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藩屬國數量之多,是超過曆朝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藩屬國管理,並建立了正規的朝貢製度,將周邊的藩屬國分為三六九等,根究對方與大明的遠近親疏,分為——朝貢國、藩屬國、附屬國、服屬國、贈貢國、屏藩、藩屏等等等級。並且,製定了一係列的法規,處理大明與藩屬國之間的關係。
像朝鮮、琉球中山等等國家,態度最為恭敬,每年都進行朝貢,這是最頂級的朝貢國。大明周邊的一些接受大明冊封,並未大明效力的蒙古部落,也活得藩屬國的資格。日本呢,則是鄭和下西洋之前,在東洋巡航,接受了許多日本大名效忠。日本當時處於分裂狀態,大明冊封了日本多支“附屬國”。附屬國的地位,不算高也不算低。像朝鮮、琉球等等國家,在藩屬國中地位較高,原因是明初時,大明能夠在兩國外派官員和駐軍。
比如,琉球群島原本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地區,十萬人口的小國,也有幾百股“軍閥”勢力。琉球的中山國國王尚氏,投效大明,明初時大明幫助中山國統一了琉球,建立了琉球第一尚氏王朝。此時,第一尚氏王朝被第二尚氏王朝推翻多年,但是琉球與大明之間的關係,變化不大。
琉球國是最充滿大明海外殖民的痕跡。
至今,大明派遣的華僑官吏後代,也占據了琉球國官府的許多重要官職,並且這些官職是世襲的。
而明初時,大明冊封日本地區的藩屬國,可不止一個。擁有多個棋子,如果利用得當,完全可以將日本納入中國的海外殖民地。
不過,大明自鄭和下西洋成為絕唱後,對於海外的戰略布局,也紛紛被拋棄。比如,日本地區冊封的一些附屬國的棋子,自始至終,大明並沒有派遣一兵一卒,幫助日本地區冊封的那些附屬國進行爭霸,僅進行了一些朝貢貿易。因此,大明也並沒有在日本地區,牟取到殖民利益。
而明朝中期,倭寇、朝鮮戰爭等等因素,導致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更顯冷漠。德川幕府成立後,非常注重與大明改善關係,有意恢複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但是,倭寇的名聲實在太差,大明的傳統官僚,並不準備拿自己政治生命賭博,與“倭寇”恢複宗藩關係。
事實上,將日本納入藩屬國,擁有巨大的好處。比如,明朝末年的天災人禍,除了由於財富分配機製出了問題之外,還與銀本位製度有關。
明朝末年,張居正的改革,確立了銀本位製度,上繳中央的稅收,大半折合成白銀。這樣,不但便於運輸,也更利於中央財政。但是,原本歐洲的白銀是源源不斷向大明供應的,誰料到歐洲徒然爆發了三十年戰爭,流向大明的白銀相對減少。
而白銀流入的減少,其實變相讓白銀升值了,稅收以白銀征收,其實等於加重了民間的負擔。這一丁點的負擔,如果在盛世時期,並不會鬧出什麽風浪,但是明末天災人禍情況下,底層人民負擔稍微重一點,就會不堪重負,從而爆發出揭竿而起的反抗。
而與日本恢複邦交,有利於加大貿易。日本的白銀流向中國,一直可以維持到19世紀。等到19世紀時,日本大多數的銀礦,才開始枯竭,無以為繼。
而與日本擴大貿易,有利於白銀流入,便可以代替美洲白銀暫停流入帶來的銀荒。銀荒,對於大明來說,危害性僅次於糧荒!
