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的唐三彩片與片之間之間的間隙有鏽蝕的銀沁,類似於漢代綠釉陶壺的泛鉛現象。林躍正是要看看有沒有這種現象。
在高倍放大鏡下,果然看到了片片之間的鏽蝕的銀沁,很淡,不用高倍放大鏡還真看不出來。
看到這裏,林躍已經有了預判,能作假做到這種地步真是神人了,不過他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麽多人在唐三彩上栽了跟頭,其中不乏比林躍厲害的人。能讓他們上當可見唐三彩的作假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所以,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看完釉色,林躍繼續小心翼翼的查看胎體。
現在仿製品的製作,一種是采用加工現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淨的高嶺土,沒有經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別較大。區別的方式就是敲擊胎體,贗品的聲音比較響亮。
林躍在跟自己的師傅學習瓷器的時候榮樂軒正好有一個真品唐三彩,他特意的敲了敲,那種聲音很特別,聽過的人永遠忘不了。
有了對比,林躍就可以輕易的判斷出來唐三彩的真假。
他用手指輕輕的敲擊了一下唐三彩仕女的胎體,聲音厚重而有力,沒有那種響亮的感覺。
不過林躍還是皺起了眉頭,雖然聲音很像,但是和原來的那個聲音還寫有些細微的差別,單單是差別在哪他又說不出來,隻是有這種感覺。
難道自己的記憶記錯了,或者因為長時間鑒定讓自己的記憶力衰退了。
林躍微微搖搖頭,繼續查看其他的吧,發證還沒有查看完。
另一種就比較難鑒定了,因為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但采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製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過精心配製,燒成後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別開來有一定難度。所以林躍避開了這個,直接去鑒定工藝。
反正隻要是假的肯定會露出馬腳的。
還不如直接鑒定下去。
第四個是工藝。
一般作假的都是采用與唐代相類似的模製按坯工藝製作,但組合後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皿都顯得笨拙,比例不協調,線條生硬。還有的過於精雕細做,畫蛇添足,讓人感覺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韻。
還有一點通常情況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沒有衣物遮住的皮膚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臉部、頸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繪。頭發、眉毛、眼睛、胡須、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麵頰用朱紅。人物的五官、須眉描繪的細致入微。這些彩繪曆經千年顏色已經變淡變薄,且滲入胎體。仿製品的彩繪顏色鮮豔清晰,看上去比較浮,勾畫的線條不幹淨利落,人物表情顯得呆滯,所用筆法描繪的往往不到位,與真品有一定的差別。
這些特點都成了林躍鑒定的有力著手點。
不過一一排查特征的林躍很快發現不對勁的地方,眉頭不禁緊皺了起來。
這個仕女的身體表麵太光滑了,光滑的讓人以為是天然形成的。
一般唐三彩都不會這麽光滑的,許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這是因為人物多為分段製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然後裝模的時候收音還會留在上麵,即使施釉也會有印痕。
可是眼前的這個唐三彩為什麽沒有呢?
難道是因為釉色太過濃煙掩蓋了上麵的指痕?
不應該啊?
林躍為了更好的確定一下,再次拿起放大鏡仔細的觀察唐三彩表麵的釉色。並不是太厚,也沒有印痕。
假的?
林躍收起放大鏡的時候,眉頭緊皺了起來。
很多證據都證明是真的,可現在突然出現了一個疑點,而且這個疑點隻是疑點,並不完全證明是假的,因為古代的人的技藝不是現代人能猜想的絕對是媲美天工。
或許是古代的工人故意去除了這些印記。
林躍懷著疑問,繼續查看,不過卻沒有發現任何疑問,正當他準備放下手中的唐三彩的時候突然想到了自己沒在意的特征。
沒有腐蝕斑塊?
原因為這件唐三彩太完美了讓林躍以至於忘記了這個特征。現在想起來確實有人讓人值得懷疑。
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麵還有一種特殊的腐蝕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無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潤的釉表極薄的一層釉水被腐蝕了,留下粗糙的釉麵,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蝕斑塊。它們出現在釉麵上會有一個清晰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再由深到淺。唐三彩出土後腐蝕不再發展,過程停在了釉麵上。腐蝕出現時,開始是釉麵上出現隱約可見的微孔。微孔剛出現時可以是幾個也可以是幾十個、上百上千個,剛出現時太渺小還不足以改變其釉麵的光澤和顏色,乍看上去釉麵正常,不用放大鏡觀察也可看清;隨著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麵的顏色慢慢變成淺褐色;隨著腐蝕的日趨嚴重,腐蝕麵積逐漸增大,就出現了粗糙的斑塊,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輕輕一劃可劃出痕跡……
腐蝕斑塊是所有唐三彩中極不容易發現卻很特別的痕跡。因為唐三彩埋在地下被腐蝕的,唐三彩最早發現時1904年,也就是這些陪葬品在地上至少埋了上千年。保存在好也不可能沒有腐蝕斑塊。
所以……
這件唐三彩是假的!
得出結論之後,林躍立刻變得興奮起來,幸好自己看出來了,要不然還真容易堅定地錯。
自己還真是命大!
