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封建海外這事在朝野引得軒然大波的時候,南天門送來的急件被送到了殖民地司,然後又被送到內閣麵前,閣臣們頓時給了嚇了一跳,他們倒不是擔心明商的安危。而是憂心著會不會導致一場大戰——畢竟那位爺,可不受這個氣啊!


    當閣臣們尋思著,怎麽樣阻止這一切發生的時候。


    這邊畢拱辰正在文華殿覲見陛下,與曆史上不同,畢拱辰並沒有死在太原,他甚至都沒有到太原任職,而是改任了南京戶部侍郎——南京六部讓德世子給殺了一多半人,那麽多空額總得有人補上吧。


    甚至就連同原本應該被李自成殺於太原的山西布政使趙建極,也因為改任南京六部活了下來。


    或許這也是殺南京六部降官的一個意外收獲吧。


    畢竟,活下來的人裏有不少人都是忠臣,能臣,像畢拱辰就是通學中西的大家,身為戶部尚書的他,手中還拿著一包東西。進宮後,他向陛下行禮以後說:


    “陛下,臣給您送新錢錢樣來了。”


    朱國強沒有立即接他的話,而是轉臉吩咐總管太監王喜:


    “傳幾位閣臣過來。”


    定鑄新錢,是當朝的大事。


    其實早在去年剛登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鑄造“乾聖通寶”的製錢了,隻不過對於那種仿舊式的鑄錢,朱國強並不怎麽滿意。


    其實早在大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鑄造這種重1.25錢的銅錢,一開始的時候是鑄造的“崇禎通寶”,因為含銅量高、鑄造精美,而受到百姓的歡迎,再到後來,就是機製的“大明通寶”,這種用四六黃銅由蒸汽製幣機壓製的銅錢,同樣受百姓歡迎。


    至於去年改用機製的“乾聖通寶”,則是為了建立政權的合法性,曆朝曆代之所以看重鑄錢,並不僅僅是因為鑄幣的利益,而是因為鑄幣代表著正統性。當百姓紛紛接納一種銅錢的時候,無形之中就建立了政權的合法性。


    甚至就是滿清入關時,也是不惜工本的鑄造重量大、含銅量高的銅錢,為什麽這麽幹?就是為了擠兌明錢的流通,通過錢幣的流通確立滿清的政權合法性。當百姓普通接受“順治通寶”,拒用含銅量低的明朝銅錢時,合法性也就在無形中建立起來了。原本合法的政權,反倒變成了非法。


    貨幣的戰爭……其實,古人一樣在用。


    到了朱國強這裏,當然也不能免俗,隻不過他並不是為了進行一場戰爭,而是為了詔告天下——皇帝換成了乾聖爺了,其實,這麽印發皇曆是一樣的。


    在王喜傳內官請閣臣們過來時,朱國強拿起畢拱辰呈上來的新錢,仔細端詳著,與之前的“乾聖通寶”不同,新式的銅錢中間無孔,係仿照後世銅幣機製而成的,因此外觀與曆代的方孔銅錢不同。


    這剛製好的“乾聖通寶”閃閃發光,映著光亮,黃銅製成的錢幣看著甚至有些像是金幣,讓人看了就很舒服,尤其是看著上麵的龍紋時,朱國強更是頗為得意道。


    “這樣精美的製錢,往後民間是不可能私製的。”


    “陛下所言甚是,新錢製造得非常精美,厚重且規整,文字花紋美觀大方不說,沒有蒸汽製錢機,民間是絕不可能製出來的!”


    過去官府製錢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就是民間私鑄,甚至大明朝兩百多年,民間的流通全靠私鑄,為啥?便宜啊!有利可圖啊。反倒是朝廷鑄錢越鑄越少,因為民間的私鑄是量大管夠,結果錢利全都讓民間得到了,官府反而沒能從鑄錢中獲利。


    可現在,通過新式的工藝和複雜的花紋,成功的解釋了私鑄的問題。身為戶部尚書的畢拱辰當然知道,沒有私鑄對於朝廷來說意味著什麽。


    “陛下,戶部鑄錢都是用價格低廉的倭銅,算起來製錢的錢利差不多有四成,要是大連、濟南,南京、廣州、武昌、上海、長沙,這些錢局同時鑄錢,一年可以出錢折銀三百萬兩,即便是算上解運到四川、雲貴的開支,一年的錢利也不下一百萬兩……”


    念叨著這個數字時,畢拱辰的心裏是感慨啊!