白銀供應充足,不斷能夠有效刺激貿易。而且,白銀價值相對貶值,也有利於減低以白銀納稅的底層百姓負擔。
此時的日本與大明之間,並沒有成功建立官方的外交關係。所以,幕府的使者們,先以外國商人的身份,在天津港口進行登記注冊。按照天津港的規矩,外國的商人,繳納了響應的關稅和身份登記費用後,可以在天津特區居留6個月。在6個月以內,這些外國人想要獲得更長的居留權,則需要再度提出申請。
朝鮮、琉球等等大明較為親近的藩屬國,其國商人也可以在天津特區進行更自由的貿易往來。日本幕府在天津特區是受到限製的外國人,因為雙方暫時沒有恢複官方的邦交。
來到天津後,日本精通漢語的使者,開始奔波,各處活動,對於大明的兵器的需求,甚至借兵,成為了幕府使者短期內的大事。
幕府更長遠的計劃,則是派遣了20多名日本貴族青年,效仿唐朝時期的遣唐使,令其在大明境內留學。以及在大明境內活動奔走,更積極的恢複與大明的外交關係。
宮本武藏站在天津臨時的使館門外,感慨的望著外麵的景象。一幕幕的景象,令他震驚,又難忘。
在日本,宮本武藏一代劍聖身份,是傲著身子。但是,在大明,他感覺到了渺小和卑微,恨不得以跪姿,匍匐在大明上國的威儀下。
太震撼了!
大明實在是太富足了,街道上,鋪著軟硬適中的瀝青路。這種路麵上,比之日本城市中坑坑窪窪的土路,要好上千百倍。路邊上,一輛輛高頭大馬,拉著四輪馬車,在街上奔馳,馬車上大多數是載著貨物,或者是載著人。
還有,一些腰上懸掛短火銃、手中拎著警棍,騎著大馬,在街上巡邏的天津特區巡警。巡警們英武之姿,超過日本國的最英武的武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巡警們並不像日本的哪些武士們無法無天向“賤民”隨意揮刀。而是,非常友好的與每一名市民打招唿,遇到市民需要幫助,這些看起來非常威武的巡警們,會下馬幫助市民們解決一些困難。
“真是大國氣度啊,相比天津的這些巡警,日本的很多武士、差役,簡直是強盜!”宮本武藏不僅敬仰說道。
“是啊,日本的哪些武士和官員,搶劫勒索是司空見慣。隻有上國,才會如此文明!”一名日本商人連連點頭。
“轎子呢?”宮本武藏好奇的打量,發現了街上沒有轎子。
根據以前日本人的經驗,中華上國的許多達官貴人,習慣乘坐轎子。普通的富人是2名轎夫抬轎,身份再高貴一些是四人抬轎,再高則是八人抬轎。轎子文化,在周邊的國家,也是爭相的效仿。
“宮本大師,天津提倡經濟之道。認為寶貴的人力,應該用在更有價值的生產上,而非是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抬轎上。天津的肖圖白大人頒布法律,隻允許婚嫁、禮儀時候坐轎子。平時無論身份貴賤,在天津皆不許坐轎。坐轎者,會被法律嚴懲。因為,天津轎子近乎絕跡!”多次往來天津的日本商人安培晴野解釋說道。
宮本武藏若有所思道:“上國大人考慮的遠比我國周祥,既可驅使駿馬載人,何須用人力載人乎!抬轎者,皆是壯年。若用於當兵,恐怕會是精銳!”
安培晴野連連讚同,說道:“上國的一切,都非我小小的日本可比!可惜,小小的日本國人,個個妄自尊大,有幾個知道上國的富強。”
宮本武藏感慨說道:“日本要想強盛,隻能跟在上國身後,作為馬前卒,希望上國多指點啊!”
