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完顏宗輔仔細的打量著被完顏希伊推薦而來的漢人。


    “此人乃是南朝政和五年進士,在上一次南下之時被擄至我朝。”完顏希伊介紹道。


    不過被他們抓走的宋朝大臣不計其數,秦檜其實在其中並不起眼,完顏宗輔也沒什麽特別的印象。


    “正是在下。”秦檜低著頭,不敢多說一句話,在金人介紹他的時候恭恭敬敬的不敢逾越半分。


    “你說此人可為棋子,可有把握?”完顏宗輔對於完顏希伊所推薦的這個人才仍然有所疑慮。


    這一次準備安插間諜,那麽人選上不僅要合適還要可靠有能力。


    “右帥,不知你還有印象麽?當初張邦昌為割地使來我朝商討的時候,可是有幾人隨侍而來。”


    完顏希伊提了這個事情後,宗輔似乎想起來了什麽,當初還是完顏宗望主持的議和會議,他也在身旁。


    “是有這麽一個事情,那張邦昌的其中一個幕僚態度甚是強硬,張邦昌都答應了的事情,竟然在和議會上指著張邦昌的鼻子大罵他賣主求榮。”那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完顏宗輔想起來也有些模糊。


    不過完顏希伊倒是記得很清楚。“當初那罵張邦昌賣主求榮的人,正是這……秦檜。”


    “哦?!”完顏宗輔有些不敢相信。“真的?敢在和議會上如此放肆的人,肯定是在南朝主戰,又怎麽會心向我朝,為我朝做事?”


    “正是因為此人原本是主戰,此時將其放迴南朝,更容易得到趙榛的賞識。”


    這話倒是不假,趙榛的大宋,投降派和主和派要麽被治罪處理掉了,要麽在朝堂上當個吉祥物沒有任何話語權。


    主戰派當政的情況下,也隻有同為主戰派的人才有可能步步高升,掌握實權。


    秦檜曾經是強硬的主戰派,在完顏希伊看來,將他還迴大宋的朝廷,幾乎可以確定會受到宋朝的重用,那趙榛必然會像對待李綱,嶽飛一樣,把秦檜當做珍寶。


    等到秦檜得權,誰又能想到這個主戰派實際上是他們大金安插在宋朝大棋子?


    想不到吧!那趙榛肯定想不到吧!


    意思,宗輔是明白了,也覺得靠譜。


    隻是讓宗輔不明白的地方是,一個強硬的主戰派,怎麽會投降於他們,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事情。


    關於這個事情的解釋,完顏希伊沒有當著大家的麵明說,附身在宗輔的耳邊說了些什麽後,完顏宗輔才豁然開朗,不在有任何疑慮。


    自始至終,秦檜都在一旁安靜的等待著金人的吩咐。


    站的時間有點長,屁股有點疼,尤其是菊花那邊……火辣辣的疼痛。


    之所以秦檜現在決定付出一切的報效大金,實在是因為金人如此道義,用他們的土方法為他治好了困擾他多年的便秘。


    將秦檜放迴大宋是金人他們對宋策略的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扶植一個新的漢人王朝用來和宋朝相互消耗。


    “除了張邦昌之外,沒有其他的人選了。”


    新的漢人王朝的皇帝,毫無疑問再一次落在了張邦昌身上。


    也不知道為何金人如此認死理,如此認可張邦昌,或許其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py交易,那也說不準。


    總之對於金人來說,讓誰當皇帝都無所謂,有才也好,無才也罷,重要的是容易掌控在手中。


    這麽看來張邦昌的確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金人在返迴燕京之後,政治上的布置便隨之展開。


    完顏宗輔向金太宗上書冊立張邦昌為大金兒皇帝,建國號大齊,以大名府為首都,統領河北山東等歸降大金的漢人地盤。


    冊立使來迴上京與燕京之間花了兩個月。


    金天會五年,宋鎮遠元年十一月的時候。


    大齊帝國正是成立。


    投降了大金的一眾降將,將張邦昌擁立在中間,向金朝的冊立使跪拜。


    冊立使向張邦昌等人宣讀金太宗發來的冊立詔書。


    一幹降臣紛紛向張邦昌道賀,並唿萬歲雲雲。


    被眾星捧月的張邦昌一臉苦瓜臉,就算是笑起來也是十分難看。


    他是真的對當皇帝一點點興趣都沒有,況且這皇帝當的,不僅僅要對金人點頭哈腰,還要被宋朝人問候爹媽。


    百年之後,那在史書上怕是得被罵個狗血淋頭。


    真的好難啊,隻想迴家,當個小官,過些安安穩穩的日子。


    但,這似乎根本不是他能決定的事情,金人發話了,那這皇帝就算硬著頭皮也得頂上去。


    心裏很糾結的張邦昌在眾人的注視之下,將皇袍皇冠披掛在身,這也正式向天下宣告。


    大齊帝國正式成立。


    ……


    宋金交戰之後,雙方都暫時處於和平階段。


    但這樣的和平階段也隻在為下一次衝突做著準備而已。


    趙榛將都城遷至了應天府。


    應天府東臨徐州,西至開封。


    南接淮揚,北抵山東。


    戰略要衝,卻無險可守。


    易攻難守,實在是兵家必丟之地。


    如果不用大量的兵力駐紮左右,那是金人敢來就敢投。


    李綱和張浚都已經將定都於應天的利弊都分析給趙榛聽了,這些趙榛都已經心知肚明。


    但趙榛還是最終下了決定,駕臨應天。


    應天府總歸是四大都之一。


    城池龐大之外,應天學院的號召力下,天下的才子佳人都雲集於此。


    當趙榛在親兵的互送下,和其他的皇室成員率先抵達應天府的時候,大小官員,以及平民百姓皆出城相迎。


    按理說,遷都如果不著急的話,最好應當在應天府修建完宮殿之後,才能迎接皇帝的到來。


    就像朱棣是在紫禁城修建完成之後搬到北京,現房肯定要比期房更加靠譜。


    但對於趙榛來說,他已經沒有更多的閑工夫繼續等下去,遷都的事情已經迫在眉睫。


    宮殿的地基還沒挖,一大票人就已經風塵仆仆的轉移到了應天。


    那應天府衙被改造成了趙榛的臨時行宮,至於宮殿的事情。


    張浚也提過,修宮殿是肯定必要的,但規模上卻不應該大興土木。


    開封的皇宮本身在各大王朝中算起最小的存在,而趙榛再這基礎上讓其再次縮水一半。


    人力物力浪費在這個事情上太沒有意義。


    另一方麵。


    李綱向趙榛推舉了一個叫做……秦檜的人才,據說剛從金人手中逃迴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不南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那日十月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那日十月十並收藏北宋不南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