    身為戶部尚書的他,隻感覺現在的乾聖朝和過去的崇禎朝是截然不同的,先帝那會可窮了,窮得先帝都節衣縮食了,可乾聖朝有錢啊!不說其它的,單就是兩淮鹽稅,去年就征了不下五百萬兩。


    兩淮鹽商不敢不交啊!


    畢竟當年乾聖皇爺的第一刀,就砍在了兩淮鹽商的腦袋上。


    去年還不等乾聖皇爺改鹽法,他們就主動的足額繳納的稅銀。不但他們足額繳納了,就連往年習慣拖欠,一拖都能拖個上百年的各省士紳,也是紛紛足額繳納。


    什麽正稅,什麽三餉。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晉商的腦袋擱在那擺著呢。


    你不交試試!


    沒有願意當這個出頭鳥。


    大家夥都這麽自覺的繳稅,大明的國用一下子就充裕了許多。而且今年又有那麽多鄉紳退了田,那些退出的田多出的錢糧也是海了去了。


    往後,乾聖朝的錢糧,應該也沒有人會拖欠啊!


    當然,乾聖朝還真不怕他們拖欠,畢竟,這位皇爺和曆代皇爺不一樣啊。


    很快,閣臣們也過來了,朱國強讓畢拱辰把新錢拿給他們。


    看著看著,在稱讚著新錢精美時宋學朱忽然問道:


    “畢尚書,咱們這“乾聖通寶”怎麽和銀元一樣,為什麽不用方孔錢?”


    從秦代鑄半兩錢開始,取“天圓地方”的方孔錢,就是曆朝銅錢的定式,就是之前製造的“乾聖通寶”也是如此。


    畢拱辰連忙解釋說:


    “首輔,我朝製錢,與過去翻砂鑄造不同,全部采用機製銅錢,就是用銅板壓製造,而采用機器壓造時,需要增加一道打撞中心錢孔的工序,費工費時不說,而且質量難以保證,成本太高,效率下降,鑄錢越多虧損越大,因此鑄量受到限製。所以,為了節省開支,才采用與銀元類似的銅圓。”


    “哦,原來如此,不過百姓早就習慣了方孔錢,改用這種銅圓,會不會造成不便?”


    其實,大明的銀元也是源自於遼東,源自於“遼東軍餉”銀元,那些製造精美的“一兩銀元”,因為含銀量統一、重量統一,而受到市場的歡迎,商人非但不會將它熔化,而且還會拿它作為統一的標銀。


    到乾聖元年後,戶部先後製造了一錢、兩錢、五錢以及一兩的“乾聖銀元”,這些重量標準、成色統一的銀元,從投入市場的那天起,就深受百姓歡迎。


    畢拱辰迴答說:


    “既然百姓已經習慣用銀元,那也就不會覺得銅元不方便,況且,它的銅色、重量與舊錢一致,而且,就像陛下說的那樣,它就是一種輔幣而已,本質上它和製錢並沒有任何區別,都是朝廷的定製之錢。”


    要說乾聖朝的官員們與崇禎朝的官員有什麽區別,就是不像他們那樣要麽空談祖製,要麽空談道德,乾聖朝的官員們都極為現實,畢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千古名言,他們又怎麽可能忘記。


    既然陛下決定了,那他們自然也就雙手讚同了,況且這確實與朝廷有利,一年錢利上百萬兩,這樣的好事……當然要支持。


    看到陛下的心情似乎不錯,宋學朱便試探著說道。


    “陛下,臣有事啟奏,南天門那邊有急報過來說……”


    在宋學朱稟報的時候,是小心翼翼的斟酌著用詞,但是這邊他的話聲剛落那邊陛下就勃然大怒道。。


    “什麽,他們吃了豹子膽了,居然敢殺我百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大明太兇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語的命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語的命運並收藏這個大明太兇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