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憲逝去,對於政事堂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


    多年來的政治默契,讓政事堂各行其是,隻不過如今政事堂的宰相名額,由從前的七位,降至六位。e


    分別是首相趙誠,五十七歲;次相孫釗,四十九歲;鄧斌,四十五歲。


    王溥,四十七歲;魏仁浦,五十七歲;趙普,四十七歲。


    名次代表著政事堂中的地位。


    他們基本上都屬於精力旺盛時期,也就是所謂的政治黃金年齡。


    政治分工,自然無須贅述,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


    宰相越多,就代表著相權的分散,也代表著政出多門,不過趙誠擔任近七年的宰相,已經擁有自己威望,調控把總。


    而六部中,曾經南人占據九成的局麵,也得到了緩解。


    吏部尚書,高孔昭,嶺南人。


    兵部尚書,馬延年,南人。


    工部尚書,呂餘慶,北人,曾任參知政事。


    戶部尚書,元德昭,前吳越國宰相。


    禮部尚書,黃天佑,南人。


    刑部尚書,薛居正,北人。


    如此,朝堂上南北大臣濟濟一堂,聊著洛語,倒也是不曾有礙。


    三人病逝,李嘉一連輟朝九日,以悼哀傷。


    當然這值得是初一十五的常朝,有沒有都無所謂。


    而就在這時,射聲司傳來消息,北漢國主劉鈞病重,恐怕時日許多。


    “這家夥,要死都得趕趟,非要湊在一起,真是令人無語。”


    李嘉搖搖頭,他想到了北漢,看著地圖上表裏河山的河東地區,尤其是太原,更是重中之重。


    北漢雖然有十幾州,但最重要的,就是太原,隻要攻占了太原,其他州縣自然不戰而降。


    而太原的位置還在其次,關鍵在於契丹人。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得在契丹人反應不及時,一舉攻占,亦或者阻攔其支援。


    “朕囑意,六月歸都洛陽——”


    在小朝會上,麵對六部九卿,諸位宰相,李嘉宣布一項拖延多年的工作——歸都洛陽。


    這在朝廷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原宋國的百官們,他們住在汴梁幾十年,已經與這個繁華的城市融合在一起了,若是遷都,對於他們的損失是極為慘重的。


    雖然知道這個結果是不可避免的,但眾人還是想拖延。


    不過,皇帝一言九鼎,宰相們持支持的態度後,這項措施很順利地就實行了。


    具體的流程是這般。


    皇帝,並十五萬禦營,先趕到洛陽,政事堂、六部九卿緊隨其後,隨即才是其他的小官吏們。


    先期五萬人馬,護衛著皇帝,以及高官們,向著洛陽而去,浩浩蕩蕩,灰塵驟起,彌漫了整個大地。


    北漢在中原,也是有探子的,對於中原如此大規模的兵馬調動,大吃一驚,隨即仔細調查,才發覺是遷都洛陽。


    劉鈞此時已經躺在了床榻上,一眾大臣圍坐一圈,聽候這位皇帝越來越少的聖諭。


    而在他的病榻前,則站立著兩三個男子,年齡約莫三十來歲,一個叫劉繼恩,一個叫劉繼元,都是劉鈞的外甥兼養子,從小就養在跟前。


    另一個,魁梧的大漢,則是劉鈞的侄子,劉繼欽,是劉鈞的大哥任大內都點檢,掌控著禁軍。


    顯然,在這為數不多的日子裏,劉鈞迫切地想要給自己的養子填補知識,從而獲得政治威望。


    而令人驚奇的是,劉鈞並沒有立自己侄子為繼承人,反而囑意養子劉繼恩,也就是他的外甥,本姓薛。


    其唯一被劉鈞看中的是,乃是年歲最長,已經三十有四,國賴長君,不外如是。


    至於他的弟弟們,雖然眾多,但都比較稚嫩,所以他直接摒棄了兄終弟及,讓自己年長的養子繼位。


    而,值得注意的是,劉繼業(楊業)其實也是他的養子,被劉崇隔代收養,寄養在劉鈞身下,其實看中還是楊業的潛力罷了。


    所以,在劉鈞的想法中,劉繼業隻是手底下的工具,不可能坐上皇位,養子兼外甥,親情與感情具有,才上位。


    這些也足以證明,劉鈞在亂世中,還算是個合格的君主,他清楚的明白,保護江山社稷,比所謂的宗廟血脈重要太多。


    當然,也不排除是郭榮太過於典型,以致於讓他下定了決心,希望自己的養子能夠青出於藍。


    孫光憲逝去,對於政事堂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


    多年來的政治默契,讓政事堂各行其是,隻不過如今政事堂的宰相名額,由從前的七位,降至六位。e


    分別是首相趙誠,五十七歲;次相孫釗,四十九歲;鄧斌,四十五歲。


    王溥,四十七歲;魏仁浦,五十七歲;趙普,四十七歲。


    名次代表著政事堂中的地位。


    他們基本上都屬於精力旺盛時期,也就是所謂的政治黃金年齡。


    政治分工,自然無須贅述,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


    宰相越多,就代表著相權的分散,也代表著政出多門,不過趙誠擔任近七年的宰相,已經擁有自己威望,調控把總。


    而六部中,曾經南人占據九成的局麵,也得到了緩解。


    吏部尚書,高孔昭,嶺南人。


    兵部尚書,馬延年,南人。


    工部尚書,呂餘慶,北人,曾任參知政事。


    戶部尚書,元德昭,前吳越國宰相。


    禮部尚書,黃天佑,南人。


    刑部尚書,薛居正,北人。


    如此,朝堂上南北大臣濟濟一堂,聊著洛語,倒也是不曾有礙。


    三人病逝,李嘉一連輟朝九日,以悼哀傷。


    當然這值得是初一十五的常朝,有沒有都無所謂。


    而就在這時,射聲司傳來消息,北漢國主劉鈞病重,恐怕時日許多。


    “這家夥,要死都得趕趟,非要湊在一起,真是令人無語。”


    李嘉搖搖頭,他想到了北漢,看著地圖上表裏河山的河東地區,尤其是太原,更是重中之重。


    北漢雖然有十幾州,但最重要的,就是太原,隻要攻占了太原,其他州縣自然不戰而降。


    而太原的位置還在其次,關鍵在於契丹人。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得在契丹人反應不及時,一舉攻占,亦或者阻攔其支援。


    “朕囑意,六月歸都洛陽——”


    在小朝會上,麵對六部九卿,諸位宰相,李嘉宣布一項拖延多年的工作——歸都洛陽。


    這在朝廷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天纜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天纜車並收藏大唐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