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步槍、火炮,還是生產地鐳、水鐳、手流彈,都需要大量的鋼鐵和夥藥。
李衛國無疑是最重視鋼鐵和夥藥產量的人,因為他知道這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和軍事能力的基本標誌。
至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滬軍位於江灣工業區內的鋼鐵工廠已經完成了三期擴建工程,年產生鐵88萬噸,鋼1.5萬噸,特種鋼5噸。
然而,放在全世界的話,跟歐洲傳統列強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英國人每隔十年就會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一次國家實力排名,到了1859年,英國例行全球排行調查,英國以年產生鐵350萬噸,鋼13萬噸,位居世界第一。位於第二位的是法國,生鐵年產量約170萬噸,鋼產量3萬噸左右。後起的普魯士王國(德國)在1859年時生鐵產量90萬噸,鋼產量1.1萬噸,排在世界第三位;美國生鐵產量不足80萬噸,鋼產量7000噸,排在第四位,沙皇俄國的生鐵產量隻有英國的十五分之一,不足25萬噸,鋼產量隻有300噸,全靠從英法進口,這也是沙俄輸掉克裏米亞戰爭的一個致命性原因。
因為李衛國對江灣工業區內的鋼鐵產量保密,加上英國人瞧不起東方國家,隻統計西方歐美各國,所以大清不在榜單之中。
李衛國故意隱藏工業實力。就是不希望英法列強產生警惕,希望他們輕敵,這樣戰爭打起來可以加大勝算。
同時。這也是國家間的博弈,如果讓英法列強知道李衛國的江灣工業區擁有如此強大的工業產能,那麽他們就會像對付普魯士王國和美國那樣,無所不用其極。
英法列強到底如何對付普魯士王國和美國的,這個不用猜也能夠想到,後世的美日和歐盟如何阻止中國統一和圍堵中國崛起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眼下正在快速崛起的普魯士王國已經具備了統一德意誌的能力。在歐洲對英法兩個傳統列強發起了軍事挑戰,所以英法兩國不惜一切代價給普魯士使絆子。阻止德意誌統一。
同樣道理,跟普魯士王國不同,美國遠離歐洲,軍事能力弱的一塌糊塗。但經濟能力崛起速度太快,讓英法兩國感到了經濟上的巨大壓力,所以英法兩國不停地挑唆美國南北兩派爭鬥,像一根攪屎棍不停地禍害美國。
作為穿越者,李衛國太清楚英法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列強的心態了,所以韜光養晦,不鳴則已,一鳴就要嚇傻敵人。
盡管李衛國的鋼鐵廠已經做到年產生鐵88萬噸,鋼1.5萬噸的驕人成績了。但問題還是不少,其中最關鍵的是成本和國防安全問題。
眼下江灣鋼鐵廠的生鐵和鋼所需原料大部分來自廣東石碌鐵礦(今海南省石碌)。廣東石碌鐵礦是李衛國熟知的大型高品質鐵礦山之一,所以他出資在石碌建立了鐵礦場。每年通過海路將鐵礦石運迴上海江灣鋼鐵廠進行冶煉,因為是海路,成本低,是江灣鋼鐵廠的重要鐵礦石供應基地。
但海路也意味著海上風險,隨著李衛國跟英法美等國交惡,一年後英法聯合艦隊抵達遠東後。海上通道恐怕要斷了,海南島上的鐵礦石隻能走陸路送往上海。路途遙遠,成本將大幅度提高。
當然,李衛國還知道幾處大型優質鐵礦地點,一是盛京鞍山鐵礦,不過現在那裏是大清祖地,不允許開發。另一處是馬鞍山鐵礦區,位於蕪湖和金陵之間的幾座山上,也是優質鐵礦區,可惜被太平軍占據著。
