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迴;大將軍兵分五路趙充國屯軍令居

    話說珍珍為丈夫準備好行囊,到了分離之際難免一曲悲歌。歌罷已是淚流滿麵,隨後撲到丈夫懷中嚶泣出聲。少時抬起頭來,見王襄也是熱淚溶眶。微微一笑道;“男子漢有淚不輕彈。”一邊替丈夫擦淚,一邊親自為士傑罩袍束帶,再把包裹交到丈夫手中。淒然道;但願郎君此去

    多多保重。”王襄緊握妻子手說;“今日之情為夫謹記在心。立誌生死不渝。”完了,兩個同時來見父母。難免一番囑咐纏綿。隨後士傑提搶上馬,與父母妻子告別。毅然離家,直奔縣城報號。之後投奔荊州從軍,跟隨驍騎校尉李瑞趕赴邊關。李瑞見士傑身材魁偉相貌堂堂,就與路上點士傑為隊長。不日來到京師,人馬歸於後將軍趙充國部下。

    且說後將軍趙充國當日升堂,召集眾將叫道;“王英張鈺聽令。”王英張鈺應聲上前。齊道;“末將在。”元帥說;“如今各路人馬均已到齊,新軍未經訓練。本帥命你二人即日起任馬軍正副統領,負責訓練馬軍,注意選拔精銳,任賢用能,不得有誤。”二人答應一聲;“得令。”元帥把令箭交與王英。對張鈺說;“張將軍一定小心輔助王將軍。若有漏洞,本帥拿你二人是問。”兩個叉手施禮,道聲;“尊命。”隨後離開帥堂,趕赴教軍場。

    單說王張二位將軍來到新軍營查點人馬,共計馬軍一萬二千,編作一十二隊。操練前先三令五申,嚴明軍紀。告誡士卒,頭三天暫不奉行,三天之後,勇躍向前者獎,落後怠慢者罰。軍令如山,決不寬恕。隨後開始操練。練兵場上,王英見士傑弓馬嫻熟,武藝出眾。再被王英任做小校。

    這天趙元帥親赴校場點兵。王英登台指揮列隊操練。操練之前依然由張鈺申明軍紀。完了揮動令旗,眼見得眾軍飛奔馳騁箭發如雨,揮刀舞槍進退有序。元帥心中高興。暗讚王英果然將才。短短幾日訓練便頗有成效,可見非同一般。操練過後,元帥要看用人。特命十二隊長上前列隊,各報名號,單個認證。先試弓馬,士傑一舉奪魁。飛奔馳射,十二支箭顆顆命中紅心。再試槍馬,果然與眾不同。元帥暗喜。點名詢問攻戰之法。有的一竅不通,有的一知半解。最後叫士傑上台問;“何以為兵?”士傑答;“國之利器,民之仰仗。”再問;“何以為將?”答;“不畏艱險,有令必行。身先士卒,隨機應變。”又問;“何以為帥?”“帥者,三軍司命。須得心懷社稷,忠君愛民。曉天文,識地理。兼之仁,嚴,智,勇,信。缺一不可。”元帥聞聽麵現喜色。當晚,元帥特地把士傑詔入帥府。詢問行兵攻戰之法,士傑對答如流。元帥道;“看你小小年紀,不但武藝出眾,且熟讀兵法,的確將才。本帥就送你令牌一塊,許你隨時出入帥府。有不懂或不妥,可隨時前來與我共謀。兵法之要;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本帥認為所談兵法隻不過集血肉之代價,實戰之大成,精研之後再推向戰場,為我所用。利用得當才畏精熟。不然,隻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迴去後還要你小心努力,校場上不可懈怠。待你有功之後再行升賞。”士傑起身施禮,道;“末將遵命。決不負元帥厚望。”

    說起趙充國本人博學廣識,不但專研兵法,也喜好詩詞歌賦。練兵之餘常與王襄談古論今,對王襄才華十分器重。再加王襄寫一手好字。此後便把所有表章全交王襄協理。兩個相處日漸親密。放下不提。

    單說各路人馬到齊已是孟冬時節。大將軍親赴各營督促練兵,整頓隊伍選拔精銳。轉眼已是來春三月,各路人馬整裝齊備,大將軍霍光親自到校場閱兵。之後朝見宣帝道;“萬歲,如今大軍聚集糧餉齊備,一切就緒。是否起兵請皇上示下。”宣帝道;“朕早已將出兵一事委托大將軍。一切由大將軍做主。待出兵之日,朕將為出征將士壯行。”大將軍領旨。選戊辰日起兵。

