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二十七章匆匆數年
冬去春來,轉眼已過了數年,現在已是大業五年的三月,從仁壽三年八月份算起,楊勇成為皇帝實際上也有三年半的時間。
這三年多時間來,楊勇做了五件事,一是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域,撤並一些重複設置的州縣、二是重修律法、三是大力提倡官學、四是開建永濟渠、五是大造戰船。
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混亂,周朝末年,計有州210,郡580,縣1124;平定陳後,隋又得南朝30州、100郡、400縣。因此隋初共有州241,郡680,縣1524個。
基本上一州領五到六縣,郡一級卻形同虛設,官員機構隆腫不堪,以至朝庭到了年底窘迫到連官員薪俸都無法發放的地步。
開皇三年,楊堅果斷地罷天下郡,實行以州領縣的兩級行政區劃製度。於開皇九年(589年)平定南陳統一全國後,楊堅又將州縣兩級行政區劃製度推行至全國,到仁壽時,仍然有近二千個地方行政單位。
楊勇登基後,朝庭重改州為郡,並對部分州縣撤並,大業五年,全國郡為190,縣1255。比起仁壽年間又減掉了五分之一郡,五分之一的縣。
這麽多的行政區域撤減,自然產生了許多去職的官員,不過,這些官員也不是沒有去處,大隋正是蓬勃發展之時,朝庭在郡上設置司隸、刺史十五員,司監察之職,運河的修建和管理又需要一大批官員,加上紡織業的大發展給工部和戶部又增添了不少官員,除非是少數實在沒有能力的官員,否則都基本得到了新官位,撤並五分之一地方行政區域後,大業五年的官員總數比起大業元年還有所增加。
這也是沒有辦法之事,對於一個朝庭來講,隨著開國後承平時間越久,官員必定會越多,直到後期甚至會產生大量冗官冗員,這一點,宋朝無疑是典範,以至於到了明朝則矯枉過正,萬曆年間還有大量官職空缺,朝庭對於地方的掌控全部依靠地方士紳,民間空有大量財富,政府的稅收卻少得可憐,加稅隻能落到最貧窮的老百姓頭上,最終被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壓垮。
官員太多固然不好,官員太少也會出問題,這其中必須要找到一個平衡點,眼下大隋官民比例還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暫時不用為官員增加而擔心,撤並地方行政區域隻是為了能更好的貫徹朝庭對地方的掌控,若不是現在還不成熟,郡上麵有必要再設省一級,這樣一來,雖然還是迴到了原先地方三級行政製,不過,比例要比原先合理得多,大大減少機構的重複。
新的大業律已經在大業三年頒布,相比於開皇律,從十二篇增加到了十六篇,比起以前多了契約、交通、衛生、專利四項。
前三項都很好理解,契約對於商人來說是一個好東西,以前雖然有房契,地契等物,不過,商人交易多半還是依靠道德約束,隻是口頭約定,而契約則除了道德約束外,明明白白的將雙方的交易內容擺到了紙麵上,剛出來時,許多商人依然按照原先的做法,對契約並無多大興趣,後來嚐到甜頭後,買賣中簽訂契約的比例越來越高。
交通、衛生兩項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自從有了交通、衛生兩項法律,京城的出行和衛生狀況大有好較,至少大街上不會再有人騎馬橫衝亂撞,也不會到處是大牲畜的糞便。
隻是專利一項卻有些讓人模不著頭腦,直到有一名織廠女工再一次改進紡機構造,將織布的效率再次提高一倍,農學院花了一萬貫將專利買下,其他織廠必須交專利費才能使用後,一些人才恍然大悟,一時之間也出了一陣申請專利之風,畢竟雖然不知道農學院會從其它織廠得到多少專利費,單是那名女工得到的一萬貫足以讓絕大部分人眼紅。
為止,工部下麵同時又設了一個專利局,專門接待要申請專利之人,不過,大部分人申請的專利注定不能授予,因為他們申請的都是通用型的東西,隻有一些秘方或者新改進的技術才會得到專利,倒是有不少工匠和練丹的道士提請的專利得到通過。賣出去後就得到了一筆橫財。