於是李衛國隻能另想辦法,為了解決戰爭期間的鐵礦石供應問題,李衛國跟國內的一些商家進行了聯合,成立商會從國內最好的直隸邢台和湖北大冶購買優質鐵礦石。
但不論是直隸還是湖北,路途也都比較遠,曾國藩控製大冶鐵礦石,假托防止鐵礦石落入太平軍之手,實際上就是限製李衛國得到鐵礦石。同樣,李鴻章也是這樣的借口嚴格控製從直隸運往上海的鐵礦石,設關卡抬高運費。
這種情況李衛國自然是不願意看到的,但李衛國很快有了新的打算,他派人在江南省和浙江省內尋找鐵礦,準備自力更生。
經過五年的勘察,在蘇州譚山和杭州灣附近陸續發現了鐵礦和銅礦,雖然品質不如石碌的好,但卻離著上海非常近,交通便利,直接通過運河就可以運輸到上海了。
李衛國迅速加派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短短半年時間裏就建成了譚山鐵礦和漓渚鐵礦,解決了江灣鋼鐵廠的原料問題。
同時還有意外之喜,餘杭意外發現了金礦和銅礦。其中金礦儲量不大,李衛國也不在意,倒是銅礦品質不錯,十年內江灣煉銅廠的原料問題解決了。
江灣鋼鐵廠除了生產普通生鐵和普通鋼之外,每年還能生產5噸左右的特種鋼。
所謂的特種鋼,就是用在特殊地方的鋼材,它的硬度、韌性、抗腐蝕性都非常高,遠超普通鋼材。
這是李衛國作為一名穿越者的優勢,他知道在鋼材中加入一些稀有金屬可以提高鋼材的硬度、韌性和耐腐蝕性能,所以單獨建立了一座特種鋼廠。
由於李衛國隻知道理論,實際工作得交給鋼鐵廠的技師和工人來進行,甚至花高價錢從普魯士克虜伯工廠購買和盜竊他們的克虜伯煉鋼技術和資料,拿迴來進行研究和改良。即便如此,特種鋼的進展也不是很快,產量也隻有區區5噸左右,特種鋼的硬度、韌性和抗腐蝕性能雖然比現有普通鋼材大幅度提升了。但跟後世的特種鋼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但李衛國不著急,他在特種鋼問題上已經先走了一步,領先全世界了。隻要慢慢改進,相信在特種鋼方麵,歐美列強會被甩的越來越遠,早晚有一天會被甩出幾條街的。
別小看區區5噸左右的特種鋼,李衛國將這些好鋼都用到了刀刃上,首先用特種鋼來製造了車床,大幅度提升車床的切割加工能力。提高了車床加工精度,以前精度隻能控製在小數點後一位。如今可以做到小數點後兩位了。
更別小看精度隻提高到小數點後兩位,以前衛國式步槍的槍管隻能加工到9.1毫米,步槍彈因為加工精度不夠,誤差在8.9~9.2之間。經常會發生子彈卡住問題,影響滬軍士兵的正常射擊。如今有了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車床,衛國式步槍彈的誤差縮小到8.95至9.10之間,卡彈幾率從1000發9次,降低到10000發3次,是巨大的進步。
江灣鋼鐵廠年產鐵88萬噸,鋼1.5萬噸,這麽多鋼鐵都被用在了什麽地方。
顯然江南省和浙江省的老百姓們用的並不多,大部分鋼鐵都被用於工業設備的生產和製造了。其中前幾年的鋼鐵大部分都被修建鐵路和製造槍炮消耗了。
到了1859年時,隨著上海至丹徒鐵路第三階段提前竣工,當年剩下了大量的鋼鐵材料。
這些鋼鐵材料在國內依然是緊缺的。不論是北方清軍,還是南方太平軍,他們都需要大量的鋼鐵來製造刀槍火炮,尤其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他們大規模擴軍,卻沒有專門的大型鋼鐵廠。經常從上海和歐美各國的商人手中購買鋼鐵。
如果不是李衛國嚴格控製上海海關,恐怕每年江灣鋼鐵廠生產出來的鋼鐵都會被人買走。
對待這種當前的戰略物資。李衛國既不會賣給清軍,也不會賣給湘軍和淮軍,更不會賣給太平軍,滿足了滬軍的需求後,他將目光放到了海軍造船廠上麵。
