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怨念滿滿
成年組的賽製之前不太一樣,一天隻有一盤棋。
沒有時間限製。
隻要精力夠用,從上午一直下到晚上都行。
複盤結束,李傑也開始巡場。
一圈看下來,他隻得暗暗搖頭,70-80年代的圍棋,還是差了一些。
跟後世完全沒得比。
不怪日本圍棋現在是亞洲第一。
不過。
想想也正常。
圍棋非常吃對局數,而且不是那種普通的對局,越是旗鼓相當的對局,越漲棋。
日本那邊的圍棋比賽太多,什麽本因坊戰、棋聖戰、天元戰、王座戰、名人戰、十段戰、碁聖戰一大堆。
不僅如此,那邊的番棋戰也非常普及。
三番棋、五番棋,甚至還有七番棋,一局定勝負和番棋完全不一樣。
既考驗本身的圍棋水平,也考驗個人經驗。
那邊的棋手隻要能參賽,賽事能從年頭下到年尾,反觀國內,組織一場全國圍棋賽都難。
沒有那麽多的經費。
冠軍獎勵更是約等於沒有。
像這次組織的全國圍棋個人賽,冠軍除了榮譽之外,既沒有物質獎勵,也沒有段位獎勵。
缺少激勵,輸贏和認真程度,全看棋手的勝負心。
李傑逛了一圈就走了。
因為有些對局,其實挺沒意思的。
這次到場的一百多位棋手,一部分人不是過來下棋的,或者說,下棋切磋隻是次要目的。
旅遊,遊山玩水才是主要目的。
這不。
一些上午結束比賽的棋手,已經相約三五人,一塊去遊玩去了。
這年頭出一趟遠門,不容易。
好不容易來一趟屯溪,不去爬一爬黃山,逛一逛翡翠穀,看一看西遞、宏村。
那真是白來了。
傍晚,林武峰也帶著李傑去逛了逛屯溪的‘夜景’。
跟後世開發完備的屯溪相比,現在的屯溪就是一個‘破落戶’,要啥,啥沒有。
除了黃山有點名氣,其他什麽都沒有。
旅遊業?
不存在。
但。
改開的春風還是吹到了旅遊業,要不了多久,這一曾經留下過諸多名作的名山,就會成為旅遊重鎮。
翌日。
李傑遇到了第二輪對手沈果孫,他的年紀比陳德還要大一點,也是建國後的第一代棋手中的佼佼者。
幾年前,在中日圍棋交流賽中,中盤戰勝過日本阪田榮男九段。
雖然那是國內圍棋史上的一次裏程碑事件,但考慮到阪田榮男那時已經五十多了。
含金量有,不過不是特別高。
李傑跟他下的這盤棋,壓力遠不如馬小春。
這麽說不是因為馬小春要比沈果孫厲害多少,而是因為馬小春的棋風更加飄逸。
人年輕,算力也不俗。
最重要的是,今天這盤棋李傑沒打算贏。
對方是省隊的領隊,總歸要給點麵子。
中午快封盤的時候,馬小春還專門跑過來瞄了幾眼,眼看黑棋棋型不太好,他不由多看了李傑兩眼。
怎麽感覺黑棋要輸的樣子?
飯後。
繼續開戰。
下到近200手,李傑果斷投子認輸。
接著又是一輪複盤。
隨後,李傑沒在現場逗留,而是跟林武峰一塊迴了招待所。
等馬小春再來十三號台,一看現場隻剩下裁判員,他不由問道。
“這邊已經結束了嗎?”
“嗯,已經下完了。”
“誰贏了?”
“白棋。”
一聽‘宋仁’輸了,馬小春不僅沒有幸災樂禍的意思,反而臉色更苦了。
要是對方太強,自己輸給‘宋仁’,他沒有任何意見。
但現在?
‘宋仁’既不是特別厲害,自己還贏不了對方,這不就是苦主嗎?
半晌,馬小春直接問道。
“那個,棋譜我可以看一看嗎?”
“可以是可以。”
裁判員想了想,微微點頭道。
“不過,不能帶走,這些是要記入檔案的。”
“可以,我就在這裏看。”
旋即,馬小春坐在13號台,慢慢地看起了‘宋仁’的對局。
越看,他越覺得奇怪。
這白棋怎麽像是他下的?
等等。
‘宋仁’這是模仿他的棋風?
