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5年春(楚懷王四年、秦惠文公十三年,秦惠文王元年),這一年,正是秦惠文王開始自稱為王、準備問鼎中原的一年。楚懷王一麵命昭陽率大軍北上,在襄樊、南陽、方、葉等地布防,一麵親自和昭睢點齊二十萬精兵出當陽,向上庸、褒漢(漢中)開拔,聲言討伐蜀國侯於公元前327年(楚懷王二年)乘楚國哀、南下侵略楚地的不義行徑。為什麽楚懷王討伐蜀國要到褒漢(漢中)去呢?哦!原來是這樣,漢中(現陝西西南部的漢中市一帶)在那時是屬於蜀國的地方,是從關中到四川盆地的必經之地。

    有周一代,現在的漢中市這一帶是為褒國,領土從略陽縣到城固縣三、四百裏地。因此,有些史書也稱這裏為褒漢。公元前770年,由於華縣的鄭國人因避北狄和犬戎的入侵,有一部分鄭民逃到漢中南岸定居。因此,現在的漢中市南岸這一帶便稱為南鄭。後來秦國將國土擴張到陝西東部,華縣一帶便成為秦國的領土。由於南鄭居民來自於華縣,秦國便硬說南鄭是秦國的國土。自從公元前451年,秦國便開始派人在南鄭築圍土城,占地劃牢。於是,秦國人便索性稱漢中是他們秦國的南鄭。再到了後來,褒國被蜀國打敗,褒國的國土(從略陽縣到城固縣的三、四百裏地)便成為蜀國領土。《華陽國誌•蜀誌》:“周顯王之世,蜀國侯有褒漢之地。”

    蜀國侯聞訊楚懷王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興兵問罪,枕食難安,一邊率領川蜀之軍奔赴褒漢(漢中),一邊向秦惠文王求救。秦惠文王接到蜀國侯的求救書,即召集文武議事說:“現在楚懷王親率二十萬大軍入褒漢(漢中)向蜀國問罪,勢不可遏。今蜀國侯來書向寡人求救,眾卿家以為救還是不救?”有臣奏道:“褒漢(漢中)乃天然馬場糧倉,是秦國南下巴蜀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大王若不發兵救蜀,蜀兵又哪是楚軍的對手,不出一、二月,整個褒漢(漢中)就會被楚軍全部占領。楚軍一占領褒漢(漢中),就會南下合擊蜀國,整個蜀國就會全部都歸楚國了。到那時,大王想再圖巴蜀,可就難上加難了。不僅如此,一旦時機成熟,楚軍就會從褒漢(漢中)揮師西出隴南,戰天水,下寶雞,兵逼鹹陽都。到那時,秦國就真的很危險了”。

    秦惠文王說:“愛卿所言極是,寡人也有此慮。無奈,楚國自威王以來,兵強馬壯,現楚懷王親率重兵,勢大難以遏製。我若舉重兵親往,勢必有一場生死廝殺,那時魏王率軍,反撲我西河領地,秦軍兩頭與強敵作戰,形勢也就有些不妙了。”有臣說:“這個大王也就不必擔心了,現在蜀國軍隊尚有十多萬之眾,大王可發十萬精兵,連同蜀軍二十萬則可以擊退楚軍了。楚軍自房山至安康雖有三百裏地,但這一帶都是山丘險地,糧草運輸不便。因此,楚軍不能在褒漢(漢中)久留,隻要與楚軍對峙,曠以時日,楚軍糧草不濟,必然退兵,那時乘勢掩殺,必然大敗楚軍”。秦惠文王說:“善”!即命司馬錯點齊十萬精兵(馬軍三萬,步軍七萬),隨同秦惠文王前往褒漢(漢中)與楚軍對敵。

    公元前325年春三月(楚懷王四年),楚懷王率楚軍出安康(現安康市),與秦惠文王、蜀國侯的二十幾萬秦、蜀聯軍遭遇於漢陰(現漢陰縣)。這裏是一片平坦地帶,雙方馬、步軍均列陣以待。楚懷王趨馬上前對秦惠文王說:“來者莫非就是惠文王”?秦惠文王客氣地說:“正是本王,你就是懷王吧!果然英姿不凡,比你父威王更加威風凜凜”。楚懷王說:“正是在下,聽先父說,你是個明事理的人,你和先父也是交情非淺,秦、楚也有婚姻親約,為何一而再的與楚為難呢”?秦惠文王說:“不是我有意與楚為難,蜀國是秦國的鄰居,鄰居有難,向我求救,我能不理嗎?親幫親,鄰幫鄰,這個道理你應該懂吧!楚與秦有親,寡人的宣妃就是楚王宗親,寡人又怎麽會不知道呢?所以呀,我隻是想來勸楚、蜀雙方罷兵言和”。楚懷王說:“蜀侯乘我國哀,發兵犯境,欺我太甚”。