李衛國自從成立了東海艦隊後,自然就要建設造船廠,就算不造船也得給東海艦隊的戰艦進行維護。
滬軍一共有兩座造船廠,一座位於高倉廟附近,臨近江南製造局,稱江南船政局,有幹船塢八座,五千噸級兩座,三千噸級兩座,兩千噸級兩座,一千噸級兩座,可對當前滬軍東海艦隊所有噸位的戰艦進行維修,可仿製八百噸級英製護衛艦。
另一座位於杭州灣內,稱杭州造船廠,有幹船塢十二座,五千噸級兩座,四千噸級兩座,三千噸級兩座,兩千噸級兩座,一千噸級四座,同樣可以對當前滬軍東海艦隊所有噸位的戰艦進行維修,也可仿製八百噸級英製護衛艦。
不過,仿製八百噸級英製護衛艦並不是李衛國想要的,盡管這已經是國內造船廠所能夠達到的極限了,但李衛國並不滿足,他需要的不是風帆戰艦,而是蒸汽鐵甲戰艦。
當然了,現在最強的英國皇家海軍也沒有建造蒸汽鐵甲戰艦的能力,充其量就是木質鐵殼蒸汽戰艦。
鐵殼就是一層鐵皮,但鐵甲不同,它是裝甲,比鐵殼厚得多,1859年法國建成了世界第一艘鐵甲艦光榮號,解開了鐵甲艦時代。
所以,李衛國也不甘落後,他召集了所有造船精英們,發布了研製鐵甲艦任務目標。
在製定鐵甲艦設計理念方麵,李衛國糾結了好一陣子,他是知道鐵甲艦發展方向的,從風帆戰列艦的直係後代——船旁列炮鐵甲艦,到在船中間用裝甲圍成炮房的船腰炮房鐵甲艦,然後就是船麵旋台鐵甲艦,還有近海防禦鐵甲艦,它們都有生存的意義,不同時期發揮不同的作用。
李衛國是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建造現代意義上的無畏戰列艦,但問題在於一旦無畏艦提前半個世紀出現的話,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歐美列強發現,以他們的遠見和強大海軍工業能力,很快就會發現無畏戰列艦的強大,並且迅速開始仿製,然後大規模建造。
這樣一來,李衛國提前建造一艘無畏戰列艦出來,頂多就是瘋騷個兩三年時間,圖一時之樂,接下來隨著歐美各國列強都大規模建造無畏戰列艦,那麽憑李衛國眼下的實力,肯定拚不過各國列強,等於給別人做嫁衣了。
所以,李衛國糾結了,他是不肯吃虧的人,最終放棄了直接建造現代無畏戰列艦的想法,轉而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大清的國情,製定建造近海防禦鐵甲艦方案,因為短時期內,李衛國的東海艦隊還是近海防禦性艦隊,所以發展近海防禦鐵甲艦是最劃算的。
李衛國不可能事事躬身親為,他製定了方針和政策,下達了任務,還得有人去執行。
而這個執行的人最起碼得聽懂李衛國的意思,也的有這個能力。
好在李衛國在多年前就成立了翻譯局,專門翻譯歐美各國的各種文獻資料,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科學,還有數理化工農學科,樣樣俱全。
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如今翻譯局已經有翻譯人員六千五百多人,可翻譯五十多種語言的文字。
當年翻譯局內的頂梁柱都是從香港、澳門和南洋高薪聘請來的華僑華裔翻譯人才,也有懂得漢語的各國洋人參與。如今本土的華人數量增加了不少,其中不乏很多佼佼者。
當年的翻譯局在容閎的管理下,幫助李衛國渡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如今翻譯局內多了不少能人名士,比如大名鼎鼎的數學家李善蘭和華蘅芳,科學家徐壽等,他們都在第一時間加入了翻譯局,如今都成了獨當一麵的人才。
