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個嫩綠圓溜溜,每一個至少都有十斤, 大部分都是十五至二十五甚至三四十斤一個的都有。
在邊關買不上太貴的價格,可是進京城能買上最高的價格。
郡主負責管水瓜的買賣, 自家在京城有鋪子, 還有人脈, 也不擔心有那個狗東西敢出來瓜分利潤。
身體已經舒緩很多的雅蘭郡主,拿著帳本細細的看起來,每一批水瓜進京有多少斤, 大概有多少破損率她心中都是有數的。
夫君在京城郊外的莊子, 據說也種植了一些。每天出多少貨, 都是有定數的。
“如琴,下一批水瓜進京,你跟著去, 給公主府送些過去,永安侯府也送一車,特別是老夫人的萱草堂多送一些。”郡主的日子過的幸福甜蜜, 對夫家特別是夫君最重是的祖母,也多了一些看顧之意。
“是,大郡主哪兒要送嗎?”公主府是指長公主生的兒子以及長公主,鎮國公府住的人可不隻是鎮國公的兒女還有鎮國公的兄弟們。
“送,帶上我的親筆書信,一起送過去。”姐姐一直對她很好,事事照顧她,怎麽能不送。
“是。”
“迴京以後,老爺在京郊的莊子上你也去看看情況,莊稼長勢如何,別到時候被人唬弄。”
“是。”
袁蔓蔓現在不用吃藥,身體越發康健,人也精神多了,府中的大事小情,她都管理的僅僅有條。以前因為身體的原因,她學過管理家事,但是也不是多精,定下親事後,長公主突擊培訓了她幾個月。
可能她的能力不適合管理很多人口的家族,但是她和沈清和的小家,還是能管理的好。
長公主夫妻如今最滿意沈清和,小女兒成親後身體越發康健,比在娘家時還好。能過得如此舒心,肯定是女婿待女兒很好很好,才能這樣。
坐在衙門發呆的沈大人,又把劇情翻出來再仔細看一遍,可惜的是,原劇情中的他來邊關第一年就死翹翹,再後麵的劇情很模糊,隻有一些大概,別的都不是很清楚,大事件都是幾句話帶過。
他想知道幹旱到底有多嚴重,他好提前製定一些預防的措施。
威西城擴大後有幾個地方需要修築圍牆連接兩邊的高聳圍牆,如今也差不多全部修築完工,不少人在農閑時出來做事,趁這次修築圍牆又賺了不少工錢。
工地上,幾位經驗的老農,利用休息時,坐在一起都說起今年熱的奇怪,還說這事大旱之前的徵兆。
“往年可沒有熱成這樣。”一位老農用衣袖擦著脖子上的汗液,著急的說。
他們都是早晚做事,天剛亮就來,等日頭毒辣時再迴屋,下午舒服一些再出來幹到天徹底黑下來。
“明年的年景不咋好啊?”鐵牛如今也是爺爺輩的人,年過四十,他小時候也經歷過一次災荒,對災荒如今還心有戚戚,憂心的緊。
“我還是聽沈大人的話,工錢一半,糧食一半,家裏多存點糧沒啥不好,我家幾個崽子的全部換成糧食。”
說話的人是牛木頭,一個老實巴交的人,沒有別的好處就是聽話。
他不知道自己的這個決定,讓他們家安然無恙的度過了四年幹旱。不隻是他,包括他的幾個兒子的工錢全部換成了糧食。
“對,換成糧食,隻要有糧食在,咱啥也不怕。”
他們換的糧食不是一次性給,還有很少一部分,得等沈清和的紅薯土豆收穫以後再給,不是給他們吃的,是給他們新的種子來年種地的,有了這些高產的土豆紅薯,哪怕災荒來了,也不用擔心餓死。
威西城治下的百姓都相信舊年來的沈大人,是他帶著威西百姓過上好日子的。
威西磚瓦窯,對威西治下的百姓,都是平價提供磚瓦,帶著身份證明,來磚瓦窯買磚瓦可以比別的縣百姓便宜很多,這是威西百姓的福利。
舊年,威西治下的百姓,家家戶戶都有不少男勞力打零工,賺了不少銀錢,春耕後,鄉下也有不少人家起一間或者兩三間磚瓦房。
鄉下如今還有不少人繼續蓋新屋,有銀錢的多蓋兩間,沒銀錢的人家少蓋兩間。
一些蓋房子的匠人,在鄉下也是忙個不停,沒少賺銀錢。
這一切都是新來的沈大人帶給他們的。
一些年輕人也在一邊聽著,心中也有成算,他們很多人在結工錢的時候,都是一半銀錢一半糧食。
轉眼九月,沈清和開始新一輪的忙碌,土豆該收穫了。等下個月紅薯也該收穫了,還有他特意種出來的長絨棉,也該收穫了。
衙門千畝好地,也種了一些土豆,紅薯,長絨棉。沈清和自己買的地裏,種了小麥,水瓜,土豆,紅薯,長絨棉。
全部擠在一起收穫,確實夠他忙的。
他親自下去第一鋤挖下去,在邊緣挖下去,剛剛好,一個都沒有破損。
提出來一大溜,很多啊,周圍的佃農,也嚇了一跳,都是老農,也許不知道怎麽做來吃,但是基本的眼力見還是有的,那麽多,一畝地該有多少啊?個個眼睛放光芒,高產啊。
劉師爺也學著大人的樣,想挖一株試試,一年多來,他也明白了,眼前的大人可不是隻會讀聖賢書的文人,那是切實想為治下百姓多做事的人,每一件事情做的他心服口服。