    秦惠文王說:“這個就是蜀國侯的不對了,不過,你也已經出氣了,蜀國的資陽和遂寧不都已經被你占領了,你還不放過人家,莫非要把他滅了你才肯罷休。哎!我讓蜀國侯當麵向你賠個不是,你們就罷兵言和,都給本王個麵子怎樣”?說完,用手示意蜀國侯過來,這蜀國侯因上次與楚懷王交鋒被打怕了,不敢走過來與楚懷王答話,秦惠文王說:“你怕什麽?有本王和本王的愛將司馬錯在此”。蜀國侯這才趨馬過來顫抖的說:“楚懷王!上次是我不是,你就大人不記小人過,放過我好嗎”?秦惠文王說:“這不就結了,雙方以和為貴吧”!

    楚懷王聽了嗬嗬一笑說:“大軍一發,牽動幾十萬人生命財產,豈是你等幾句花言巧語就能勾消”。蜀國侯說:“那你想怎樣”?楚懷王說:“罷兵可以,蜀國陪償我出兵軍費”。蜀國侯說:“你想怎麽陪呀”?楚懷王說:“割出褒漢(漢中),作為我出軍資費的補償”。秦惠文王說:“你這不是在脅迫嗎”?楚懷王厲聲說:“楚、蜀兩國的事楚、蜀自己解決,與你何幹?你一個第三者瞎胡些什麽?我勸你少管閑事,走開”!秦惠文王說:“今兒這事我偏要管定”。楚懷王冷笑一聲說:“那就要看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

    楚懷王說完,把手一揮,二十萬楚軍即分成兩路,擺開架式,準備迎戰秦、蜀兩處軍隊。楚懷王親帥一路十萬楚軍(三萬馬軍、七萬步軍)迎戰秦惠文王的十萬秦軍,另一路十萬楚軍(三萬馬軍、七萬步軍)由昭睢率領,迎戰蜀國侯的十幾萬蜀軍。秦、蜀兩軍也急忙列陣以待。楚懷王見全軍列陣已畢,隨下令擊鼓。隻聽戰鼓“咚”的一聲,楚懷王和昭睢分別縱馬挺槍,直取秦惠文王和蜀國侯輝。隻見楚懷王的烏騅馬疾馳如電,眨眼間,便到了秦惠文王的跟前。楚懷王的一支長槍疾風般迅猛擊到,秦惠文王急忙舉起雙劍格擋。就在同一時刻,秦國名將司馬錯揮舞大刀,疾馬直奔過來,大喊一聲:“休傷我王”!隻聽噹的一聲,秦惠文王的雙劍全被打飛,雙臂被震得發痛,拍馬便逃。

    這時,司馬錯的大刀已劈向楚懷王,楚懷王急忙迴槍一擋。這司馬錯是秦惠文王的頭牌悍將,刀法純熟,有萬夫不當之勇。司馬錯的大刀與楚懷王的長槍,乒乒乓乓的鬥在一起,兩人鬥了十多個迴合,不分勝負。看得兩邊將士眼睛發亮,楚軍將士看到自己的國王如此英勇,頓時士氣如雷,踴躍舉槍,秦軍將士初初看到秦惠文王經不住楚懷王長槍一擊,頓時都捏了一把冷汗,等看到司馬錯大戰楚懷王,這才鬆了一口氣。雙方軍士均擊鼓助威,再過了五個迴合,這司馬錯漸漸地已氣力不加,頭額直冒冷汗。

    哦!這司馬錯雖然刀法純熟,但是力氣不如楚懷王。鬥至十個迴合後,司馬錯已感到楚懷王長槍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楚懷王鬥得性起,大吼一聲,一支長槍,猛向司馬錯頭上擊去,這司馬錯舉刀一擋,正好打在刀刃上。隻聽碰的一聲,刀口被打崩了一個大缺口,震得司馬錯手上有些發麻。這楚懷王又一槍打來,司馬錯舉刀急擋,這一槍正好打在刀背上。隻聽噹的一聲,刀背火光四射,震得司馬錯兩個手掌發痛,刀抓不穩。楚懷王再一槍擊來,這司馬錯雙手舉刀一擋。噹的一聲,震得司馬錯連人帶馬倒退三步,雙手虎口綻開淌血。這時,司馬錯自知不敵,急忙拍馬而逃。