其中華蘅芳出生於官宦門第,少年時酷愛數學,遍覽當時的各種數學書籍。青年時遊學上海,與著名數學家李善蘭交往,李善蘭向他推薦西方的代數學和微積分,隨後二人一起被李衛國征召,加入翻譯局。而徐壽是華蘅芳同鄉,經華蘅芳引薦給李衛國,也一起加入了翻譯局,一邊努力學習,一邊為滬軍做事,經過五年的努力學習,徐壽掌握了化學、物理、機械、數學、醫學等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尤其在數學、化學及力學方麵有著極深的造詣,被李衛國任命為江南製造局武器總監和江南船政局船政總監,負責研製和改良滬軍的各種武器和裝備,成績斐然。
原本曆史上的徐壽是在1865年才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黃鵠號,不過李衛國的到來改變了徐壽的命運,在李衛國的不斷督促和刻意培養下,徐壽於1859年2月3日完成了中國第一艘自己設計和製造的蒸汽輪船,隻不過它不叫黃鵠號了,而是叫蛟龍號。
曆史上的黃鵠號的長不過17米,排水量也才25噸,航速隻有可憐的6節,續航力隻有100海裏,實在是太雞肋了。
如今在李衛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江南船政局直接建成了長42米,寬8米,吃水4.6米,排水量1120噸,航速11節的蒸汽輪船蛟龍號。
隻不過蛟龍號不是戰鬥艦,並沒有配備武器,這隻是一艘驗證蒸汽輪船,為將來研製蒸汽戰鬥艦打基礎,做準備而已。
李衛國給徐壽下達了研製近海防禦鐵甲艦的任務,並將原理和粗糙的設計草圖交給徐壽。
盡管徐壽已經非常博學了,也能大致理解李衛國的意思,但還需要實際驗證,畢竟理論和實際差距巨大。
對此,李衛國也不急,他給了徐壽五年時間,五年後他要見到第一艘近海防禦鐵甲艦下水。(未完待續)
李衛國無疑是最重視鋼鐵和夥藥產量的人,因為他知道這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和軍事能力的基本標誌。
至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滬軍位於江灣工業區內的鋼鐵工廠已經完成了三期擴建工程,年產生鐵88萬噸,鋼1.5萬噸,特種鋼5噸。
然而,放在全世界的話,跟歐洲傳統列強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英國人每隔十年就會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一次國家實力排名,到了1859年,英國例行全球排行調查,英國以年產生鐵350萬噸,鋼13萬噸,位居世界第一。位於第二位的是法國,生鐵年產量約170萬噸,鋼產量3萬噸左右。後起的普魯士王國(德國)在1859年時生鐵產量90萬噸,鋼產量1.1萬噸,排在世界第三位;美國生鐵產量不足80萬噸,鋼產量7000噸,排在第四位,沙皇俄國的生鐵產量隻有英國的十五分之一,不足25萬噸,鋼產量隻有300噸,全靠從英法進口,這也是沙俄輸掉克裏米亞戰爭的一個致命性原因。
因為李衛國對江灣工業區內的鋼鐵產量保密,加上英國人瞧不起東方國家,隻統計西方歐美各國,所以大清不在榜單之中。
李衛國故意隱藏工業實力。就是不希望英法列強產生警惕,希望他們輕敵,這樣戰爭打起來可以加大勝算。
同時。這也是國家間的博弈,如果讓英法列強知道李衛國的江灣工業區擁有如此強大的工業產能,那麽他們就會像對付普魯士王國和美國那樣,無所不用其極。
