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中烏雲翻騰,黑壓壓、陰沉沉,仿佛就要壓到地麵上一般。原本喧鬧的蟬噪聲突然止住,四下裏一片死寂。烏雲間不時的閃處道道電光,跟著就是“劈裏啪啦”隆隆巨響,四周的山巒仿佛都要被雷電劈開,直教人膽顫心驚,毛骨悚然。
放眼望去,黑雲下,群山之間,一大片廣闊空地之上,整整齊齊的排列著兩隊人馬,相距不過三十餘丈,兩軍相峙。隻見一邊戰旗上鑲著個鬥大的“韓”字,為首的是個將軍,手握一杆紅纓長槍,身跨棗紅寶馬,士兵個個一手握盾,一手執矛,仿若密林般,足有數萬之眾。另一邊戰旗上則繡個碩大的“李”字,為首的身著紫色戰袍,手握一柄大刀,坐下良駒毛色純白,士兵人人手體大刀,卻無盾牌,僅數千人。
突然間,一道亮光撕裂天幕,照得四野一片慘白,幾乎同時“劈裏啪啦”一陣炸雷,直震得地動山搖,霎時,雨點如黃豆般傾瀉而下。就在此時,兩位將軍一聲令下,雙方士兵便衝殺在一處。頓時,“衝啊!”、“殺啊!”喊殺聲響成一片。喊殺聲、刀槍碰撞聲、風聲、雨聲、雷鳴聲,亂作一團,慘叫聲不覺於耳。座下棗紅寶馬、手持長槍的正是宋太祖趙匡胤欽點的平西大將軍、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人稱韓瞪眼;胯下白馬良駒、手握寶刀-名曰劈月刀的正是昭義節度使李筠。李筠不滿趙匡胤陰謀兵變,欺侮孤兒寡母,逼迫幼主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因而起兵反宋。誰想,李筠為人剛愎自用,不聽勸告,沒有聽取閭丘仲卿之計,北聯北漢、契丹,對宋朝形成合圍之勢,而後又向後蜀求援未果,與北漢結盟卻又貌合神離。終因勢單力薄、孤掌難鳴,在長平為石守信所破,寫數千人敗逃至澤州。誰想,澤州又破,不得已而在此與宋平西大軍決一死戰。趙匡胤心知韓通與李筠乃八拜之交,且雖為副都指揮使卻實際掌控侍衛司重權, 令其為平西大將軍追剿李筠一則可以觀其是否真心歸順,再則可借機削弱韓通實力,減小隱患,實為一石二鳥之計。韓通雖性格粗暴,但卻極其講求“忠義”二字,而在趙匡胤威迫之下,忠與義隻能作一選擇。多方利弊權衡,韓通隻能選擇了忠,而舍卻了義。
韓李二人刀槍相交,“乒乓”作響。二人均無言語,隻是拚殺之時偶爾四目相對。韓通眼望著李筠,心道:“二弟,你我二人兄弟一場,如今卻刀槍相見………。今日一仗,不管誰生誰死,來生你我還要再做兄弟,同生死共患難。”李筠目光如炬,如此生死之間仍然氣概不減,真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廝殺之間心道:“大哥,今日你我二人迫不得已兵戎相見,但你我仍是好兄弟。唯有一事兄弟放心不下,就是我死後我的妻兒性命不保,還望大哥看在你我兄弟一場的份上,放他二人一條生路,給我李家留下一點血脈,小弟來生再報大恩。”韓通亦明白李筠的心思,暗道:“二弟放心,隻要大哥在一日,定保得弟妹與侄兒一日。”二人滿臉是水,分不清是淚水還是雨水。
