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洪兒也緊緊摟住懷裏的軟玉溫香,斬釘截鐵地道:“造化弄人,既然今生咱們無緣在一起,那讓我來世再見!月娘,你可願隨我一同走!”
“妾身願意!袁郎去到哪裏,妾身就去哪裏,不論是今生,還是來世,妾身都隻會跟袁郎在一起!”
月娘仰臉看著自己的情人,淚光瑩瑩地說道。
“好月娘!既然他們不讓咱們如願,咱們也絕不能讓他們如願!”
袁洪兒摟緊了懷中人,一臉悲憤地說道。
就這樣,這對相愛的人就在亮如白晝的火炬和嘭嘭砸門的聲響中,手拉手一起自盡了。
自從袁洪兒和月娘死後不久的一天夜裏,有一醉鬼經過袁家的宅院,本是想找個角落小解。
可待他剛走到袁家宅院角門時,不經意見向門縫中瞟了一眼,這一眼卻把那醉漢嚇得一屁古跌倒在地上。
此後袁家宅院鬧鬼一事就不脛而走,有人說看到了院中有一對男女在院中奏樂跳舞,男的在奏樂,女的在曼舞。
雖然聽不見聲音,卻看得真真切切。
後來這事兒越傳越懸,從一條曲巷傳遍了整個崇賢坊,又從崇賢坊傳到了周邊幾坊。
不出旬日,幾乎就傳遍了長安城。
不過,還真有那不信邪的主兒,非要住進去,結果不出三天,就死活要搬家。
即便房錢不退也要搬走!現在又來了一個不信邪的,那便是唐公子。
往崇賢坊行去一路上,和仲子又將實情的來龍去脈向唐公子道了一遍。
聽完之後,唐公子緊皺眉頭,臉色很不好。
和仲子看著唐公子,道:“公子,你若是現在悔轉,為時不晚,可若到了彼間,你再悔轉,可就有些不好辦啦!”
和仲子自然是希望唐雲及時悔轉,因為他相信傳聞都是真的,若非真事,眾人豈會眾口一詞說見到了那對人兒的魂魄?
一個人看錯了,情有可原,難道所有人都看錯了麽?
並且,和仲子以為自己唐雲被嚇到了,不由一樂,心道看來公子還是怕鬼的!但和仲子卻是想差了,唐公子並不怕鬼,因為他深信這世上就沒有鬼!當然,他也不會說古人傻,古人一點都不傻,而是比二十一世紀的人更聰明。
不過受到時代的局限,他們麵對的未知之事更多,他們篤信這世上有鬼魂,也是情有可原的。
唐公子之所以緊皺眉頭,倒不是因為被嚇倒了,而是被袁洪兒和月娘的淒慘遭遇所深深感染了。
同時也讓他聯想到了自己的愛情,他想不明白為什麽這個世上總會有人千方百計阻止別人的相愛呢?
但願,他和寧姑娘不要落到這步田地才是!“粽子,咱們走快些!本公子想早一些去袁氏宅院一探究竟!”
唐公子突然迴過神來,拍馬行去,“若是不出意外,那棟宅在咱們要定啦!”
“啊……”和仲子立在原地,目瞪口呆,喃喃有聲:“我家公子真是……與眾不同啊!”
人家英雄好漢是明知山上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唐公子卻是明知宅院有鬼,偏向鬼屋行!袁氏老宅子如今已歸千福寺所有,千福寺位於長安城西北方的安定坊,出了安定坊便是長安城的北門光化門和光曜門了。
當年袁洪兒和月娘雙雙自盡後,考慮到袁氏一族到了袁洪兒就算是族滅了。
崇賢坊的坊正和幾位耆老經過商議後,決定將袁氏的老宅捐給千福寺,一來也算是解決了原始老宅的歸屬事,二來也算是為了那對可憐的有情人祈福了。
看似一件大好事,然而卻難倒了千福寺。
做為長安城有名的寺院,接到這麽大的捐贈也不算什麽稀奇事,隻因長安城也算得上是一個佛的國度。
開元年間,單長安城內就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觀十、女觀六、波斯寺二、胡王祠四,曆朝曆代,隻有唐代的長安城上空的香火才是濃鬱的。
唐代長安,佛寺道觀之所以如此之多,一來是因為李唐王朝崇道,尤其是李三郎,更是將道教捧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二來是因為信眾太多,隻有信眾多,才有可能出現了那麽多佛寺道觀。
而那些信眾中不僅有權傾一時的權貴,也有腰纏萬貫的商人,或許這些人在掠奪他人錢財時一點也不會心軟,可是在向佛寺道觀做功德時,卻是一點都不心疼!或為先祖祈福,或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平安,常常是一擲千金。
因此,崇賢坊將袁氏宅子捐給千福寺,並不算是什麽大事兒。
然而千福寺的主持僧和知事僧卻為此事犯了難。
何故犯難?