    楚懷王雙腿一夾,縱馬直追,秦軍陣中三將殺出,口裏大喊:“司馬將軍休慌,我等前來助你”!楚懷王的烏睢馬疾奔如電,衝力很大,楚懷王一槍左右橫掃,跑在前麵的左右二員秦將舉槍格擋,呯!呯!兩聲,二員秦將的兩支長槍均被打於地下,楚懷王一槍借助於馬的衝力,向在後奔來的秦軍將領刺去,正中胸部護甲。隻聽碰的一聲,這位秦將向後從馬背上甩出五步遠,當場就被摔死。這楚懷王迴槍左右一掃,左右二名秦將均應聲落馬,一命嗚乎!秦軍見狀,三軍頓時鴉雀無聲,士氣跌落到了低穀。相反,楚軍見國王如此威風,頓時,三軍踴躍,士氣如雷。楚懷王左手持槍,右手拔出楚王劍一揮,楚軍頓時喊聲如雷,殺聲震天,三萬馬軍、七萬步軍同時向秦軍奔殺過去。

    再說昭睢縱馬挺槍直取蜀國侯,蜀國侯舉起雙叉,拍馬過來,迎戰楚將昭睢。這昭睢身材魁梧,這一年是三十三(比楚懷王小二歲),力氣雖然沒有楚懷王大,可他的槍法卻是出神入化。不及十個迴合,隻聽噹啷一聲,蜀國侯左手鋼叉脫手而飛,嚇得拍馬便逃。蜀軍陣中二位蜀將急忙拍馬過來護駕,昭睢一見,大吼一聲,一支長槍,橫掃千軍,二位蜀將一位使槍,一位使刀,各舉起兵器格擋。於是,三人戰在一團。

    這昭睢以一戰二,一支長槍,左挑右刺,出手疾快,攻勢十分淩厲。昭睢槍法變化多端,打得兩個蜀將左躲右閃,招架連連。隻見昭睢槍往右掃,右邊蜀將急忙舉刀格擋,左邊蜀將見狀,急急挺槍攻來。哪知昭睢這一槍是虛槍,故意露個破綻,讓左邊蜀將來攻,當槍尖快到右邊蜀將胸前,忽然一轉,掃向左邊,身體往左一閃,既躲過左邊蜀將一槍,又躲過右邊蜀將一刀,右邊蜀將的這一刀正好砍在左邊蜀將這一槍的槍頭上。

    就在這時,昭睢的槍尖已刺向左邊蜀將胸前,左邊蜀將大叫一聲:“不好”!身子急擺卻是躲閃不及,被刺中右肩,昭睢長槍一挑,隨翻身落馬。右邊蜀將見狀,急忙揮起大刀劈來,昭睢長槍順著向右的挑勢,掃向右邊的蜀將,與右邊蜀將的大刀碰個正著,噹的一聲,把右邊蜀將的大刀蕩開。昭睢長槍隨變掃為攻,槍尖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隻聽碰的一聲,一槍刺中右邊蜀將的心窩。這蜀將雖身穿盔甲,昭睢這一槍雖未能穿透其護心甲,但對其心髒的震擊也足夠大了。這蜀將不覺心胸難受,身子搖晃後傾,昭睢長槍嗖的一聲,刺中蜀將臉腮,隻聽蜀將哎喲一聲,跌下馬去,一命嗚乎!蜀軍見狀,頓時無語,士氣沒了一截。相反,楚軍見狀,殺聲如雷。昭睢長槍一揮,大喊一聲:“殺呀”!一馬當先,衝向敵陣,楚軍的三萬鐵騎,七萬步軍隨向蜀軍衝殺過去。

    再說楚懷王這邊,十萬楚軍與十萬秦軍戰於一堆,一堆中又分兩處,一處是楚軍三萬鐵騎對秦軍三萬鐵騎,另一處是楚軍的七萬步軍對秦軍的七萬步軍。這是一場一對一的較量,也是一場生與死的搏殺。楚軍因楚懷王勇冠三軍,以一戰五,連殺秦軍三將,故此個個鬥誌昂揚,越戰越勇,秦軍因接連敗北,司馬錯乃秦國頭牌勇將,尚且被楚懷王打得差點丟了性命,故此士氣低落,被楚軍打得連連後退。楚懷王見狀,拍馬直衝秦軍馬陣,一支長槍橫掃千騎,秦軍馬騎,擋之即倒,非死也重殘。三萬騎兵的馬陣,硬是被撕開一個大口,無人能擋。楚懷王一支長槍,直取秦惠文王。

