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縣的災後重建工作進展十分順利,沒有了蕭煬等地頭蛇勢力的作對,七大家族僅剩下四大家族,且全都投靠了李衛國一方,使得整個崇明縣地界上再沒有任何勢力敢跟李衛國作對了,李衛國頒布的任何政令都被不折不扣的執行下去。


    尤其在民間,李衛國抗洪救災,一心一意為百姓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崇明縣的民心,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極高,他推行以工代賑,使得十幾萬受災百姓得以安定下來。


    再加上李衛國新招募的一千縣兵和三千賑災治安隊,如此強大的力量即便是崇明縣的上一級單位太倉直隸州,也沒有這麽多的武裝力量,使得崇明縣如同鐵通一般,李衛國成了這裏事實上的土皇帝。


    軍營中,經過新軍大檢疫之後,士兵心中不再有三屍病的心理陰影,士氣高漲。


    李衛國親自督導新軍訓練工作,除了安排各種增加士兵體能的訓練科目之外,加強了隊列訓練。


    他將十人歸為一隊,設十長一名,這是基本單位。接著是百人隊設百夫長一名,千人隊設千夫長一名。


    隊列訓練先以最基本的十人隊開始操練,熟練之後再開始百人隊合演,然後是千人隊,最後是四千人大會操。


    李衛國之所以將隊列訓練放在第一位,除了因為隊列訓練能夠加強對士兵的服從性接受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將來戰場上更加靈活指揮這支軍隊打好基礎。


    李衛國深知這個年代步兵的基本軍事戰鬥方式為線列隊形排槍戰術,表麵上看這種線列排槍戰術很簡單,就是要士兵站成一排或者幾排,輪流放槍就行了。


    其實不然,這當中蘊含著巨大的軍事學問。


    要知道戰場環境十分嘈雜,便隨著喊殺聲、槍聲、火炮轟鳴聲等,一個指揮官喊出的命令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有效傳播的距離不過十幾米遠,若考慮到士兵們的緊張因素,實際上五六米遠外的士兵能聽到清指揮官的命令就非常不錯了。


    而線列排槍戰術動輒就是幾百人或者成千上萬人排成隊列進行戰鬥,隊列的橫向長度幾百米甚至幾公裏,如此大範圍的交戰區域,對於指揮官而言,他沒有擴音喇叭,沒有無線電等設備,傳達命令,指揮起部隊的作戰就是個問題了。


    李衛國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在隊列訓練上下功夫,讓士兵們熟練掌握各種隊列口令,提高戰場指揮效能。


    當然,在指揮作戰方麵,已經有幾百年火槍戰鬥史的歐美列強們,他們早已經總結出了一套合適的指揮方式,那就是利用軍樂隊,在戰場上傳達指揮官的命令。


    交戰規模越大,就需要配備更多的軍樂手,往往一支千人規模的部隊,就需要配備至少一百人的軍樂手,這個比例已經達到十比一,甚至更高。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戰場環境太嘈雜了,先不說喊殺聲、槍炮聲等,敵人也有軍樂手,雙方都在敲鑼打鼓,實際上也是相互幹擾,是一種壓製戰術,你的軍樂隊人數少聲音小,結果就會被敵方的軍樂聲蓋過,那麽你的士兵將聽不見指揮官的命令,結果不言而明。


    所以,交戰雙方都不得不配備大量的軍樂人手,以此來確保己方部隊的指揮行動順利進行。


    軍樂隊隻是戰場指揮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更關鍵的還在於士兵,集中體現在士兵的日常訓練上。


    戰場上既然靠軍樂隊來指揮軍隊,那麽就得要求士兵能夠聽得懂己方的軍樂所代表的各種含義和命令。


    這其實是一支軍隊的最大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訓練,到了戰場上的士兵基本上是聽不明白軍樂的含義,甚至理解錯,後者將直接導致整個軍隊的大亂,後果不堪設想。


    十九世紀中葉,英、法、德等列強國家的新兵訓練時間普遍在三年以上,也就是說從新兵招募開始,直到正式成為正規軍,需要至少三年的新兵訓練期,從中不難看出訓練一支能夠進行線列戰的軍隊有多麽困難,跟後世訓練三個月就能成為正規軍相比,所需時間比例高達12:1,就連普法戰爭後的德軍指揮官毛奇都忍不住感歎,德軍士兵苦苦訓練了二十年才能夠打敗法軍。


    若是細想一下,也難怪會出現這種局麵,依靠軍樂來指揮軍隊,就好比聽著歌曲跳舞一樣,就算是一個學了幾十年舞蹈的人,若是放在喊殺聲震天,槍炮聲不住轟鳴,地動山搖的緊張氣氛之中,也會出現緊張,也會聽錯歌曲邁錯了步子。