    是日,皇上親至校場。但見一層層人馬排列刀槍林立,一隊隊旌旗蔽日甲亮盔明。皇上親自祭旗,斟酒敬告天地祖宗道;“病已有何德能得承祖宗基業。而今匈奴單於屢屢犯我疆界燒殺搶掠荼毒生靈,天怒人怨。病已決心順天意行人道,奮祖宗餘威興兵征討。還望祖宗英靈蔭庇上天護佑,保我出征將士早日凱旋,還我黎民百姓太平世界。”隨後召五將軍近前賜禦酒。囑咐道;“朕將討伐重任交付幾位,還望幾位不負重托,早傳捷報。”五將軍上前叉手施禮。齊道;“遵旨。”再由大將軍頒旨;“命禦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率四萬騎出西河;度遼將軍範明友率三萬騎出張掖;前將軍韓增率三萬騎出雲中;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率三萬騎出酒泉;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率三萬騎出五原。五將軍得令。單聽鼓角聲起大軍出動。

    果然是;三軍啟動出朝去,不知將士何時歸。

    大將軍這裏請皇上轉駕迴朝。皇上見大將軍調派有方,心甚寬慰。放下不提。

    但說蒲類將軍趙充國奉命兵出酒泉。一路上走天水越隴西,渡黃河過張掖。與度遼將軍分手,率軍直至酒泉。早有甘延壽與副將陳湯迎接入城,當晚設宴款待。就於酒宴之上,趙充國詢問烏孫戰事?副將陳湯道;“聞報匈奴單於與昆彌會兵蒲類澤。一連數戰,各有死傷。”趙充國道;“本帥奉命與昆彌合擊壺衍單於。還望將軍派人指引道路。”陳湯起身說;“元帥,末將熟悉西去道路。元帥果真信得過,末將請為先鋒。”趙元帥點頭說;“既是如此,本帥就命王襄與將軍同為前部。”隨後傳令眾將;明晨四更造飯五更起兵,不得有誤。一夜無話。

    且說次日一早大軍離開酒泉。臨行,趙元帥對王襄說;“本帥放你與陳將軍為前部,正是建功良機。除此,陳將軍幾經戰陣頗有威名。小將軍初到戰場,正可見識見識。還望小將軍不要錯過。”世傑躬身施禮道;“元帥錯愛,世傑銘記在心。世傑一定努力向前,不負厚望。”原來自起兵之日,趙充國便把王襄調入中軍,率三千精銳為護營校尉,兼參軍之職。

    且說大軍出動,陳湯一馬當先率眾在前。讓王襄在後接應。次日申末時分,忽聽前麵號角聲起。王襄舉目觀看,隻見前麵一片高地,陳湯人馬衝殺在前。料想前方與匈奴人馬遭遇。見高地左側開闊平坦。王襄不敢怠慢,一聲令下率部迂迴。意在從側翼包抄,打匈奴一個措手不及。豈料待他轉過高坡,所見讓他始料不及。原來坡下並非匈奴兵馬,隻是一群百姓被包圍其中。大多老少男子早已躺在血泊之中,眾軍正在割取頭顱意在邀功。被困女子聚作一團驚懼哭泣,場麵慘不忍睹。隻看得王襄熱血澎湃。下令眾軍止步,自己趕奔前去想要製止。卻見陳湯立馬觀望。王襄奔前道;“陳將軍不可魯莽,元帥有令;不可濫殺無辜。”陳湯轉頭對王襄冷冷一笑道;“王將軍,末將隻不過是斬殺反抗潛逃。並非亂殺無辜。”隨後下令不可濫殺,就地埋鍋造飯殺牛宰羊,犒勞眾軍將士。以待元帥前來報功。其實王襄早看明白了,死者不過是些少年老弱而已。反抗潛逃純屬胡說,無中生有。

    說來這夥難民實在命運不佳。原來漢天子大舉興師,人馬分五路出擊兇奴消息傳開,匈奴百姓聞訊遁逃。大部遠奔漠北寒荒地帶躲避。可歎這夥牧民百姓處身匈奴邊遠。待其聞訊早已錯過時機。潛逃途中剛巧與漢軍遭遇。致使老少男子死於非命。

    單說趙元帥相距前軍不過二十裏遠近。陳湯王襄剛剛紮下營盤,元帥已帶兵來到。安營後,陳湯前來報功。說明斬殺百餘,虜獲婦孺二百餘口。牛羊三千有餘。趙充國著人細查過目。隨後記功。

    當晚,王襄把真相稟告元帥。元帥道;“本帥相信小將軍說的實話。殺良冒功之事時有發生。即便親眼所見也難辨真偽。而今全軍盛傳陳將軍初戰告捷,將士滿懷鬥誌。果真深究更會有損大軍士氣。本帥又怎能因小失大。本帥當然知道兵法曰;‘不斬已降,不殺二毛。’同是深入敵國,卻有緩急之分。所謂兵者‘詭道也,無定數。’故而虛虛實實。有所為,有所不為。”

