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刻,京都各大高門世家中亦是如市井這般,貴婦、妯娌、姊妹坐在一起,喝茶、打著葉子牌,相互傳遞著自己所知曉的秘辛。
對於太後違抗先皇的聖旨,擅自迴宮;當年齊家用強硬的手段將太後捧上後位;以及太後一直以來的野心;罔顧人母將自己的兒子當做傀儡一般對待,隻為成全自己的不該奢望的野心。
這一切的一切,世家高門眾人皆是相信的,市井中流傳的所有,在高門世家裏本就不是秘密,每個人皆心照不宣,隻不過以往顧忌太後以及齊家的狠辣,無人敢言說什麽,可現如今不同了,太後已然掉入了流言的漩渦之中,不在乎她們亦跟著從中插一腳。
更何況,她們可不信,這些流言來的如此巧妙,定然是有人在背後操作,至於是誰在背後操作,不用明說,眾人皆心照不宣。
現在朝中勢力明朗化,太後與齊家早已日薄西山,即將成為過去式,掀不起什麽大風浪來,更何況,她們早已得了囑咐,自然樂的做順水人情,這對誰來說,皆沒有妨礙,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錦上添花的事,誰不願意做?既不費力又討了好。
雖然她們每個人的身份不俗,自小所受的教養自是與市井之民所不同的,但是,人的教養與碎嘴愛看戲無關,這些皆是每個人皆有的通病。
相較於市井之民的粗獷,高門世家的各位貴婦們,貴女們卻含蓄了很多,隱晦了很多,唯獨相同的一點便是矛頭齊齊指向昨日自皇陵行宮迴到皇宮的太後,為自己的錦上添花以及那微薄的功勞努力著。
這些流言蜚語,在不到半日裏,經過有心人的渲染,以及眾貴婦們的不遺餘力,瞬間傳遍了京都各個角落,各種各樣的版本,不論是哪一個版本,皆是與太後、齊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上到九十歲的老人,下到兩歲幼童,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皇宮之中亦是不能幸免,在皇宮的各個角落中,便能看見三三兩兩的宮人們聚集到一塊,掩嘴說著什麽,時不時地抬首意味深長地望向皇宮中最為熱鬧的兩座宮殿。
一是皇上的寢宮乾清宮,二是太後的寢宮慈寧宮。
一時之間,乾清宮、慈寧宮不出意外地成為宮中眾人口中的談資,成為眾矢之的,尤其以慈寧宮為最,說起慈寧宮,眾人的語氣充滿了不屑,相較於對慈寧宮的不屑,而乾清宮在眾人的語氣裏卻是憐惜的。
乾清宮雖然熱鬧,但大多各司其職,對於外麵的流言蜚語眼觀鼻鼻觀心,該幹嘛幹嘛,充耳不聞,相較於乾清宮的淡然處之的態度,慈寧宮卻不盡然。
太後聽到這些愈演愈烈的流言蜚語之時,已然到了無法遏製的地步,想要仗著自己是太後的身份將外麵的流言蜚語堵住,奈何,在有心人的撥動下,皆是徒勞,不過是無用之功罷了。
見大勢已去,無法遏製京都的流言蜚語,太後麵容鐵青,在慈寧宮中發了好一通脾氣,砸壞了眾多名貴的古玩花瓶。
慈寧宮當值的宮人們聽到殿內劈裏啪啦的破碎聲,個個麵色蒼白,噤若寒蟬,恨不得將自己隱身起來,以免受到不必要的牽連。
破碎聲連續響了兩個時辰,殿內這才安靜下來,當值的宮人們鬆了一口氣,以為雨過天晴了,漸漸鬆懈下來。
孰知······
前去送膳的一行宮女們,進去沒一會兒,殿內便響起此起彼伏的求饒聲,隨後便歸於平靜,沒多大一會,十幾個宮女們便毫無生氣地被人抬了出來。
見到此景,宮人們鬆下來的心,重又提了起來,個個麵色蒼白,戰戰兢兢,不敢發出一絲響動,更有甚者直接昏倒在地,關鍵時刻,無人搭理昏倒在地的宮人,為了保住性命已然自顧不暇了,哪裏還有閑心去顧慮他人。
就在宮人們提心吊膽之際,太後身邊的大總管文公公出來淡淡地瞥了眾人一眼,隨即便警告了一番,眾人這才有了死裏逃生的踏實感,但隨後又聯想到文公公適才所說的話,心頓時涼了半截,麵上沒有了血色。