    所以,毛奇說德軍士兵苦苦訓練了二十年才打敗法軍,這並非是笑話,而是事實。


    李衛國既然知道線列火槍戰爭中的優缺點,那麽他自然要盡可能的避免了。


    為此,李衛國在這方麵做了詳細的考量,他雖然也準備了一支軍樂隊,但這支軍樂隊隻負責傳達三個命令,前進、暫停和後退,至於其他軍令,李衛國想到了旗語。


    一紅一綠兩個旗子,足以表達出指揮官的全部作戰命令,而且這個命令不需要士兵們看得懂,隻要基層軍官和基層傳令兵看得懂就行了。


    這樣一來,指揮官的命令不需要直接傳達到每一個士兵,隻需要傳達到個基層指揮官,然後各基層指揮官再傳達給他所在單位的其他士兵們就行了。這也簡化了命令傳達方式,士兵們不用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熟記各種軍樂聲音所代表的命令,也不會出現聽錯軍樂所代表的命令導致戰場上出現失誤了。


    不過,為了便於自己的士兵準確區分開跟其他列強軍隊的軍樂聲,李衛國想到了他上學時運動會上的鼓號隊。


    “咚咚!咚!”(大花鼓)


    “咚咚!嗒嗒!咚咚!嗒嗒!”(小軍鼓)


    “滴滴答滴答!滴滴滴答滴!”(軍號子)


    ……


    曾幾何時,李衛國一聽到那種鼓號聲就會熱血沸騰,渾身興奮,仿佛一下子迴到了學生時代。


    如今他將這套鼓號聲作為李家軍的戰鬥軍樂,當士兵們聽到鼓點和軍號時,步伐會自覺的踩著鼓點聲走,渾身熱血也跟著激昂的軍號聲而瞬間沸騰起來,震撼人心。


    前來軍營向李衛國匯報工作的吳庸在看到這支軍樂隊時,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大人,聞鼓進軍,乃是自古軍隊的慣例,卑職之前也見過一些綠營兵軍營中的大花鼓,特別大,往往由幾十個人方能抬著,於戰場上擂鼓助威,倒也頗具聲勢,提升士氣。”


    吳庸頓了頓,續道:“隻是卑職見這支軍樂隊的花鼓有些特別,比正常的大花鼓小了很多,單靠一個之力能夠掛在胸前,且打擊時傳出的聲音甚至還強於我所見過的所有大花鼓,尤其是後麵直接掛在腰間的小花鼓,其聲音似乎更加清脆,甚至比大花鼓的聲音還想,這實在是匪夷所思,世間竟有如此奇事,小花鼓竟然比大花鼓的聲音還響亮。”


    聽著吳庸的滿嘴疑惑,李衛國頓時哈哈大笑,說道:“這些大小花鼓皆是本縣親自改進過的,自然不同於傳統的花鼓了。”


    原來李衛國見傳統的大花鼓不但個頭大,重量大,不便於運輸,也不便於軍樂手長時間擊鼓,所以他想到了後世經過科學改良的軍鼓。


    於是李衛國命人準備了材料,並請工匠進行改良,使得軍鼓腔內擁有內外兩層,內層是10層厚的楓木,外層則是很厚的銅質鼓腔,於是這就讓這款軍鼓擁有楓木溫暖聲音的同時,又擁有金屬腔體明亮的聲音。


    同時,為了讓軍鼓的聲音變得更大,李衛國又想到一種"開放式"的鼓腔。這種軍鼓的創意產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如今被李衛國拿來使用,隻是簡單的將鼓腔內的空氣盡快排出,就可以讓下鼓皮發出更大的聲音。並且由於是金屬和木材混合製造,使得這種軍鼓產生另外一個奇特之處,就是可以讓聲音更加清脆。


    這樣一來,李衛國的軍樂隊裏,不論是大花鼓還是小軍鼓,其發出的聲音都特別響亮和清脆,傳播距離遠,聲波強,遠比傳統的花鼓響亮,更能讓士兵們在吵雜的戰場上聽清楚。同時,這種後世運動會上的經典鼓樂聲音也大不同於西方傳統軍樂聲,戰場上不至於令士兵產生混淆。


    聽完李衛國的解釋,吳庸頓時佩服的五體投地,他越來越發現李衛國的才能遠超想象,心中更加堅定了追隨李衛國的想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偽鈔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巡洋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巡洋艦並收藏偽鈔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