刹那間,馬小春想了很多。
難道‘宋仁’覺得自己很厲害,所以,學他的棋風?
轉念一想,又不太對。
自己厲害啥啊。
跟‘宋仁’下棋,一場都沒贏過!
那又是為什麽?
思來想去,馬小春還是想不通。
算了。
再觀察觀察。
第三天,李傑的對手是黑省的一位‘老’棋手,說老也不太老,也就三十來歲。
擱在這個年代,三十多歲的棋手正是年富力強的當打之年。
但。
對方有點‘水’。
大概跟鷹子一個水平線。
李傑都沒有超過賽前劃分的水平線就贏了。
贏得很輕鬆。
末了。
馬小春又找裁判員要了棋譜。
一看。
他又懵了。
咋的?
又變了棋路,看起來有點像是孫老的。
‘宋仁’到底在搞什麽?
學其他人有什麽用?
棋手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風格。
第四天,李傑中盤負。
得知這個結果,馬小春又是一頭黑線,因為李傑的第四輪對手是他的手下敗將。
是他第三天的對手,那天他贏得很輕鬆。
就這,‘宋仁’都輸了?
如果‘宋仁’下出第一天的水平,怎麽都不可能輸。
後麵幾天,馬小春愈發的難受。
太難受了。
那些他覺得實力不錯的人,‘宋仁’贏了好幾場,反倒是那些實力不太夠的,‘宋仁’反而輸了。
這也太不穩定了。
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隨著比賽的進行,不僅馬小春注意到這事,聶大炮等人也發現了這種‘怪事’。
明明能贏的,輸了。
明明該輸的,卻贏了。
這也導致他們完全看不出李傑的深淺。
不穩定性太強。
不過,怎麽理解是他們的事。
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無法反駁,隻能自己找理由。
一群人私底下商量來,商量去,他們覺得,可能還是年紀的原因。
‘宋仁’小朋友的年紀畢竟太小。
類似的情況在小棋手身上,其實挺普遍的。
轉眼。
十來天的比賽來到了尾聲。
經過12輪循環賽,李傑以五勝七負的成績排在第12名,比馬小春還要低九個名次。
看到這成績,馬小春賊難受。
成年組的賽製之前不太一樣,一天隻有一盤棋。
沒有時間限製。
隻要精力夠用,從上午一直下到晚上都行。
複盤結束,李傑也開始巡場。
一圈看下來,他隻得暗暗搖頭,70-80年代的圍棋,還是差了一些。
跟後世完全沒得比。
不怪日本圍棋現在是亞洲第一。
不過。
想想也正常。
圍棋非常吃對局數,而且不是那種普通的對局,越是旗鼓相當的對局,越漲棋。
日本那邊的圍棋比賽太多,什麽本因坊戰、棋聖戰、天元戰、王座戰、名人戰、十段戰、碁聖戰一大堆。
不僅如此,那邊的番棋戰也非常普及。
三番棋、五番棋,甚至還有七番棋,一局定勝負和番棋完全不一樣。
既考驗本身的圍棋水平,也考驗個人經驗。
那邊的棋手隻要能參賽,賽事能從年頭下到年尾,反觀國內,組織一場全國圍棋賽都難。
沒有那麽多的經費。
冠軍獎勵更是約等於沒有。
像這次組織的全國圍棋個人賽,冠軍除了榮譽之外,既沒有物質獎勵,也沒有段位獎勵。
缺少激勵,輸贏和認真程度,全看棋手的勝負心。
李傑逛了一圈就走了。
因為有些對局,其實挺沒意思的。
這次到場的一百多位棋手,一部分人不是過來下棋的,或者說,下棋切磋隻是次要目的。
旅遊,遊山玩水才是主要目的。
這不。
一些上午結束比賽的棋手,已經相約三五人,一塊去遊玩去了。
這年頭出一趟遠門,不容易。
好不容易來一趟屯溪,不去爬一爬黃山,逛一逛翡翠穀,看一看西遞、宏村。
那真是白來了。
傍晚,林武峰也帶著李傑去逛了逛屯溪的‘夜景’。
跟後世開發完備的屯溪相比,現在的屯溪就是一個‘破落戶’,要啥,啥沒有。
除了黃山有點名氣,其他什麽都沒有。
旅遊業?
