的經驗教訓告訴李衛國,五六十年後,新的貴族圈就會完全霸占北京周圍地區的權力和財富,貴族的子女繼承權力,繼承財富,權力和財富將高度集中,則滋生腐敗。
曆朝曆代都是這樣被腐蝕滅亡的。
李衛國居安思危,不會讓站在權力頂峰的貴族集團們長久的霸占一個地區,不會讓他們形成一個固定不變的利益老巢,因為一旦形成利益老巢,今後再想動他們的利益,就會釀成各種巨變,十分麻煩。
曆朝曆代的開國皇帝都很容易控製文武百官,但建都幾百年後,皇帝就會被文武百官說挾持,根本原因就是文武百官在首都周圍形成了連皇帝都無法撼動的利益圈子,一旦國家發生巨變,則迅速滅亡。
這本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但李衛國卻另辟蹊徑,他的對策就是遷都。
每隔25年遷都一次,讓站在中華帝國權利頂峰的貴族集團們,甭想在一個地方紮根不走了,也甭想霸占一個地方從此發展成權力和財富的雙壟斷。
李衛國很清楚,每一次遷都,這些帝國高層的貴族們,在權力和財富之間,隻能選一樣。
當然,如果不跟著一起遷都,就算你是新貴族,因為長時間遠離帝國首都權力圈子,你也將失去權力的照顧,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地方土豪富家翁,沒有了權力的庇護,當地的其他土豪富翁們就不怕你了,競爭也就恢複平等了。
而如果跟著遷都到別地方去,在新的環境裏,他們隻有權力,想要獲得財富,就隻能跟當地勢力競爭和強奪。
每一次遷都,當地的勢力必然反抗外來勢力,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中央勢力打敗當地勢力,但中央的貴族們準備建立自己的新的利益圈子時,當皇帝的就會再一次遷都。
如此不停地循環,以此來解決權力和財富集中問題。
當然,還得有其他手段一起輔助才行,比如朝廷官員及其直係家屬不得經商,不得與民爭利等等。
這些都是李衛國從人文、地理等因素上做出的大局觀考量。
第一次遷都,李衛國將新的首都設在了湖北武漢,這個位置剛好位於中華帝國的中心,也是大陸的中心地區,離帝國東南西北的距離都差不多,最適合不過了。
武漢因此被李衛國更名為大京都。
大京都,顧名思義。就是李衛國同時設立了八大陪都,分為四京、四都。
首都自然就是武漢大京都,而京指的是東京、南京、西京、北京,都指的是東都、西都、南都和北都。
四大京和四大都,分部中華帝國東南西北,合起來拱衛大京都。
北京不變,上海更名為東京,統率華東地區,海南島三亞更名為南京,統率華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西安更名為西京,統率華西地區。
東都,指的是蝦尾夷州首府檀香山,被李衛國更名為東都。
從地理位置上講,蝦尾夷在中華帝國領土以東,雖然人口少,經濟不發達,但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中華帝國要以蝦尾夷群島為跳板,同整個美利堅聯盟國抗衡,處於戰略最前線,守衛中華帝國本土東大門。
東都,統管整個北太平洋各群島,是這些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
澳洲的悉尼更名為南都,統管澳洲和南太平洋各群島,是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西都是伊犁,統率西域地區,是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北都是烏裏雅蘇台,統率北疆地區,是北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由於武漢大京都的皇宮、朝廷各部門辦公地點還在建設當中,因此李衛國便帶著後宮家眷們先去了南都悉尼避寒,讓朝廷文武百官們在武漢大京都主持各項建設工作。
實際上,遷都雖然耗費大量錢財,但好處卻是更大。
比如武漢目前隻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地方,但成為中華帝國未來25年的首都之後,這裏將大規模進行經濟建設。
由於朝廷中央機關遷入,給當地經濟帶來巨大發展,這裏將成為帝國的中心,必然會影響周圍各個地方的人口和貿易轉向這裏,使得武漢實現經濟發展的騰飛,並帶動周邊各省的經濟高速發展。
實際上,即便是在後世,用李衛國的話來講,如果真要西部大開發,直接把首都遷到西部,你看開發的快不快?如果真要振興東北,直接把首都遷到東北去,你看振興的快不快,絕壁是嗖嗖滴!有木有?