眾多的日本貴族們,一個個羨慕的看著街上的明人。
普通的勞力,也穿著體麵的布衣,布料、裁剪,皆遠勝日本。一些稍微體麵一些的明人,更是穿著華麗的絲綢綾羅。
由於,天津的工商大興後,裁縫店鋪紛紛興起,整個天津的裁縫鋪子超過百餘家,擁有裁縫三千多人。而天津的一些擺脫了貧困的市民們,最初僅僅有衣服穿就好了,並不要講究。
但是,隨著天津的經濟不斷的發展,人們更講究衣物的美觀。於是,一些水平較高的裁縫,爭相設計出一些新潮的服飾。這種市場競爭下,使得天津當地人的服飾打扮的品味,已經開始領先與整個世界。
日本的一些貴族少年們,也紛紛覺得江戶城流行的一些服飾打扮,與上國的打扮想必,簡直是土掉渣了。
日本和大明的傳統服裝,同樣是漢服的範疇。
但是,漢服就和西裝一樣,是一個統稱,設計的細節不同。不同的歐洲國家,設計的西服,也有所差異。
漢服是中國文化向周邊地區傳播的結果,但是傳播到別國後風格也有所差異。
比如,日本、朝鮮等等國家的傳統服飾,皆是中國漢服的變種,但是由於朝鮮、日本的自身民族特性的差異。日本、朝鮮等國的傳統服飾,也有一些顯眼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由於漢服到了這些國家,與當地人的審美需求融合,設計細節上有所變化所導致。
漢服在曆史上,在清朝時期已經斷絕了傳承。清朝時期,僅允許唱戲、喪禮等等場合,穿戴漢人傳統服飾。因為長期的打壓,最終漢族衣冠斷絕。在清朝時,中國商人去了日本貿易,日本幕府官員故意穿戴大明傳統的服飾,吹奏中國風格的音樂,說道:“獻醜了,你們中國人應該對這些很熟悉吧?”結果清朝時期的商人,不由羞愧說道:“大清國內已經斷絕傳承了。”……
而此時的天津,並未改變中華傳統的衣冠,僅是將傳統衣冠在細節上不斷改進,設計出不同場合的漢服。
比如,後世影視劇中常見的漢服,很多的並不是日常的常服,而是禮服。所以,後世人看電視劇,覺得傳統漢服不適宜工作,不適宜日常生活,不適宜運動什麽的。這不扯淡麽?傳統的漢服中,不單單包括華麗的禮儀服飾,還有更多在工作服、軍服,甚至球員們踢球的專業服裝。
本質上,中國傳統的漢服,尤其是日常穿戴的常服,與後世人們穿的運動服、工作服,隻有設計風格上的區別,並沒有功用上的區別。傳統的漢服,一樣適合工作、日常時期穿戴。而且,部分的漢服風格,哪怕的穿到21世紀,也不會被認為是古代人的衣服,而看起來卻像是比較時髦的新時裝。
像朝鮮、琉球中山等等國家,態度最為恭敬,每年都進行朝貢,這是最頂級的朝貢國。大明周邊的一些接受大明冊封,並未大明效力的蒙古部落,也活得藩屬國的資格。日本呢,則是鄭和下西洋之前,在東洋巡航,接受了許多日本大名效忠。日本當時處於分裂狀態,大明冊封了日本多支“附屬國”。附屬國的地位,不算高也不算低。像朝鮮、琉球等等國家,在藩屬國中地位較高,原因是明初時,大明能夠在兩國外派官員和駐軍。
比如,琉球群島原本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地區,十萬人口的小國,也有幾百股“軍閥”勢力。琉球的中山國國王尚氏,投效大明,明初時大明幫助中山國統一了琉球,建立了琉球第一尚氏王朝。此時,第一尚氏王朝被第二尚氏王朝推翻多年,但是琉球與大明之間的關係,變化不大。
琉球國是最充滿大明海外殖民的痕跡。
至今,大明派遣的華僑官吏後代,也占據了琉球國官府的許多重要官職,並且這些官職是世襲的。
而明初時,大明冊封日本地區的藩屬國,可不止一個。擁有多個棋子,如果利用得當,完全可以將日本納入中國的海外殖民地。
不過,大明自鄭和下西洋成為絕唱後,對於海外的戰略布局,也紛紛被拋棄。比如,日本地區冊封的一些附屬國的棋子,自始至終,大明並沒有派遣一兵一卒,幫助日本地區冊封的那些附屬國進行爭霸,僅進行了一些朝貢貿易。因此,大明也並沒有在日本地區,牟取到殖民利益。
而明朝中期,倭寇、朝鮮戰爭等等因素,導致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更顯冷漠。德川幕府成立後,非常注重與大明改善關係,有意恢複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但是,倭寇的名聲實在太差,大明的傳統官僚,並不準備拿自己政治生命賭博,與“倭寇”恢複宗藩關係。