李筠自長平兵敗,所剩千餘親兵皆為死忠親隨,個個習得李家劈月刀法,雖不能全部領悟劈月刀法之精妙,卻也是人人身手了得。昔日李家軍是仗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此一役,終究刀短槍長、眾寡懸殊,李家軍親兵縱有三頭六臂也無迴天之術。雖即如此,李家親兵卻都無畏生死,誓死追隨李將軍。一時間,兩軍死傷遍地,滿地泥水盡被鮮血染紅,匯成一股血河流淌而去。
韓李二人雖為兄弟,卻出手招招致命,竟如殺紅了眼的仇人。
韓通一招橫掃千軍,長槍直向李筠橫掃而來。眼看長槍將至,李筠不慌不忙提刀上撥,身體向後仰去貼於馬背。韓通見一招落空,便將長槍由背後繞至胸前,突然掉轉槍頭,一招迴馬槍直奔李筠背心刺來。這一招來得出其不意,既狠又準,其力道之大,槍速之疾 ,可謂防不勝防,一般武將必然斃命。眼看槍已至跟前,就要喪命槍下,隻見李筠猛地轉身,將大刀於胸前一橫,隻聽“當”的一聲,槍尖正刺再劈月刀上,刀槍碰撞之處火星迸出。韓通麵部抽搐了幾下,同時卻有似露非露絲絲笑意,仿佛道:“謝天謝地,沒有刺中…………”
雖今日韓通與李筠必有一死,雙方出招,招招奪命,但於情於義誰都不願看到對方死於自己之手。李筠左掌猛擊刀麵,“倉”的一聲槍被彈迴,其勁道之剛猛,韓通手中長槍險些被震脫,隻覺手掌隱隱作痛,滲出絲絲鮮血。李筠趁勢將刀身一轉直刺向韓通腋下。此招正是劈月刀法的直刀式第二招“順水推舟”。此招與韓家槍的“迴馬槍”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因刀比槍短小靈活而勝過“迴馬槍”。這一招是敗中求勝、出其不意,若不是韓通與李筠為八拜之交,對李家刀法了如指掌,定難逃此劫。隻見韓通上身略向左一閃,李筠便刺了個空。韓通“噌”地縱身離馬翻騰至半空,腳上頭下之時,他掉轉槍頭直刺向李筠麵門。卻見李筠略一側身便輕鬆將這一招化解開來,左掌一拍馬背,來個燕子翻身,已然躍立於馬背之上。就在此時,韓通也已落於馬背。二人刀槍相對,卻默默無語,任憑戰馬奔騰。良久,二人刀槍齊出,“乒乓”作響。刀光槍影、你來我往,馬上馬下、如燕雙飛。李家刀劈、砍、擋、殺,刀刀狠猛。韓家槍挑、撥、點、刺,疾如閃電。一陣“乒乒乓乓”,直殺得天昏地暗。
韓李二人酣戰約莫一個時辰,李筠親兵已幾乎全軍覆沒。到處是戰死的士兵屍體,其慘烈程度世所罕見。隻見李筠滿麵是水,是雨水還是淚水,恐怕無人能曉。望著躺在地上滿是戰死士兵的屍首,眼睛裏一片茫然,慘然的一聲冷笑,麵部露出痛苦而悲愴的表情。
突然,李筠收刀而立,仰天一聲長笑“哈哈哈………”。
笑聲中透出一股極大的悲痛和怨怒,讓人不寒而栗。
一支冷箭“嗖”地一聲飛來,正中李筠左胸,鮮血迅速染紅了戰袍。韓通還未明白怎麽迴事,就聽“嗖嗖嗖”箭如雨點般向李筠飛來。頃刻間,數百支羽箭直插入李筠的身體。再看李筠,手拄寶刀,威風凜凜,怒目圓睜,韓通部下無一人敢上前去。此時,李筠一動不動,已然喪命。
隻見韓通麵部肌肉抽搐了幾下,手握長槍略微顫抖,眼睛裏一片模糊,不知是在為死去的兄弟李筠悲傷還是為自己悲哀!