</br>
在邊關買不上太貴的價格,可是進京城能買上最高的價格。
郡主負責管水瓜的買賣, 自家在京城有鋪子, 還有人脈, 也不擔心有那個狗東西敢出來瓜分利潤。
身體已經舒緩很多的雅蘭郡主,拿著帳本細細的看起來,每一批水瓜進京有多少斤, 大概有多少破損率她心中都是有數的。
夫君在京城郊外的莊子, 據說也種植了一些。每天出多少貨, 都是有定數的。
“如琴,下一批水瓜進京,你跟著去, 給公主府送些過去,永安侯府也送一車,特別是老夫人的萱草堂多送一些。”郡主的日子過的幸福甜蜜, 對夫家特別是夫君最重是的祖母,也多了一些看顧之意。
“是,大郡主哪兒要送嗎?”公主府是指長公主生的兒子以及長公主,鎮國公府住的人可不隻是鎮國公的兒女還有鎮國公的兄弟們。
“送,帶上我的親筆書信,一起送過去。”姐姐一直對她很好,事事照顧她,怎麽能不送。
“是。”
“迴京以後,老爺在京郊的莊子上你也去看看情況,莊稼長勢如何,別到時候被人唬弄。”
“是。”
袁蔓蔓現在不用吃藥,身體越發康健,人也精神多了,府中的大事小情,她都管理的僅僅有條。以前因為身體的原因,她學過管理家事,但是也不是多精,定下親事後,長公主突擊培訓了她幾個月。
可能她的能力不適合管理很多人口的家族,但是她和沈清和的小家,還是能管理的好。
長公主夫妻如今最滿意沈清和,小女兒成親後身體越發康健,比在娘家時還好。能過得如此舒心,肯定是女婿待女兒很好很好,才能這樣。
坐在衙門發呆的沈大人,又把劇情翻出來再仔細看一遍,可惜的是,原劇情中的他來邊關第一年就死翹翹,再後麵的劇情很模糊,隻有一些大概,別的都不是很清楚,大事件都是幾句話帶過。
他想知道幹旱到底有多嚴重,他好提前製定一些預防的措施。
威西城擴大後有幾個地方需要修築圍牆連接兩邊的高聳圍牆,如今也差不多全部修築完工,不少人在農閑時出來做事,趁這次修築圍牆又賺了不少工錢。
工地上,幾位經驗的老農,利用休息時,坐在一起都說起今年熱的奇怪,還說這事大旱之前的徵兆。
“往年可沒有熱成這樣。”一位老農用衣袖擦著脖子上的汗液,著急的說。
他們都是早晚做事,天剛亮就來,等日頭毒辣時再迴屋,下午舒服一些再出來幹到天徹底黑下來。
“明年的年景不咋好啊?”鐵牛如今也是爺爺輩的人,年過四十,他小時候也經歷過一次災荒,對災荒如今還心有戚戚,憂心的緊。
“我還是聽沈大人的話,工錢一半,糧食一半,家裏多存點糧沒啥不好,我家幾個崽子的全部換成糧食。”
說話的人是牛木頭,一個老實巴交的人,沒有別的好處就是聽話。
他不知道自己的這個決定,讓他們家安然無恙的度過了四年幹旱。不隻是他,包括他的幾個兒子的工錢全部換成了糧食。
“對,換成糧食,隻要有糧食在,咱啥也不怕。”
他們換的糧食不是一次性給,還有很少一部分,得等沈清和的紅薯土豆收穫以後再給,不是給他們吃的,是給他們新的種子來年種地的,有了這些高產的土豆紅薯,哪怕災荒來了,也不用擔心餓死。
威西城治下的百姓都相信舊年來的沈大人,是他帶著威西百姓過上好日子的。
威西磚瓦窯,對威西治下的百姓,都是平價提供磚瓦,帶著身份證明,來磚瓦窯買磚瓦可以比別的縣百姓便宜很多,這是威西百姓的福利。
舊年,威西治下的百姓,家家戶戶都有不少男勞力打零工,賺了不少銀錢,春耕後,鄉下也有不少人家起一間或者兩三間磚瓦房。
鄉下如今還有不少人繼續蓋新屋,有銀錢的多蓋兩間,沒銀錢的人家少蓋兩間。
一些蓋房子的匠人,在鄉下也是忙個不停,沒少賺銀錢。
這一切都是新來的沈大人帶給他們的。
一些年輕人也在一邊聽著,心中也有成算,他們很多人在結工錢的時候,都是一半銀錢一半糧食。
轉眼九月,沈清和開始新一輪的忙碌,土豆該收穫了。等下個月紅薯也該收穫了,還有他特意種出來的長絨棉,也該收穫了。
衙門千畝好地,也種了一些土豆,紅薯,長絨棉。沈清和自己買的地裏,種了小麥,水瓜,土豆,紅薯,長絨棉。
全部擠在一起收穫,確實夠他忙的。
他親自下去第一鋤挖下去,在邊緣挖下去,剛剛好,一個都沒有破損。
提出來一大溜,很多啊,周圍的佃農,也嚇了一跳,都是老農,也許不知道怎麽做來吃,但是基本的眼力見還是有的,那麽多,一畝地該有多少啊?個個眼睛放光芒,高產啊。
劉師爺也學著大人的樣,想挖一株試試,一年多來,他也明白了,眼前的大人可不是隻會讀聖賢書的文人,那是切實想為治下百姓多做事的人,每一件事情做的他心服口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