不存在。
但。
改開的春風還是吹到了旅遊業,要不了多久,這一曾經留下過諸多名作的名山,就會成為旅遊重鎮。
翌日。
李傑遇到了第二輪對手沈果孫,他的年紀比陳德還要大一點,也是建國後的第一代棋手中的佼佼者。
幾年前,在中日圍棋交流賽中,中盤戰勝過日本阪田榮男九段。
雖然那是國內圍棋史上的一次裏程碑事件,但考慮到阪田榮男那時已經五十多了。
含金量有,不過不是特別高。
李傑跟他下的這盤棋,壓力遠不如馬小春。
這麽說不是因為馬小春要比沈果孫厲害多少,而是因為馬小春的棋風更加飄逸。
人年輕,算力也不俗。
最重要的是,今天這盤棋李傑沒打算贏。
對方是省隊的領隊,總歸要給點麵子。
中午快封盤的時候,馬小春還專門跑過來瞄了幾眼,眼看黑棋棋型不太好,他不由多看了李傑兩眼。
怎麽感覺黑棋要輸的樣子?
飯後。
繼續開戰。
下到近200手,李傑果斷投子認輸。
接著又是一輪複盤。
隨後,李傑沒在現場逗留,而是跟林武峰一塊迴了招待所。
等馬小春再來十三號台,一看現場隻剩下裁判員,他不由問道。
“這邊已經結束了嗎?”
“嗯,已經下完了。”
“誰贏了?”
“白棋。”
一聽‘宋仁’輸了,馬小春不僅沒有幸災樂禍的意思,反而臉色更苦了。
要是對方太強,自己輸給‘宋仁’,他沒有任何意見。
但現在?
‘宋仁’既不是特別厲害,自己還贏不了對方,這不就是苦主嗎?
半晌,馬小春直接問道。
“那個,棋譜我可以看一看嗎?”
“可以是可以。”
裁判員想了想,微微點頭道。
“不過,不能帶走,這些是要記入檔案的。”
“可以,我就在這裏看。”
旋即,馬小春坐在13號台,慢慢地看起了‘宋仁’的對局。
越看,他越覺得奇怪。
這白棋怎麽像是他下的?
等等。
‘宋仁’這是模仿他的棋風?
刹那間,馬小春想了很多。
難道‘宋仁’覺得自己很厲害,所以,學他的棋風?
轉念一想,又不太對。
自己厲害啥啊。
跟‘宋仁’下棋,一場都沒贏過!
那又是為什麽?
思來想去,馬小春還是想不通。
算了。
再觀察觀察。
第三天,李傑的對手是黑省的一位‘老’棋手,說老也不太老,也就三十來歲。
擱在這個年代,三十多歲的棋手正是年富力強的當打之年。
但。
對方有點‘水’。
大概跟鷹子一個水平線。
李傑都沒有超過賽前劃分的水平線就贏了。
贏得很輕鬆。
末了。
馬小春又找裁判員要了棋譜。
一看。
他又懵了。
咋的?
又變了棋路,看起來有點像是孫老的。
‘宋仁’到底在搞什麽?
學其他人有什麽用?
棋手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風格。
第四天,李傑中盤負。
得知這個結果,馬小春又是一頭黑線,因為李傑的第四輪對手是他的手下敗將。
是他第三天的對手,那天他贏得很輕鬆。
就這,‘宋仁’都輸了?
如果‘宋仁’下出第一天的水平,怎麽都不可能輸。
後麵幾天,馬小春愈發的難受。
太難受了。
那些他覺得實力不錯的人,‘宋仁’贏了好幾場,反倒是那些實力不太夠的,‘宋仁’反而輸了。
這也太不穩定了。
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隨著比賽的進行,不僅馬小春注意到這事,聶大炮等人也發現了這種‘怪事’。
明明能贏的,輸了。
明明該輸的,卻贏了。
這也導致他們完全看不出李傑的深淺。
不穩定性太強。
不過,怎麽理解是他們的事。
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無法反駁,隻能自己找理由。
一群人私底下商量來,商量去,他們覺得,可能還是年紀的原因。
‘宋仁’小朋友的年紀畢竟太小。
類似的情況在小棋手身上,其實挺普遍的。
轉眼。
十來天的比賽來到了尾聲。
經過12輪循環賽,李傑以五勝七負的成績排在第12名,比馬小春還要低九個名次。
看到這成績,馬小春賊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