那日,澤州城被破,李筠深感大勢已去,暗中安排家將李蓬生隨時準備護送其妻兒出城,隱姓埋名於民間,但求保住李家一點血脈。韓通與李筠一戰,將李筠殘部全部剿滅,宋主趙匡胤又命其隨之親征潞州。韓通心中十分清楚,趙匡胤此次親征潞州用不了多少時日便可破城,那時,義弟妻兒必是兇多吉少,更有可能又要死於自己之手。義弟死於自己之手已是不義,如若弟妹與小侄兒又死於自己之手便是不仁,若不殺則是為不忠。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自己將陷於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境地。更何況,義弟已死,無論如何也要保住李家這點血脈,否則,如何麵對死去的義弟。當即,便暗中派出親信通風報信,讓李蓬生立刻趕往潞州,保護李筠妻兒逃出潞州,以免遭屠戮。
李蓬生聞聽李筠已戰死,悲憤交加,急忙策馬向潞州而去。
李蓬生本是性情中人,對李筠忠心耿耿,雖武功頗高,劈月刀法已十分的精湛,隻在李筠一人之下而已,但他卻是粗人一個,且又嗜酒如命。李蓬生疾馬狂奔,一路灑淚,悲憤至極,恨不能追隨李筠而去。但一想,大哥留下他就是為了以防不測,如果他也走了,留下可憐的孤兒寡母,豈不任人殘害。想到此,隻能強忍悲痛,暫且苟且偷生,保護大嫂與幼侄,以報大哥知遇之恩。沿路途徑幾家酒肆,李蓬生縱然嗜酒如命,此時也無心想他杯中之物。
來到潞州城下,見宋軍未到,不禁鬆了口氣,取出令牌示與守城軍士,進得城來。李蓬生徑直往李府而去。隻見街上行人怡然自得,叫賣、車馬聲,一片喧嘩,渾然不知宋軍壓境,大難臨頭。潞州城內,百姓、市井、景物如故,而今故人不在。想到這裏,不禁心頭一緊、鼻尖一酸,淚水險些奪眶而出,悲從心來。李蓬生愈想愈悲痛,愈想愈傷心。
此時已是晌午,他已是口幹舌燥,忽聞陣陣酒香撲鼻,抬頭一看,隻見“來旺酒樓”四個大字映入眼簾。
他跳下馬來直入酒樓,選了個靠窗戶的酒桌做下。
隻見一夥計過來用不擦了擦酒桌,滿臉堆笑,問道:“大爺,您要點什麽?我們酒樓紅燒黃河鯉魚可是一絕啊!還有貴妃雞、叫花雞………。。”
未等他說完,李蓬生便道:“來壇好酒便是!”
夥計問道:“來點什麽下酒的小菜?”
李蓬生朝他眼睛一瞪,嚇的夥計打了個冷顫,不敢再問。
片刻,夥計扯著嗓子拉長了調子,喊道:“來嘞!好酒一壇!”
不等他放下酒壇,擺好碗,李蓬生便一把奪了過來,撕開封口便往碗裏倒酒。
夥計本想再問他還來點什麽,但一想剛才那一瞪眼,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心裏直嘀咕:“真是個怪人,光喝酒不吃菜,莫不是吃不起麽?”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心道:“看他穿著不像窮鬼啊!”
李蓬生隻顧飲酒,一碗接著一碗,如飲水一般。
不多時已將一壇酒喝個精光,他提起酒壇隻倒出幾滴來,便叫道:“再來一壇!”
隻聽那夥計喊道:“好酒一壇!”手上還端著一碟下酒小菜,道:“喝酒怎麽少得了下酒小菜?這是咱掌櫃的送給您的,客官,您慢用。”
李蓬生卻不理會,到了一碗便一飲而盡。他想起往日與大哥一起出生入死,今日卻已陰陽兩隔,是越想越傷心。忽然,他提起酒壇徑往嘴裏灌,酒水一半倒在口中一半流在身上。
李筠與李蓬生明為主仆,實如兄弟一般。他二人常常把酒言歡,共習李家劈月刀法,他兩既是主仆,又是兄弟,亦是知己。李蓬生雖生性魯莽,但為人憨厚,刀法卻已甚是純熟,隻在李筠一人之下而已。這正是李筠為何唯獨將他留下,並將妻兒托付於他的原因所在。