事實上,將日本納入藩屬國,擁有巨大的好處。比如,明朝末年的天災人禍,除了由於財富分配機製出了問題之外,還與銀本位製度有關。
明朝末年,張居正的改革,確立了銀本位製度,上繳中央的稅收,大半折合成白銀。這樣,不但便於運輸,也更利於中央財政。但是,原本歐洲的白銀是源源不斷向大明供應的,誰料到歐洲徒然爆發了三十年戰爭,流向大明的白銀相對減少。
而白銀流入的減少,其實變相讓白銀升值了,稅收以白銀征收,其實等於加重了民間的負擔。這一丁點的負擔,如果在盛世時期,並不會鬧出什麽風浪,但是明末天災人禍情況下,底層人民負擔稍微重一點,就會不堪重負,從而爆發出揭竿而起的反抗。
而與日本恢複邦交,有利於加大貿易。日本的白銀流向中國,一直可以維持到19世紀。等到19世紀時,日本大多數的銀礦,才開始枯竭,無以為繼。
而與日本擴大貿易,有利於白銀流入,便可以代替美洲白銀暫停流入帶來的銀荒。銀荒,對於大明來說,危害性僅次於糧荒!
白銀供應充足,不斷能夠有效刺激貿易。而且,白銀價值相對貶值,也有利於減低以白銀納稅的底層百姓負擔。
此時的日本與大明之間,並沒有成功建立官方的外交關係。所以,幕府的使者們,先以外國商人的身份,在天津港口進行登記注冊。按照天津港的規矩,外國的商人,繳納了響應的關稅和身份登記費用後,可以在天津特區居留6個月。在6個月以內,這些外國人想要獲得更長的居留權,則需要再度提出申請。
朝鮮、琉球等等大明較為親近的藩屬國,其國商人也可以在天津特區進行更自由的貿易往來。日本幕府在天津特區是受到限製的外國人,因為雙方暫時沒有恢複官方的邦交。
來到天津後,日本精通漢語的使者,開始奔波,各處活動,對於大明的兵器的需求,甚至借兵,成為了幕府使者短期內的大事。
幕府更長遠的計劃,則是派遣了20多名日本貴族青年,效仿唐朝時期的遣唐使,令其在大明境內留學。以及在大明境內活動奔走,更積極的恢複與大明的外交關係。
宮本武藏站在天津臨時的使館門外,感慨的望著外麵的景象。一幕幕的景象,令他震驚,又難忘。
在日本,宮本武藏一代劍聖身份,是傲著身子。但是,在大明,他感覺到了渺小和卑微,恨不得以跪姿,匍匐在大明上國的威儀下。
太震撼了!
大明實在是太富足了,街道上,鋪著軟硬適中的瀝青路。這種路麵上,比之日本城市中坑坑窪窪的土路,要好上千百倍。路邊上,一輛輛高頭大馬,拉著四輪馬車,在街上奔馳,馬車上大多數是載著貨物,或者是載著人。
還有,一些腰上懸掛短火銃、手中拎著警棍,騎著大馬,在街上巡邏的天津特區巡警。巡警們英武之姿,超過日本國的最英武的武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巡警們並不像日本的哪些武士們無法無天向“賤民”隨意揮刀。而是,非常友好的與每一名市民打招唿,遇到市民需要幫助,這些看起來非常威武的巡警們,會下馬幫助市民們解決一些困難。
“真是大國氣度啊,相比天津的這些巡警,日本的很多武士、差役,簡直是強盜!”宮本武藏不僅敬仰說道。
“是啊,日本的哪些武士和官員,搶劫勒索是司空見慣。隻有上國,才會如此文明!”一名日本商人連連點頭。
“轎子呢?”宮本武藏好奇的打量,發現了街上沒有轎子。
根據以前日本人的經驗,中華上國的許多達官貴人,習慣乘坐轎子。普通的富人是2名轎夫抬轎,身份再高貴一些是四人抬轎,再高則是八人抬轎。轎子文化,在周邊的國家,也是爭相的效仿。
“宮本大師,天津提倡經濟之道。認為寶貴的人力,應該用在更有價值的生產上,而非是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抬轎上。天津的肖圖白大人頒布法律,隻允許婚嫁、禮儀時候坐轎子。平時無論身份貴賤,在天津皆不許坐轎。坐轎者,會被法律嚴懲。因為,天津轎子近乎絕跡!”多次往來天津的日本商人安培晴野解釋說道。
宮本武藏若有所思道:“上國大人考慮的遠比我國周祥,既可驅使駿馬載人,何須用人力載人乎!抬轎者,皆是壯年。若用於當兵,恐怕會是精銳!”
