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會過度地覺得自己非常重要,對自己過分關注,缺乏對他人的關注以及同情。當他們沒有得到他人讚揚的時候,就會感到很不舒服。他們還對自己的重要性有著病態的執著,例如,認為飯店裏最好的桌子或停車場裏最好的位置都應該為他們而留。正因為他們把幾乎全部的愛都投放在了自己身上,所以他們就不再有力量去關愛他人。
有沒有常聽到“我被某某的人格魅力吸引住了”或者“那誰的人格太高尚了啊”之類的話?
那麽究竟什麽才是人格呢?
小一有點害羞,小二愛做白日夢,小三這個人多疑,小四非常善於交際,小五太多愁善感了,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難過,小六悶得像一棵植物……
這些是什麽呢?這些就是一個人特有的包括行為、思維、信念和感覺方式的總和,也就是所謂的人格。但是不能說一個人偶爾表現出的某種特質就被當成是他的人格,比如見到心愛的人一些人會害羞,但是在朋友麵前他們卻人來瘋;有的人不僅僅見到心愛的人會害羞,即使麵對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的人也會羞澀,害羞已經成為他絕大多數情況下的表現,那麽這時才能把它當做是他的人格。
有人曾比喻,心情不好是心理上的小感冒。照此來推斷的話,人格障礙就是心理問題上的癌症!為什麽這麽說?從人格的定義就能看得出來,人格的根基是如此根深蒂固,不隨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那麽人格障礙也是,它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和其他心理疾病不同的是,人格障礙是從患者的兒童時期或者青春期便開始了,然後貫穿他們整個成長過程,直至成年還依然持續存在,多麽死忠!所以說人格障礙本身很難被成功治愈。
說到這裏也許你會問,既然這病小時候就有了,為什麽當時不去治?
是這樣的,首先,人格障礙患者自己本身可能不會感到任何痛苦,要說痛苦,那也是他們帶給身邊人的痛苦。其次,人格障礙對患者生活的影響也是緩慢和潛移默化的,可謂溫水煮青蛙,不像其他心理疾病來得那麽迅猛。同時這種影響也是方方麵麵四處開花的,比如,一個人極其多疑,那麽這種個性特點會影響他做每一件事,包括工作(懷疑同事耍陰謀對付他,所以不得不頻繁地更換工作)和人際關係(他無法相信任何人,所以無法保持長久的關係),甚至包括衣食住行(他總懷疑房東不停地找茬而不得不經常搬家)。
什麽時候人格障礙患者才會就醫呢?就是當人格障礙導致他們患上其他心理疾病的時候,比如人際關係問題讓他們抑鬱。
在這裏我要為大家介紹5種人格障礙,在介紹它們之前我首先建議大家去做個測試——九型人格,看看自己是哪一型的。九型人格分別是:1完美主義者,2給予者,3實幹者,4悲情浪漫者,5觀察者,6懷疑論者,7享樂主義者,8保護者,9調停者。我就是其中的第5個——觀察者。為什麽要提到它呢,是因為我們這裏要講的5種人格障礙前三種分別是對應九型人格發展到病態的結果,比如保護者的極端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好了,下麵我們正式開始。由於前麵提到了人格障礙的難治愈性,所以下麵的內容不會在治療部分做過多的介紹。
no.1 偏執型人格障礙(對應九型人格之懷疑論者)
我們從小就失去了對權威的信任。
我們記得那些掌握權力的人有多可怕。
我們記得自己如何在強權的壓迫下違背了自己真實的願望。
長大後,這些記憶依然伴隨著我們,讓我們對他人的動機感到懷疑。
為了消除這種不安全的感覺,我們可能會選擇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也可能站在懷疑論者的立場上,對權威提出批判。一方麵,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領導者,把自己的忠誠奉獻給一個能夠保護我們的組織,比如教堂、公司或者學校;另一方麵,我們對權威的懷疑讓我們既表現出順從的姿態,同時又帶有懷疑的眼光。
我們害怕代表自己去行動,就像在《三國殺》中不願意充當主公一樣。我們做事也總是很難善始善終,開始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在付諸行動的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就會慢慢取代行動,因為注意力從開始的好想法轉移到了對這個想法的質疑上。我們會擔心有些人不同意這個想法,並站在反對者的角度來提出質疑。
這種質疑會導致行動的拖延,因為我們在思想上對於自己的想法總是抱有一種“是的,但是吧……”的態度,我們邁向成功的步伐也總是斷斷續續的。我們往往會經曆很多工作變更,在我們身後總是會留下一些沒有完成的項目。我們走向光明或接近成功時,我們的心中的自我疑惑和猶豫感卻也在加強。
我們的注意力就像一台紅外線掃描儀,總是在環境的各個角落裏搜索那些可能對自己產生危害的跡象,總是想檢查他人的內心,看看他們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麽,表麵現象的背後隱藏了什麽樣的事實,微笑麵孔的背後又有什麽樣的企圖。