想李筠在世之時,二人常酒香之地品酒論刀,好不愜意,想不到世事無常,僅隔數日,已是物似人非。李蓬生越想越悲傷,越悲傷就越喝得急。第二壇酒喝完,他又要了一壇。一邊喝酒,一邊嘴裏嘰裏咕嚕,不知說些什麽,身子已微微有些顫動。突然,“嘩啦”的一聲響,酒壇已摔得粉碎,滿地是酒。再看李蓬生已醉到伏於酒桌之上。夥計過來怯生生地推了推他,口中喊道:“客官!客官………”李蓬生一動不動,早已不省人事。那夥計見他無任何反應,隻得搖了搖頭離開。
許久,李蓬生迷迷糊糊醒來,隻覺得頭腦隱隱作痛,依稀聽見千萬人在吵吵嚷嚷,唿喝聲、哭喊聲、馬蹄聲、物品碰撞聲,響成一片。這聲音越來越近,隻聽得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迅速掠過街麵,緊隨其後便是陣陣腳步聲,已然是千軍萬馬。
李蓬生猛然大叫一聲:“不好!”便起身飛奔出去。下得樓來急忙解開韁繩,飛身上馬,雙腿用力一夾,大刀往馬屁股上用力一拍,大喝一聲:“駕……。”這馬兒受此一重擊“噅兒”一聲便奮蹄向東市疾奔而去。
放眼望去,黑雲下,群山之間,一大片廣闊空地之上,整整齊齊的排列著兩隊人馬,相距不過三十餘丈,兩軍相峙。隻見一邊戰旗上鑲著個鬥大的“韓”字,為首的是個將軍,手握一杆紅纓長槍,身跨棗紅寶馬,士兵個個一手握盾,一手執矛,仿若密林般,足有數萬之眾。另一邊戰旗上則繡個碩大的“李”字,為首的身著紫色戰袍,手握一柄大刀,坐下良駒毛色純白,士兵人人手體大刀,卻無盾牌,僅數千人。
突然間,一道亮光撕裂天幕,照得四野一片慘白,幾乎同時“劈裏啪啦”一陣炸雷,直震得地動山搖,霎時,雨點如黃豆般傾瀉而下。就在此時,兩位將軍一聲令下,雙方士兵便衝殺在一處。頓時,“衝啊!”、“殺啊!”喊殺聲響成一片。喊殺聲、刀槍碰撞聲、風聲、雨聲、雷鳴聲,亂作一團,慘叫聲不覺於耳。座下棗紅寶馬、手持長槍的正是宋太祖趙匡胤欽點的平西大將軍、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人稱韓瞪眼;胯下白馬良駒、手握寶刀-名曰劈月刀的正是昭義節度使李筠。李筠不滿趙匡胤陰謀兵變,欺侮孤兒寡母,逼迫幼主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因而起兵反宋。誰想,李筠為人剛愎自用,不聽勸告,沒有聽取閭丘仲卿之計,北聯北漢、契丹,對宋朝形成合圍之勢,而後又向後蜀求援未果,與北漢結盟卻又貌合神離。終因勢單力薄、孤掌難鳴,在長平為石守信所破,寫數千人敗逃至澤州。誰想,澤州又破,不得已而在此與宋平西大軍決一死戰。趙匡胤心知韓通與李筠乃八拜之交,且雖為副都指揮使卻實際掌控侍衛司重權, 令其為平西大將軍追剿李筠一則可以觀其是否真心歸順,再則可借機削弱韓通實力,減小隱患,實為一石二鳥之計。韓通雖性格粗暴,但卻極其講求“忠義”二字,而在趙匡胤威迫之下,忠與義隻能作一選擇。多方利弊權衡,韓通隻能選擇了忠,而舍卻了義。
韓李二人刀槍相交,“乒乓”作響。二人均無言語,隻是拚殺之時偶爾四目相對。韓通眼望著李筠,心道:“二弟,你我二人兄弟一場,如今卻刀槍相見………。今日一仗,不管誰生誰死,來生你我還要再做兄弟,同生死共患難。”李筠目光如炬,如此生死之間仍然氣概不減,真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廝殺之間心道:“大哥,今日你我二人迫不得已兵戎相見,但你我仍是好兄弟。唯有一事兄弟放心不下,就是我死後我的妻兒性命不保,還望大哥看在你我兄弟一場的份上,放他二人一條生路,給我李家留下一點血脈,小弟來生再報大恩。”韓通亦明白李筠的心思,暗道:“二弟放心,隻要大哥在一日,定保得弟妹與侄兒一日。”二人滿臉是水,分不清是淚水還是雨水。
