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也不會因為一個帝王的降臨而趨於平靜,甚至會因為一位銳意進取的帝王個人意誌而更加波瀾壯闊。
在這股大潮之中,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朝著什麽方向行進。雖然誰都預測到未來的命運。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的,但是在任何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裏,絕大多數人都是主動或者被動的迎接未知的命運。
毫無疑問,在這個大時代中,陳名夏就是被迫應對他的命運。對於這位諸生時就名動天下,崇禎十六年高中進士,為殿試一甲第三名的複社名士來說,或許他曾名動天下,或許他亦曾官至戶兵二科都給事中。
但是在過去的一年之中,所經曆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許多人都無法想像的,他曾趾高氣揚的在朝中抨擊朝政,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官員,都是其抨擊的對象。在京城破前十天,還曾建議召集山東義勇救援京師。亦曾在京城陷落時,上吊自殺,可惜未果。後來在他人力薦下加入大順政權,入弘文館,成了順朝的翰林院。
從此之後,他的命運也就注定了!
作為“從賊逆臣”,他無疑是幸運。
雖然曾經誤入歧途,但因為曾經試圖自殺殉國,所以,倒不在京城外當場誅殺的從賊逆臣的名錄中。
死罪雖逃,可活罪難留。
作為從賊逆臣,陳名夏雖然活了下來,但是卻被革除功名。與陳家九族一同那判流放南洋。
乾聖元年十月,陳名夏與舉族千餘人一同踏上了去往南洋萬裏之外的旅程,雖然是流放犯,可他仍然是一副文士打扮,不過他的腰間卻係著麻繩——四個月前,他的父親在得知舉族上下都因兒子從賊所以要被流放異域,而且永世不得返鄉之後,。
一邊是愧對舉族父兄,一邊是畏懼葬身異域,實在是承擔不了這個心理壓力的他最後還是選擇了上吊自殺。至少這樣可以埋在故土。
陳名夏當然沒有機會在墳前守孝三年,不過仍然準他於墳前守孝三天,然後就到了上海,與其它人一同等待著踏上流放之路。
輪到陳名夏踏上前往異域的旅途時,已是三月下旬了。按照刑部的命令陳名夏必須在三月初一之前啟程,最遲不能晚於十六抵達南天門報道。
對於南洋,陳名夏是一無所知的,但是在過去的幾個月裏,他不止一次在悔恨中驚醒,尤其是現在,看著年邁的母親也要隨自己一同被流放,心中的後悔之情油然而生。
當時要是咬咬牙的話,也就……堅持下來了,又怎麽會從賊呢?
那怕就是自殺了也好啊,總省得身敗名裂,省得遺害家人吧!
“名夏啊,這裏離開南天門多遠啊,不會耽誤了行程吧。”
母親詢問打斷了陳名夏的思緒。他急忙迴身寬聲安慰道:
“母親放心,孩兒已經向人詢問過,從上海乘快船,最多十日天左右,就能到達南天門。現在離刑部規定的時限,至少還有五天,絕對不會耽擱的,娘等船到了河口城,娘便和掖臣留在那時,孩兒已經問過了,那裏雖然號稱異域,可是經過多年墾殖,早已經成為熟地,且築的城池,城內外有漢民不下三十萬……”
其實,大明也是一個講究人情的地方,那怕就是對這些流放犯,同樣給予一定的照料——除主犯外,每家可以留長幼兩人在河口,現在的河口或許比不上江南,但絕不比廣東的府縣差。這也是陳名夏特意打聽的。
但是南天門卻不同,那裏密林密布,瘴氣惡疾隨時都有可能奪去他人的性命。那樣的苦疾之地,他當然不願意讓娘過去。
“你的這份孝心,娘知道。可娘之所以沒有隨你父親一起過去,就是想要一家子人在一起,你做錯了事,愧了先帝,被皇帝追了罪責,心裏頭勢必有怨氣,可是忠孝,忠孝,讀了這麽多年的書,卻忘記了忠字,名夏,娘得陪著你,不能讓你將來又做錯了事,走錯了路,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陳母說到這兒忍不住便又抹起眼淚來。從江南名門望族大家小姐、當家大婦,淪為流放異域的流民,這樣的打擊對於夏母來說無疑是沉重的。
“娘,您可別這麽再說,名夏,名夏知道錯了……”
一旁的陳名夏的妻子見狀連忙安慰道,可是淚水卻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她的心裏未償沒有怨氣。
“往後你要教好掖臣,他爹是為娘的沒教好,才從了賊,忘了忠君報國的大義,隻知道那麽丁點小義,掖臣可不能再讓他誤入歧途了。”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眾【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看著娘在那裏教導著妻子,陳名夏不禁長歎口氣,
當年他也是名動天下的名士,也曾月月講、日日說道著“忠君報國”,可為什麽事到臨頭卻沒有堅持住呢?