安培晴野連連讚同,說道:“上國的一切,都非我小小的日本可比!可惜,小小的日本國人,個個妄自尊大,有幾個知道上國的富強。”
宮本武藏感慨說道:“日本要想強盛,隻能跟在上國身後,作為馬前卒,希望上國多指點啊!”
眾多的日本貴族們,一個個羨慕的看著街上的明人。
普通的勞力,也穿著體麵的布衣,布料、裁剪,皆遠勝日本。一些稍微體麵一些的明人,更是穿著華麗的絲綢綾羅。
由於,天津的工商大興後,裁縫店鋪紛紛興起,整個天津的裁縫鋪子超過百餘家,擁有裁縫三千多人。而天津的一些擺脫了貧困的市民們,最初僅僅有衣服穿就好了,並不要講究。
但是,隨著天津的經濟不斷的發展,人們更講究衣物的美觀。於是,一些水平較高的裁縫,爭相設計出一些新潮的服飾。這種市場競爭下,使得天津當地人的服飾打扮的品味,已經開始領先與整個世界。
日本的一些貴族少年們,也紛紛覺得江戶城流行的一些服飾打扮,與上國的打扮想必,簡直是土掉渣了。
日本和大明的傳統服裝,同樣是漢服的範疇。
但是,漢服就和西裝一樣,是一個統稱,設計的細節不同。不同的歐洲國家,設計的西服,也有所差異。
漢服是中國文化向周邊地區傳播的結果,但是傳播到別國後風格也有所差異。
比如,日本、朝鮮等等國家的傳統服飾,皆是中國漢服的變種,但是由於朝鮮、日本的自身民族特性的差異。日本、朝鮮等國的傳統服飾,也有一些顯眼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由於漢服到了這些國家,與當地人的審美需求融合,設計細節上有所變化所導致。
漢服在曆史上,在清朝時期已經斷絕了傳承。清朝時期,僅允許唱戲、喪禮等等場合,穿戴漢人傳統服飾。因為長期的打壓,最終漢族衣冠斷絕。在清朝時,中國商人去了日本貿易,日本幕府官員故意穿戴大明傳統的服飾,吹奏中國風格的音樂,說道:“獻醜了,你們中國人應該對這些很熟悉吧?”結果清朝時期的商人,不由羞愧說道:“大清國內已經斷絕傳承了。”……
而此時的天津,並未改變中華傳統的衣冠,僅是將傳統衣冠在細節上不斷改進,設計出不同場合的漢服。
比如,後世影視劇中常見的漢服,很多的並不是日常的常服,而是禮服。所以,後世人看電視劇,覺得傳統漢服不適宜工作,不適宜日常生活,不適宜運動什麽的。這不扯淡麽?傳統的漢服中,不單單包括華麗的禮儀服飾,還有更多在工作服、軍服,甚至球員們踢球的專業服裝。
本質上,中國傳統的漢服,尤其是日常穿戴的常服,與後世人們穿的運動服、工作服,隻有設計風格上的區別,並沒有功用上的區別。傳統的漢服,一樣適合工作、日常時期穿戴。而且,部分的漢服風格,哪怕的穿到21世紀,也不會被認為是古代人的衣服,而看起來卻像是比較時髦的新時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