最大的一筆專利費產生於大業四年三月,宣州涇縣下麵的一戶曹姓人家,改過祖祖輩輩對漢朝蔡論弟子孔丹用青檀樹所造出來的白紙進行改良,造出遠勝於以往紙張的宣紙,這種紙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經久不脆,不會褪色,後人稱讚其紙壽千年,特別適合用來書寫。
當時正值全國讀書之風大熾,若是能大規模生產,必定會給其曹家帶來滾滾財源,可惜曹家雖然祖祖輩輩從事紙張生產,將宣紙造出來後家產卻差點折騰光,根本無力大規模生產,更怕紙張的秘密泄露,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抱著試試的心裏,拿著樣品到京城的專利局申請。
不想,申請一遞上去,馬上專利就被批準下來,更是將農學院驚動,農學院院長,以前東宮管家鄒文騰親自出動,提出五萬貫將宣紙生產的專利買斷,曹家不過是中等人家,從祖輩開始做紙品生意起,家產也從來沒有超過五百貫,如今更是將家產折騰精光,進京的費用還是東挪西湊,一聽到農學院要用五萬貫將專利買下,當時曹姓家主腦袋就暈暈糊糊,差點一口答應。
不過,曹掌櫃畢竟是做生意出身,骨子裏有著生意人的精明,還是抵住了誘惑,最終農學院以五萬貫的專利費,加上不低於五萬貫的投資生產宣紙,兩家共享專利,雙方二八分成,曹家占其中二成,農學院才拿下了這份專利。
過了一年,曹掌櫃不由就佩服起自己當時沒有被五萬貫砸暈腦袋,宣紙一上市就引起轟動,引起搶購狂潮,讀書人紛紛以用宣紙為榮,最後這股風潮又擴展到朝庭,連朝庭的奏章也全部改用宣紙,當年投資,當年就盈利五萬貫,按照二成的份子,曹家得到了一萬貫的分紅。
天啊,這隻是第一年,以後還會越買越火,年利潤絕不止五萬貫,十萬貫,二十萬貫都有可能,若是以五十年計算,恐怕這份專利給曹家帶來的財富要達數百萬貫之巨。
曹家有時也不免有一個念頭,若是能獨占,那其中的利潤更是數千萬貫都不止,不過,曹掌櫃也隻能想想而已,不要說他沒有啟動資金,就算有資金,如果其中的利潤由曹家獨享,不知會引起多少明爭暗鬥,可是農學院則不同,那可是皇帝的內庫,誰敢打皇帝內庫的主意?與其隨時有可能飛來橫禍,不如穩穩的拿二成份子,何況曹家從此與內庫掛上了鉤,隻要不圖謀造反,恐怕可以在地方上橫著走。
專利的期限和後世一樣也是五十年,其實五十年太漫長了,後世許多專利不到十年,二十年早已過時,專利太長反而阻礙了社會進步,隻是後世許多發達國家喜歡以此來限製不發達的國家發展,在楊勇心中,專利期二十至三十年應當是一個合適期,隻是現在由於交通,信息傳達的緩慢,五十年也沒有什麽不妥,何況以後大隋幾乎可以肯定會一直做到領先於世界,專利期長一點也沒有什麽關係。
三年來,朝庭對官學的投入也是年年大規模增加,大業二年十萬貫錢,二十萬擔糧比起以前已是大手筆,到了大業五年,這筆錢財迅速增長到錢八十萬貫,糧一百六十萬擔,三年時間增長八倍,平均每年翻了一番。
為了鼓勵寒門子弟加入官學就讀,朝庭不但不收費用,還對官學生員大力資助,進入縣學的生員每人每年可領取一貫銅錢,四石大米的待遇,進入郡學的生員則每人每年可以領取一貫零五百文,六石米的待遇。
無論是縣學生還是郡學生,這筆收入足夠自己養活自己,當然,完全靠這個生活難免會清貧,而且也提供了他們一定出路,大部分教師都來自於以前成績優良的官學生,教師的待遇為生員六至二十倍左右,也就是說教師的最高年收入已達到了二十貫錢,四十石大米的地步,雖然比不上縣太爺,可是已經遠高於衙役和普通禁軍士兵的收入,而低等收入也達到了一般衙役的水平,可以養活一家。
如今糧價越來越低,京城不過鬥米十一二文,而南方糧價最低時更是跌到了七八文一鬥,一個壯勞力一年累死累活,耕上二三十畝地,一年才能打上五六十石糧左右,就是不吃不喝,價值也不過四五貫錢,比起教師來講待遇差遠了,而且娃娃入學就能領錢糧,哪裏還有這等好事。
這種情況下,要求入讀官學之人在大業三年就成井噴的狀況,朝庭馬上采取措施對入學生員進行限製,采取考試的方法進行錄取,具體為每年給地方劃分官學的名額,規定各郡各縣的官學生數量,才選取考試排在前麵之人。