關於懷疑論者就介紹到這兒了,由上麵不難猜測出,懷疑論者的極端形式——偏執型人格障礙應該具有的兩大特點:敏感和多疑。
敏感到什麽程度?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會注意到老板麵部微小的扭曲,或自己配偶舌頭的輕微滑動。正常人誰會注意到這些呢?但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不僅對這些細節洞若觀火,他們還認為這些東西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值得花精力去解開這些線索,弄清他人背後的真正意圖。
說到多疑,我們正常人都會對一些人和事感到質疑,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卻把這種質疑發揮到了誇張和病態的地步。比如說,有些患者會把鄰居狂吠不已的狗或者一次晚點的航班視為精心策劃的針對自己的騷擾。再比如說,丈夫看到妻子晚上迴來時臉上掛著高興的表情,心裏就會想:“哼,她是不是跟單位裏的某個男人有一腿?”
如果這時你要說:“你怎麽會這麽想呢,你真是個疑心病!”丈夫聽到後會立刻暴跳如雷,起身便對你破口大罵,因為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是非常排斥任何合理的反對的,他們認為反對者也是陷害自己的陰謀的一部分。
來看下麵這個例子:
a是一位39歲的建築工人,他總是擔心同事要傷害他。上周,在使用一台台式電鋸的時候,他的手滑入了電鋸,差點被切掉,a懷疑這是有人對電鋸做了手腳。這次事件後,a發現同事們總是盯著他並且相互低聲說著什麽。他把自己的懷疑告訴了老板,但老板認為他的想法很瘋狂,那次意外也隻是因為他不小心而已。
a沒有一個親近的朋友,甚至他的弟弟妹妹都躲著他,因為他總是把他們的話當做是對他的責備。a的婚姻也隻維持了短短幾年,因為他懷疑妻子有外遇,要求她不許和任何朋友往來,沒有他的陪同不允許外出,妻子因此離他而去。a的家在一個二線城市的高檔小區,這裏的治安相當不錯,犯罪率很低,但他睡覺時卻總把一把軍刀藏在枕頭下麵,他總認為有人可能會突然闖入他的家中。
從a的案例中能看出,因為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過度敏感和多疑,使他們的人際關係,甚至包括親密關係,都不能維持長久。
再看一個案例:
b在一個富裕家庭中長大,雖然他從來沒惹出過大麻煩,但是在高中時b就以喜歡與老師和同學爭吵而聞名。高中畢業後,b就讀於一所本地的民辦大學,但是一年後就因為考試不及格而退學了。b退學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分多疑,反而認為這是老師和同學聯合起來耍陰謀對付他。後來b頻繁地更換工作,每一次都抱怨說老板在監視他,不僅是在工作時,也包括在家的時候。
在25歲時,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從家中搬了出去,住在一個偏遠的小地方。不幸的是,b寫給家裏的信證實了他父母的擔憂。b開始越來越懷疑周圍的人企圖謀害他。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站點,之後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論,認為在兒童時期有人對他做了實驗。在他寫給家裏的信中描述道:“我懷疑小的時候,一些國家研究人員給我吃了一些藥,並在我的耳朵裏放置了一個能發射微波的裝置。我相信這些微波是用來讓我日後得上癌症的。”在隨後的兩年內,他越來越相信這種想法,並不斷給有關部門寫信,反映他正在被人謀害。
看到這裏大家也許會心生疑惑:人格障礙的這些猜疑和精神分裂症裏的被害妄想太像了,怎樣區分這兩種心理疾病呢?答案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猜疑其實並沒有達到妄想的程度,他們隻是深深地懷疑,而妄想則是把不可能和不真實的事情當真。並且,人格障礙患者能很大程度上維持住自己對現實的掌控,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場麵已經基本上失控了。
我有一個膚色較黑的女性朋友曾跟我說過,她覺得白皮膚的人看上去總是一副孤傲的神情,拒人於千裏之外。後來她跟我坦白,她之所以會這麽想是因為對自己的膚色感到自卑。那麽同理,對於某些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對別人的狐疑和敵意可能是來自自己過度的自卑或自尊。
鑒於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主要特點(敏感和多疑),所以對他們的治療尤為困難,因為你要敢說他們偏執,那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挑釁!那麽這時治療切入點的選擇就很重要。來看看下麵這位心理治療師是怎麽另辟蹊徑的吧。
這名女患者總認為同事試圖故意激怒自己,並且讓上司刁難她。
治療師:你的反應讓我覺得你現在好像身處險境,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麽嗎?
