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
“大喜啊!”
少頃,範仲淹縱聲長笑。
“陛下感於官學廢弛,前些日子廷議時,主動提及‘興學’一事。”
“不止如此,丁相還上奏‘裁撤冗兵’!”
“當真是喜事連連!”
此時,範仲淹忽有感慨。
人言也許未必可信。
關於丁謂的名頭,他是聽過的。
世人多罵其奸邪。
但這一波主動上書‘裁撤冗兵’,著實讓範仲淹改觀不少。
起碼在這一件事上,丁謂是沒有做錯的。
自簽訂澶淵之盟後,國朝與契丹互為兄弟之國,另外,動蕩的西北之地,亦是迎來了很長一段的平靜期。
如今,國朝承平日久,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範仲淹對此倒是另有看法。
底層出身的他,更能察覺到百姓的不易。
老百姓想要過好日子,太難了。
盡管國朝繼承大統還不足百年,但兼並之風儼然愈演愈烈。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在這種環境下,隱戶、逃戶,更是不知凡幾。
明明大宋才立國六十餘栽,傳至今日,不過三代之君,然而,民間卻亂象叢生。
有時,範仲淹甚至會冒出大不韙的想法。
難道五代的遺毒,仍未消除?
五代之時,換朝換代就像是走馬觀花,一夜之間,城頭忽然變幻大王旗。
其實,範仲淹有此憂慮,實屬正常。
大環境如此,由不得他不多想。
五代時期,短短百餘年,竟然先後湧現五朝十國,最短的朝代隻有幾年,長的也不過二十餘年。
像宋朝這樣的,立國六十多年,已然超出了五代時期的所有政權。
乍一看,大一統的王朝,似乎近在眼前。
但考慮到長達百年的混亂時期,宋初的士人大多都有類似的擔憂,生怕大宋重蹈五代時期的覆轍。
而這,也是宋初宰相政風保守的緣由。
少做少錯,害怕折騰,生怕變革的不好,直接改朝換代。
另一邊,當張綸聽到‘興學’二字,笑容不自覺的浮現在了他的臉上。
然而,一聽到‘丁謂上書裁撤冗兵’之時,他頓時驚咦出聲。
丁謂?
裁撤冗兵?
自己沒有出現幻聽吧?
怎麽想都不可能!
相比於範仲淹,他更加了解丁謂的本性。
畢竟,他年紀更大,從政的時間更長,在他的印象中,能力,丁謂是有的。
即便用最挑剔的眼光,也不能否認丁謂的為政能力。
但論私德,那就差遠了。
丁謂是蘇州長洲人,他現在是朝廷首相,按道理來說,家鄉之地出了這樣的人物,鄉親父老多半會覺得與有榮焉。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還不夠榮耀?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丁謂本人的名聲在家鄉雖然談不上差,但也絕對說不上好。
當然,那些阿諛奉進之輩除外。
曆朝曆代都不缺少這樣的阿諛之徒,在這群人眼中,誰能給他們帶來好處,誰就是‘聖人’。
有奶便是娘!
得勢之時,最先湊過來就是他們,失勢之時,不用想,最先離開的也是他們。
離開之前,他們甚至還會逮著機會落井下石。
“使君,你這是什麽表情?”
這時,範仲淹終於注意到了張綸臉上的怪異之色。
“我是不信丁相會主動上書‘裁撤冗兵’。”
張綸嗬嗬一笑,雖然他口中稱的是‘丁相’,但他的言語間絲毫沒有敬意,有的隻有譏諷和鄙夷。
話到此處,張綸心中突然生出了一個想法。
丁謂上書,會不會是‘迎合上意’?
這不是不可能!
畢竟,前車之鑒猶在耳畔。
身為推動東封西祀的主要人員,丁謂最擅長的不就是‘迎合上意’嗎?
一念及此,張綸越想覺得有可能。
雖然官家年紀很小,但決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待官家。
“希文,我忽然有一個想法。”
緊接著,張綸緩緩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驟然聽到這樣‘異類’的想法,一時間,範仲淹陷入了沉思。
半晌,範仲淹恍然,丁謂是不是迎合上意,壓根就不是重點!
重點是‘裁冗兵’是對的,興學亦是於國有益的!