‘在慈寧宮中,若是想要平安到老,就管好自己的嘴,省著沒有個把門的,到時怎麽死的都不知道,記住自己的身份,你們是奴才,太後是主子,不要做出上下不分的事情來,若是有妄圖藐視太後娘娘者,就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那個命,如若不然,剛才那些死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若是你們衷心,太後自是不會虧待你們的,否則的話······’
所有的宮人被文公公如此一敲打,皆消停了下來,慈寧宮亦是跟著安靜了下來,慈寧宮的宮人們無人再敢將太後成為消遣的對象,亦是無人敢將適才所看到,聽到的說一個字,。
所有人皆垂首斂眉,就連唿吸聲亦是淺了幾分,每一步,每一個動作皆戰戰兢兢,更加小心翼翼地伺候自己的太後,神情中不敢露出絲毫的異樣情緒,生怕自己再次成為太後怒火下的無辜犧牲者。
當日,太後在慈寧宮中大發脾氣,殺了十幾個送膳的宮女,這一消息不脛而走,頓時在宮中傳揚開來,繼而傳到宮外,再次引起了軒然大波。
慈寧宮的宮人們忙不迭地跪在太後麵前,撇清自己,表了一番忠心,得到太後不輕不重的迴應後,眾人這才放了心。
他們也不知道十多個宮女的事是因何而傳出的,他們隻知道,若是出了事,他們這些做奴才的難辭其咎,到時,他們變成了刀下亡魂。
此刻的他們,早已忘記,這裏是皇宮,而十多個送膳的宮女是宮中禦膳房的人,太後近兩年不在宮中,皇宮上下在隨著太後前往皇陵行宮後,便已然煥然一新,可謂說多數皆是上官宸的人。
禦膳房死了十多個送膳的宮女怎麽可能就此作罷,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之下,此事傳揚開來,不過是正常之走勢。
而流言中,對於太後的說辭由冷血無情、居心叵測演變成狠心毒辣、殺人不眨眼。
這一則流言傳到太後耳中時,太後平靜了很多,隻是笑笑,不置一詞,對於太後這樣的反應,眾人皆摸不著頭腦,很是不解。
但就是如此,亦是未曾改變流言蜚語前進的腳步。
對於太後違抗先皇的聖旨,擅自迴宮;當年齊家用強硬的手段將太後捧上後位;以及太後一直以來的野心;罔顧人母將自己的兒子當做傀儡一般對待,隻為成全自己的不該奢望的野心。
這一切的一切,世家高門眾人皆是相信的,市井中流傳的所有,在高門世家裏本就不是秘密,每個人皆心照不宣,隻不過以往顧忌太後以及齊家的狠辣,無人敢言說什麽,可現如今不同了,太後已然掉入了流言的漩渦之中,不在乎她們亦跟著從中插一腳。
更何況,她們可不信,這些流言來的如此巧妙,定然是有人在背後操作,至於是誰在背後操作,不用明說,眾人皆心照不宣。
現在朝中勢力明朗化,太後與齊家早已日薄西山,即將成為過去式,掀不起什麽大風浪來,更何況,她們早已得了囑咐,自然樂的做順水人情,這對誰來說,皆沒有妨礙,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錦上添花的事,誰不願意做?既不費力又討了好。
雖然她們每個人的身份不俗,自小所受的教養自是與市井之民所不同的,但是,人的教養與碎嘴愛看戲無關,這些皆是每個人皆有的通病。
相較於市井之民的粗獷,高門世家的各位貴婦們,貴女們卻含蓄了很多,隱晦了很多,唯獨相同的一點便是矛頭齊齊指向昨日自皇陵行宮迴到皇宮的太後,為自己的錦上添花以及那微薄的功勞努力著。
這些流言蜚語,在不到半日裏,經過有心人的渲染,以及眾貴婦們的不遺餘力,瞬間傳遍了京都各個角落,各種各樣的版本,不論是哪一個版本,皆是與太後、齊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上到九十歲的老人,下到兩歲幼童,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皇宮之中亦是不能幸免,在皇宮的各個角落中,便能看見三三兩兩的宮人們聚集到一塊,掩嘴說著什麽,時不時地抬首意味深長地望向皇宮中最為熱鬧的兩座宮殿。
