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二媳婦秦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她隻是想知道老三買宅子公婆有沒有悄悄塞錢。
“是啊,明晚的溫鍋宴,我都不好意思去吃,我是他二哥,他買房子這麽大的事,人家不相信自家人會借錢給他,硬是沒有找我和老大,還有爹娘開過口,借錢的話,壓根就不提。
他提了,我即使不借給他,也好受些。至少他是親近我的,願意找我借錢。看看,如今,他不聲不響的,拿著花剩下的兩個月工資,先交了定金,然後到處找人借錢,但從不開口問家裏人。
你以為我爹想不明白其中原因啊,他隻是不願意說出來,太傷麵子。”
“不找咱借多好,免得真借給他,咱家分的那點錢是關鍵時候用的。”
“娘們就是頭髮長見識短,你知道啥,老三已經把咱家與爹娘還有老大全拋除在他親人外。人家意思是,以後盡量不麻煩咱,更是少來往。”
沈二想到這些,心裏一陣陣的難受,他也知道自己自私,沒有主動給老三借錢就說明了一切,兄弟情淡薄。他是自私小氣,可是他有底線,那就是我不占別人的便宜,別人也休想占我的便宜。
隻是他沒有意識到,兄弟情有今生沒來世,關鍵時候還得靠自家兄弟。為此在今後的歲月中,他一直有點悔恨,早知如此,當初對老三好點多好。
自己做了初一,也別想人家拉拔自己。人家不做十五就不錯了。
沈大夫妻房間,一樣的對話,意思差不多。
沈大媳婦楊霞用腳踢踢身邊剛躺下就打唿嚕的男人,“睡啥睡,醒醒。”
沈大不耐煩的睜開眼角,撐著腦袋,“又發什麽癲,有事就說,有屁就放。累了一天,明天還要做工,我得睡好。”
“我越想越不對頭,老三分家後兩個月的工資花銷後幾十圓,哪裏敢買西院,我看你爹娘一定悄悄塞了不少錢。”
楊霞一直不相信公婆真的不給老三分家產,她一直懷疑公婆私下肯定把公中一半的錢都給了老三。
“哼,沒給,咱爹的手多緊,你不清楚,會給老三錢,難。”
分家的時候,他與老二裝糊塗,一直沒有說話,那是因為他與老二都知道父母偏心了他倆。
爹不給老三分錢分房,他大致明白是為啥。
還不是爹看老三的差事好,薪水比他和老二的多,才不給老三分房分錢的。
至於另外還有就是三個兒子中他是最受寵,爹娘都偏心他,再就是爹娘想要手裏拽著錢養老。
為什麽老三成親後就分家,也是因為家裏真的住不下了,沒有多餘的房間安置老三新婚夫妻。
總不能一直讓老三兩口子跟二老住一個房間吧。不得已,隻能分家。
爹是不會再拿錢買房子,這年頭到處都打仗,誰都想手中能拽點錢。買房子幹啥,萬一啥時候被炸了,還不得花錢重建,還有以後會不會因為打仗逃難誰也不知道。
他們是小老百姓,手中攢的幾個錢可經不起任何折騰。折騰兩下,肯定會被全部折騰光。
“那老三膽子真大,敢借那麽錢買宅子,膽肥。”楊霞還是有些不信。
“機會難得,他每個月不少掙,但是還完債也得兩三年甚至更久。以後他日子不好過哦。”
沈大很滿意爹娘沒有把存的錢分出去多少,至於沒有分到錢和房的老三是否可憐,不好意思他不在乎。
從小他就習慣了父母偏心於他,什麽東西他的最好,至於老三可不可憐不在他思考的範疇內。
老三讀了十年的書,還分啥錢分啥房,淨身出戶不是應該的嗎?他的思維內根本沒有老三之前兩年的工資基本都上交了的。他的思維是,家裏的好東西一切都是他的。
“再不好過,人家也有一個大宅子,比咱住的寬敞。”
楊稀霞羨慕的隻差流口水了,是個人都想住的舒服寬敞。她也不例外。
“這年頭買了宅子,一家人喝西北風還是咋滴,一家老小天天都得花錢,一年到頭能存幾個錢。咱家要是買了宅子,得還到什麽時候,再有去哪兒借錢,我和你誰像老三一樣,有大富大貴的同學可以借錢。”
“唉,還是多讀書好,以後咱家兒子們也要讀書。”
作者有話要說: 民國時期,以銀元為單位,普通技術工人月薪16-24大洋;體力勞動者8-12大洋;普通公務員(巡捕)10-13元,巡長16-18元,《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也披露:上海衛生局的1名科長,月薪也不過30元。
物價低廉,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和《上海工人運動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號梗米1石14元,麵粉1包3.30元,切麵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菸1盒0.036元,茶葉1斤0.23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細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應為156斤;1包麵粉,約為45斤。
三十年代的北平,1銀元可買6斤好豬肉,40個豬肉餃子、兩碗小米粥、外加一盤白糖,兩毛二分錢。在重慶,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兩塊五角錢。甘肅農村,抗戰前7年,百斤小麥5至3元。漢口方麵,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雞蛋的價格約為20元,每斤棉花和豬肉約為3角錢,1斤鯉魚不到5分錢,1斤煤油的零售價則長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間。