李筠自長平兵敗,所剩千餘親兵皆為死忠親隨,個個習得李家劈月刀法,雖不能全部領悟劈月刀法之精妙,卻也是人人身手了得。昔日李家軍是仗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此一役,終究刀短槍長、眾寡懸殊,李家軍親兵縱有三頭六臂也無迴天之術。雖即如此,李家親兵卻都無畏生死,誓死追隨李將軍。一時間,兩軍死傷遍地,滿地泥水盡被鮮血染紅,匯成一股血河流淌而去。
韓李二人雖為兄弟,卻出手招招致命,竟如殺紅了眼的仇人。
韓通一招橫掃千軍,長槍直向李筠橫掃而來。眼看長槍將至,李筠不慌不忙提刀上撥,身體向後仰去貼於馬背。韓通見一招落空,便將長槍由背後繞至胸前,突然掉轉槍頭,一招迴馬槍直奔李筠背心刺來。這一招來得出其不意,既狠又準,其力道之大,槍速之疾 ,可謂防不勝防,一般武將必然斃命。眼看槍已至跟前,就要喪命槍下,隻見李筠猛地轉身,將大刀於胸前一橫,隻聽“當”的一聲,槍尖正刺再劈月刀上,刀槍碰撞之處火星迸出。韓通麵部抽搐了幾下,同時卻有似露非露絲絲笑意,仿佛道:“謝天謝地,沒有刺中…………”
雖今日韓通與李筠必有一死,雙方出招,招招奪命,但於情於義誰都不願看到對方死於自己之手。李筠左掌猛擊刀麵,“倉”的一聲槍被彈迴,其勁道之剛猛,韓通手中長槍險些被震脫,隻覺手掌隱隱作痛,滲出絲絲鮮血。李筠趁勢將刀身一轉直刺向韓通腋下。此招正是劈月刀法的直刀式第二招“順水推舟”。此招與韓家槍的“迴馬槍”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因刀比槍短小靈活而勝過“迴馬槍”。這一招是敗中求勝、出其不意,若不是韓通與李筠為八拜之交,對李家刀法了如指掌,定難逃此劫。隻見韓通上身略向左一閃,李筠便刺了個空。韓通“噌”地縱身離馬翻騰至半空,腳上頭下之時,他掉轉槍頭直刺向李筠麵門。卻見李筠略一側身便輕鬆將這一招化解開來,左掌一拍馬背,來個燕子翻身,已然躍立於馬背之上。就在此時,韓通也已落於馬背。二人刀槍相對,卻默默無語,任憑戰馬奔騰。良久,二人刀槍齊出,“乒乓”作響。刀光槍影、你來我往,馬上馬下、如燕雙飛。李家刀劈、砍、擋、殺,刀刀狠猛。韓家槍挑、撥、點、刺,疾如閃電。一陣“乒乒乓乓”,直殺得天昏地暗。
韓李二人酣戰約莫一個時辰,李筠親兵已幾乎全軍覆沒。到處是戰死的士兵屍體,其慘烈程度世所罕見。隻見李筠滿麵是水,是雨水還是淚水,恐怕無人能曉。望著躺在地上滿是戰死士兵的屍首,眼睛裏一片茫然,慘然的一聲冷笑,麵部露出痛苦而悲愴的表情。
突然,李筠收刀而立,仰天一聲長笑“哈哈哈………”。
笑聲中透出一股極大的悲痛和怨怒,讓人不寒而栗。
一支冷箭“嗖”地一聲飛來,正中李筠左胸,鮮血迅速染紅了戰袍。韓通還未明白怎麽迴事,就聽“嗖嗖嗖”箭如雨點般向李筠飛來。頃刻間,數百支羽箭直插入李筠的身體。再看李筠,手拄寶刀,威風凜凜,怒目圓睜,韓通部下無一人敢上前去。此時,李筠一動不動,已然喪命。
隻見韓通麵部肌肉抽搐了幾下,手握長槍略微顫抖,眼睛裏一片模糊,不知是在為死去的兄弟李筠悲傷還是為自己悲哀!
