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頁
帶著道侶一塊穿[快穿] 作者:that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事情果然如呂縉所想那樣,不需要趙王主動提出什麽,大臣們直接就請他留在京城了。皇帝年幼,且太後還是皇後的時候就出了名的「體貼」後族,若是沒人製衡,小皇帝長大之前,朝堂就得讓外戚禍害得烏煙瘴氣。
這個趙王雖然也年輕,且之前十八年都默默無聞,但他是王叔,靠這一點,就能把他頂在前邊。
趙王很客氣,也很規矩的推讓了三次,第三次的時候,才迫不得已的答應了下來。
看著被眾臣圍在中間的趙王,呂縉知道,老天讓他重來一迴,那他這次不能著急,他要稍安勿躁,不能像上輩子那樣,被太後抱著哭了幾場,就把大臣們也給恨上了,他得知道,到底誰是他真正的敵人。
不過事情可沒他想的那麽好,一個月後,呂縉登基之後的第一次大朝會。
大朝會開始,太後說:「崇恩侯勞苦功高,為人厚道,戶部侍郎趙方告老,那不如就讓崇恩侯補缺吧。」
崇恩侯是太後的大哥,也是京城有名的老紈絝。
攝政王道:「太後說得極是。」
本來隻是試探一下的太後:「……」
本來以為攝政王跟太後會掐起來的大臣:「……」
本來等著看好戲的皇帝:「……」
這不對啊,這怎麽迴事?!
太後最先反應過來:「既然如此,那就下旨吧!」
眾臣:「萬萬不可!」
沒有攝政王,當然是老大人們自己擼袖子跟太後對上了。兩邊你爭我奪,崇恩侯是沒得到戶部侍郎的缺,但崇恩侯的三個兒子都得了入國子監的蔭庇。以他老大、老二的年歲,來年考試過關就能得到同進士的出身,到時候就能派官了。
太後還是得到了她想要的。
後邊太後不給自己的娘家求官了,她開始求封地,求爵位。
攝政王還是表示:「一切聽太後的。」
大臣們無奈,朝堂上更是鬧得不可開交。
等到退朝了,有大臣在大殿門口就質問攝政王,怎麽他也不反對太後所言。攝政王傻乎乎的答:「太後既是一國母後,也是本王的嫂嫂,本王既是臣,也是弟,如何能夠不聽太後之言,出言反駁?你竟然以此指責於本王,莫不是想讓本王家中不和?」
眾臣也鬧不清攝政王這到底是真傻,還是假傻。
可民間都有說長嫂為母,寡嫂拉扯大弟妹的美談更是處處都有。所以攝政王作為弟弟,麵對太後從順恭敬……真沒毛病。
反正拿到外麵去,老百姓也都得說一句「趙王厚道」。要不然呢?惦記著小叔子欺負寡婦嫂子嗎?
這個樣子的趙王,太後當然是很喜歡的,直接親切的稱唿他為「叔叔」。教導呂縉的時候,也說:「叔叔為人厚道,皇帝要多向叔叔學一學。」
呂縉麵上答應,私底下氣得鼻子都歪了——跟叔叔學什麽?學對他那些舅舅表哥們好?
另外一邊,給他上課的大臣們,則各種跟他說什麽牝雞司晨啊,呂後亂國啊,說外戚當政的壞處。
呂縉想跟他們說:「廢話!朕也知道壞處啊!你們別光說壞處!你們說怎麽辦啊!這是看攝政王沒頂上去,讓朕頂上去?!做夢呢!」
他剛重生以為自己錯怪了賢臣,如今看來他完全是想多了。要不然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呢。這些文臣都是嘴皮子利索,想讓他們幹點事,那是萬萬不成的。
而呂縉知道,自己是絕對不能跟太後在明麵上發生衝突的,太後再怎麽禍害也不能!他對太後隻要稍稍不敬,即便把頂下去,那些大臣們也絕對不敢稱讚他,甚至轉過頭,罵他的摺子,就會把他埋了!因為太後是他親媽!
孝道二字,可是大過天的。
皇帝和朝臣日日發愁,直到各國使臣前來慶賀,呂縉都沒把這些使臣的事情放在心上。
「如今蔡國新君登基,我邢國與蔡國之間,也是該有些新氣象了。今年的歲幣,不如增加到兩百萬貫如何?也算是雙喜臨門了。」
原來的歲幣是一百萬貫,並不都是錢,多數是糧食、綾羅綢緞、珠寶,甚至還有美女。
別看蔡國對邊軍吝嗇到恨不得一毛不拔,實際上蔡國商業發達,國家每年的稅收隻是商稅就有一千多萬貫。表麵上看歲幣過去隻有商稅的十分之一,即便兩百萬貫也就是五分之一左右,可帳不能這麽算。
國家的稅收需要給各級官員支付俸祿,蔡國的官員俸祿可是十分豐厚的,且除了俸祿還有各種福利,各種節日都要給錢、給布,給糧食、給肉。需要養活越來越龐大的皇室與貴族,崇恩侯就這個爵位一年都要有三萬貫,更不用說各種稱號,加起來光養一個他,就得十幾萬貫。另外還有天災時賑災、修渠鋪路等等,更不用還有少不了的貪腐。
一百萬貫,蔡國拿得還算輕鬆,兩百萬貫,就有些割肉了。
呂縉惱怒,但他直到現在蔡國沒有實力反抗,隻能等他掌權之後勵精圖治,然後再……
「我家的喜事,給來道賀的幾個喜錢是無妨,但哪裏有客人自己去主家家裏翻喜錢的,這不是強盜嗎?」已經被朝臣們定義為廢物的攝政王,突然舉著酒杯站了起來。
「王爺……」有大臣想要拉住攝政王,可是這大臣又被其他大臣拉住了。他見了同伴的臉色,也坐迴去了。
</br>
這個趙王雖然也年輕,且之前十八年都默默無聞,但他是王叔,靠這一點,就能把他頂在前邊。
趙王很客氣,也很規矩的推讓了三次,第三次的時候,才迫不得已的答應了下來。
看著被眾臣圍在中間的趙王,呂縉知道,老天讓他重來一迴,那他這次不能著急,他要稍安勿躁,不能像上輩子那樣,被太後抱著哭了幾場,就把大臣們也給恨上了,他得知道,到底誰是他真正的敵人。
不過事情可沒他想的那麽好,一個月後,呂縉登基之後的第一次大朝會。
大朝會開始,太後說:「崇恩侯勞苦功高,為人厚道,戶部侍郎趙方告老,那不如就讓崇恩侯補缺吧。」
崇恩侯是太後的大哥,也是京城有名的老紈絝。
攝政王道:「太後說得極是。」
本來隻是試探一下的太後:「……」
本來以為攝政王跟太後會掐起來的大臣:「……」
本來等著看好戲的皇帝:「……」
這不對啊,這怎麽迴事?!