同時對於官學教學內容也進行了大幅改動,引入了算術、物理,化學等內容。這些內容所用的教材大部分為楊勇根據自己記憶所編,其中楊勇以前收養的學員如呂沐霖等人也出了不少力氣。
許多東西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無法驗證,加上記憶誤差,自然免不了錯漏,不過,也有不少淺顯易懂的東西,隻是時人沒有歸納整理而已,許多人看上一遍就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對於一些暫時無法驗證的東西也不會太過排斥,隻是本著將信將疑的態度。
楊勇當然也不奢望所有人都會馬上把這些內容當成真理來用,若真是如此,再先進的知識也會變得停滯不前,楊勇隻不過給這個時代打開一扇觀察事務的門而已,原來將平時所看到的東西歸納起來竟然有這麽大的用處,隻要有人能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自然會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推動。
基本上官學所授的內容除了儒家經典外,縣學差不多相當於後世初中的知識水平,而郡學則有一些高中的內容,不過,這些知識體係並不完整,畢竟楊勇記憶再好也不可能將自己以前所學的內容全部記住,隻能想到哪裏記到哪裏。
除了縣學,郡學外,最高級別的就是京城所設的國子、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醫學七所學院。
開皇時期,三學改為六學,國子、太學、四門學教授儒家經典,而書學、算學、律學作為專科,培養專門人才,楊勇素性將六學改為七學,把原先隸屬於農學院的醫學也**起來,成立一所專門的大學,除醫學為專科學校外,前麵六所都算綜合性大學,學員不但要學習儒家經典,其餘學科也可以進行選擇性的學習。
如今僅京城七所大學的學員加起來已經有一萬多人,每所學校都超過一千人,這和後世動則數萬人的大學當然沒法比,不過,相對於此時的學校卻是規模宏大,每所學校一年都可以領取高達二萬餘貫和數萬石米的辦學經費。
第二十七章匆匆數年
冬去春來,轉眼已過了數年,現在已是大業五年的三月,從仁壽三年八月份算起,楊勇成為皇帝實際上也有三年半的時間。
這三年多時間來,楊勇做了五件事,一是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域,撤並一些重複設置的州縣、二是重修律法、三是大力提倡官學、四是開建永濟渠、五是大造戰船。
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混亂,周朝末年,計有州210,郡580,縣1124;平定陳後,隋又得南朝30州、100郡、400縣。因此隋初共有州241,郡680,縣1524個。
基本上一州領五到六縣,郡一級卻形同虛設,官員機構隆腫不堪,以至朝庭到了年底窘迫到連官員薪俸都無法發放的地步。
開皇三年,楊堅果斷地罷天下郡,實行以州領縣的兩級行政區劃製度。於開皇九年(589年)平定南陳統一全國後,楊堅又將州縣兩級行政區劃製度推行至全國,到仁壽時,仍然有近二千個地方行政單位。
楊勇登基後,朝庭重改州為郡,並對部分州縣撤並,大業五年,全國郡為190,縣1255。比起仁壽年間又減掉了五分之一郡,五分之一的縣。
這麽多的行政區域撤減,自然產生了許多去職的官員,不過,這些官員也不是沒有去處,大隋正是蓬勃發展之時,朝庭在郡上設置司隸、刺史十五員,司監察之職,運河的修建和管理又需要一大批官員,加上紡織業的大發展給工部和戶部又增添了不少官員,除非是少數實在沒有能力的官員,否則都基本得到了新官位,撤並五分之一地方行政區域後,大業五年的官員總數比起大業元年還有所增加。
這也是沒有辦法之事,對於一個朝庭來講,隨著開國後承平時間越久,官員必定會越多,直到後期甚至會產生大量冗官冗員,這一點,宋朝無疑是典範,以至於到了明朝則矯枉過正,萬曆年間還有大量官職空缺,朝庭對於地方的掌控全部依靠地方士紳,民間空有大量財富,政府的稅收卻少得可憐,加稅隻能落到最貧窮的老百姓頭上,最終被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壓垮。