那日,澤州城被破,李筠深感大勢已去,暗中安排家將李蓬生隨時準備護送其妻兒出城,隱姓埋名於民間,但求保住李家一點血脈。韓通與李筠一戰,將李筠殘部全部剿滅,宋主趙匡胤又命其隨之親征潞州。韓通心中十分清楚,趙匡胤此次親征潞州用不了多少時日便可破城,那時,義弟妻兒必是兇多吉少,更有可能又要死於自己之手。義弟死於自己之手已是不義,如若弟妹與小侄兒又死於自己之手便是不仁,若不殺則是為不忠。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自己將陷於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境地。更何況,義弟已死,無論如何也要保住李家這點血脈,否則,如何麵對死去的義弟。當即,便暗中派出親信通風報信,讓李蓬生立刻趕往潞州,保護李筠妻兒逃出潞州,以免遭屠戮。
李蓬生聞聽李筠已戰死,悲憤交加,急忙策馬向潞州而去。
李蓬生本是性情中人,對李筠忠心耿耿,雖武功頗高,劈月刀法已十分的精湛,隻在李筠一人之下而已,但他卻是粗人一個,且又嗜酒如命。李蓬生疾馬狂奔,一路灑淚,悲憤至極,恨不能追隨李筠而去。但一想,大哥留下他就是為了以防不測,如果他也走了,留下可憐的孤兒寡母,豈不任人殘害。想到此,隻能強忍悲痛,暫且苟且偷生,保護大嫂與幼侄,以報大哥知遇之恩。沿路途徑幾家酒肆,李蓬生縱然嗜酒如命,此時也無心想他杯中之物。
來到潞州城下,見宋軍未到,不禁鬆了口氣,取出令牌示與守城軍士,進得城來。李蓬生徑直往李府而去。隻見街上行人怡然自得,叫賣、車馬聲,一片喧嘩,渾然不知宋軍壓境,大難臨頭。潞州城內,百姓、市井、景物如故,而今故人不在。想到這裏,不禁心頭一緊、鼻尖一酸,淚水險些奪眶而出,悲從心來。李蓬生愈想愈悲痛,愈想愈傷心。
此時已是晌午,他已是口幹舌燥,忽聞陣陣酒香撲鼻,抬頭一看,隻見“來旺酒樓”四個大字映入眼簾。
他跳下馬來直入酒樓,選了個靠窗戶的酒桌做下。
隻見一夥計過來用不擦了擦酒桌,滿臉堆笑,問道:“大爺,您要點什麽?我們酒樓紅燒黃河鯉魚可是一絕啊!還有貴妃雞、叫花雞………。。”
未等他說完,李蓬生便道:“來壇好酒便是!”
夥計問道:“來點什麽下酒的小菜?”
李蓬生朝他眼睛一瞪,嚇的夥計打了個冷顫,不敢再問。
片刻,夥計扯著嗓子拉長了調子,喊道:“來嘞!好酒一壇!”
不等他放下酒壇,擺好碗,李蓬生便一把奪了過來,撕開封口便往碗裏倒酒。
夥計本想再問他還來點什麽,但一想剛才那一瞪眼,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心裏直嘀咕:“真是個怪人,光喝酒不吃菜,莫不是吃不起麽?”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心道:“看他穿著不像窮鬼啊!”
李蓬生隻顧飲酒,一碗接著一碗,如飲水一般。
不多時已將一壇酒喝個精光,他提起酒壇隻倒出幾滴來,便叫道:“再來一壇!”
隻聽那夥計喊道:“好酒一壇!”手上還端著一碟下酒小菜,道:“喝酒怎麽少得了下酒小菜?這是咱掌櫃的送給您的,客官,您慢用。”
李蓬生卻不理會,到了一碗便一飲而盡。他想起往日與大哥一起出生入死,今日卻已陰陽兩隔,是越想越傷心。忽然,他提起酒壇徑往嘴裏灌,酒水一半倒在口中一半流在身上。
李筠與李蓬生明為主仆,實如兄弟一般。他二人常常把酒言歡,共習李家劈月刀法,他兩既是主仆,又是兄弟,亦是知己。李蓬生雖生性魯莽,但為人憨厚,刀法卻已甚是純熟,隻在李筠一人之下而已。這正是李筠為何唯獨將他留下,並將妻兒托付於他的原因所在。
想李筠在世之時,二人常酒香之地品酒論刀,好不愜意,想不到世事無常,僅隔數日,已是物似人非。李蓬生越想越悲傷,越悲傷就越喝得急。第二壇酒喝完,他又要了一壇。一邊喝酒,一邊嘴裏嘰裏咕嚕,不知說些什麽,身子已微微有些顫動。突然,“嘩啦”的一聲響,酒壇已摔得粉碎,滿地是酒。再看李蓬生已醉到伏於酒桌之上。夥計過來怯生生地推了推他,口中喊道:“客官!客官………”李蓬生一動不動,早已不省人事。那夥計見他無任何反應,隻得搖了搖頭離開。
許久,李蓬生迷迷糊糊醒來,隻覺得頭腦隱隱作痛,依稀聽見千萬人在吵吵嚷嚷,唿喝聲、哭喊聲、馬蹄聲、物品碰撞聲,響成一片。這聲音越來越近,隻聽得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迅速掠過街麵,緊隨其後便是陣陣腳步聲,已然是千軍萬馬。
李蓬生猛然大叫一聲:“不好!”便起身飛奔出去。下得樓來急忙解開韁繩,飛身上馬,雙腿用力一夾,大刀往馬屁股上用力一拍,大喝一聲:“駕……。”這馬兒受此一重擊“噅兒”一聲便奮蹄向東市疾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