中華帝國遷都武漢,不光是全中華的商人們看到了巨大的商機,全世界商人們也都不傻,如此巨大的商機怎能錯過,於是紛紛調集資金,投入武漢新首都的大規模建設當中。
無形中,李衛國的這一次遷都,卻是為武漢和周圍幾個省份,帶來了數百億人民幣的巨額投資,大幅度提振當地經濟發展速度,大幅度提升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原本中華帝國的經濟增速放緩,卻因為這一次大遷都,經濟再次被拉動起來,成千上萬億的資金被活動起來,使得中華帝國的經濟增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軌道。
在南都悉尼避寒度假的李衛國,得到朝廷各部門的報告後,已經樂得屁顛屁顛的了。
原來遷都的好處竟然這麽多,以後不一定非得每隔25年來一次遷都,完全可以根據國家當時的情況,哪裏需要發展,就把首都遷到哪裏去。
李衛國拿出日記本,將這個心得記錄下來,然後走向一間秘密教室,在那裏坐著幾百名學生,他們都是李衛國的子女,每隔一段時間,李衛國就會把他們叫到一起,親自給他們上課,把自己的治國理念和未來展望,把自己的渾身本領,統統教給他們,讓他的孩子們,將來可以繼承自己的誌向,把中華帝國建設的更加強盛和美好。(未完待續。)
隨著中華帝國神策軍介入埃塞俄比亞戰爭,本來已經喪失鬥誌的意大利軍隊,再次燃起鬥誌,追隨中華帝國軍的腳步,配合中華帝國軍對埃塞俄比亞軍隊展開大反攻。
此前,意大利軍隊在阿杜瓦遭遇慘敗,1.98萬意大利軍隊被殲滅,可謂傷亡慘重。
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震驚無比,西方輿論驚唿:“不敢想象,一個文明的歐洲國家的軍隊會在一名非洲酋長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災難。”
痛定之後,歐美各國相繼與埃塞俄比亞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對於西方人來說,誰的拳頭大,誰的拳頭硬,就跟誰成為朋友,反之,如果某國拳頭不大,不夠硬,那麽就會被西方人定義為可侵略的殖民地。
世界就是這樣,弱肉強食。
這一次,全世界主要強國都跟埃塞俄比亞建立了外交關係,甚至連同盟國的德意誌帝國,也對埃塞俄比亞刮目相看,迅速建立了領事級外交關係。
但中華帝國卻沒有,作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眼看著盟友意大利軍隊被埃塞俄比亞軍痛打暴揍,誰都可以跟埃塞俄比亞交朋友,唯獨中華帝國不行,必須狠狠地教訓埃塞俄比亞一頓,讓埃塞俄比亞知道打敗了意大利,並不等於可以在中華帝國麵前耍威風。
中華帝國的突然入侵埃塞俄比亞,也是讓全世界震驚了一把。
李衛國是打算用實際行動告訴全世界,雖然意大利軍隊很弱,但是作為同盟國的老大哥,中華帝國依然強大無匹,若是協約國集團敢因此藐視同盟國軍隊的戰鬥力,那麽就大錯特錯了。
不過,中華帝國神策軍占領吉布提後,並未急著向東非內陸進軍,而是在吉布提大規模建設防禦工事,同時在吉布提北側塔朱拉灣方向占據了一處天然良港,開始修建碼頭,同時在小高地上修建要塞防禦工事。
中華帝國對外宣稱是修築臨時補給基地,準備跟埃塞俄比亞打長期戰爭。
但是協約國集團很快分析出,這不過是中華帝國的借口罷了,實際上應該是打算長期留在吉布提,並在吉布提修建海軍基地和要塞防禦工事,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打算在戰時封鎖紅海出海口,截斷從蘇伊士運河過來的協約國海軍聯合艦隊。
協約國集團大為緊張,知道中華帝國此舉對協約國集團的巨大危害性,不亞於協約國集團試圖破壞世界鐵路,雙方都在做攻擊對方生命補給線的戰略部署,區別僅僅是一個是陸上鐵路,一個是海上航道,但危害性對彼此都是一樣的。
協約國理事會除了向埃塞俄比亞大規模軍事援助之外,但並不看好埃塞俄比亞會贏得勝利,畢竟中華帝國的軍事實力太強了,遠不是意大利王國可以比的,所以協約國集團對於這場中埃戰爭的前景不看好,因此計劃另想辦法,阻止中華帝國在吉布提站穩跟腳。
於是協約國集團絕對,以英屬索馬裏和法屬索馬裏進行合並,英法組成聯軍,在吉布提附近也修建軍事要塞和海軍基地,同向印度洋增派艦隊,使其擁有足夠的實力,阻止中華帝國封鎖紅海出海口。
