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氏姑侄二人,唐公子還是很有好感的,李氏姑侄總是在關鍵時刻對他施以援手,而從不求迴報,對於這類人,唐公子向來十分有好感。
指不定日後還能在他們身上占些便宜,朋友嘛,就是利用嘛,什麽誌同道合都特麽扯淡,能相互利用才是朋友的真諦。
一個不能被人利用的人是可悲的,隻能說他活得毫無價值。
李氏姑侄才將邁過大門的門檻,就被正對麵蕭薔上的一副花鳥圖畫給吸引住了。
“哇,這圖畫好美喔!”
還沒李蟲娘做出反應,那如意率先奔上前,左看右看起來。
但其實他並不太懂畫道,也就是看個熱鬧,伸出手指,想數清楚圖畫上一共有幾隻鳥。
蕭薔上所繪是七隻喜鵲立在一棵梅樹上,那是一顆老梅,疏影橫斜,是文人騷客們最喜歡的那種病梅。
而那七隻喜鵲並不是呆板地羅列在梅枝上,有聚有散,高低錯落,而且也不是各自各幹各幹的,而是通過各自的姿態與目光,彼此之間有一種無形的卻是十分緊密的聯係。
簡而言之,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畫技已然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就好似是竹林七賢,寄情於山水,雖然有弈棋的,有彈阮的,有吟哦的,有談玄的,似乎各自為政,實則有一種內在的共同點,將他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此畫的畫題就是“喜上眉梢”,或者就叫做“七喜臨門”,這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因此長盛不衰。
隻是各個時代所喜歡的題材不同,在明清時代,喜上眉梢是常見的繪畫題材,可在唐代卻是極為罕見。
因此,當李氏姑侄一看到這幅七喜臨門壁畫,就都覺眼前一亮,最讓他們感到新奇的是,這幅畫似乎是畫家漫不經心地信筆塗抹而成,無論是橫斜的梅枝,還是那七隻喜鵲,都與真實的梅花和喜鵲相差甚遠。
可即便如此,卻反倒給人一種無比新奇的感覺。
或許也可以說是神奇了,畫中所繪之物與真實之物相去甚遠,可每個人再看到這幅畫時,都不會認不出那上麵地梅子和喜鵲。
不僅認得出,還會感覺到一種既新奇又生動的美妙感覺。
用唐公子的話說,人類不缺想象力,越要藝術,就越要抽象。
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二十一世紀那麽高清的相機怎麽也沒創作出多少高明的藝術大作。
繪畫有一半形式就足夠了,剩下的一半觀者自會腦補圓滿,神韻和意境才是藝術的終極追求。
很幸運的是,對於唐公子的藝術構思,李氏姑侄心領神會,從畫中的每一截梅枝,每一隻小鳥,都清晰地感受到畫家的巧思與匠心。
“小哥,這七喜圖可是你家公子所作?”
李豫扭頭看向和仲子,笑問道。
雖是一個問句,實則心裏早就認定是唐公子所作無疑了。
“小姐,為何不多不少恰好是七隻喜鵲?
為什麽不能是九隻呢?”
如意看了半響,雖然數清了是七隻喜鵲,卻不知為何是七隻,這就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如意的態度也算是極端正了。
“你啊,”公主無奈地搖搖頭,伸手指向左上角的題款,“那裏不是寫得分明麽?”
“哪裏……”如意驀然扭頭看去,隻見上麵用行草書寫著四個俊逸飄灑的字:“七喜臨門”。
但下麵並沒有落名款。
“可是小姐,為什麽是七喜臨門?
這與七隻喜鵲又有何相幹……”話未說完,如意突然明白了過來,拊掌笑道:“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七隻喜鵲就代表七喜吧!”
