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東知道畢竟緬國是一個國家,在以後的統一過程中會占主導地位,所以,半個月後,唐晨東讓周冰對外發表公告,單方麵停火,等待緬國當局決定是否談判。


    實際上,緬國當局也已經是在苦苦支撐了。


    緬國本來就沒什麽錢,一年的軍費開支也是非常少的,這一仗加上去年對單幫的一仗消耗了太多的國力。


    既然如此,那就談判吧。


    很快,雙方派出代表在停火的前線商議,會談的地點選在第三國。


    本來緬國方麵提議在華夏國彩雲省會議,但唐晨東拒絕了這個提議,他覺得這事陷祖國於不義。


    因為華夏國一直主張的是不幹涉。


    唐晨東提議在撾國。


    經過雙方反複商量,最後會議地點選在撾國靠近緬國的邊境城市蘆柑。


    畢竟三利市承認緬國的國家主導地位,所以,這次和談其實是不對等的談判,而不是對等的雙方在和平談判。


    但雖然緬國占據一些談判地位方麵的優勢,但對談判內容的優勢緬國可就一點也不具備了。


    三利市方麵根本不鬆口。必須保證除了統一和外交之外的所有權力歸三利市政廳。


    緬國方麵也知道這場戰爭他們根本已經消耗不起。


    對單幫的戰爭持續時間更久,但投入的兵力反而沒有那麽多。雖然單幫的軍力比三利市更多。但比起三利市自衛軍來說,這些單幫的士兵更像土匪和烏合之眾,一打就散。


    所以。在對三利市的作戰中,緬國當局損失得更多,但一點好處都沒有撈到。人家本來從最開始也沒有說過要脫離這樣的話,打到最後,還不是跟最開始一樣的局麵。經過反複幾次的談判,緬國當局還是從唐晨東這邊拿到了一點利益。


    那就是派出一個稅收督查小組,並讓三利市把全年稅收的百分之五上繳。


    唐晨東知道如果不給一點好處。這談判會是無休止的,而繼續作戰也不是唐晨東所想要的。那就給他點錢。


    一年稅收的百分之五。並不算多。


    現目前三利市全年的稅收怕還沒有一個億華夏幣,百分之五才多少?想來也不過是為了一點點最後的顏麵。


    唐晨東幹脆就慷慨的答應下來。


    至於緬國當局是不是具有非常強的前瞻性,知道三利市未來肯定會發展得很好,一年百億的稅收。拿去百分之五也是幾個億的錢了。


    當然,盡管唐晨東已經低調到都不怎麽在三利市出現了,但他很清楚,緬國當局同樣清楚,他一直在持續對三利市施加影響力。不知道緬國當局對一號做過什麽樣的表態,反正現在唐晨東至少在表麵上已經什麽都沒有做了。


    雙方終於在談判桌上簽字了。


    簽字後,雙方發表了一份聯合公報,聯合公報稱三利市永遠隸屬於緬國,永不脫離。但緬國對三利市擁有保護其自主地位的義務。


    三利市自此成為緬國最特殊的一個特區。在法律地位上得到了確認。


    這是一個用實力和戰爭得到了結果。


    唐晨東得到這個公報的全文後,終於是鬆了一口氣。


    這份公報有一份起草的華夏文版本,而不是翻譯成的華夏文。


    唐晨東來到三利市。對起草三利市各項獨立自主的法律法規提供自己的意見。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不管怎樣,三利市已經變成了一個和平發展的地方,這將是最好的時期。


    這次,唐晨東可以放心大膽的發展這邊的經濟了,不會再有隨時會被緬國的飛機轟炸的擔憂。


    很快,三利市政廳的牌子也變了。


    唐晨東並沒有隻用華夏文標識。而是加了緬國文。以示緬國宗主國地位。


    而三利市市政廳的名字也改為緬國三利特別市市政廳。


    這一最重要的名稱確立下來之後,唐晨東就開始對整個三利市的轄區進行重新規劃。畢竟三利市地方也不算小。


    跟北隅縣那麽大一個地方。在歐洲都可以成為一個國家了。


    反正一切都是從無到有,唐晨東把三利市重新劃分為三個縣一個市轄區。三個縣就是三利市最主要的三個定居點。一個市當然就是三利市。


    每個縣下麵按照地域條件分成若幹個鎮,鎮下麵有村。


    畢竟相對於華夏國來說,三利市這邊一個村不過幾十人口,所以,生產小組就沒有必要出現了。


    劃分了這些基層組織之後,就是開始選舉或者推舉產生各級政府。


    以前鄭長輝統治的時期,根本不可能有政府職能這樣的詞出現,所以,唐晨東要做的這些都必須是從無到有。


    所以,唐晨東利用市財政修小學,修中學,並且挑選適齡兒童到華夏國內地去各級學校學習。


    因為畢竟是緬國自己內部事務,所以,三利市的成立實際上並不需要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而在緬國內部獲得合法地位之後,唐晨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法的。


    至於華夏國這邊接不接收這些學生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在華夏國這邊,誰不認識唐晨東。不說別的,唐晨東的古井村就有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級學校,他要接受這些學生,誰也不可能攔著。


    事實上,唐晨東還真的是讓三利市這邊的孩子到古井村去留學來著,畢竟同種同源,語言也相近,學習起來並沒有多少難度。


    唐晨東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一些有教學能力的教師,這樣才能完成整個三利市的脫盲工作。


    但這不是一早一夕能夠做到的了,需要的是時間。


    但唐晨東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修路。


    市政廳提出振興三利市的第一個口號就是村村通。不管怎樣,唐晨東要把水泥路修通到三利市的每個村。


    當然,在這之前,他還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把那些零星分得很開的居民搬遷到一起來。


    畢竟之前這些農戶家裏的房子風一吹就倒,而且不過一些竹子和茅草,根本值不了幾個錢。


    市政廳承諾在未來數年之內,讓所有人都能住上磚瓦房或者能有能力自建磚瓦房。


    這個藍圖更加得到了市民們的擁護。


    這一方案實施的最直接反應就是一些單幫和周邊緬國的人偷偷的翻山越嶺來到這邊。


    好在,在這之前,唐晨東已經對三利市整個轄區的人口做了精確的統計。所以,對於這些非法進入的人,唐晨東采取的是一種高調要遣返的姿態。


    但事實上,他知道未來三利市要發展,需要的正是這更多的人口。不管這些人口有多少是毫無素質的人。


    但他在姿態上還是要擺好,三利市不歡迎非法入境者。


    唐晨東開始從內地購買鐵絲網,準備在三利市全境搭建,讓這些非法入境者按合法的手續進入,這樣,他或許還能吸引一些高技術高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想在這邊混更好福利的庸人。(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隨身帶著番茄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十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十九並收藏隨身帶著番茄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