時至深冬,北方大地寒冷無比,李衛國便帶上後宮家眷們,一起前往南都避寒。
這裏的南都,指的是澳洲的悉尼,已經被李衛國改名為南都,並設為中華帝國的八大陪都之一。
從政治意義上講,李衛國為了加強對澳洲的統治,在澳洲設立陪都,有利於強化對澳洲的統治。
悉尼更名南都,表明澳洲在中華帝國的地位極其重要。
提到悉尼更名南都,就不得不提李衛國最近頒布的聖旨,中華帝國建國後第一次大遷都。
曆史上的每一次遷都,並不是兒戲,全都是統治者出於綜合戰略考慮。
比如,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是處於對北方蒙古的戰略防禦要求。
李衛國從北京遷都湖北武漢,也是出於綜合戰略考慮。
時至今日,中華帝國版圖超過2500萬平方公裏,最北端抵達北極圈,最南端抵達南極洲,北京的位置太靠北,在地域上已經不具備中央的效能了。
而且,首都的作用是帝國心髒,距離帝國四周疆域都要保持一致,不能離著一個方向太近,離另一個方向太遠。因為天高皇帝遠,若是首都距離某個區域太遠,就會造成統治力薄弱,經濟發展滯後。
後世的中華,因為定都北京,使得離著最近的東北經濟高速發展,半個世紀後,改革開放,南方經濟爆表,而東北經濟則崩盤。接著又西部大開發,全國經濟增速放緩,這當中首都的位置產生了無形的巨大影響,因為首都是權利中心,離權利越近,越能得到國家支持,這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國家發展不平衡,曆朝曆代皆是如此,漢之洛陽經濟區、唐之長安經濟區、宋之開封經濟區,龐大的繁榮背後,無一不是首都位置影響所致。
李衛國前段時間發現北京霧霾嚴重,他才意識到這個問題。霧霾是人口聚集和工業經濟聚集的反麵證明,出於統治需要和經濟發展需要,李衛國於是做出了英明決定——遷都。
遷都是一件國家大事,牽扯到方方麵麵的利益。
當初定都北京,是因為李衛國剛剛統一中華,對北方勢力的控製力量不足,詔安納降了大量的前朝官員和將領,而他們的老巢就是北京,因此需要李衛國親自坐鎮,慢慢消化掉他們的實力,實現完全掌控。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前朝的勢力已經徹底被李衛國瓦解和消耗掉了,北方實現完全掌控,原來的土著勢力被打碎,實現了南北大融合。
但對著中華帝國的不斷強大,新的貴族集團崛起,他們在北京周圍形成了新的貴族圈和利益圈,短時間看並無問題,但曆朝曆代的經驗教訓告訴李衛國,五六十年後,新的貴族圈就會完全霸占北京周圍地區的權力和財富,貴族的子女繼承權力,繼承財富,權力和財富將高度集中,則滋生腐敗。
曆朝曆代都是這樣被腐蝕滅亡的。
李衛國居安思危,不會讓站在權力頂峰的貴族集團們長久的霸占一個地區,不會讓他們形成一個固定不變的利益老巢,因為一旦形成利益老巢,今後再想動他們的利益,就會釀成各種巨變,十分麻煩。
曆朝曆代的開國皇帝都很容易控製文武百官,但建都幾百年後,皇帝就會被文武百官說挾持,根本原因就是文武百官在首都周圍形成了連皇帝都無法撼動的利益圈子,一旦國家發生巨變,則迅速滅亡。
這本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但李衛國卻另辟蹊徑,他的對策就是遷都。
每隔25年遷都一次,讓站在中華帝國權利頂峰的貴族集團們,甭想在一個地方紮根不走了,也甭想霸占一個地方從此發展成權力和財富的雙壟斷。
李衛國很清楚,每一次遷都,這些帝國高層的貴族們,在權力和財富之間,隻能選一樣。
當然,如果不跟著一起遷都,就算你是新貴族,因為長時間遠離帝國首都權力圈子,你也將失去權力的照顧,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地方土豪富家翁,沒有了權力的庇護,當地的其他土豪富翁們就不怕你了,競爭也就恢複平等了。
而如果跟著遷都到別地方去,在新的環境裏,他們隻有權力,想要獲得財富,就隻能跟當地勢力競爭和強奪。
每一次遷都,當地的勢力必然反抗外來勢力,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中央勢力打敗當地勢力,但中央的貴族們準備建立自己的新的利益圈子時,當皇帝的就會再一次遷都。
