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那些已有了子女的男人們,好歹已為人父,如果自家的兒子也像這沒出息的敗家子一樣,那就完了。


    “哼,本少爺遲早要登花月閣一遊的!”


    對於眾人鄙視的目光,陰庭生絲毫不介意,反倒是一臉誌在必得的氣勢,“張窈窕,你遲早會愛上本少爺的,本少爺到時一定會好生疼你的!哈哈哈……”這陰家小子的笑聲尚未落下,就聽見人群外傳來家奴來福火急火燎的叫喊聲。


    “少爺少爺,不好啦!少爺……”“你這賊狗奴,慌什麽慌!有話快說,有屁快放!沒看到本少爺正在觀妓麽?”


    陰少爺被打擾了雅興,自然十分不悅。


    “少爺,老爺來抓你啦!”


    那來福上氣不接下氣地從人群外擠進來,“老爺領著一幹家奴來抓你了,還帶著繩索,說是要把少爺抓迴去吊起來,非打斷少爺一條腿不可!”


    “啊……”一聽這話,那陰庭生頓時色變,一下就慫了。


    要知道這廝前不久剛在平康坊惹出一樁禍事,他老爹花了一大筆錢才將把事態平息下去。


    可這廝典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痛,他老爹才剛踏上去洛陽的馬車,這廝掉頭就又跑到平康坊來鬼混了。


    “快走快走,千萬別叫我老爹抓個現形……”這就好似抓奸,隻要不被老爹抓個現行,還有迴轉的餘地,若是被抓了現行,就百口莫辯了。


    隻是陰家小子剛要往外人群外鑽,一個好色鬼恰好迎頭擠了進來,兩個腦袋咚地一聲就撞在一起。


    那陰家小兒毫無防備,被人猛地一撞,腳下踩空,人仰馬翻,咚地一聲從池邊倒栽下去,水花濺起丈餘高。


    眾人一看陰家小兒落水,不僅不上前施救,反倒是個個拍手叫好,一個個笑得前仰後合。


    蓮池那邊琴音嫋嫋,歌聲悠悠,蓮池這邊水花四濺,哄笑連連,整個場麵當真是熱鬧極了。


    ……此時太陽已經高高升起,初夏的陽光已經有些了力度。


    千門萬戶,古老的長安城氤氳在暖暖豔陽之下,若是從上空鳥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統括在堅固的城牆之內,猶如棋局般規整。


    但假若置身在這棋局之中,卻完全不會有這種呆滯之感,因為長安城實在太大了,當真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豔陽下的長安城猶如亙古遺留下來的一座神邸,乃是中古時代天下最大的一座城池。


    朱雀大街寬達一百五十餘米,從外郭城的明德門直通皇城的朱雀門,這條史上最寬闊的大街無疑就是長安城的南北中軸線,把長安城一分為二。


    朱雀大街以西隸屬於長安縣的管轄之內,街東則隸屬於萬年縣的管轄範圍。


    二者又都統屬京兆府的管轄。


    而在這偌大的棋局最北邊,矗立著世上最宏麗的宮殿建築群。


    遠遠望去,猶如層巒疊嶂,光是那重重疊疊的琉璃屋頂,以及宏達的鬥栱,就足以夠震撼人心。


    建築在龍首原上的大明宮自不必說,就是興慶宮,那也是壯美無比。


    自開元十四年,皇帝李隆基從大明宮移至興慶宮聽政,興慶宮就已與東內大明宮、西內太極宮,成三足鼎立之勢。


    興慶宮最具特色的建築莫過於勤政務本樓和花萼相輝樓,但實際上這是同一座宮殿建築的兩麵,銘匾上的題名正是李隆基所起。


    西邊對著諸王邸宅和西內太極宮的一麵,銘匾上題寫著“花萼相輝樓”,花萼相輝四個字取意於詩經裏的名篇《棠棣》,乃是歌頌兄弟之間相親相愛同心同德之作。


    李隆基感激大哥寧王李憲把大唐江山讓給他,同時也寄托了自己對一幹兄弟們的希望。


    南邊對著東市的一麵,銘匾上題寫著“勤政務本樓”,這是李隆基的政治宣言。


    開元天寶盛唐時期,勤政務本樓乃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因玄宗在此執行政事,頒發詔書,試製舉人,舉行大典與宴樂活動而名傳於世。


    在中國曆史上,玄宗李隆基是個極富戲劇性的皇帝,他的一生可分為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前一個階段勵精圖治,開創了大唐開元盛世,是一位毫不遜色於其曾祖父李世民的一代英主,後一階段則是一個沉湎於聲色,荒廢政務的昏君。


    後人皆以為安史之亂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殊不知從李隆基罷免宰相張九齡,啟用李林甫為相開始,就已為大唐帝國的傾覆埋下了禍患。


    自李隆基封禪泰山之後,就有自滿之意,開始疏於政務,在霸占了兒媳婦楊玉環後,更是“從此君王不早朝”了。


    天寶四載,大唐帝國國泰民安,依然是世上最強盛的帝國,但風流天子李隆基卻邁開大步走在昏君之道上了。


    勤政務本樓之後,就是天子象征的龍池,龍池東北岸上矗立著一座亭子,名曰沉香亭。


    此處便是天寶元年,李隆基和楊貴妃在此飲酒賞牡丹之處,李太白賦詩助興,在此處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清平調》三篇。


    相對於興慶宮其它熱鬧的宮殿,位於龍池西北方向的大同殿則顯得靜謐得多。


    大同殿承擔著祭祀李唐祖先和道教始祖老子的職能,這裏還是李隆基崇道求長生不老的道場。


    在這一點上,大同殿與大明宮內的三清殿頗多相似。


    大同殿內,一年四季香煙繚繞,供奉著許多來自大唐天下的名道士。


    而在大同殿東北方向有一座不引人注意的偏殿,任誰也想不到,在這幽深的偏殿之內,卻住著一個如花似玉的妙齡少女。


    “紅豆生南國,春來花幾支,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殿庭之內,一羽衣玉冠的小道姑佇立廊簷之下,約莫十七八歲的年紀,膚白勝雪,亭亭玉立,手拿紅拂,身上的羽衣在輕風中微微拂動,整個人仿若一尊被玉工精雕細刻出來的玉人兒。


    但如果湊近一看,會發現這少女眼有些碧,鼻子有些高,比之別的女子,有一種很不一樣的風情。


    此時這玉人兒久立廊下,視線落在庭院東南角那兩棵桃樹上,以幾不可聞的聲調輕聲吟著《紅豆》詞。


    那兩棵桃樹已然凋謝,落紅滿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首席美食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不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不成並收藏大唐之首席美食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