</br>
“是啊,明晚的溫鍋宴,我都不好意思去吃,我是他二哥,他買房子這麽大的事,人家不相信自家人會借錢給他,硬是沒有找我和老大,還有爹娘開過口,借錢的話,壓根就不提。
他提了,我即使不借給他,也好受些。至少他是親近我的,願意找我借錢。看看,如今,他不聲不響的,拿著花剩下的兩個月工資,先交了定金,然後到處找人借錢,但從不開口問家裏人。
你以為我爹想不明白其中原因啊,他隻是不願意說出來,太傷麵子。”
“不找咱借多好,免得真借給他,咱家分的那點錢是關鍵時候用的。”
“娘們就是頭髮長見識短,你知道啥,老三已經把咱家與爹娘還有老大全拋除在他親人外。人家意思是,以後盡量不麻煩咱,更是少來往。”
沈二想到這些,心裏一陣陣的難受,他也知道自己自私,沒有主動給老三借錢就說明了一切,兄弟情淡薄。他是自私小氣,可是他有底線,那就是我不占別人的便宜,別人也休想占我的便宜。
隻是他沒有意識到,兄弟情有今生沒來世,關鍵時候還得靠自家兄弟。為此在今後的歲月中,他一直有點悔恨,早知如此,當初對老三好點多好。
自己做了初一,也別想人家拉拔自己。人家不做十五就不錯了。
沈大夫妻房間,一樣的對話,意思差不多。
沈大媳婦楊霞用腳踢踢身邊剛躺下就打唿嚕的男人,“睡啥睡,醒醒。”
沈大不耐煩的睜開眼角,撐著腦袋,“又發什麽癲,有事就說,有屁就放。累了一天,明天還要做工,我得睡好。”
“我越想越不對頭,老三分家後兩個月的工資花銷後幾十圓,哪裏敢買西院,我看你爹娘一定悄悄塞了不少錢。”
楊霞一直不相信公婆真的不給老三分家產,她一直懷疑公婆私下肯定把公中一半的錢都給了老三。
“哼,沒給,咱爹的手多緊,你不清楚,會給老三錢,難。”
分家的時候,他與老二裝糊塗,一直沒有說話,那是因為他與老二都知道父母偏心了他倆。
爹不給老三分錢分房,他大致明白是為啥。
還不是爹看老三的差事好,薪水比他和老二的多,才不給老三分房分錢的。
至於另外還有就是三個兒子中他是最受寵,爹娘都偏心他,再就是爹娘想要手裏拽著錢養老。
為什麽老三成親後就分家,也是因為家裏真的住不下了,沒有多餘的房間安置老三新婚夫妻。
總不能一直讓老三兩口子跟二老住一個房間吧。不得已,隻能分家。
爹是不會再拿錢買房子,這年頭到處都打仗,誰都想手中能拽點錢。買房子幹啥,萬一啥時候被炸了,還不得花錢重建,還有以後會不會因為打仗逃難誰也不知道。
他們是小老百姓,手中攢的幾個錢可經不起任何折騰。折騰兩下,肯定會被全部折騰光。
“那老三膽子真大,敢借那麽錢買宅子,膽肥。”楊霞還是有些不信。
“機會難得,他每個月不少掙,但是還完債也得兩三年甚至更久。以後他日子不好過哦。”
沈大很滿意爹娘沒有把存的錢分出去多少,至於沒有分到錢和房的老三是否可憐,不好意思他不在乎。
從小他就習慣了父母偏心於他,什麽東西他的最好,至於老三可不可憐不在他思考的範疇內。
老三讀了十年的書,還分啥錢分啥房,淨身出戶不是應該的嗎?他的思維內根本沒有老三之前兩年的工資基本都上交了的。他的思維是,家裏的好東西一切都是他的。
“再不好過,人家也有一個大宅子,比咱住的寬敞。”
楊稀霞羨慕的隻差流口水了,是個人都想住的舒服寬敞。她也不例外。
“這年頭買了宅子,一家人喝西北風還是咋滴,一家老小天天都得花錢,一年到頭能存幾個錢。咱家要是買了宅子,得還到什麽時候,再有去哪兒借錢,我和你誰像老三一樣,有大富大貴的同學可以借錢。”
“唉,還是多讀書好,以後咱家兒子們也要讀書。”
作者有話要說: 民國時期,以銀元為單位,普通技術工人月薪16-24大洋;體力勞動者8-12大洋;普通公務員(巡捕)10-13元,巡長16-18元,《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也披露:上海衛生局的1名科長,月薪也不過30元。
物價低廉,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和《上海工人運動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號梗米1石14元,麵粉1包3.30元,切麵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菸1盒0.036元,茶葉1斤0.23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細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應為156斤;1包麵粉,約為45斤。
三十年代的北平,1銀元可買6斤好豬肉,40個豬肉餃子、兩碗小米粥、外加一盤白糖,兩毛二分錢。在重慶,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兩塊五角錢。甘肅農村,抗戰前7年,百斤小麥5至3元。漢口方麵,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雞蛋的價格約為20元,每斤棉花和豬肉約為3角錢,1斤鯉魚不到5分錢,1斤煤油的零售價則長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間。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