官員太多固然不好,官員太少也會出問題,這其中必須要找到一個平衡點,眼下大隋官民比例還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暫時不用為官員增加而擔心,撤並地方行政區域隻是為了能更好的貫徹朝庭對地方的掌控,若不是現在還不成熟,郡上麵有必要再設省一級,這樣一來,雖然還是迴到了原先地方三級行政製,不過,比例要比原先合理得多,大大減少機構的重複。
新的大業律已經在大業三年頒布,相比於開皇律,從十二篇增加到了十六篇,比起以前多了契約、交通、衛生、專利四項。
前三項都很好理解,契約對於商人來說是一個好東西,以前雖然有房契,地契等物,不過,商人交易多半還是依靠道德約束,隻是口頭約定,而契約則除了道德約束外,明明白白的將雙方的交易內容擺到了紙麵上,剛出來時,許多商人依然按照原先的做法,對契約並無多大興趣,後來嚐到甜頭後,買賣中簽訂契約的比例越來越高。
交通、衛生兩項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自從有了交通、衛生兩項法律,京城的出行和衛生狀況大有好較,至少大街上不會再有人騎馬橫衝亂撞,也不會到處是大牲畜的糞便。
隻是專利一項卻有些讓人模不著頭腦,直到有一名織廠女工再一次改進紡機構造,將織布的效率再次提高一倍,農學院花了一萬貫將專利買下,其他織廠必須交專利費才能使用後,一些人才恍然大悟,一時之間也出了一陣申請專利之風,畢竟雖然不知道農學院會從其它織廠得到多少專利費,單是那名女工得到的一萬貫足以讓絕大部分人眼紅。
為止,工部下麵同時又設了一個專利局,專門接待要申請專利之人,不過,大部分人申請的專利注定不能授予,因為他們申請的都是通用型的東西,隻有一些秘方或者新改進的技術才會得到專利,倒是有不少工匠和練丹的道士提請的專利得到通過。賣出去後就得到了一筆橫財。
最大的一筆專利費產生於大業四年三月,宣州涇縣下麵的一戶曹姓人家,改過祖祖輩輩對漢朝蔡論弟子孔丹用青檀樹所造出來的白紙進行改良,造出遠勝於以往紙張的宣紙,這種紙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經久不脆,不會褪色,後人稱讚其紙壽千年,特別適合用來書寫。
當時正值全國讀書之風大熾,若是能大規模生產,必定會給其曹家帶來滾滾財源,可惜曹家雖然祖祖輩輩從事紙張生產,將宣紙造出來後家產卻差點折騰光,根本無力大規模生產,更怕紙張的秘密泄露,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抱著試試的心裏,拿著樣品到京城的專利局申請。
不想,申請一遞上去,馬上專利就被批準下來,更是將農學院驚動,農學院院長,以前東宮管家鄒文騰親自出動,提出五萬貫將宣紙生產的專利買斷,曹家不過是中等人家,從祖輩開始做紙品生意起,家產也從來沒有超過五百貫,如今更是將家產折騰精光,進京的費用還是東挪西湊,一聽到農學院要用五萬貫將專利買下,當時曹姓家主腦袋就暈暈糊糊,差點一口答應。
不過,曹掌櫃畢竟是做生意出身,骨子裏有著生意人的精明,還是抵住了誘惑,最終農學院以五萬貫的專利費,加上不低於五萬貫的投資生產宣紙,兩家共享專利,雙方二八分成,曹家占其中二成,農學院才拿下了這份專利。
過了一年,曹掌櫃不由就佩服起自己當時沒有被五萬貫砸暈腦袋,宣紙一上市就引起轟動,引起搶購狂潮,讀書人紛紛以用宣紙為榮,最後這股風潮又擴展到朝庭,連朝庭的奏章也全部改用宣紙,當年投資,當年就盈利五萬貫,按照二成的份子,曹家得到了一萬貫的分紅。
天啊,這隻是第一年,以後還會越買越火,年利潤絕不止五萬貫,十萬貫,二十萬貫都有可能,若是以五十年計算,恐怕這份專利給曹家帶來的財富要達數百萬貫之巨。
曹家有時也不免有一個念頭,若是能獨占,那其中的利潤更是數千萬貫都不止,不過,曹掌櫃也隻能想想而已,不要說他沒有啟動資金,就算有資金,如果其中的利潤由曹家獨享,不知會引起多少明爭暗鬥,可是農學院則不同,那可是皇帝的內庫,誰敢打皇帝內庫的主意?與其隨時有可能飛來橫禍,不如穩穩的拿二成份子,何況曹家從此與內庫掛上了鉤,隻要不圖謀造反,恐怕可以在地方上橫著走。