患者:他們總是扔東西或者發出噪音來激怒我。
治療師:除此之外呢?
患者:沒有了。
治療師:你是說他們沒有真的攻擊你,隻是就這樣躲到一旁騷擾你?
患者:哼,他們確實不敢真的攻擊我!
治療師:他們這樣做有多久了?
患者:一年。
治療師:所以說這麽久以來你一直被他們困擾著?
患者:是的,我感到越來越糟糕,非常鬱悶。
治療師:既然他們都已經這樣做了一年,我想他們還會持續下去的,你覺得呢?
患者:我也這麽認為,這讓我真的很煩,但是吧,我也能忍受。
治療師:你看我們這樣做行不行?
首先,既然同事騷擾你的事情還是會發生,我們假設他們還會折磨你一年,那麽在這一年時間裏,如果你還用你過去對待這件事的方法——克製住你的憤怒,那麽當你迴家後,就有可能把怒火發泄到你丈夫或者其他人身上,這樣就讓你的生活和人際關係變得很糟糕,你說是吧?如果我們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消除你的憤怒,甚至讓你的同事少找一些麻煩,你覺得怎麽樣?
患者:嗯,不錯哦。
治療師:你先前提到你麵對的另一個危險是她們可能會向上司打你的小報告,讓上司刁難你。請問,他們這樣做多久了?得逞的次數多嗎?
患者:從我在那裏工作就開始了。次數嘛,不是很多。
治療師:現在得逞的次數不是很多,那麽你感覺以後是否有增多的跡象呢?
患者:也沒有……
治療師:你心底的想法就是總感覺到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危險的。但是你現在停下來想一想整個過程,你會發現,就像你說的,他們能做的最惡劣的事也就是激怒你。除此之外就是打你小報告,還沒能得逞幾次。所以你看,即使我不給你提供任何幫助,你依然能很好地麵對這一切,你說對嗎?
患者:好像是這樣的。
治療師:那麽下一步,我們就可以根據你的具體情況找到應對這些人和事的更好的方法,她們對你的傷害就可能會更少。
患者:我看行。
說到這兒,這個諮詢片段就講完了,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心理治療師是怎麽找準切入點的: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他並沒有否定和直接挑戰患者對周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而是換了一個角度,通過幫助她重新定義工作環境,即這個環境隻是惱人的而不是危險的,來減少患者的恐懼感,同時還鼓勵她發展新的應對策略來積極麵對眼前的生活。
不知道看到這裏還有沒有人對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分不清楚?通過這個諮詢案例我們也能再次對兩者做個很好的區分。
首先看治療師提到的幾個問題:你是說他們沒有真的攻擊你,隻是就這樣躲到一旁騷擾你?請問,他們這樣做多久了?得逞的次數多嗎?
再來看患者的迴答:哼,他們確實不敢真的攻擊我。從我在那裏工作就開始了。次數嘛,不是很多。
大家可以看得出來,患者對這幾個問題的迴答是基於真實的現實。不管多麽多疑或者敏感,她都沒有切斷自己與現實的聯通。而我們上麵提到過,精神分裂患者與理智世界的接觸已經幾乎完全被阻隔,那麽他們對治療師這幾個問題的迴答情況便可能是:根本不作理會,或者答非所問,再或者就是那些在我們看既離譜又誇張的答案,具體什麽內容請大家自行想象。
no.2 反社會人格障礙(對應九型人格之保護者)
我們的童年充滿了鬥爭,強者受到尊敬,弱者被人欺負。
我們因此學會了保護自己,讓自己變成強者。
我們是憤怒的公牛,卻願意為弱小者提供安全的保護傘。
我們不會在衝突中退縮,相反,我們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執行者,我們為自己能夠保護弱小者而感到驕傲。我們表達愛意的方式也往往是強有力的保護而不是溫柔的情感流露。在我們看來,對愛的承諾就意味著讓伴侶安全地依偎在自己的保護傘下。
有沒有常聽到“我被某某的人格魅力吸引住了”或者“那誰的人格太高尚了啊”之類的話?
