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詢和東林放棄北京朝廷,意圖在崇禎朝覆滅後,在南京另立新帝,從而控製明朝政權。


    在這一點上,高歡與侯詢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如今的北方防線洞開,完全無法防守,崇禎朝廷覆滅已經成為定局。


    除非崇禎決定南遷,放棄北京,前往南京,否則誰也救不了他。


    侯恂和東林黨,沒打算救崇禎,高歡同樣也沒這個打算,而是尋找朱由崧,將這個法統繼承順序靠前的藩王,掌握在手中。


    屆時,崇禎朝覆滅,有福王在手,誰都爭不過高歡。


    這點怕是東林沒有想到的。


    當然,若是崇禎或者崇禎的兒子,能夠逃出來,那就另說了。


    ……


    洛陽城外,自治軍校場上。


    高歡領著眾將,正進行一場試驗。


    這時,一隊名士卒正給幾個木人偶,穿上盔甲、戰襖,高歡則對眾將道:“自遼事起,官軍與建奴作,屢戰屢敗。這些年下來,建奴繳獲的盔甲,裝備八旗都還有富餘!”


    說著,高歡指著穿上甲胄的人偶,沉聲道:“現在建奴八旗,以滿八旗裝備最為精良。其旗丁作戰時,普遍裝備鐵甲、棉甲,天冷了還能再穿一件棉襖。就是這個樣子,不好看,可防禦相當可觀!”


    郝搖旗皺起眉頭,“穿成這樣,豈不是刀槍不入?”


    高歡道:“試一試便知!”


    語畢,高歡一揮手,領著各人站在一邊,便見一對士卒,用弓箭、鳥銃、苗刀、長槍、標槍等自治軍目前裝備的兵器,對人偶一一測試。


    不多時,士卒測試完,便有軍官檢查道:“弓箭三十步透一重甲,未能破防。”


    “苗刀未能破防!”


    “長槍透兩重甲,又輕微損傷!”


    “標槍透一重甲,未能破防。”


    “鳥銃,三十步透棉衣、一重甲,十五步透棉衣、兩重甲,有致命損傷。”


    聽著測試結果,眾將一眾騷動。


    “隻有火銃能破防,可十五步,幾乎貼臉了。”袁宗弟皺起眉頭,有些震驚道:“督軍,這仗沒法打啊!”


    高歡也神情陰沉,不過遂即卻又道:“破不了甲,便用鈍器砸,這個本督來想辦法。”


    洛陽四塞之國,高歡收複洛陽後,便開始有意識的將在許州、登封等地的工坊、講武堂、書院向洛陽轉移,同時命令豫東各州縣,屯集守城物資,組織莊丁進行守城演練,防備清軍渡河後,劫掠軍政府治下的州縣。


    洛陽之東,偃師縣外,邙山上的礦場,重新開始開采,近萬名曠工,礦鋤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不絕於耳。


    在礦山腳下,一群木匠和泥瓦匠,正修建著高爐、廠房、宿舍。


    “督軍,這一片建起後,洛水北岸是冶煉場,南岸則是兵工作坊。”李岩跟在高歡身後,一邊走,一邊介紹著軍政府的規劃。


    高歡微微頷首,“礦場、冶煉、兵工坊放在一起,能夠減少運輸成本!冶煉廠建好後,能出多少鐵,兵工坊能造多少鳥銃?”


    李岩道:“工科的規劃,是年產六十萬斤。兵工坊每月造鳥銃三百杆!”


    明朝洪武年間,全國鐵產量一千八百餘萬斤左右,河南的產量在七十萬斤左右。


    現在河南主要的鐵礦產區,偃師和新安都在高歡的控製下,偃師能冶煉五十萬斤,新安至少也能冶煉三四十萬斤,再加上舞陽那邊能出個十萬斤。


    高歡一年能夠獲得一百萬斤鐵,千斤重炮能造一千門,三千斤重炮能造三百多門,勉強能夠滿足農具、兵甲、鐵炮的用鐵了。


    畢竟,高歡不可能造一千門炮,一年最多造個二三十門而已。


    不過,鳥銃生產的速度,便讓高歡有些不滿意了。


    高歡沉聲道:“接下來我們將麵對裝備精良的建奴。他們冬季過河,穿著盔甲,再加上棉襖,弓箭無法破甲,刀劍難傷,必須製造出更多精良的火銃。”


    清兵前四次入塞,都沒有殺到河南,這使得李岩等人,對於清兵的裝備和戰力,都不是很了解。


    可是高歡清楚,清軍裝備精良,加上冬季穿得多,弓箭根本射不死他們,火銃也隻能很近,才能射穿清軍的衣甲。


    李岩對於鳥銃製造,也不是太懂,轉頭問劉鐵匠道:“劉師傅,工坊的匠人也不少,鳥銃的製造速度,為何提不上來?”


    “督軍!軍師!”劉鐵匠忙道:“鳥銃製造的關鍵是銃管。現在工匠人雖多,但是能卷銃管和鑽銃管的熟練工匠太少。尤其是鑽銃管,費時費力,稍有不慎,銃管就報廢了,所以速度緩慢!”


    高歡皺了皺眉頭,問道:“這鑽銃管的難處在哪裏?”


    劉鐵匠道:“火銃質量好壞,關鍵在於銃管內壁,是否光滑筆直,銃壁的厚度,是否均勻。鑽銃管時,工匠必須小心謹慎,力道大小,精神是否集中,都可能造成一根鑽了十天半月的銃管,最終報廢,造成前功盡棄。”


    高歡明白過來,鑽銃管全看工匠的手藝,受限製於製造工藝和技術手段,火銃的生產速度快不了。


    這時他皺眉思索一陣,忽然看見不遠處的洛水,沉聲道:“給九龍寨兵工坊一個新任務,改進水碓,研製以水力驅動的鑽床,代替人力鑽管。”


    要想提高軍械製造的產量,隻能提高製造的技術和工藝,利用新的技術,來打造兵器。


    水力鍛造的器械,很早就出現了,漢代的水碓與歐洲的水力錘鍛設計原理確實是一樣的,都是利用水輪將水力轉換為機械動能。


    隻不過一個用於舂米,一個用於鍛錘鐵器,用途不一樣罷了。


    劉鐵匠聞語,眼前一亮,不過遂即卻道:“屬下立刻讓他們研製,不過可能趕不上這次大戰了。”


    高歡擺擺手,“本督給你們找個幫手!另外,既然火銃產量不足,那兵工坊要全力鍛造長柄斧、短柄斧、狼牙棒、骨朵。十月之前,本督要一萬件!”


    劉鐵匠點點頭,“屬下令各個工坊,全力打造。”


    高歡微微頷首,又巡視一陣,遂即返迴洛陽。


    崇禎皇帝下旨,讓高歡起兵勤王,朝廷有求於高歡,便讓高歡有資格給朝廷提條件。


    高歡迴到書房,遂即提筆寫下一封奏疏,一是訴苦,說自己軍械不足,二是向崇禎皇帝要人,請他講宋應星、宋應升兩兄弟,調到河南來。


    現在兩人應該一個在江西,一個在廣州做官,高歡請未必會來,但是朝廷有旨意,兩人應該不會拒絕。


    高歡寫完奏疏,遂即吩咐屬下,“將奏疏快馬送去北京!”


    親衛點頭行禮,接過奏疏出去,楊彥忽然從外麵進來,行禮道:“督軍,福王被接迴來了。”


    “哦?”高歡歪嘴一笑,站起身來,“召集文武,隨本督迎接福王!”


    (求月票,推薦,追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布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話淒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話淒涼並收藏武布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