    司馬錯見狀,大叫一聲:“不好”!大刀奮力砍來,拚死護駕,呯!呯!呯!司馬錯不顧手臂痛楚,拚死硬擋楚懷王三擊,在這之前,司馬錯與楚懷王撕殺一場,已被打得倒退三步,手掌虎口流血,現怎又敵得住楚懷王這重重的三擊,這不就是護主心切,以死相拚的力量麽?這楚懷王殺得性起,大吼一聲,這一槍,重若千鈞,司馬錯知道抵擋不住了,大喊一聲:“大王快逃”!用盡平生力氣,硬生生地接楚懷王這一擊。碰的一聲,司馬錯連人帶馬倒退三步,手上大刀被打飛一丈開外,正好劈到一個疾奔過來救駕的秦將,把他的頭顱都劈飛了。

    秦惠文王見狀,嚇得臉如土色,急忙拍馬便逃,這時,秦軍騎兵見狀,紛紛湧來救駕,這樣,秦軍馬陣頓時亂成一團,楚懷王一支長槍左右、前後橫掃,秦軍騎兵紛紛應聲跌馬落地。楚軍一見楚懷王衝入敵陣,三萬鐵騎隨之拚命衝殺過來,秦軍陣腳已亂,擋不住楚軍騎兵的拚命衝擊,紛紛後退。楚懷王左手握槍橫掃,右手拔出楚王劍,左砍右殺,這楚懷王一劍劈在秦軍騎兵的頭盔上,竟然把這秦軍騎兵的頭顱連同頭盔劈為兩半,秦軍騎兵的數支長槍挑來,楚懷王寶劍一揮,秦軍騎兵長槍齊齊被削斷。

    刹那間,數十名楚將、楚軍騎兵已衝到楚懷王跟前護駕,將湧到楚懷王跟前的秦軍騎兵全部砍殺,數百、數千楚軍騎兵向楚懷王周圍的秦軍騎兵掩殺過去。三萬秦軍騎兵見秦惠文王和主將司馬錯向後奔逃,急忙奔向秦惠文王和司馬錯那邊護駕,頓時,秦軍騎兵陣勢全亂,抵擋不住楚軍騎兵的攻擊,楚軍騎兵乘勢掩殺,秦軍騎兵死傷慘重,全線潰敗了。

    楚懷王見狀,即命一萬鐵騎順勢衝殺秦軍步兵。七萬秦軍步兵與楚軍步兵鬥得正酣,被楚軍萬騎一衝,紛紛倒斃,正麵楚軍步兵有如狂潮湧到,撲殺秦軍。頓時,秦軍步兵死傷過半,全線潰敗。秦軍騎兵見狀,急忙掉頭奔殺過來,掩護步軍撤退,楚懷王親率二萬鐵騎迎戰截擊,蕩擊秦軍步兵的一萬楚軍騎兵見狀,勒轉馬頭向秦軍騎兵衝殺過去。秦惠文王見狀,急忙命令馬、步全軍迅速撤退,楚軍則乘勢掩殺,秦軍死傷過半。接著,楚懷王又親率馬、步十萬大軍,一路追殺秦軍四十裏,到了石泉邑(現石泉縣),方才停下做飯,休息片刻。昭睢這邊,十萬楚軍與十幾萬蜀軍戰成一團。從兵力上說,蜀軍多了幾萬,但蜀軍馬軍僅二萬五千,比昭睢馬軍少了五千,再加上蜀將不敵昭睢,被昭睢槍挑二將,故士氣不振,

    而楚軍見昭睢連敗蜀侯、槍挑蜀軍二員大將,頓時士氣如虹。大軍搏殺,最重要的是全軍士氣,正是楚、蜀兩軍的士氣高低,蜀軍被楚軍打得連連後退,穩不住陣腳。這昭睢一支長槍,無人能敵,隻見昭睢長槍橫掃直挑,一連擊殺十幾名蜀軍騎兵,蜀軍騎兵見之紛紛後退和左右閃退。這樣,經楚軍三萬鐵騎一衝,蜀軍騎兵的陣腳就全被衝亂了,雙方變成混戰起來。騎兵本來就是蜀軍處於劣勢,再經這樣一亂,自然是死傷慘重了。

    昭睢見狀,審視全局,隨即撥出一萬楚軍騎兵蕩擊蜀軍步兵。這一萬楚軍騎兵疾奔蜀軍步兵側翼,衝進蜀軍步兵陣內,蜀軍步兵雖多,怎能禁得住楚軍萬騎的左右蕩擊。頓時,蜀軍步兵陣內大亂,正麵楚軍步兵見狀,潮水般的向蜀軍步兵撲殺過去。蜀軍抵抗不住了,紛紛後退,死傷慘重。蜀國侯見秦軍敗退,知道大勢已去,急忙下令馬、步軍趕快撤退,楚軍乘勢掩殺,蜀軍死傷過半。接著,昭睢又率大軍追殺蜀軍四十裏,幾乎同時與楚懷王大軍會合於石泉(現石泉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演繹(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烈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烈烈並收藏戰國演繹(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