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皇帝要重賞,李師兒趕緊謝恩。
“臣妾不敢求賞,陛下對臣妾一家恩重如山,些許小事臣妾的弟弟鐵哥必會全力以赴。”
“很好,很好。”金國皇帝很滿意這個迴答。
李師兒替皇帝更衣,扶入浴池內。
喂了金國皇帝吃下一片海參之後,李師兒又說道:“臣妾在後宮本不應該插嘴國事,隻是臣妾聽到一篇文章有趣,其中有一句特別好。”
“說來聽聽,隻當是閑聊。”金國皇帝這會心情正好,也是李師兒會把握時間。
李師兒說道:“存天理、滅人欲。”
金國皇帝又問:“何解?”
“陛下就是天,陛下說的就是理。臣子想要權、要官就是欲,萬民的一切都是陛下賞賜的。天理便是公,是大善,是仁愛。人欲是私,是小惡,是人的私心。所以朝中應該追尋天理、循道而行。”
聽完這話,金國皇帝猛的從浴池之中坐了起來。
這番話聽起來有意思。
“還有嗎?”
“容臣妾取來。”李師兒趕緊去取,捧到皇帝手中之後還說道:“臣妾讀書不多,也不知道這上麵說的對是不對,隻知道陛下就是天。”
金國皇帝沒等李師兒送到自已手邊一伸手就拿了過來,然後起身坐在一旁軟榻上開始讀。
這一篇經過數次修改的文章。
而且還加入了一個有才華的道士,譚處瑞(長真子),這家夥是削尖的腦袋希望大力發展全真教,四處找門路希望得到金國朝堂的看重。
一個機會來臨,當代跪舔高的長真子給朱熹參謀,完成這篇文章。
舒服,真舒服。
跪舔的真好。
金國皇帝看的極是開心,連幹三大碗酒之後才問:“何人所作。”
“臣妾聽兄長說,宋太後的兄長為私仇迫害了一位大賢者,此人離開臨安乘坐海船準備迴福州卻遇上了海風,在楚州被海清南下秘密販私鹽的人救起,我兄長聽聞此人大才,所以想引見給陛下,此人叫朱熹。”
朱熹!
確實是位很有名望的人。
金國皇帝知道,這是宋國理學大儒,可以說是學術派最頂尖的人物。
李師兒繼續說:“陛下,我兄長說若此人能為陛下效忠,南人必失人心,若能引得其弟子前來投靠,陛下一統天下的大業指日可待。”
金國皇帝微笑著搖了搖頭。
李師兒不懂,金國皇帝要的不是什麽宋國失人心,也不需要朱熹的弟子。他要的就是這一套他為天,萬民的生死都應該在自已手中的理論。
當然,其餘的有了也不是壞事。
次日,金國皇帝秘密的到訪李喜兒府,李喜兒迎接了金國皇帝之後,趕緊去把劉過請到後堂,萬一有點什麽事,他希望得到指點。
金國皇帝來,就是為了召見朱熹。
在正式讓朱熹在朝堂上亮相之前,金國皇帝要先確定一下朱熹是不是真心投靠金國。
朱熹已經想通了。
不投靠就是死,或是生不如死。
若投靠,他便有機會孔廟封聖。
朱熹在理學上確實是大宗師,他的理論對於金國統治漢民有著巨大的價值,愚民之道。
金國皇帝也是有才華的,他聽得出來。
朱熹的理論挑選有用的大力推廣,價值是巨大的。
聽完朱熹講自已的理學,金國皇帝問:“朱夫子大才,朕便問一句,此時黃河大災,夫子可有良策?”