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帶著他改嫁,他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
在官學廢弛的大背景下,範仲淹年少時,隻得捧著聖賢書去附近的寺院讀書。
幾乎是自學成才。
長山(範仲淹母親改嫁去的地方)附近不是沒有私塾,但範仲淹胸有傲骨。
即便他改了姓,可歸根結底,他並非朱家子弟,朱家供他衣食用度,他已然受之有愧。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閱讀,yeguoyuedu. 安裝最新版。】
便是朱家願意出資供他遊學,他也不願。
畢竟,人言可畏,母親帶著他這個拖油瓶嫁到朱家,鄉間本就頗有非議,他怎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朱家索取?
如果他真的這麽做了,即使朱家本家不說,旁人會怎麽看?
三人成虎,到時候壓力隻會傳遞到母親頭上。
生為人子,範仲淹豈能隻顧自己的前途,卻不顧母親的處境?
因此,他入仕的日子過得很是清苦,每天一鍋濃粥,足矣!
後來年紀大了,範仲淹愈發明白母親的處境,對於朱家,他終究是個外人。
於是,他毅然決定外出求學。
大中祥符三年(1010),輾轉多地,範仲淹來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拜入雎陽學舍。
(雎陽學舍即後來的應天府書院)
五年後,勤學苦讀的範仲淹,不負眾望,於二十七歲,中乙科,進士及第。
正因為這段艱苦難忘的求學生涯,當看到官家有‘興學’之意,範仲淹才會縱聲長笑。
也正因為他的成長環境,他才會對底層人民感同身受,沒有士大夫的傲慢,僅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尚情操。
經曆塑造人格,範仲淹的人格魅力能夠光耀千古,和他幼時的經曆,有著很大的關係。
“使君,丁相是怎麽想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興官學!”
“大宋有聖君,天下士子,有福了!”
感慨之際,範仲淹直唿官家為‘聖君’。
有此天子,大宋必然當興!
“使君,邸報給你,我去寫劄子了。”
——————————
ps:今天更新特別晚,都兩點了,之前在和二姐打電話,一通電話打了一個多小時,抱歉啊。
小星星,真不是騙錢啊,┭┮﹏┭┮
“大喜啊!”
少頃,範仲淹縱聲長笑。
“陛下感於官學廢弛,前些日子廷議時,主動提及‘興學’一事。”
“不止如此,丁相還上奏‘裁撤冗兵’!”
“當真是喜事連連!”
此時,範仲淹忽有感慨。
人言也許未必可信。
關於丁謂的名頭,他是聽過的。
世人多罵其奸邪。
但這一波主動上書‘裁撤冗兵’,著實讓範仲淹改觀不少。
起碼在這一件事上,丁謂是沒有做錯的。
自簽訂澶淵之盟後,國朝與契丹互為兄弟之國,另外,動蕩的西北之地,亦是迎來了很長一段的平靜期。
如今,國朝承平日久,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範仲淹對此倒是另有看法。
底層出身的他,更能察覺到百姓的不易。
老百姓想要過好日子,太難了。
盡管國朝繼承大統還不足百年,但兼並之風儼然愈演愈烈。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在這種環境下,隱戶、逃戶,更是不知凡幾。
明明大宋才立國六十餘栽,傳至今日,不過三代之君,然而,民間卻亂象叢生。
有時,範仲淹甚至會冒出大不韙的想法。
難道五代的遺毒,仍未消除?
五代之時,換朝換代就像是走馬觀花,一夜之間,城頭忽然變幻大王旗。
其實,範仲淹有此憂慮,實屬正常。
大環境如此,由不得他不多想。
五代時期,短短百餘年,竟然先後湧現五朝十國,最短的朝代隻有幾年,長的也不過二十餘年。
像宋朝這樣的,立國六十多年,已然超出了五代時期的所有政權。
乍一看,大一統的王朝,似乎近在眼前。
但考慮到長達百年的混亂時期,宋初的士人大多都有類似的擔憂,生怕大宋重蹈五代時期的覆轍。
而這,也是宋初宰相政風保守的緣由。
少做少錯,害怕折騰,生怕變革的不好,直接改朝換代。
另一邊,當張綸聽到‘興學’二字,笑容不自覺的浮現在了他的臉上。
然而,一聽到‘丁謂上書裁撤冗兵’之時,他頓時驚咦出聲。
丁謂?