一是皇上的寢宮乾清宮,二是太後的寢宮慈寧宮。
一時之間,乾清宮、慈寧宮不出意外地成為宮中眾人口中的談資,成為眾矢之的,尤其以慈寧宮為最,說起慈寧宮,眾人的語氣充滿了不屑,相較於對慈寧宮的不屑,而乾清宮在眾人的語氣裏卻是憐惜的。
乾清宮雖然熱鬧,但大多各司其職,對於外麵的流言蜚語眼觀鼻鼻觀心,該幹嘛幹嘛,充耳不聞,相較於乾清宮的淡然處之的態度,慈寧宮卻不盡然。
太後聽到這些愈演愈烈的流言蜚語之時,已然到了無法遏製的地步,想要仗著自己是太後的身份將外麵的流言蜚語堵住,奈何,在有心人的撥動下,皆是徒勞,不過是無用之功罷了。
見大勢已去,無法遏製京都的流言蜚語,太後麵容鐵青,在慈寧宮中發了好一通脾氣,砸壞了眾多名貴的古玩花瓶。
慈寧宮當值的宮人們聽到殿內劈裏啪啦的破碎聲,個個麵色蒼白,噤若寒蟬,恨不得將自己隱身起來,以免受到不必要的牽連。
破碎聲連續響了兩個時辰,殿內這才安靜下來,當值的宮人們鬆了一口氣,以為雨過天晴了,漸漸鬆懈下來。
孰知······
前去送膳的一行宮女們,進去沒一會兒,殿內便響起此起彼伏的求饒聲,隨後便歸於平靜,沒多大一會,十幾個宮女們便毫無生氣地被人抬了出來。
見到此景,宮人們鬆下來的心,重又提了起來,個個麵色蒼白,戰戰兢兢,不敢發出一絲響動,更有甚者直接昏倒在地,關鍵時刻,無人搭理昏倒在地的宮人,為了保住性命已然自顧不暇了,哪裏還有閑心去顧慮他人。
就在宮人們提心吊膽之際,太後身邊的大總管文公公出來淡淡地瞥了眾人一眼,隨即便警告了一番,眾人這才有了死裏逃生的踏實感,但隨後又聯想到文公公適才所說的話,心頓時涼了半截,麵上沒有了血色。
‘在慈寧宮中,若是想要平安到老,就管好自己的嘴,省著沒有個把門的,到時怎麽死的都不知道,記住自己的身份,你們是奴才,太後是主子,不要做出上下不分的事情來,若是有妄圖藐視太後娘娘者,就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那個命,如若不然,剛才那些死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若是你們衷心,太後自是不會虧待你們的,否則的話······’
所有的宮人被文公公如此一敲打,皆消停了下來,慈寧宮亦是跟著安靜了下來,慈寧宮的宮人們無人再敢將太後成為消遣的對象,亦是無人敢將適才所看到,聽到的說一個字,。
所有人皆垂首斂眉,就連唿吸聲亦是淺了幾分,每一步,每一個動作皆戰戰兢兢,更加小心翼翼地伺候自己的太後,神情中不敢露出絲毫的異樣情緒,生怕自己再次成為太後怒火下的無辜犧牲者。
當日,太後在慈寧宮中大發脾氣,殺了十幾個送膳的宮女,這一消息不脛而走,頓時在宮中傳揚開來,繼而傳到宮外,再次引起了軒然大波。
慈寧宮的宮人們忙不迭地跪在太後麵前,撇清自己,表了一番忠心,得到太後不輕不重的迴應後,眾人這才放了心。
他們也不知道十多個宮女的事是因何而傳出的,他們隻知道,若是出了事,他們這些做奴才的難辭其咎,到時,他們變成了刀下亡魂。
此刻的他們,早已忘記,這裏是皇宮,而十多個送膳的宮女是宮中禦膳房的人,太後近兩年不在宮中,皇宮上下在隨著太後前往皇陵行宮後,便已然煥然一新,可謂說多數皆是上官宸的人。
禦膳房死了十多個送膳的宮女怎麽可能就此作罷,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之下,此事傳揚開來,不過是正常之走勢。
而流言中,對於太後的說辭由冷血無情、居心叵測演變成狠心毒辣、殺人不眨眼。
這一則流言傳到太後耳中時,太後平靜了很多,隻是笑笑,不置一詞,對於太後這樣的反應,眾人皆摸不著頭腦,很是不解。
但就是如此,亦是未曾改變流言蜚語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