朱熹有一套自已的辦法,可他卻不能講。
因為他必須為李喜兒服務。
朱熹跪坐在地墊上,先施禮,而後說道:“我有三策。第一策,派重臣往災區負責賑災,以顯示陛下對萬民之仁愛。”
這一策,朱熹的理解是,胥持國是李喜兒的人,所以李喜兒要派胥持國去刷人望,後再升一步。
同時,胥持國不在金中都的時間,朱熹要挑起李喜兒這邊的政務大任。
這事朱熹有信心。
金國皇帝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這一策很普通。
朱熹接著說道:“第二策,向宋人購買不低於五百萬石的糧食,宋人或會找借口,我大金卻可以將鄧州、唐州賜予宋王,此一計還有好處,或宋王無法平息宛城之亂,但凡宛城對我大金造成損失,可聲討。”
金國皇帝的眼睛眯了起來,這一計妙。
自已十萬大軍因為黃河決堤而死傷殘重,也不知道最終能有多少人活著迴來。
眼下黃河大決堤,再征宛城別說是短時間,就是一年兩年之內都調不出人手、糧草。
這一計妙。
金國皇帝眯起眼睛就是不想讓朱熹看到。
而第三策,朱熹有些糊塗,因為他也不明白這一策的意義。
但李喜兒警告過他,所以他必須講。
“第三策,海禁。”
“海禁?”金國皇帝完全不明白,海禁與這次大水災有什麽聯係。
朱熹直起了身體:“我大金的力量在馬,不在船。片板不得下海,宋船也不得前來我大金各港口,宋金所有的交易必須在陸上我們大金指定的榷場進行,而且金商買宋商的貨物,以物易物,宋商買咱們大金的,隻能用錢幣。”
“此計,短時間內可以讓兩淮災區得到大量的財富,以保證民生不亂。臣獻圖。”
一副早就製作好,卻沒有機會拿出來的圖送到了金國皇帝手邊。
朱熹說道:“此為京杭大運河,宋隻是我大金臣屬之國,為保證我大金統治與宋國的友好交流,宋王應該為此運河出一半的錢。”
一條運河。
從金中都一直修到了臨安府。
其中淮河以北約有三百八十裏需要挖掘,淮南以南需要一百二十裏。
有這條河,金國可以直通臨安。
從這份圖上看,金國皇帝相信朱熹是真心投靠了。
金國皇帝收起了圖:“容朕想想,退了吧。”
朱熹趕緊施大禮退離。
朱熹離開之後金國皇帝問李喜兒:“你怎麽看?”
李喜兒迴答:“臣這點水平隻能為陛下辦些小事,這樣的大事不如請相國權衡。”
“恩。”金國皇帝點了點頭,李喜兒趕緊去叫人。
很快,人到了。
“臣妾不敢求賞,陛下對臣妾一家恩重如山,些許小事臣妾的弟弟鐵哥必會全力以赴。”
“很好,很好。”金國皇帝很滿意這個迴答。
李師兒替皇帝更衣,扶入浴池內。
喂了金國皇帝吃下一片海參之後,李師兒又說道:“臣妾在後宮本不應該插嘴國事,隻是臣妾聽到一篇文章有趣,其中有一句特別好。”
“說來聽聽,隻當是閑聊。”金國皇帝這會心情正好,也是李師兒會把握時間。
李師兒說道:“存天理、滅人欲。”
金國皇帝又問:“何解?”
“陛下就是天,陛下說的就是理。臣子想要權、要官就是欲,萬民的一切都是陛下賞賜的。天理便是公,是大善,是仁愛。人欲是私,是小惡,是人的私心。所以朝中應該追尋天理、循道而行。”
聽完這話,金國皇帝猛的從浴池之中坐了起來。
這番話聽起來有意思。
“還有嗎?”
“容臣妾取來。”李師兒趕緊去取,捧到皇帝手中之後還說道:“臣妾讀書不多,也不知道這上麵說的對是不對,隻知道陛下就是天。”
金國皇帝沒等李師兒送到自已手邊一伸手就拿了過來,然後起身坐在一旁軟榻上開始讀。
這一篇經過數次修改的文章。
而且還加入了一個有才華的道士,譚處瑞(長真子),這家夥是削尖的腦袋希望大力發展全真教,四處找門路希望得到金國朝堂的看重。
一個機會來臨,當代跪舔高的長真子給朱熹參謀,完成這篇文章。
舒服,真舒服。
跪舔的真好。
金國皇帝看的極是開心,連幹三大碗酒之後才問:“何人所作。”
“臣妾聽兄長說,宋太後的兄長為私仇迫害了一位大賢者,此人離開臨安乘坐海船準備迴福州卻遇上了海風,在楚州被海清南下秘密販私鹽的人救起,我兄長聽聞此人大才,所以想引見給陛下,此人叫朱熹。”
朱熹!