那麽究竟什麽才是人格呢?
小一有點害羞,小二愛做白日夢,小三這個人多疑,小四非常善於交際,小五太多愁善感了,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難過,小六悶得像一棵植物……
這些是什麽呢?這些就是一個人特有的包括行為、思維、信念和感覺方式的總和,也就是所謂的人格。但是不能說一個人偶爾表現出的某種特質就被當成是他的人格,比如見到心愛的人一些人會害羞,但是在朋友麵前他們卻人來瘋;有的人不僅僅見到心愛的人會害羞,即使麵對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的人也會羞澀,害羞已經成為他絕大多數情況下的表現,那麽這時才能把它當做是他的人格。
有人曾比喻,心情不好是心理上的小感冒。照此來推斷的話,人格障礙就是心理問題上的癌症!為什麽這麽說?從人格的定義就能看得出來,人格的根基是如此根深蒂固,不隨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那麽人格障礙也是,它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和其他心理疾病不同的是,人格障礙是從患者的兒童時期或者青春期便開始了,然後貫穿他們整個成長過程,直至成年還依然持續存在,多麽死忠!所以說人格障礙本身很難被成功治愈。
說到這裏也許你會問,既然這病小時候就有了,為什麽當時不去治?
是這樣的,首先,人格障礙患者自己本身可能不會感到任何痛苦,要說痛苦,那也是他們帶給身邊人的痛苦。其次,人格障礙對患者生活的影響也是緩慢和潛移默化的,可謂溫水煮青蛙,不像其他心理疾病來得那麽迅猛。同時這種影響也是方方麵麵四處開花的,比如,一個人極其多疑,那麽這種個性特點會影響他做每一件事,包括工作(懷疑同事耍陰謀對付他,所以不得不頻繁地更換工作)和人際關係(他無法相信任何人,所以無法保持長久的關係),甚至包括衣食住行(他總懷疑房東不停地找茬而不得不經常搬家)。
什麽時候人格障礙患者才會就醫呢?就是當人格障礙導致他們患上其他心理疾病的時候,比如人際關係問題讓他們抑鬱。
在這裏我要為大家介紹5種人格障礙,在介紹它們之前我首先建議大家去做個測試——九型人格,看看自己是哪一型的。九型人格分別是:1完美主義者,2給予者,3實幹者,4悲情浪漫者,5觀察者,6懷疑論者,7享樂主義者,8保護者,9調停者。我就是其中的第5個——觀察者。為什麽要提到它呢,是因為我們這裏要講的5種人格障礙前三種分別是對應九型人格發展到病態的結果,比如保護者的極端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好了,下麵我們正式開始。由於前麵提到了人格障礙的難治愈性,所以下麵的內容不會在治療部分做過多的介紹。
no.1 偏執型人格障礙(對應九型人格之懷疑論者)
我們從小就失去了對權威的信任。
我們記得那些掌握權力的人有多可怕。
我們記得自己如何在強權的壓迫下違背了自己真實的願望。
長大後,這些記憶依然伴隨著我們,讓我們對他人的動機感到懷疑。
為了消除這種不安全的感覺,我們可能會選擇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也可能站在懷疑論者的立場上,對權威提出批判。一方麵,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領導者,把自己的忠誠奉獻給一個能夠保護我們的組織,比如教堂、公司或者學校;另一方麵,我們對權威的懷疑讓我們既表現出順從的姿態,同時又帶有懷疑的眼光。
我們害怕代表自己去行動,就像在《三國殺》中不願意充當主公一樣。我們做事也總是很難善始善終,開始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在付諸行動的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就會慢慢取代行動,因為注意力從開始的好想法轉移到了對這個想法的質疑上。我們會擔心有些人不同意這個想法,並站在反對者的角度來提出質疑。
這種質疑會導致行動的拖延,因為我們在思想上對於自己的想法總是抱有一種“是的,但是吧……”的態度,我們邁向成功的步伐也總是斷斷續續的。我們往往會經曆很多工作變更,在我們身後總是會留下一些沒有完成的項目。我們走向光明或接近成功時,我們的心中的自我疑惑和猶豫感卻也在加強。
我們的注意力就像一台紅外線掃描儀,總是在環境的各個角落裏搜索那些可能對自己產生危害的跡象,總是想檢查他人的內心,看看他們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麽,表麵現象的背後隱藏了什麽樣的事實,微笑麵孔的背後又有什麽樣的企圖。
關於懷疑論者就介紹到這兒了,由上麵不難猜測出,懷疑論者的極端形式——偏執型人格障礙應該具有的兩大特點:敏感和多疑。
敏感到什麽程度?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會注意到老板麵部微小的扭曲,或自己配偶舌頭的輕微滑動。正常人誰會注意到這些呢?但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不僅對這些細節洞若觀火,他們還認為這些東西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值得花精力去解開這些線索,弄清他人背後的真正意圖。
說到多疑,我們正常人都會對一些人和事感到質疑,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卻把這種質疑發揮到了誇張和病態的地步。比如說,有些患者會把鄰居狂吠不已的狗或者一次晚點的航班視為精心策劃的針對自己的騷擾。再比如說,丈夫看到妻子晚上迴來時臉上掛著高興的表情,心裏就會想:“哼,她是不是跟單位裏的某個男人有一腿?”
