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妥了和香港這邊合拍電影的事情,陳羽並沒有在香港久留,便返迴了日本。


    至於說收拾人渣的事情,陳羽已經安排妥當,加上又有徐克這個本地人幫忙,他並不需要留在香港觀看後續,等人渣入獄之後自然會有人把事情的結果告訴他。


    而這件事情當中唯一可能留下手尾的那兩個女騙子,作為吃這行飯的老千,她們可精明的很,自然明白知道的越多死的越快的道理,想要活得久一點,那麽記性就要差一點,嘴巴更要嚴一點。


    所以在確認的了諸般事了之後,陳羽便同一起來的中森明菜一起坐上了返程的飛機。


    “明菜醬,你覺得這部電影裏你飾演的這個角色應該是一個什麽樣性格的人?”飛機上,因為有些無聊,陳羽翻出了劇本研究著劇情,忽然向坐在一旁的中森明菜問起了她的看法:“如果讓你來寫結局的話,你會寫一個什麽樣的結局呢?”


    陳羽突如其來的發問讓本來沉浸在自己心事裏的中森明菜嚇了一跳,但她還是很快反應過來,考慮了一下才迴答道:“小倩的話,應該是一個命運淒慘很可憐,卻又很堅強的人吧?”


    中森明菜說出了自己對聶小倩這個角色的看法,陳羽卻在她說完之後笑了一下繼續問道:“你為什麽會這麽認為?小倩確實命運淒慘,但她如果堅強的話,不是應該不屈從姥姥的控製,也不應該答應嫁給黑山不是嗎?”


    麵對陳羽的追問,中森明菜哪裏還能看不出來陳羽是在和自己找話題聊呢?


    但中森明菜也明白陳羽這是一番好意,找些話題和自己聊,想讓自己心情好一點。


    所以盡管知道這個問題陳羽是明知故問,但還是迴答到:“堅強不代表一定要反抗啊!麵對種種悲慘的境遇堅持活下去不也是一種堅強嗎?我覺得人活著比死了要背負的東西更多,更能突凸顯一個人的堅強。


    而且小倩也是為了要救自己心愛的人,才會答應嫁給妖怪不是嗎?我覺得她很了不起,雖然一開始她可能因為命運的不公而選擇了隨波逐流,但後來她不也很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嗎?”


    或許是覺得從小生活困苦,家庭並不幸福的自己和聶小倩有不少共通之處,中森明菜對陳羽筆下的聶小倩充滿了同情,也十分的喜歡這個角色。


    此時和陳羽聊起了這個話題,她忍不住對陳羽問道:“陳羽君你為什麽會在劇本裏加入小倩控訴自己前世所遭遇的十二個男人的劇情啊?這一段除了讓她的命運顯得更悲慘之外,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嗎?而且你為什麽要把小倩的命運寫的這麽悲慘?”


    這是陳羽所寫的劇本與原版劇本之間的一個區別,在原本徐克的劇本裏聶小倩是一個官家小姐,英年早逝之後葬在蘭若寺,然後被樹妖控製著去害人。


    但陳羽版的劇本裏,他借用了後世他所看過的一部音樂劇《聶小倩與寧采臣》裏聶小倩的一段自訴,寫了十二個毀掉她人生的男人。


    “難道明菜醬你不覺得這個社會對女性太不公平嗎?”麵對中森明菜的問題,陳羽有些感慨的搖了搖頭,將手中的劇本翻到了聶小倩自訴生前的那一段:“唏噓感慨的你豈能有何不同?但請莫在歎息什麽‘紅顏薄命’,到了最後還不是無動於衷?


    聶小倩被親生父親賣掉、被人強暴、被家暴、被拐賣、被賣進青樓、被人欺騙感情、背上汙名,到最後被人殺害……這些不都是女性所會經曆的事情嗎?我筆下的聶小倩不隻是一個角色,她更是女性悲慘經曆和命運的一種體現。


    你問我為什麽把聶小倩的命運寫的那麽悲慘,是因為現實裏女性的命運更加悲慘。可惜我還是有些不忍心,寧采臣對她到底還是癡心一片,不然的話,我肯定會寫連寧采臣都辜負了她,最後寫一個兩人殉情,寧采臣卻不肯死的劇情。”


    “那樣的話,小倩就太可憐啦!”中森明菜大聲表達著自己的不滿,顯然不希望陳羽真的這麽寫。


    本身身世就很坎坷的中森明菜對家庭有著十分深切的渴望,所以她更希望聶小倩有個更美好的結局,而不是被傷透到底的悲劇。


    後世陳羽所看的那部音樂劇中,聶小倩的命運更加悲慘,也與中森明菜的身世更加近似,在那部音樂劇中,聶小倩生前遭受了種種悲慘和淒苦的命運折磨,死後變成了女鬼,但卻並沒有被樹妖控製,隻是和一群女鬼還有一個鬼母生活在一起而已。


    她遇到了進京趕考的寧采臣,本欲害他,明知她是鬼的寧采臣對她坦然相待,而寧采臣的一點關心,更是讓聶小倩對他相見恨晚,引為知己。


    聶小倩向寧采臣傾訴了自己的身世,講述自己如何在人間曆盡磨難,又如何拜人所賜,成了沒著落的孤魂野鬼。


    寧采臣對於聶小倩悲慘的命運充滿了同情,為她收斂了遺骨,帶迴家鄉安葬,更放棄了功名、辛苦奔波一路、不顧鄉鄰非議也要維護聶小倩,更為了她將燕赤霞相贈的誅邪寶劍封存。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男人,在最後麵對聶小倩為了和他一夕歡好犧牲投胎的機會,更要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的時候,卻依舊在拔劍殉情時踟躕猶豫了。


    陳羽原本也想使用那個音樂劇的劇本,不過在猶豫了一下之後他還是盡可能的保留了原版《倩女幽魂》的劇情,隻是將二者雜糅在了一起。


    畢竟《聶小倩與寧采臣》這部音樂劇的劇本更多的是貼合《聊齋誌異》原著,隻是其中擺脫了傳統封建文化的酸臭,更加深刻的表現的是人性的脆弱與無奈,表達的也是“人人心中皆有鬼,唯付真情才是愛”的主旨。


    但這種主題在後世或許很容易被人接受,但現在才八十年代,如果寫出來的話,不免顯得有些離經叛道。


    而且電影更多的是要考慮普通觀眾的接受程度,男女主角曆盡艱辛之後終於走到一起的大團圓結局才是大家所喜歡的,悲劇性的結局雖然藝術性夠了,但想要做一部票房出色的電影,劇情上隻能做出妥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泡沫時代開始的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七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七箏並收藏從泡沫時代開始的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