陳名夏的心裏苦啊!
這是為什麽呢?
“娘,兒媳知道,往後一定教好掖臣,娘,您放心,名夏才學世所皆知,不定將來在南天門為朝廷立下了功勞,指不定皇帝一高興,就許咱迴家了……”
聽兒媳這麽一說,陳母便擦了擦眼淚將事情盡量往好的地方想。並在心中祈禱兒子能將功贖罪,早日被皇帝赦免。
想到這,陳母不由看著兒子輕聲囑咐道:
“兒啊,你過去的友人裏想必還有人在朝中為官,到了南天門後,別忘了與他們書信往來,如此,也省得你在南天門被人給忘記了,將來也好有個照應……”
娘的提醒,按常理來說,確實是應該的,而且陳名夏也是在嘴上應該了聲,可是心底卻長歎著,
都到了這步田地,誰還會記得他陳名夏?
況且,皇帝赦免……
可能嗎?
他們這些“從賊逆臣”可都是遇赦不赦,除非立下天下的功勞,否則絕不會赦免他們的。
就在陳名夏這麽思量時,那邊卻傳來了碼頭官吏的喊聲。
“陳名夏,陳名夏,有位夏老爺來見你,到這邊讓你們上一麵。”
在這股大潮之中,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朝著什麽方向行進。雖然誰都預測到未來的命運。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的,但是在任何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裏,絕大多數人都是主動或者被動的迎接未知的命運。
毫無疑問,在這個大時代中,陳名夏就是被迫應對他的命運。對於這位諸生時就名動天下,崇禎十六年高中進士,為殿試一甲第三名的複社名士來說,或許他曾名動天下,或許他亦曾官至戶兵二科都給事中。
但是在過去的一年之中,所經曆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許多人都無法想像的,他曾趾高氣揚的在朝中抨擊朝政,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官員,都是其抨擊的對象。在京城破前十天,還曾建議召集山東義勇救援京師。亦曾在京城陷落時,上吊自殺,可惜未果。後來在他人力薦下加入大順政權,入弘文館,成了順朝的翰林院。
從此之後,他的命運也就注定了!
作為“從賊逆臣”,他無疑是幸運。
雖然曾經誤入歧途,但因為曾經試圖自殺殉國,所以,倒不在京城外當場誅殺的從賊逆臣的名錄中。
死罪雖逃,可活罪難留。
作為從賊逆臣,陳名夏雖然活了下來,但是卻被革除功名。與陳家九族一同那判流放南洋。
乾聖元年十月,陳名夏與舉族千餘人一同踏上了去往南洋萬裏之外的旅程,雖然是流放犯,可他仍然是一副文士打扮,不過他的腰間卻係著麻繩——四個月前,他的父親在得知舉族上下都因兒子從賊所以要被流放異域,而且永世不得返鄉之後,。
一邊是愧對舉族父兄,一邊是畏懼葬身異域,實在是承擔不了這個心理壓力的他最後還是選擇了上吊自殺。至少這樣可以埋在故土。
陳名夏當然沒有機會在墳前守孝三年,不過仍然準他於墳前守孝三天,然後就到了上海,與其它人一同等待著踏上流放之路。
輪到陳名夏踏上前往異域的旅途時,已是三月下旬了。按照刑部的命令陳名夏必須在三月初一之前啟程,最遲不能晚於十六抵達南天門報道。
對於南洋,陳名夏是一無所知的,但是在過去的幾個月裏,他不止一次在悔恨中驚醒,尤其是現在,看著年邁的母親也要隨自己一同被流放,心中的後悔之情油然而生。
當時要是咬咬牙的話,也就……堅持下來了,又怎麽會從賊呢?