“喜上眉(梅)梢”或許不是唐代常見的繪畫題材,但是,喜鵲代表喜事,卻是自先秦以來人們就已達成的共識。
因此,這幅壁畫的寓意,不僅是喜上眉梢,而且是七喜臨門,不僅僅是一喜而已。
待茶坊開業後,客人們一來到大門口,抬頭看見的是一塊鐵畫銀鉤的“七碗茶”牌匾,進門就是七喜臨門的壁畫,還沒喝茶,客人們的精神就都為之一振了。
七碗茶是七碗茶,七喜臨門是七喜臨門,可如果把二者放在一起,那麽整體的內涵無疑要深刻得多。
因此,李氏姑侄說唐公子匠心巧思,實則一點都不為過。
同時也可見出唐公子對這家茶坊是正兒八經花費了不少心思的。
小宮女如意雖然算不上唐公子的知音之人,這是受閱曆所限,不可強求之事。
李蟲娘雖然對小宮女擺出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態度,可對於這幅壁畫,她自己也未必全然看明白了。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為什麽那七隻喜鵲的姿態那麽奇怪,為什麽它們都在翻白眼?
這是為什麽?
不獨李蟲娘,李豫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依理而論,廣平王殿下也可算得是滿腹經綸的俊才了,可他湊腸刮肚,愣是沒得出一個合理的說法。
那些古代典籍上似乎沒有相關的內容,他的老師——當朝那些學富五車的大儒們,也似乎從未告訴他花鳥畫上的鳥兒為什麽會縮著脖子翻著白眼,那七隻鳥的表情讓李豫聯想到那些讀書人,似乎個個都帶著一臉憤世嫉俗的表情。
最重要的是,為什麽那些鳥兒會有人的表情?
這是為什麽?
這個問題就隻有唐公子能給他們解說了,即便是當今的大儒也愛莫能助。
實際上,這是唐雲的個人喜好罷了,也未必一定要說出個為什麽。
當然,若真要論個出處,那自然是與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有關,換言之,唐雲這幅七喜臨門的潑墨寫意畫作,取法於八大山人的花鳥畫。
師古人嘛,師造化嘛。
當然,如今唐雲也搞不清楚,八大山人對他而言,到底應當算做古人呢,還應當算做後人呢?
也許因為他的穿越,二十一世紀的曆史書上有部分內容,想必要改寫了。
至少在古代繪畫史上,八大山人的花鳥畫,極有可能被寫成取法於唐代著名畫家唐伯玉(唐雲的字,非唐伯虎)。
“啊呀,原來是李兄啊,失敬失敬,恕小弟脫不開身,未能到門外恭迎啊!”
唐公子笑嗬嗬地從台階上走下來,向李氏姑侄拱手賠罪。
指不定日後還能在他們身上占些便宜,朋友嘛,就是利用嘛,什麽誌同道合都特麽扯淡,能相互利用才是朋友的真諦。
一個不能被人利用的人是可悲的,隻能說他活得毫無價值。
李氏姑侄才將邁過大門的門檻,就被正對麵蕭薔上的一副花鳥圖畫給吸引住了。
“哇,這圖畫好美喔!”
還沒李蟲娘做出反應,那如意率先奔上前,左看右看起來。
但其實他並不太懂畫道,也就是看個熱鬧,伸出手指,想數清楚圖畫上一共有幾隻鳥。
蕭薔上所繪是七隻喜鵲立在一棵梅樹上,那是一顆老梅,疏影橫斜,是文人騷客們最喜歡的那種病梅。
而那七隻喜鵲並不是呆板地羅列在梅枝上,有聚有散,高低錯落,而且也不是各自各幹各幹的,而是通過各自的姿態與目光,彼此之間有一種無形的卻是十分緊密的聯係。
簡而言之,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畫技已然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就好似是竹林七賢,寄情於山水,雖然有弈棋的,有彈阮的,有吟哦的,有談玄的,似乎各自為政,實則有一種內在的共同點,將他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此畫的畫題就是“喜上眉梢”,或者就叫做“七喜臨門”,這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因此長盛不衰。
隻是各個時代所喜歡的題材不同,在明清時代,喜上眉梢是常見的繪畫題材,可在唐代卻是極為罕見。
因此,當李氏姑侄一看到這幅七喜臨門壁畫,就都覺眼前一亮,最讓他們感到新奇的是,這幅畫似乎是畫家漫不經心地信筆塗抹而成,無論是橫斜的梅枝,還是那七隻喜鵲,都與真實的梅花和喜鵲相差甚遠。
可即便如此,卻反倒給人一種無比新奇的感覺。
或許也可以說是神奇了,畫中所繪之物與真實之物相去甚遠,可每個人再看到這幅畫時,都不會認不出那上麵地梅子和喜鵲。
不僅認得出,還會感覺到一種既新奇又生動的美妙感覺。
用唐公子的話說,人類不缺想象力,越要藝術,就越要抽象。
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二十一世紀那麽高清的相機怎麽也沒創作出多少高明的藝術大作。
繪畫有一半形式就足夠了,剩下的一半觀者自會腦補圓滿,神韻和意境才是藝術的終極追求。
很幸運的是,對於唐公子的藝術構思,李氏姑侄心領神會,從畫中的每一截梅枝,每一隻小鳥,都清晰地感受到畫家的巧思與匠心。
“小哥,這七喜圖可是你家公子所作?”