自然是為了原始老宅處置事宜。
寺廟收到信眾所捐贈的房子,自然不是拿來自己住,也是向外租賃,收取房費,以資寺中常住。
然而自從出了鬧鬼一事,原始老宅根本就租不出去。
別說按時價出租,就是按時價的零頭出租,也無人敢租。
最後沒法子,就貼出告示,以遠遠低於時價的價格掛牌出售,然而讓千福寺難堪的是,即便他們已經仁慈到了這種地步,卻依然無人問津。
原始老宅一直都空著,這樣一空就是數載。
千福寺的主持僧和知事僧為了袁氏老宅的事可謂連頭發頭愁白了,如果他們有頭發的話。
因此,今日清早一聽有人要買袁氏老宅,主持僧和知事僧高興得都快跳起來了。
在知事僧前來與唐公子交接之前,主持僧還特意將知事僧拉到僧房裏,反複叮囑,無論如何要將這塊燙手的山芋丟出去。
那知事僧背負著主持僧的厚望,從長安城之北的安定坊,一路行到了長安城之南的崇賢坊,早早就候在了袁氏老宅大門外的那顆水桶粗的老槐樹下。
這邊主仆二人也加快了腳步,不多會,眼前一條河渠攔住了二人的去路,一座木拱橋接通兩岸。
而在河渠對岸,是一片小槐樹林,一座老宅子掩映在槐樹叢中,老宅大門口那株老槐像是有幾百年的光景了。
樹樁猶如水桶,繁茂的枝葉接天碧日,甚至將老宅的半個院子都籠罩在了其中。
老槐下立著一個身著黃麻僧衣的僧人,約莫四旬年紀,正佇立而望,手中的一串念珠轉動如飛,似是很著急要見到某個人。
“妾身願意!袁郎去到哪裏,妾身就去哪裏,不論是今生,還是來世,妾身都隻會跟袁郎在一起!”
月娘仰臉看著自己的情人,淚光瑩瑩地說道。
“好月娘!既然他們不讓咱們如願,咱們也絕不能讓他們如願!”
袁洪兒摟緊了懷中人,一臉悲憤地說道。
就這樣,這對相愛的人就在亮如白晝的火炬和嘭嘭砸門的聲響中,手拉手一起自盡了。
自從袁洪兒和月娘死後不久的一天夜裏,有一醉鬼經過袁家的宅院,本是想找個角落小解。
可待他剛走到袁家宅院角門時,不經意見向門縫中瞟了一眼,這一眼卻把那醉漢嚇得一屁古跌倒在地上。
此後袁家宅院鬧鬼一事就不脛而走,有人說看到了院中有一對男女在院中奏樂跳舞,男的在奏樂,女的在曼舞。
雖然聽不見聲音,卻看得真真切切。
後來這事兒越傳越懸,從一條曲巷傳遍了整個崇賢坊,又從崇賢坊傳到了周邊幾坊。
不出旬日,幾乎就傳遍了長安城。
不過,還真有那不信邪的主兒,非要住進去,結果不出三天,就死活要搬家。
即便房錢不退也要搬走!現在又來了一個不信邪的,那便是唐公子。
往崇賢坊行去一路上,和仲子又將實情的來龍去脈向唐公子道了一遍。
聽完之後,唐公子緊皺眉頭,臉色很不好。
和仲子看著唐公子,道:“公子,你若是現在悔轉,為時不晚,可若到了彼間,你再悔轉,可就有些不好辦啦!”
和仲子自然是希望唐雲及時悔轉,因為他相信傳聞都是真的,若非真事,眾人豈會眾口一詞說見到了那對人兒的魂魄?
一個人看錯了,情有可原,難道所有人都看錯了麽?