那怕就是自殺了也好啊,總省得身敗名裂,省得遺害家人吧!
“名夏啊,這裏離開南天門多遠啊,不會耽誤了行程吧。”
母親詢問打斷了陳名夏的思緒。他急忙迴身寬聲安慰道:
“母親放心,孩兒已經向人詢問過,從上海乘快船,最多十日天左右,就能到達南天門。現在離刑部規定的時限,至少還有五天,絕對不會耽擱的,娘等船到了河口城,娘便和掖臣留在那時,孩兒已經問過了,那裏雖然號稱異域,可是經過多年墾殖,早已經成為熟地,且築的城池,城內外有漢民不下三十萬……”
其實,大明也是一個講究人情的地方,那怕就是對這些流放犯,同樣給予一定的照料——除主犯外,每家可以留長幼兩人在河口,現在的河口或許比不上江南,但絕不比廣東的府縣差。這也是陳名夏特意打聽的。
但是南天門卻不同,那裏密林密布,瘴氣惡疾隨時都有可能奪去他人的性命。那樣的苦疾之地,他當然不願意讓娘過去。
“你的這份孝心,娘知道。可娘之所以沒有隨你父親一起過去,就是想要一家子人在一起,你做錯了事,愧了先帝,被皇帝追了罪責,心裏頭勢必有怨氣,可是忠孝,忠孝,讀了這麽多年的書,卻忘記了忠字,名夏,娘得陪著你,不能讓你將來又做錯了事,走錯了路,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陳母說到這兒忍不住便又抹起眼淚來。從江南名門望族大家小姐、當家大婦,淪為流放異域的流民,這樣的打擊對於夏母來說無疑是沉重的。
“娘,您可別這麽再說,名夏,名夏知道錯了……”
一旁的陳名夏的妻子見狀連忙安慰道,可是淚水卻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她的心裏未償沒有怨氣。
“往後你要教好掖臣,他爹是為娘的沒教好,才從了賊,忘了忠君報國的大義,隻知道那麽丁點小義,掖臣可不能再讓他誤入歧途了。”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眾【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看著娘在那裏教導著妻子,陳名夏不禁長歎口氣,
當年他也是名動天下的名士,也曾月月講、日日說道著“忠君報國”,可為什麽事到臨頭卻沒有堅持住呢?
陳名夏的心裏苦啊!
這是為什麽呢?
“娘,兒媳知道,往後一定教好掖臣,娘,您放心,名夏才學世所皆知,不定將來在南天門為朝廷立下了功勞,指不定皇帝一高興,就許咱迴家了……”
聽兒媳這麽一說,陳母便擦了擦眼淚將事情盡量往好的地方想。並在心中祈禱兒子能將功贖罪,早日被皇帝赦免。
想到這,陳母不由看著兒子輕聲囑咐道:
“兒啊,你過去的友人裏想必還有人在朝中為官,到了南天門後,別忘了與他們書信往來,如此,也省得你在南天門被人給忘記了,將來也好有個照應……”
娘的提醒,按常理來說,確實是應該的,而且陳名夏也是在嘴上應該了聲,可是心底卻長歎著,
都到了這步田地,誰還會記得他陳名夏?
況且,皇帝赦免……
可能嗎?
他們這些“從賊逆臣”可都是遇赦不赦,除非立下天下的功勞,否則絕不會赦免他們的。
就在陳名夏這麽思量時,那邊卻傳來了碼頭官吏的喊聲。
“陳名夏,陳名夏,有位夏老爺來見你,到這邊讓你們上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