    是夜,王襄輾轉難眠。即恨陳湯陰險毒辣,又憐憫那些失去親人的柔弱孤寡。元帥所說不無道理,心中更覺陳湯可恨。

    次日一早大軍出動,陳湯仍為前部。正午時分忽得探馬迴報;壺衍單於兵敗,被常惠夥同烏孫昆彌追殺,殘兵已逃向漠北。陳湯聞報下令安營造飯,自己帶探馬直來見元帥說;“末將料定壺衍會走侯山轉道燕然山北去。末將請求元帥定奪。”趙元帥仔細詢問探報。探報道;“小的探得壺衍單於得知元帥率大軍出關十分恐慌。三日前帶領人馬撤離蒲類澤北去。被常將軍與馮夫人巧設埋伏殺得大敗而逃。死亡無數。之後又被常將軍夥同昆彌率兵追殺。今已不知去向。”老元帥沉思多時。下令陳湯連夜追殺。待大軍趕到侯山,壺衍單於已率眾去遠。追之不及。原來壺衍單於料到會被漢軍追殺,繞過鏡海北去。大軍出塞一千八百餘裏,西至候山。於途中斬首捕虜得單於使者,蒲陰王以下三百餘級,虜獲馬、牛、羊駝七千有餘。隻好返迴。

    待趙充國迴到京師,五路兵皆以還朝,曆時仨月有餘。度遼將軍出塞一千二百餘裏,至蒲離,斬首捕虜得七百餘人,擄獲馬、牛、羊萬餘。前將軍出塞一千二百餘裏,至烏員,斬首捕虜百餘人,虜獲馬、牛、羊二千餘。

    祁連將軍出塞一千六百裏,至雞秩山,斬首捕虜隻有十九人,擄獲牛、馬、羊僅百餘隻。聞訊雞秩山西有匈奴虜眾,祁連將軍竟停滯不前。傳令收兵。禦史公孫益壽道;“將軍不可,即知前有敵虜,還當努力向前。一旦朝廷得知無功而返,必會怪罪。祁連將軍不聽勸阻,引兵東還。虎牙將軍出塞八百餘裏,至丹餘吾水,一無所得。即止兵不進,詐稱斬首捕虜一千九百餘人,虜獲馬、牛、羊七萬有餘,隨後還兵。二將行止被朝廷查清。皇上得知後憤怒不已。下旨道;虎牙將軍不至期而還,詐增擄獲。而祁連將軍知虜在前,逗留不進。有誤軍機,罪不容誅。皆下獄,令其自裁。封公孫益壽為侍禦史。

    再說校尉常惠與昆彌共抗壺衍單於大軍,對峙百餘日。待壺衍退軍借機掩殺,壺衍單於大敗。兩個引軍兵直追至右穀蠡庭。擄獲單於兄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長、大將以下三萬九千餘眾,虜得馬、牛、羊、驢、騾、橐駝七十餘萬。皇上大為讚賞。封常惠為長羅侯,賜千金。

    此次漢軍出塞,雖說斬獲不多,可匈奴民眾逃亡途中死亡老弱無數,畜產遠移死亡不可勝數。壺衍對烏孫更加恨怨。

    歸來路上,趙充國依然調王襄做中軍護衛。此一戰王襄不但寸功未立,反被陳湯縱兵趕殺手無寸鐵的老弱而心懷氣悶,為此心情不快。見他悶悶不樂,元帥道;“壺衍單於自不量力。本自無力與我大漢抗衡,卻要引火燒身。兵革之災令匈奴部眾成了驚弓之鳥。我軍雖無斬殺之功,卻也能讓邊境得幾年安寧。又何必非要血染沙場。除此,小將軍生長內地,未見匈奴暴虐侵淩。而邊塞將士親眼目睹,或深受其害。戰場發泄殃及無辜實在難免。小將軍也當體諒才是。”王襄默默點頭,覺得元帥說的確有道理。趙充國愛王襄之才,歸來後仍留王襄在中軍任參軍。

    又豈知當年秋冬交際,單於自引萬騎精銳襲擊烏孫。擄得數千老弱。歸來路上天降大雨雪,一日間深達丈餘。連人帶畜凍死途中十之六七。轉年春,丁令、烏桓、烏孫三國人馬乘虛而入。匈奴部眾傷亡四萬有餘。被擄馬匹,牛、羊多達二十餘萬。致使匈奴元氣大傷。此時,壺衍單於才想起衛律生前和自己謀劃與漢修好,說明;“大漢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不可以為敵。”如今悔之已晚。

    再說朝廷裏,本始三年春正月癸亥,皇後許氏被霍氏下毒所害。宣帝為顧大局隱忍不發。四年春三月乙卯,立皇後霍氏。次年改元地節。地節二年春三月庚午,司馬大將軍霍光去世。宣帝下詔曰:

    「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宿衛孝武皇帝三十餘年,輔孝昭皇帝十有餘年,遭大難,躬秉義,率三公、諸侯、九卿、大夫定萬世策,以安宗廟。天下蒸庶,鹹以康寧,功德茂盛,朕甚嘉之。複其後世,疇其爵邑,世世毋有所與。功如蕭相國。」

    隨後劉病已親政。元康二年夏五月,為讓百姓容易避諱,劉病已改名劉詢,之前因觸諱而犯罪的人全部赦免。秋七月,大司馬霍禹謀反。宣帝深惡痛絕。下詔曰:

    「乃者,東織室令史張赦使魏郡豪李竟報冠陽侯霍雲謀為大逆,朕以大將軍故,抑而不揚,冀其自新。今大司馬博陸侯禹與母宣成侯夫人顯及從昆弟冠陽侯雲、樂平侯山、諸姊妹婿度遼將軍範明友、長信少府鄧廣漢、中郎將任勝、騎都尉趙平、長安男子馮殷等謀為大逆。顯前又使女侍醫淳於衍進藥殺共哀後,謀毒太子,欲危宗廟。逆亂不道,鹹伏其辜。諸為霍氏所詿誤未發覺在吏者,皆赦除之。」

    此詔一下,劉詢對霍家可說仁至義盡。八月已酉,廢掉霍皇後。從此將霍家勢力全部割除。

    對邊塞,劉詢聽信後將軍之謀,下旨邊塞各地設防築壘。不得稍有怠懈。匈奴遭此一劫,直弄得國微力薄,再不敢輕易進犯。正如趙充國所說,邊關總算得幾年安寧。

    但說趙充國迴到令居後。特意挑選五千精銳交王襄教習演練。眼見王襄教習有方,令元帥特別滿意。

    光陰荏苒轉眼三年過去這一日趙元帥招王襄進帥府。落座後,元帥轉頭叫道;“琦兒還不出來與王將軍想見。”隨著喊聲,從內室走出一位十三四歲的少年。王襄舉目觀看,但見他前發齊眉後發蓋頸,麵如傅粉唇若塗朱,杏眼娥眉滿臉稚氣。再看穿著素雅,打扮得體。高不滿五尺矮小精靈。急忙起身想見。少年趕前深施一禮。開口道;“不知將軍到來,懷玉沒能遠迎。還望將軍休要怪罪。”說起話來童聲童氣,別提有多招人喜歡。王襄有些受寵若驚,臉現飛紅急忙還禮道;“不敢。”沒等再說什麽。元帥開口道;“將軍請坐。小兒自幼喜詩書好弓馬,又嬌慣任性。怪在你我談文論武被他竊聽,便纏磨老夫非要求教於將軍不可。還望將軍看在老夫薄麵,滿足小兒可望之心。”王襄道;“元帥有命豈敢不從。隻恨王襄才疏學淺,唯恐耽誤貴公子前程吃罪不起。”元帥搖手道;“小兒能以將軍為師是他造化。此後還要將軍嚴加管教。隻要將軍點頭,明天老夫便送她去校場領教。”王襄當然不便推辭,隻好應諾。元帥當下排列酒宴,以表謝意。

    次日一早,元帥果然親自送趙琦前來。你看他如何打扮;胯下千裏追風棗紅馬,身披錦繡百花素羅袍,銀盔銀甲小戰靴。佩劍提槍弓箭齊備,昂首挺胸凜凜英風,眾人見到不免喝彩。果然是;若非仙童臨凡世,便是玉女到人間。

    但說趙琦跳下馬來與王襄想見。別的不說,看她手中槍,的確令王襄大開眼界。此槍名為烏金七寶筆管槍。三棱烏金槍刃又細又長鋒利無比,任你寶凱堅甲洞穿如透魯縞。拳頭大刃托鑲嵌七彩寶石耀眼奪目,青銅槍杆上雕蟠龍紋閃閃放光。再看佩劍亦非凡品。象牙柄金吞口綠鯊魚皮劍鞘鑲金嵌玉。光看這兩件兵器就知老元帥對她有多愛惜。

    說這趙琦不但貌美,且又絕頂聰明,學習起來努力刻苦。自到軍中文武日漸長進。為此,元帥甚是開懷。與王襄也更加親密。

    這正是;心懷仁慈真君子,不計前嫌為賢臣。

    有詩單道;

    萬裏秋風胡天長,歸鴻點點草頭霜。漢將胡兒歸何處?站在嶺頭望故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巾幗英雄傳二之昭君出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鄒靜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鄒靜波並收藏巾幗英雄傳二之昭君出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