如果這時你要說:“你怎麽會這麽想呢,你真是個疑心病!”丈夫聽到後會立刻暴跳如雷,起身便對你破口大罵,因為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是非常排斥任何合理的反對的,他們認為反對者也是陷害自己的陰謀的一部分。
來看下麵這個例子:
a是一位39歲的建築工人,他總是擔心同事要傷害他。上周,在使用一台台式電鋸的時候,他的手滑入了電鋸,差點被切掉,a懷疑這是有人對電鋸做了手腳。這次事件後,a發現同事們總是盯著他並且相互低聲說著什麽。他把自己的懷疑告訴了老板,但老板認為他的想法很瘋狂,那次意外也隻是因為他不小心而已。
a沒有一個親近的朋友,甚至他的弟弟妹妹都躲著他,因為他總是把他們的話當做是對他的責備。a的婚姻也隻維持了短短幾年,因為他懷疑妻子有外遇,要求她不許和任何朋友往來,沒有他的陪同不允許外出,妻子因此離他而去。a的家在一個二線城市的高檔小區,這裏的治安相當不錯,犯罪率很低,但他睡覺時卻總把一把軍刀藏在枕頭下麵,他總認為有人可能會突然闖入他的家中。
從a的案例中能看出,因為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過度敏感和多疑,使他們的人際關係,甚至包括親密關係,都不能維持長久。
再看一個案例:
b在一個富裕家庭中長大,雖然他從來沒惹出過大麻煩,但是在高中時b就以喜歡與老師和同學爭吵而聞名。高中畢業後,b就讀於一所本地的民辦大學,但是一年後就因為考試不及格而退學了。b退學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分多疑,反而認為這是老師和同學聯合起來耍陰謀對付他。後來b頻繁地更換工作,每一次都抱怨說老板在監視他,不僅是在工作時,也包括在家的時候。
在25歲時,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從家中搬了出去,住在一個偏遠的小地方。不幸的是,b寫給家裏的信證實了他父母的擔憂。b開始越來越懷疑周圍的人企圖謀害他。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站點,之後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論,認為在兒童時期有人對他做了實驗。在他寫給家裏的信中描述道:“我懷疑小的時候,一些國家研究人員給我吃了一些藥,並在我的耳朵裏放置了一個能發射微波的裝置。我相信這些微波是用來讓我日後得上癌症的。”在隨後的兩年內,他越來越相信這種想法,並不斷給有關部門寫信,反映他正在被人謀害。
看到這裏大家也許會心生疑惑:人格障礙的這些猜疑和精神分裂症裏的被害妄想太像了,怎樣區分這兩種心理疾病呢?答案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猜疑其實並沒有達到妄想的程度,他們隻是深深地懷疑,而妄想則是把不可能和不真實的事情當真。並且,人格障礙患者能很大程度上維持住自己對現實的掌控,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場麵已經基本上失控了。
我有一個膚色較黑的女性朋友曾跟我說過,她覺得白皮膚的人看上去總是一副孤傲的神情,拒人於千裏之外。後來她跟我坦白,她之所以會這麽想是因為對自己的膚色感到自卑。那麽同理,對於某些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對別人的狐疑和敵意可能是來自自己過度的自卑或自尊。
鑒於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主要特點(敏感和多疑),所以對他們的治療尤為困難,因為你要敢說他們偏執,那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挑釁!那麽這時治療切入點的選擇就很重要。來看看下麵這位心理治療師是怎麽另辟蹊徑的吧。
這名女患者總認為同事試圖故意激怒自己,並且讓上司刁難她。
治療師:你的反應讓我覺得你現在好像身處險境,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麽嗎?