裁撤冗兵?
自己沒有出現幻聽吧?
怎麽想都不可能!
相比於範仲淹,他更加了解丁謂的本性。
畢竟,他年紀更大,從政的時間更長,在他的印象中,能力,丁謂是有的。
即便用最挑剔的眼光,也不能否認丁謂的為政能力。
但論私德,那就差遠了。
丁謂是蘇州長洲人,他現在是朝廷首相,按道理來說,家鄉之地出了這樣的人物,鄉親父老多半會覺得與有榮焉。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還不夠榮耀?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丁謂本人的名聲在家鄉雖然談不上差,但也絕對說不上好。
當然,那些阿諛奉進之輩除外。
曆朝曆代都不缺少這樣的阿諛之徒,在這群人眼中,誰能給他們帶來好處,誰就是‘聖人’。
有奶便是娘!
得勢之時,最先湊過來就是他們,失勢之時,不用想,最先離開的也是他們。
離開之前,他們甚至還會逮著機會落井下石。
“使君,你這是什麽表情?”
這時,範仲淹終於注意到了張綸臉上的怪異之色。
“我是不信丁相會主動上書‘裁撤冗兵’。”
張綸嗬嗬一笑,雖然他口中稱的是‘丁相’,但他的言語間絲毫沒有敬意,有的隻有譏諷和鄙夷。
話到此處,張綸心中突然生出了一個想法。
丁謂上書,會不會是‘迎合上意’?
這不是不可能!
畢竟,前車之鑒猶在耳畔。
身為推動東封西祀的主要人員,丁謂最擅長的不就是‘迎合上意’嗎?
一念及此,張綸越想覺得有可能。
雖然官家年紀很小,但決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待官家。
“希文,我忽然有一個想法。”
緊接著,張綸緩緩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驟然聽到這樣‘異類’的想法,一時間,範仲淹陷入了沉思。
半晌,範仲淹恍然,丁謂是不是迎合上意,壓根就不是重點!
重點是‘裁冗兵’是對的,興學亦是於國有益的!
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帶著他改嫁,他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
在官學廢弛的大背景下,範仲淹年少時,隻得捧著聖賢書去附近的寺院讀書。
幾乎是自學成才。
長山(範仲淹母親改嫁去的地方)附近不是沒有私塾,但範仲淹胸有傲骨。
即便他改了姓,可歸根結底,他並非朱家子弟,朱家供他衣食用度,他已然受之有愧。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閱讀,yeguoyuedu. 安裝最新版。】
便是朱家願意出資供他遊學,他也不願。
畢竟,人言可畏,母親帶著他這個拖油瓶嫁到朱家,鄉間本就頗有非議,他怎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朱家索取?
如果他真的這麽做了,即使朱家本家不說,旁人會怎麽看?
三人成虎,到時候壓力隻會傳遞到母親頭上。
生為人子,範仲淹豈能隻顧自己的前途,卻不顧母親的處境?
因此,他入仕的日子過得很是清苦,每天一鍋濃粥,足矣!
後來年紀大了,範仲淹愈發明白母親的處境,對於朱家,他終究是個外人。
於是,他毅然決定外出求學。
大中祥符三年(1010),輾轉多地,範仲淹來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拜入雎陽學舍。
(雎陽學舍即後來的應天府書院)
五年後,勤學苦讀的範仲淹,不負眾望,於二十七歲,中乙科,進士及第。
正因為這段艱苦難忘的求學生涯,當看到官家有‘興學’之意,範仲淹才會縱聲長笑。
也正因為他的成長環境,他才會對底層人民感同身受,沒有士大夫的傲慢,僅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尚情操。
經曆塑造人格,範仲淹的人格魅力能夠光耀千古,和他幼時的經曆,有著很大的關係。
“使君,丁相是怎麽想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興官學!”
“大宋有聖君,天下士子,有福了!”
感慨之際,範仲淹直唿官家為‘聖君’。
有此天子,大宋必然當興!
“使君,邸報給你,我去寫劄子了。”
——————————
ps:今天更新特別晚,都兩點了,之前在和二姐打電話,一通電話打了一個多小時,抱歉啊。
小星星,真不是騙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