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前從不這樣,但那次不同,照片在現在這種世道真的太難得了,就算是辦公室搞居民名冊,都是沒照片隻有主要特徵描述的。
隨後為了確定照片上的人,是不是與兩姐妹同住的侄子,他拿了照片出去給樓裏的人確認身份。
住在兩姐妹對麵的鄰居經過確認,說這小子就是她們的侄兒,好像叫什麽阿川還是小穿。隻知道個音,不知道名字怎麽寫的。
其它樓層的人說,這個小子叫黎川。並還叫另一個婦女過來確認“看吧,和你老公大哥的兒子是同名那一個。”
被叫來的那婦女老公姓黎,一家人住在一樓。
聽到大家說的,婦女上前看王石安手裏的照片,確認之後,說確實是叫黎川。
“一開始聽到有人叫他黎川,我也嚇一跳嘛。就在這個走道裏麵嘛,那天我就瞪著他看,因為和我家那個名字一樣的。他還一臉莫明其妙看我呢,不曉得我為什麽盯他。後來搞清楚,原來就是這麽巧。他爸給他取這個名字,是有海納百川的意思。”婦女說得眉飛色舞。
又補充:“當時我還好驚訝,喊我們家裏那個黎川出來和他認識。我們那個小川真的是孤僻呀,但之後兩個人來往就比較多。這小孩不識字嘛,我們小川就教他識字。後來我們小川常常把他掛在嘴邊,說他學得好快的,真的神,一個地方從來不錯兩次什麽的。其實我自己也很喜歡他的,他勤快,過來老幫我幹活,小川不喜歡和別人來往,就愛和他說話。我就常常叫他到家裏來。後來我們小川去學院了,他也就沒再來了。”
後來王石安又再多問了幾個人。
大部份都說確實是叫“黎川”,說“兩個孩子在一起進進出出,都是小川大川地叫。內向些那個,不怎麽和人說話。外向那個叫人叫得很親的。”
在這之後,王石安拿了另一個考上學院的‘黎川’災前照的舊照片,與死者家這個孩子做對比。兩個少年一個畏縮一些,一個笑得很陽光,充滿活力的樣子。
這一切都顯得非常合理,似乎沒有任何毛病。
唯一的問題是,死去的兩姐妹家那個失蹤的少年,根本就不叫黎川。
戶口冊子上,這一家根本不姓黎,他自己也根本不姓黎……
…………
當然更不叫趙小明……
……
他從什麽時候開始計劃要冒充別人?一開始是出於什麽目的?
……
……所以,當時學院所招收的,也根本不是他。
……
可同去的五十人總有一個認得真黎川的,為什麽沒有人拆穿他?他又怎麽避開守在車門點名的老師,登上去學院的車?……還有,真正的黎川去了哪兒?……這個年輕人為什麽要與他和湯母同行?……
他說的話到底有哪些是真的?
在災時,王石安見過比老姐妹的死更血腥的場麵,但現在,想到這一切,卻猛然感到不寒而慄。
而兩姐妹的死狀實在令他印象深刻。
餓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就是說,這個年輕人一度和這兩人一直生活在一起,看著她們每天每天更虛弱。
並且這兩個人已經死了很長時間,這個‘黎川’必然是有不短的時間,都在和兩俱屍體共處。眼睜睜地看著她們一點一點地腐爛。
兩個人……真的是自願餓死的嗎?三人之家,兩個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婦人,可以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並且又是那種性格,一定非常不好相處……
……
而此時開著車急奔的黎川正飛快地掠過一個居住區。
他看了一眼錶盤,車裏的油還有一大半,雖然不是很多,但根據他的判斷,足夠從這裏到湯豆的老家了。
在天亮之後,他短暫地停下來休息了一會兒,不到五分鍾,就又發動了車子。
傍晚時,車子不得不開始偏離正路,駛向殘破的災前舊道。
因為很多標誌性的建築都消失了,所以要找到正確的方向並不容易,但他一點也沒有錯,第二天的淩晨就已經到達了目的地。
那是一幢帶花園的小型別墅。這建築的形態保存的特別完好,黎川下車,在四周轉了轉。
災難中除了蟲子的問題,最嚴重的是秩序崩壞之後食物越來越少,導致很多人開始成群結隊的搶劫。
這個小區裏的業主顯然組織過自我保衛。
幾個樓頂上都有隨意丟棄的弓箭,看豪華的程度大概是俱樂部開設的運動項目,但災時卻派上了用處。甚至在些地方還看到了沒了子彈的槍,成捆的標槍。
他步入早已荒蕪的小花園,穿過門廳,站在一片狼藉的大廳四望。
這裏就是湯豆長大的地方。
門和窗戶有被厚木板釘封的痕跡,這是很常見的,但不常見的是,屋子裏四麵牆壁貼滿了符籙。
這些發黃的紙張,有些已經掉落,有些已經褪色,上麵寫的什麽也無法辨認。
他在牆前站了一會兒,轉身往樓下去。