李豫扭頭看向和仲子,笑問道。
雖是一個問句,實則心裏早就認定是唐公子所作無疑了。
“小姐,為何不多不少恰好是七隻喜鵲?
為什麽不能是九隻呢?”
如意看了半響,雖然數清了是七隻喜鵲,卻不知為何是七隻,這就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如意的態度也算是極端正了。
“你啊,”公主無奈地搖搖頭,伸手指向左上角的題款,“那裏不是寫得分明麽?”
“哪裏……”如意驀然扭頭看去,隻見上麵用行草書寫著四個俊逸飄灑的字:“七喜臨門”。
但下麵並沒有落名款。
“可是小姐,為什麽是七喜臨門?
這與七隻喜鵲又有何相幹……”話未說完,如意突然明白了過來,拊掌笑道:“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七隻喜鵲就代表七喜吧!”
“喜上眉(梅)梢”或許不是唐代常見的繪畫題材,但是,喜鵲代表喜事,卻是自先秦以來人們就已達成的共識。
因此,這幅壁畫的寓意,不僅是喜上眉梢,而且是七喜臨門,不僅僅是一喜而已。
待茶坊開業後,客人們一來到大門口,抬頭看見的是一塊鐵畫銀鉤的“七碗茶”牌匾,進門就是七喜臨門的壁畫,還沒喝茶,客人們的精神就都為之一振了。
七碗茶是七碗茶,七喜臨門是七喜臨門,可如果把二者放在一起,那麽整體的內涵無疑要深刻得多。
因此,李氏姑侄說唐公子匠心巧思,實則一點都不為過。
同時也可見出唐公子對這家茶坊是正兒八經花費了不少心思的。
小宮女如意雖然算不上唐公子的知音之人,這是受閱曆所限,不可強求之事。
李蟲娘雖然對小宮女擺出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態度,可對於這幅壁畫,她自己也未必全然看明白了。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為什麽那七隻喜鵲的姿態那麽奇怪,為什麽它們都在翻白眼?
這是為什麽?
不獨李蟲娘,李豫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依理而論,廣平王殿下也可算得是滿腹經綸的俊才了,可他湊腸刮肚,愣是沒得出一個合理的說法。
那些古代典籍上似乎沒有相關的內容,他的老師——當朝那些學富五車的大儒們,也似乎從未告訴他花鳥畫上的鳥兒為什麽會縮著脖子翻著白眼,那七隻鳥的表情讓李豫聯想到那些讀書人,似乎個個都帶著一臉憤世嫉俗的表情。
最重要的是,為什麽那些鳥兒會有人的表情?
這是為什麽?
這個問題就隻有唐公子能給他們解說了,即便是當今的大儒也愛莫能助。
實際上,這是唐雲的個人喜好罷了,也未必一定要說出個為什麽。
當然,若真要論個出處,那自然是與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有關,換言之,唐雲這幅七喜臨門的潑墨寫意畫作,取法於八大山人的花鳥畫。
師古人嘛,師造化嘛。
當然,如今唐雲也搞不清楚,八大山人對他而言,到底應當算做古人呢,還應當算做後人呢?
也許因為他的穿越,二十一世紀的曆史書上有部分內容,想必要改寫了。
至少在古代繪畫史上,八大山人的花鳥畫,極有可能被寫成取法於唐代著名畫家唐伯玉(唐雲的字,非唐伯虎)。
“啊呀,原來是李兄啊,失敬失敬,恕小弟脫不開身,未能到門外恭迎啊!”
唐公子笑嗬嗬地從台階上走下來,向李氏姑侄拱手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