太後最先反應過來:「既然如此,那就下旨吧!」
眾臣:「萬萬不可!」
沒有攝政王,當然是老大人們自己擼袖子跟太後對上了。兩邊你爭我奪,崇恩侯是沒得到戶部侍郎的缺,但崇恩侯的三個兒子都得了入國子監的蔭庇。以他老大、老二的年歲,來年考試過關就能得到同進士的出身,到時候就能派官了。
太後還是得到了她想要的。
後邊太後不給自己的娘家求官了,她開始求封地,求爵位。
攝政王還是表示:「一切聽太後的。」
大臣們無奈,朝堂上更是鬧得不可開交。
等到退朝了,有大臣在大殿門口就質問攝政王,怎麽他也不反對太後所言。攝政王傻乎乎的答:「太後既是一國母後,也是本王的嫂嫂,本王既是臣,也是弟,如何能夠不聽太後之言,出言反駁?你竟然以此指責於本王,莫不是想讓本王家中不和?」
眾臣也鬧不清攝政王這到底是真傻,還是假傻。
可民間都有說長嫂為母,寡嫂拉扯大弟妹的美談更是處處都有。所以攝政王作為弟弟,麵對太後從順恭敬……真沒毛病。
反正拿到外麵去,老百姓也都得說一句「趙王厚道」。要不然呢?惦記著小叔子欺負寡婦嫂子嗎?
這個樣子的趙王,太後當然是很喜歡的,直接親切的稱唿他為「叔叔」。教導呂縉的時候,也說:「叔叔為人厚道,皇帝要多向叔叔學一學。」
呂縉麵上答應,私底下氣得鼻子都歪了——跟叔叔學什麽?學對他那些舅舅表哥們好?
另外一邊,給他上課的大臣們,則各種跟他說什麽牝雞司晨啊,呂後亂國啊,說外戚當政的壞處。
呂縉想跟他們說:「廢話!朕也知道壞處啊!你們別光說壞處!你們說怎麽辦啊!這是看攝政王沒頂上去,讓朕頂上去?!做夢呢!」
他剛重生以為自己錯怪了賢臣,如今看來他完全是想多了。要不然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呢。這些文臣都是嘴皮子利索,想讓他們幹點事,那是萬萬不成的。
而呂縉知道,自己是絕對不能跟太後在明麵上發生衝突的,太後再怎麽禍害也不能!他對太後隻要稍稍不敬,即便把頂下去,那些大臣們也絕對不敢稱讚他,甚至轉過頭,罵他的摺子,就會把他埋了!因為太後是他親媽!
孝道二字,可是大過天的。
皇帝和朝臣日日發愁,直到各國使臣前來慶賀,呂縉都沒把這些使臣的事情放在心上。
「如今蔡國新君登基,我邢國與蔡國之間,也是該有些新氣象了。今年的歲幣,不如增加到兩百萬貫如何?也算是雙喜臨門了。」
原來的歲幣是一百萬貫,並不都是錢,多數是糧食、綾羅綢緞、珠寶,甚至還有美女。
別看蔡國對邊軍吝嗇到恨不得一毛不拔,實際上蔡國商業發達,國家每年的稅收隻是商稅就有一千多萬貫。表麵上看歲幣過去隻有商稅的十分之一,即便兩百萬貫也就是五分之一左右,可帳不能這麽算。
國家的稅收需要給各級官員支付俸祿,蔡國的官員俸祿可是十分豐厚的,且除了俸祿還有各種福利,各種節日都要給錢、給布,給糧食、給肉。需要養活越來越龐大的皇室與貴族,崇恩侯就這個爵位一年都要有三萬貫,更不用說各種稱號,加起來光養一個他,就得十幾萬貫。另外還有天災時賑災、修渠鋪路等等,更不用還有少不了的貪腐。
一百萬貫,蔡國拿得還算輕鬆,兩百萬貫,就有些割肉了。
呂縉惱怒,但他直到現在蔡國沒有實力反抗,隻能等他掌權之後勵精圖治,然後再……
「我家的喜事,給來道賀的幾個喜錢是無妨,但哪裏有客人自己去主家家裏翻喜錢的,這不是強盜嗎?」已經被朝臣們定義為廢物的攝政王,突然舉著酒杯站了起來。
「王爺……」有大臣想要拉住攝政王,可是這大臣又被其他大臣拉住了。他見了同伴的臉色,也坐迴去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