林躍下心中再次慶幸不已,幸好自己最後發現了一點,要不然真的打眼了。這一打眼不要緊不知道要被扣掉多少分。
林躍微微的唿了口氣,然後慢慢的走向第四十三件瓷器。
第四十三件……
第四十五件……
……
在高倍放大鏡下,果然看到了片片之間的鏽蝕的銀沁,很淡,不用高倍放大鏡還真看不出來。
看到這裏,林躍已經有了預判,能作假做到這種地步真是神人了,不過他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麽多人在唐三彩上栽了跟頭,其中不乏比林躍厲害的人。能讓他們上當可見唐三彩的作假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所以,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看完釉色,林躍繼續小心翼翼的查看胎體。
現在仿製品的製作,一種是采用加工現代三彩工藝品的胎體材料,即純淨的高嶺土,沒有經過特殊配料加工,燒成後胎體潔白細膩,比較堅硬,雜質少,手感較重,與唐代三彩區別較大。區別的方式就是敲擊胎體,贗品的聲音比較響亮。
林躍在跟自己的師傅學習瓷器的時候榮樂軒正好有一個真品唐三彩,他特意的敲了敲,那種聲音很特別,聽過的人永遠忘不了。
有了對比,林躍就可以輕易的判斷出來唐三彩的真假。
他用手指輕輕的敲擊了一下唐三彩仕女的胎體,聲音厚重而有力,沒有那種響亮的感覺。
不過林躍還是皺起了眉頭,雖然聲音很像,但是和原來的那個聲音還寫有些細微的差別,單單是差別在哪他又說不出來,隻是有這種感覺。
難道自己的記憶記錯了,或者因為長時間鑒定讓自己的記憶力衰退了。
林躍微微搖搖頭,繼續查看其他的吧,發證還沒有查看完。
另一種就比較難鑒定了,因為選用的材料也是高嶺土,但采用與古代相近的工藝對胎料進行加工,製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質,經過精心配製,燒成後無論從硬度、胎色還是疏密度都與唐代三彩接近,區別開來有一定難度。所以林躍避開了這個,直接去鑒定工藝。
反正隻要是假的肯定會露出馬腳的。
還不如直接鑒定下去。
第四個是工藝。
一般作假的都是采用與唐代相類似的模製按坯工藝製作,但組合後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器皿都顯得笨拙,比例不協調,線條生硬。還有的過於精雕細做,畫蛇添足,讓人感覺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韻。
還有一點通常情況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沒有衣物遮住的皮膚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臉部、頸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繪。頭發、眉毛、眼睛、胡須、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麵頰用朱紅。人物的五官、須眉描繪的細致入微。這些彩繪曆經千年顏色已經變淡變薄,且滲入胎體。仿製品的彩繪顏色鮮豔清晰,看上去比較浮,勾畫的線條不幹淨利落,人物表情顯得呆滯,所用筆法描繪的往往不到位,與真品有一定的差別。
這些特點都成了林躍鑒定的有力著手點。
不過一一排查特征的林躍很快發現不對勁的地方,眉頭不禁緊皺了起來。
這個仕女的身體表麵太光滑了,光滑的讓人以為是天然形成的。
一般唐三彩都不會這麽光滑的,許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這是因為人物多為分段製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然後裝模的時候收音還會留在上麵,即使施釉也會有印痕。
可是眼前的這個唐三彩為什麽沒有呢?
難道是因為釉色太過濃煙掩蓋了上麵的指痕?
不應該啊?
林躍為了更好的確定一下,再次拿起放大鏡仔細的觀察唐三彩表麵的釉色。並不是太厚,也沒有印痕。
假的?
林躍收起放大鏡的時候,眉頭緊皺了起來。
很多證據都證明是真的,可現在突然出現了一個疑點,而且這個疑點隻是疑點,並不完全證明是假的,因為古代的人的技藝不是現代人能猜想的絕對是媲美天工。
或許是古代的工人故意去除了這些印記。
林躍懷著疑問,繼續查看,不過卻沒有發現任何疑問,正當他準備放下手中的唐三彩的時候突然想到了自己沒在意的特征。
沒有腐蝕斑塊?
原因為這件唐三彩太完美了讓林躍以至於忘記了這個特征。現在想起來確實有人讓人值得懷疑。
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麵還有一種特殊的腐蝕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無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潤的釉表極薄的一層釉水被腐蝕了,留下粗糙的釉麵,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蝕斑塊。它們出現在釉麵上會有一個清晰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再由深到淺。唐三彩出土後腐蝕不再發展,過程停在了釉麵上。腐蝕出現時,開始是釉麵上出現隱約可見的微孔。微孔剛出現時可以是幾個也可以是幾十個、上百上千個,剛出現時太渺小還不足以改變其釉麵的光澤和顏色,乍看上去釉麵正常,不用放大鏡觀察也可看清;隨著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麵的顏色慢慢變成淺褐色;隨著腐蝕的日趨嚴重,腐蝕麵積逐漸增大,就出現了粗糙的斑塊,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輕輕一劃可劃出痕跡……
腐蝕斑塊是所有唐三彩中極不容易發現卻很特別的痕跡。因為唐三彩埋在地下被腐蝕的,唐三彩最早發現時1904年,也就是這些陪葬品在地上至少埋了上千年。保存在好也不可能沒有腐蝕斑塊。
所以……
這件唐三彩是假的!
得出結論之後,林躍立刻變得興奮起來,幸好自己看出來了,要不然還真容易堅定地錯。
自己還真是命大!
林躍下心中再次慶幸不已,幸好自己最後發現了一點,要不然真的打眼了。這一打眼不要緊不知道要被扣掉多少分。
林躍微微的唿了口氣,然後慢慢的走向第四十三件瓷器。
第四十三件……
第四十五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