專利的期限和後世一樣也是五十年,其實五十年太漫長了,後世許多專利不到十年,二十年早已過時,專利太長反而阻礙了社會進步,隻是後世許多發達國家喜歡以此來限製不發達的國家發展,在楊勇心中,專利期二十至三十年應當是一個合適期,隻是現在由於交通,信息傳達的緩慢,五十年也沒有什麽不妥,何況以後大隋幾乎可以肯定會一直做到領先於世界,專利期長一點也沒有什麽關係。
三年來,朝庭對官學的投入也是年年大規模增加,大業二年十萬貫錢,二十萬擔糧比起以前已是大手筆,到了大業五年,這筆錢財迅速增長到錢八十萬貫,糧一百六十萬擔,三年時間增長八倍,平均每年翻了一番。
為了鼓勵寒門子弟加入官學就讀,朝庭不但不收費用,還對官學生員大力資助,進入縣學的生員每人每年可領取一貫銅錢,四石大米的待遇,進入郡學的生員則每人每年可以領取一貫零五百文,六石米的待遇。
無論是縣學生還是郡學生,這筆收入足夠自己養活自己,當然,完全靠這個生活難免會清貧,而且也提供了他們一定出路,大部分教師都來自於以前成績優良的官學生,教師的待遇為生員六至二十倍左右,也就是說教師的最高年收入已達到了二十貫錢,四十石大米的地步,雖然比不上縣太爺,可是已經遠高於衙役和普通禁軍士兵的收入,而低等收入也達到了一般衙役的水平,可以養活一家。
如今糧價越來越低,京城不過鬥米十一二文,而南方糧價最低時更是跌到了七八文一鬥,一個壯勞力一年累死累活,耕上二三十畝地,一年才能打上五六十石糧左右,就是不吃不喝,價值也不過四五貫錢,比起教師來講待遇差遠了,而且娃娃入學就能領錢糧,哪裏還有這等好事。
這種情況下,要求入讀官學之人在大業三年就成井噴的狀況,朝庭馬上采取措施對入學生員進行限製,采取考試的方法進行錄取,具體為每年給地方劃分官學的名額,規定各郡各縣的官學生數量,才選取考試排在前麵之人。
同時對於官學教學內容也進行了大幅改動,引入了算術、物理,化學等內容。這些內容所用的教材大部分為楊勇根據自己記憶所編,其中楊勇以前收養的學員如呂沐霖等人也出了不少力氣。
許多東西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無法驗證,加上記憶誤差,自然免不了錯漏,不過,也有不少淺顯易懂的東西,隻是時人沒有歸納整理而已,許多人看上一遍就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對於一些暫時無法驗證的東西也不會太過排斥,隻是本著將信將疑的態度。
楊勇當然也不奢望所有人都會馬上把這些內容當成真理來用,若真是如此,再先進的知識也會變得停滯不前,楊勇隻不過給這個時代打開一扇觀察事務的門而已,原來將平時所看到的東西歸納起來竟然有這麽大的用處,隻要有人能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自然會對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推動。
基本上官學所授的內容除了儒家經典外,縣學差不多相當於後世初中的知識水平,而郡學則有一些高中的內容,不過,這些知識體係並不完整,畢竟楊勇記憶再好也不可能將自己以前所學的內容全部記住,隻能想到哪裏記到哪裏。
除了縣學,郡學外,最高級別的就是京城所設的國子、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醫學七所學院。
開皇時期,三學改為六學,國子、太學、四門學教授儒家經典,而書學、算學、律學作為專科,培養專門人才,楊勇素性將六學改為七學,把原先隸屬於農學院的醫學也**起來,成立一所專門的大學,除醫學為專科學校外,前麵六所都算綜合性大學,學員不但要學習儒家經典,其餘學科也可以進行選擇性的學習。
如今僅京城七所大學的學員加起來已經有一萬多人,每所學校都超過一千人,這和後世動則數萬人的大學當然沒法比,不過,相對於此時的學校卻是規模宏大,每所學校一年都可以領取高達二萬餘貫和數萬石米的辦學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