英法列強到底如何對付普魯士王國和美國的,這個不用猜也能夠想到,後世的美日和歐盟如何阻止中國統一和圍堵中國崛起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眼下正在快速崛起的普魯士王國已經具備了統一德意誌的能力。在歐洲對英法兩個傳統列強發起了軍事挑戰,所以英法兩國不惜一切代價給普魯士使絆子。阻止德意誌統一。
同樣道理,跟普魯士王國不同,美國遠離歐洲,軍事能力弱的一塌糊塗。但經濟能力崛起速度太快,讓英法兩國感到了經濟上的巨大壓力,所以英法兩國不停地挑唆美國南北兩派爭鬥,像一根攪屎棍不停地禍害美國。
作為穿越者,李衛國太清楚英法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列強的心態了,所以韜光養晦,不鳴則已,一鳴就要嚇傻敵人。
盡管李衛國的鋼鐵廠已經做到年產生鐵88萬噸,鋼1.5萬噸的驕人成績了。但問題還是不少,其中最關鍵的是成本和國防安全問題。
眼下江灣鋼鐵廠的生鐵和鋼所需原料大部分來自廣東石碌鐵礦(今海南省石碌)。廣東石碌鐵礦是李衛國熟知的大型高品質鐵礦山之一,所以他出資在石碌建立了鐵礦場。每年通過海路將鐵礦石運迴上海江灣鋼鐵廠進行冶煉,因為是海路,成本低,是江灣鋼鐵廠的重要鐵礦石供應基地。
但海路也意味著海上風險,隨著李衛國跟英法美等國交惡,一年後英法聯合艦隊抵達遠東後。海上通道恐怕要斷了,海南島上的鐵礦石隻能走陸路送往上海。路途遙遠,成本將大幅度提高。
當然,李衛國還知道幾處大型優質鐵礦地點,一是盛京鞍山鐵礦,不過現在那裏是大清祖地,不允許開發。另一處是馬鞍山鐵礦區,位於蕪湖和金陵之間的幾座山上,也是優質鐵礦區,可惜被太平軍占據著。
於是李衛國隻能另想辦法,為了解決戰爭期間的鐵礦石供應問題,李衛國跟國內的一些商家進行了聯合,成立商會從國內最好的直隸邢台和湖北大冶購買優質鐵礦石。
但不論是直隸還是湖北,路途也都比較遠,曾國藩控製大冶鐵礦石,假托防止鐵礦石落入太平軍之手,實際上就是限製李衛國得到鐵礦石。同樣,李鴻章也是這樣的借口嚴格控製從直隸運往上海的鐵礦石,設關卡抬高運費。
這種情況李衛國自然是不願意看到的,但李衛國很快有了新的打算,他派人在江南省和浙江省內尋找鐵礦,準備自力更生。
經過五年的勘察,在蘇州譚山和杭州灣附近陸續發現了鐵礦和銅礦,雖然品質不如石碌的好,但卻離著上海非常近,交通便利,直接通過運河就可以運輸到上海了。
李衛國迅速加派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短短半年時間裏就建成了譚山鐵礦和漓渚鐵礦,解決了江灣鋼鐵廠的原料問題。
同時還有意外之喜,餘杭意外發現了金礦和銅礦。其中金礦儲量不大,李衛國也不在意,倒是銅礦品質不錯,十年內江灣煉銅廠的原料問題解決了。
江灣鋼鐵廠除了生產普通生鐵和普通鋼之外,每年還能生產5噸左右的特種鋼。
所謂的特種鋼,就是用在特殊地方的鋼材,它的硬度、韌性、抗腐蝕性都非常高,遠超普通鋼材。
這是李衛國作為一名穿越者的優勢,他知道在鋼材中加入一些稀有金屬可以提高鋼材的硬度、韌性和耐腐蝕性能,所以單獨建立了一座特種鋼廠。
由於李衛國隻知道理論,實際工作得交給鋼鐵廠的技師和工人來進行,甚至花高價錢從普魯士克虜伯工廠購買和盜竊他們的克虜伯煉鋼技術和資料,拿迴來進行研究和改良。即便如此,特種鋼的進展也不是很快,產量也隻有區區5噸左右,特種鋼的硬度、韌性和抗腐蝕性能雖然比現有普通鋼材大幅度提升了。但跟後世的特種鋼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但李衛國不著急,他在特種鋼問題上已經先走了一步,領先全世界了。隻要慢慢改進,相信在特種鋼方麵,歐美列強會被甩的越來越遠,早晚有一天會被甩出幾條街的。