如此不停地循環,以此來解決權力和財富集中問題。
當然,還得有其他手段一起輔助才行,比如朝廷官員及其直係家屬不得經商,不得與民爭利等等。
這些都是李衛國從人文、地理等因素上做出的大局觀考量。
第一次遷都,李衛國將新的首都設在了湖北武漢,這個位置剛好位於中華帝國的中心,也是大陸的中心地區,離帝國東南西北的距離都差不多,最適合不過了。
武漢因此被李衛國更名為大京都。
大京都,顧名思義。就是李衛國同時設立了八大陪都,分為四京、四都。
首都自然就是武漢大京都,而京指的是東京、南京、西京、北京,都指的是東都、西都、南都和北都。
四大京和四大都,分部中華帝國東南西北,合起來拱衛大京都。
北京不變,上海更名為東京,統率華東地區,海南島三亞更名為南京,統率華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西安更名為西京,統率華西地區。
東都,指的是蝦尾夷州首府檀香山,被李衛國更名為東都。
從地理位置上講,蝦尾夷在中華帝國領土以東,雖然人口少,經濟不發達,但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中華帝國要以蝦尾夷群島為跳板,同整個美利堅聯盟國抗衡,處於戰略最前線,守衛中華帝國本土東大門。
東都,統管整個北太平洋各群島,是這些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
澳洲的悉尼更名為南都,統管澳洲和南太平洋各群島,是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西都是伊犁,統率西域地區,是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北都是烏裏雅蘇台,統率北疆地區,是北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由於武漢大京都的皇宮、朝廷各部門辦公地點還在建設當中,因此李衛國便帶著後宮家眷們先去了南都悉尼避寒,讓朝廷文武百官們在武漢大京都主持各項建設工作。
實際上,遷都雖然耗費大量錢財,但好處卻是更大。
比如武漢目前隻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小地方,但成為中華帝國未來25年的首都之後,這裏將大規模進行經濟建設。
由於朝廷中央機關遷入,給當地經濟帶來巨大發展,這裏將成為帝國的中心,必然會影響周圍各個地方的人口和貿易轉向這裏,使得武漢實現經濟發展的騰飛,並帶動周邊各省的經濟高速發展。
實際上,即便是在後世,用李衛國的話來講,如果真要西部大開發,直接把首都遷到西部,你看開發的快不快?如果真要振興東北,直接把首都遷到東北去,你看振興的快不快,絕壁是嗖嗖滴!有木有?
中華帝國遷都武漢,不光是全中華的商人們看到了巨大的商機,全世界商人們也都不傻,如此巨大的商機怎能錯過,於是紛紛調集資金,投入武漢新首都的大規模建設當中。
無形中,李衛國的這一次遷都,卻是為武漢和周圍幾個省份,帶來了數百億人民幣的巨額投資,大幅度提振當地經濟發展速度,大幅度提升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原本中華帝國的經濟增速放緩,卻因為這一次大遷都,經濟再次被拉動起來,成千上萬億的資金被活動起來,使得中華帝國的經濟增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軌道。
在南都悉尼避寒度假的李衛國,得到朝廷各部門的報告後,已經樂得屁顛屁顛的了。
原來遷都的好處竟然這麽多,以後不一定非得每隔25年來一次遷都,完全可以根據國家當時的情況,哪裏需要發展,就把首都遷到哪裏去。
李衛國拿出日記本,將這個心得記錄下來,然後走向一間秘密教室,在那裏坐著幾百名學生,他們都是李衛國的子女,每隔一段時間,李衛國就會把他們叫到一起,親自給他們上課,把自己的治國理念和未來展望,把自己的渾身本領,統統教給他們,讓他的孩子們,將來可以繼承自己的誌向,把中華帝國建設的更加強盛和美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