患者:他們總是扔東西或者發出噪音來激怒我。
治療師:除此之外呢?
患者:沒有了。
治療師:你是說他們沒有真的攻擊你,隻是就這樣躲到一旁騷擾你?
患者:哼,他們確實不敢真的攻擊我!
治療師:他們這樣做有多久了?
患者:一年。
治療師:所以說這麽久以來你一直被他們困擾著?
患者:是的,我感到越來越糟糕,非常鬱悶。
治療師:既然他們都已經這樣做了一年,我想他們還會持續下去的,你覺得呢?
患者:我也這麽認為,這讓我真的很煩,但是吧,我也能忍受。
治療師:你看我們這樣做行不行?
首先,既然同事騷擾你的事情還是會發生,我們假設他們還會折磨你一年,那麽在這一年時間裏,如果你還用你過去對待這件事的方法——克製住你的憤怒,那麽當你迴家後,就有可能把怒火發泄到你丈夫或者其他人身上,這樣就讓你的生活和人際關係變得很糟糕,你說是吧?如果我們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消除你的憤怒,甚至讓你的同事少找一些麻煩,你覺得怎麽樣?
患者:嗯,不錯哦。
治療師:你先前提到你麵對的另一個危險是她們可能會向上司打你的小報告,讓上司刁難你。請問,他們這樣做多久了?得逞的次數多嗎?
患者:從我在那裏工作就開始了。次數嘛,不是很多。
治療師:現在得逞的次數不是很多,那麽你感覺以後是否有增多的跡象呢?
患者:也沒有……
治療師:你心底的想法就是總感覺到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危險的。但是你現在停下來想一想整個過程,你會發現,就像你說的,他們能做的最惡劣的事也就是激怒你。除此之外就是打你小報告,還沒能得逞幾次。所以你看,即使我不給你提供任何幫助,你依然能很好地麵對這一切,你說對嗎?
患者:好像是這樣的。
治療師:那麽下一步,我們就可以根據你的具體情況找到應對這些人和事的更好的方法,她們對你的傷害就可能會更少。
患者:我看行。
說到這兒,這個諮詢片段就講完了,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心理治療師是怎麽找準切入點的: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他並沒有否定和直接挑戰患者對周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而是換了一個角度,通過幫助她重新定義工作環境,即這個環境隻是惱人的而不是危險的,來減少患者的恐懼感,同時還鼓勵她發展新的應對策略來積極麵對眼前的生活。
不知道看到這裏還有沒有人對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分不清楚?通過這個諮詢案例我們也能再次對兩者做個很好的區分。
首先看治療師提到的幾個問題:你是說他們沒有真的攻擊你,隻是就這樣躲到一旁騷擾你?請問,他們這樣做多久了?得逞的次數多嗎?
再來看患者的迴答:哼,他們確實不敢真的攻擊我。從我在那裏工作就開始了。次數嘛,不是很多。
大家可以看得出來,患者對這幾個問題的迴答是基於真實的現實。不管多麽多疑或者敏感,她都沒有切斷自己與現實的聯通。而我們上麵提到過,精神分裂患者與理智世界的接觸已經幾乎完全被阻隔,那麽他們對治療師這幾個問題的迴答情況便可能是:根本不作理會,或者答非所問,再或者就是那些在我們看既離譜又誇張的答案,具體什麽內容請大家自行想象。
no.2 反社會人格障礙(對應九型人格之保護者)
我們的童年充滿了鬥爭,強者受到尊敬,弱者被人欺負。
我們因此學會了保護自己,讓自己變成強者。
我們是憤怒的公牛,卻願意為弱小者提供安全的保護傘。
我們不會在衝突中退縮,相反,我們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執行者,我們為自己能夠保護弱小者而感到驕傲。我們表達愛意的方式也往往是強有力的保護而不是溫柔的情感流露。在我們看來,對愛的承諾就意味著讓伴侶安全地依偎在自己的保護傘下。