別小看區區5噸左右的特種鋼,李衛國將這些好鋼都用到了刀刃上,首先用特種鋼來製造了車床,大幅度提升車床的切割加工能力。提高了車床加工精度,以前精度隻能控製在小數點後一位。如今可以做到小數點後兩位了。
更別小看精度隻提高到小數點後兩位,以前衛國式步槍的槍管隻能加工到9.1毫米,步槍彈因為加工精度不夠,誤差在8.9~9.2之間。經常會發生子彈卡住問題,影響滬軍士兵的正常射擊。如今有了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車床,衛國式步槍彈的誤差縮小到8.95至9.10之間,卡彈幾率從1000發9次,降低到10000發3次,是巨大的進步。
江灣鋼鐵廠年產鐵88萬噸,鋼1.5萬噸,這麽多鋼鐵都被用在了什麽地方。
顯然江南省和浙江省的老百姓們用的並不多,大部分鋼鐵都被用於工業設備的生產和製造了。其中前幾年的鋼鐵大部分都被修建鐵路和製造槍炮消耗了。
到了1859年時,隨著上海至丹徒鐵路第三階段提前竣工,當年剩下了大量的鋼鐵材料。
這些鋼鐵材料在國內依然是緊缺的。不論是北方清軍,還是南方太平軍,他們都需要大量的鋼鐵來製造刀槍火炮,尤其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他們大規模擴軍,卻沒有專門的大型鋼鐵廠。經常從上海和歐美各國的商人手中購買鋼鐵。
如果不是李衛國嚴格控製上海海關,恐怕每年江灣鋼鐵廠生產出來的鋼鐵都會被人買走。
對待這種當前的戰略物資。李衛國既不會賣給清軍,也不會賣給湘軍和淮軍,更不會賣給太平軍,滿足了滬軍的需求後,他將目光放到了海軍造船廠上麵。
李衛國自從成立了東海艦隊後,自然就要建設造船廠,就算不造船也得給東海艦隊的戰艦進行維護。
滬軍一共有兩座造船廠,一座位於高倉廟附近,臨近江南製造局,稱江南船政局,有幹船塢八座,五千噸級兩座,三千噸級兩座,兩千噸級兩座,一千噸級兩座,可對當前滬軍東海艦隊所有噸位的戰艦進行維修,可仿製八百噸級英製護衛艦。
另一座位於杭州灣內,稱杭州造船廠,有幹船塢十二座,五千噸級兩座,四千噸級兩座,三千噸級兩座,兩千噸級兩座,一千噸級四座,同樣可以對當前滬軍東海艦隊所有噸位的戰艦進行維修,也可仿製八百噸級英製護衛艦。
不過,仿製八百噸級英製護衛艦並不是李衛國想要的,盡管這已經是國內造船廠所能夠達到的極限了,但李衛國並不滿足,他需要的不是風帆戰艦,而是蒸汽鐵甲戰艦。
當然了,現在最強的英國皇家海軍也沒有建造蒸汽鐵甲戰艦的能力,充其量就是木質鐵殼蒸汽戰艦。
鐵殼就是一層鐵皮,但鐵甲不同,它是裝甲,比鐵殼厚得多,1859年法國建成了世界第一艘鐵甲艦光榮號,解開了鐵甲艦時代。
所以,李衛國也不甘落後,他召集了所有造船精英們,發布了研製鐵甲艦任務目標。
在製定鐵甲艦設計理念方麵,李衛國糾結了好一陣子,他是知道鐵甲艦發展方向的,從風帆戰列艦的直係後代——船旁列炮鐵甲艦,到在船中間用裝甲圍成炮房的船腰炮房鐵甲艦,然後就是船麵旋台鐵甲艦,還有近海防禦鐵甲艦,它們都有生存的意義,不同時期發揮不同的作用。
李衛國是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建造現代意義上的無畏戰列艦,但問題在於一旦無畏艦提前半個世紀出現的話,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歐美列強發現,以他們的遠見和強大海軍工業能力,很快就會發現無畏戰列艦的強大,並且迅速開始仿製,然後大規模建造。