在檔案裏他看到過湯豆的資料,災後大部份時間她都在地下室,可以說根本沒有見過真正的災難是什麽樣子。
</br>
隨後為了確定照片上的人,是不是與兩姐妹同住的侄子,他拿了照片出去給樓裏的人確認身份。
住在兩姐妹對麵的鄰居經過確認,說這小子就是她們的侄兒,好像叫什麽阿川還是小穿。隻知道個音,不知道名字怎麽寫的。
其它樓層的人說,這個小子叫黎川。並還叫另一個婦女過來確認“看吧,和你老公大哥的兒子是同名那一個。”
被叫來的那婦女老公姓黎,一家人住在一樓。
聽到大家說的,婦女上前看王石安手裏的照片,確認之後,說確實是叫黎川。
“一開始聽到有人叫他黎川,我也嚇一跳嘛。就在這個走道裏麵嘛,那天我就瞪著他看,因為和我家那個名字一樣的。他還一臉莫明其妙看我呢,不曉得我為什麽盯他。後來搞清楚,原來就是這麽巧。他爸給他取這個名字,是有海納百川的意思。”婦女說得眉飛色舞。
又補充:“當時我還好驚訝,喊我們家裏那個黎川出來和他認識。我們那個小川真的是孤僻呀,但之後兩個人來往就比較多。這小孩不識字嘛,我們小川就教他識字。後來我們小川常常把他掛在嘴邊,說他學得好快的,真的神,一個地方從來不錯兩次什麽的。其實我自己也很喜歡他的,他勤快,過來老幫我幹活,小川不喜歡和別人來往,就愛和他說話。我就常常叫他到家裏來。後來我們小川去學院了,他也就沒再來了。”
後來王石安又再多問了幾個人。
大部份都說確實是叫“黎川”,說“兩個孩子在一起進進出出,都是小川大川地叫。內向些那個,不怎麽和人說話。外向那個叫人叫得很親的。”
在這之後,王石安拿了另一個考上學院的‘黎川’災前照的舊照片,與死者家這個孩子做對比。兩個少年一個畏縮一些,一個笑得很陽光,充滿活力的樣子。
這一切都顯得非常合理,似乎沒有任何毛病。
唯一的問題是,死去的兩姐妹家那個失蹤的少年,根本就不叫黎川。
戶口冊子上,這一家根本不姓黎,他自己也根本不姓黎……
…………
當然更不叫趙小明……
……
他從什麽時候開始計劃要冒充別人?一開始是出於什麽目的?
……
……所以,當時學院所招收的,也根本不是他。
……
可同去的五十人總有一個認得真黎川的,為什麽沒有人拆穿他?他又怎麽避開守在車門點名的老師,登上去學院的車?……還有,真正的黎川去了哪兒?……這個年輕人為什麽要與他和湯母同行?……
他說的話到底有哪些是真的?
在災時,王石安見過比老姐妹的死更血腥的場麵,但現在,想到這一切,卻猛然感到不寒而慄。
而兩姐妹的死狀實在令他印象深刻。
餓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就是說,這個年輕人一度和這兩人一直生活在一起,看著她們每天每天更虛弱。
並且這兩個人已經死了很長時間,這個‘黎川’必然是有不短的時間,都在和兩俱屍體共處。眼睜睜地看著她們一點一點地腐爛。
兩個人……真的是自願餓死的嗎?三人之家,兩個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婦人,可以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並且又是那種性格,一定非常不好相處……
……
而此時開著車急奔的黎川正飛快地掠過一個居住區。
他看了一眼錶盤,車裏的油還有一大半,雖然不是很多,但根據他的判斷,足夠從這裏到湯豆的老家了。
在天亮之後,他短暫地停下來休息了一會兒,不到五分鍾,就又發動了車子。
傍晚時,車子不得不開始偏離正路,駛向殘破的災前舊道。
因為很多標誌性的建築都消失了,所以要找到正確的方向並不容易,但他一點也沒有錯,第二天的淩晨就已經到達了目的地。
那是一幢帶花園的小型別墅。這建築的形態保存的特別完好,黎川下車,在四周轉了轉。
災難中除了蟲子的問題,最嚴重的是秩序崩壞之後食物越來越少,導致很多人開始成群結隊的搶劫。
這個小區裏的業主顯然組織過自我保衛。
幾個樓頂上都有隨意丟棄的弓箭,看豪華的程度大概是俱樂部開設的運動項目,但災時卻派上了用處。甚至在些地方還看到了沒了子彈的槍,成捆的標槍。
他步入早已荒蕪的小花園,穿過門廳,站在一片狼藉的大廳四望。
這裏就是湯豆長大的地方。
門和窗戶有被厚木板釘封的痕跡,這是很常見的,但不常見的是,屋子裏四麵牆壁貼滿了符籙。
這些發黃的紙張,有些已經掉落,有些已經褪色,上麵寫的什麽也無法辨認。
他在牆前站了一會兒,轉身往樓下去。
在檔案裏他看到過湯豆的資料,災後大部份時間她都在地下室,可以說根本沒有見過真正的災難是什麽樣子。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