確實是位很有名望的人。
金國皇帝知道,這是宋國理學大儒,可以說是學術派最頂尖的人物。
李師兒繼續說:“陛下,我兄長說若此人能為陛下效忠,南人必失人心,若能引得其弟子前來投靠,陛下一統天下的大業指日可待。”
金國皇帝微笑著搖了搖頭。
李師兒不懂,金國皇帝要的不是什麽宋國失人心,也不需要朱熹的弟子。他要的就是這一套他為天,萬民的生死都應該在自已手中的理論。
當然,其餘的有了也不是壞事。
次日,金國皇帝秘密的到訪李喜兒府,李喜兒迎接了金國皇帝之後,趕緊去把劉過請到後堂,萬一有點什麽事,他希望得到指點。
金國皇帝來,就是為了召見朱熹。
在正式讓朱熹在朝堂上亮相之前,金國皇帝要先確定一下朱熹是不是真心投靠金國。
朱熹已經想通了。
不投靠就是死,或是生不如死。
若投靠,他便有機會孔廟封聖。
朱熹在理學上確實是大宗師,他的理論對於金國統治漢民有著巨大的價值,愚民之道。
金國皇帝也是有才華的,他聽得出來。
朱熹的理論挑選有用的大力推廣,價值是巨大的。
聽完朱熹講自已的理學,金國皇帝問:“朱夫子大才,朕便問一句,此時黃河大災,夫子可有良策?”
朱熹有一套自已的辦法,可他卻不能講。
因為他必須為李喜兒服務。
朱熹跪坐在地墊上,先施禮,而後說道:“我有三策。第一策,派重臣往災區負責賑災,以顯示陛下對萬民之仁愛。”
這一策,朱熹的理解是,胥持國是李喜兒的人,所以李喜兒要派胥持國去刷人望,後再升一步。
同時,胥持國不在金中都的時間,朱熹要挑起李喜兒這邊的政務大任。
這事朱熹有信心。
金國皇帝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這一策很普通。
朱熹接著說道:“第二策,向宋人購買不低於五百萬石的糧食,宋人或會找借口,我大金卻可以將鄧州、唐州賜予宋王,此一計還有好處,或宋王無法平息宛城之亂,但凡宛城對我大金造成損失,可聲討。”
金國皇帝的眼睛眯了起來,這一計妙。
自已十萬大軍因為黃河決堤而死傷殘重,也不知道最終能有多少人活著迴來。
眼下黃河大決堤,再征宛城別說是短時間,就是一年兩年之內都調不出人手、糧草。
這一計妙。
金國皇帝眯起眼睛就是不想讓朱熹看到。
而第三策,朱熹有些糊塗,因為他也不明白這一策的意義。
但李喜兒警告過他,所以他必須講。
“第三策,海禁。”
“海禁?”金國皇帝完全不明白,海禁與這次大水災有什麽聯係。
朱熹直起了身體:“我大金的力量在馬,不在船。片板不得下海,宋船也不得前來我大金各港口,宋金所有的交易必須在陸上我們大金指定的榷場進行,而且金商買宋商的貨物,以物易物,宋商買咱們大金的,隻能用錢幣。”
“此計,短時間內可以讓兩淮災區得到大量的財富,以保證民生不亂。臣獻圖。”
一副早就製作好,卻沒有機會拿出來的圖送到了金國皇帝手邊。
朱熹說道:“此為京杭大運河,宋隻是我大金臣屬之國,為保證我大金統治與宋國的友好交流,宋王應該為此運河出一半的錢。”
一條運河。
從金中都一直修到了臨安府。
其中淮河以北約有三百八十裏需要挖掘,淮南以南需要一百二十裏。
有這條河,金國可以直通臨安。
從這份圖上看,金國皇帝相信朱熹是真心投靠了。
金國皇帝收起了圖:“容朕想想,退了吧。”
朱熹趕緊施大禮退離。
朱熹離開之後金國皇帝問李喜兒:“你怎麽看?”
李喜兒迴答:“臣這點水平隻能為陛下辦些小事,這樣的大事不如請相國權衡。”
“恩。”金國皇帝點了點頭,李喜兒趕緊去叫人。
很快,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