這樣一來,李衛國提前建造一艘無畏戰列艦出來,頂多就是瘋騷個兩三年時間,圖一時之樂,接下來隨著歐美各國列強都大規模建造無畏戰列艦,那麽憑李衛國眼下的實力,肯定拚不過各國列強,等於給別人做嫁衣了。
所以,李衛國糾結了,他是不肯吃虧的人,最終放棄了直接建造現代無畏戰列艦的想法,轉而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大清的國情,製定建造近海防禦鐵甲艦方案,因為短時期內,李衛國的東海艦隊還是近海防禦性艦隊,所以發展近海防禦鐵甲艦是最劃算的。
李衛國不可能事事躬身親為,他製定了方針和政策,下達了任務,還得有人去執行。
而這個執行的人最起碼得聽懂李衛國的意思,也的有這個能力。
好在李衛國在多年前就成立了翻譯局,專門翻譯歐美各國的各種文獻資料,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科學,還有數理化工農學科,樣樣俱全。
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如今翻譯局已經有翻譯人員六千五百多人,可翻譯五十多種語言的文字。
當年翻譯局內的頂梁柱都是從香港、澳門和南洋高薪聘請來的華僑華裔翻譯人才,也有懂得漢語的各國洋人參與。如今本土的華人數量增加了不少,其中不乏很多佼佼者。
當年的翻譯局在容閎的管理下,幫助李衛國渡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如今翻譯局內多了不少能人名士,比如大名鼎鼎的數學家李善蘭和華蘅芳,科學家徐壽等,他們都在第一時間加入了翻譯局,如今都成了獨當一麵的人才。
其中華蘅芳出生於官宦門第,少年時酷愛數學,遍覽當時的各種數學書籍。青年時遊學上海,與著名數學家李善蘭交往,李善蘭向他推薦西方的代數學和微積分,隨後二人一起被李衛國征召,加入翻譯局。而徐壽是華蘅芳同鄉,經華蘅芳引薦給李衛國,也一起加入了翻譯局,一邊努力學習,一邊為滬軍做事,經過五年的努力學習,徐壽掌握了化學、物理、機械、數學、醫學等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尤其在數學、化學及力學方麵有著極深的造詣,被李衛國任命為江南製造局武器總監和江南船政局船政總監,負責研製和改良滬軍的各種武器和裝備,成績斐然。
原本曆史上的徐壽是在1865年才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黃鵠號,不過李衛國的到來改變了徐壽的命運,在李衛國的不斷督促和刻意培養下,徐壽於1859年2月3日完成了中國第一艘自己設計和製造的蒸汽輪船,隻不過它不叫黃鵠號了,而是叫蛟龍號。
曆史上的黃鵠號的長不過17米,排水量也才25噸,航速隻有可憐的6節,續航力隻有100海裏,實在是太雞肋了。
如今在李衛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江南船政局直接建成了長42米,寬8米,吃水4.6米,排水量1120噸,航速11節的蒸汽輪船蛟龍號。
隻不過蛟龍號不是戰鬥艦,並沒有配備武器,這隻是一艘驗證蒸汽輪船,為將來研製蒸汽戰鬥艦打基礎,做準備而已。
李衛國給徐壽下達了研製近海防禦鐵甲艦的任務,並將原理和粗糙的設計草圖交給徐壽。
盡管徐壽已經非常博學了,也能大致理解李衛國的意思,但還需要實際驗證,畢竟理論和實際差距巨大。
對此,李衛國也不急,他給了徐壽五年時間,五年後他要見到第一艘近海防禦鐵甲艦下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