並且,和仲子以為自己唐雲被嚇到了,不由一樂,心道看來公子還是怕鬼的!但和仲子卻是想差了,唐公子並不怕鬼,因為他深信這世上就沒有鬼!當然,他也不會說古人傻,古人一點都不傻,而是比二十一世紀的人更聰明。
不過受到時代的局限,他們麵對的未知之事更多,他們篤信這世上有鬼魂,也是情有可原的。
唐公子之所以緊皺眉頭,倒不是因為被嚇倒了,而是被袁洪兒和月娘的淒慘遭遇所深深感染了。
同時也讓他聯想到了自己的愛情,他想不明白為什麽這個世上總會有人千方百計阻止別人的相愛呢?
但願,他和寧姑娘不要落到這步田地才是!“粽子,咱們走快些!本公子想早一些去袁氏宅院一探究竟!”
唐公子突然迴過神來,拍馬行去,“若是不出意外,那棟宅在咱們要定啦!”
“啊……”和仲子立在原地,目瞪口呆,喃喃有聲:“我家公子真是……與眾不同啊!”
人家英雄好漢是明知山上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唐公子卻是明知宅院有鬼,偏向鬼屋行!袁氏老宅子如今已歸千福寺所有,千福寺位於長安城西北方的安定坊,出了安定坊便是長安城的北門光化門和光曜門了。
當年袁洪兒和月娘雙雙自盡後,考慮到袁氏一族到了袁洪兒就算是族滅了。
崇賢坊的坊正和幾位耆老經過商議後,決定將袁氏的老宅捐給千福寺,一來也算是解決了原始老宅的歸屬事,二來也算是為了那對可憐的有情人祈福了。
看似一件大好事,然而卻難倒了千福寺。
做為長安城有名的寺院,接到這麽大的捐贈也不算什麽稀奇事,隻因長安城也算得上是一個佛的國度。
開元年間,單長安城內就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觀十、女觀六、波斯寺二、胡王祠四,曆朝曆代,隻有唐代的長安城上空的香火才是濃鬱的。
唐代長安,佛寺道觀之所以如此之多,一來是因為李唐王朝崇道,尤其是李三郎,更是將道教捧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二來是因為信眾太多,隻有信眾多,才有可能出現了那麽多佛寺道觀。
而那些信眾中不僅有權傾一時的權貴,也有腰纏萬貫的商人,或許這些人在掠奪他人錢財時一點也不會心軟,可是在向佛寺道觀做功德時,卻是一點都不心疼!或為先祖祈福,或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平安,常常是一擲千金。
因此,崇賢坊將袁氏宅子捐給千福寺,並不算是什麽大事兒。
然而千福寺的主持僧和知事僧卻為此事犯了難。
何故犯難?
自然是為了原始老宅處置事宜。
寺廟收到信眾所捐贈的房子,自然不是拿來自己住,也是向外租賃,收取房費,以資寺中常住。
然而自從出了鬧鬼一事,原始老宅根本就租不出去。
別說按時價出租,就是按時價的零頭出租,也無人敢租。
最後沒法子,就貼出告示,以遠遠低於時價的價格掛牌出售,然而讓千福寺難堪的是,即便他們已經仁慈到了這種地步,卻依然無人問津。
原始老宅一直都空著,這樣一空就是數載。
千福寺的主持僧和知事僧為了袁氏老宅的事可謂連頭發頭愁白了,如果他們有頭發的話。
因此,今日清早一聽有人要買袁氏老宅,主持僧和知事僧高興得都快跳起來了。
在知事僧前來與唐公子交接之前,主持僧還特意將知事僧拉到僧房裏,反複叮囑,無論如何要將這塊燙手的山芋丟出去。
那知事僧背負著主持僧的厚望,從長安城之北的安定坊,一路行到了長安城之南的崇賢坊,早早就候在了袁氏老宅大門外的那顆水桶粗的老槐樹下。
這邊主仆二人也加快了腳步,不多會,眼前一條河渠攔住了二人的去路,一座木拱橋接通兩岸。
而在河渠對岸,是一片小槐樹林,一座老宅子掩映在槐樹叢中,老宅大門口那株老槐像是有幾百年的光景了。
樹樁猶如水桶,繁茂的枝葉接天碧日,甚至將老宅的半個院子都籠罩在了其中。
老槐下立著一個身著黃麻僧衣的僧人,約莫四旬年紀,正佇立而望,手中的一串念珠轉動如飛,似是很著急要見到某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